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报告

合集下载

稻渔综合种养高效试验

稻渔综合种养高效试验

2018.72016年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住基村根据自身的传统种植条件,开展了稻鱼综合种养生产模式,在原有水稻种植的基础上,引进了养鱼技术,使本地产业除了水蜜桃种植外,又有了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这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多样化,而且为原本生态旅游、水蜜桃采摘的旅游项目增加了新的内涵。

2016年住基村获得了江苏省“渔稻混养实用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无锡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专项”,为后来开展的稻渔种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经费支撑,以中国老科协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服务中心为技术依托,使该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种养效果,为环境友好、健康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做出了可复制的模式。

现将该养殖模式介绍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1.实施地点和鱼沟、鱼溜准备项目实施地点是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住基村大沙头,面积25亩,分为四个地块。

在农田四周修建宽0.6米、深0.6米的水渠,开挖深1.5米、宽3米、坡比1/2的环形沟,沟两侧各有1米的斜坡缓冲带,在稻田中间南北向开挖深1.5米、宽2米、坡比1/2的中心沟,开挖取出的泥土加高田埂,使环形沟和中心沟的水深能达到1.5米。

该农田四周无工业企业,水源来自锡溧运河,水质清新,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2.稻田除害和水质培育3月8日,农田改造完成后,每亩使用150千克生石灰化水进行田间泼洒,杀灭病原菌和敌害生物;3月13日,用60目筛网过滤向沟渠中注入新水,水位至水稻栽秧所需高度。

同日投放土家肥(鸡粪、猪粪等)5000千克(25千克一袋,共200袋),在环形沟和中心沟内堆放16处,每处12袋,2袋的袋口打开,隔20天和40天分别打开袋口,每次2袋,使肥力分期缓慢释放。

3.水草种植和插秧4月10日在环形沟和中心沟移植伊乐藻,水草栽种于鱼沟一侧、水面以下10厘米,插入土中3~5厘米深,间隔10米,栽种2~3米区域,共栽伊乐藻60千克。

待成活后间隔10天,4月20日使用“中水长根肥”10千克,均匀撒于伊乐藻种植区。

5月28日开始插秧,秧苗高度为5厘米,共使用稻种“虾蟹丰1号”5千克、“南粳46号”150千克,其中“虾蟹丰1号”秧苗移栽株行距为70厘米,“南粳46号”秧苗移栽株行距为40厘米。

稻鳖综合种养试验

稻鳖综合种养试验
势 、 病 害情 况 。常 检 查 田埂 是 否 有 漏 涮 ,防逃 设
施 是 否 牢 、破 损 。随 时 注 意 坑 沟 水 质 , 常 排 换 水 ,疏通 沟 。保 持坑 塘 J J 生 , 经 常 清 除 坑 塘 杂 草 , 及 时捞 坑 塘 污 物 ,捞 出 病 鳖 、 残饵 。 保持 周 围环 境 安静 ,清 除 各 种惊 扰 , 禁 止 闲 杂 人 员进
克/ 升 高 锰
酸 钾 浸 泡 2 O 分钟。
污 染 ,排 灌 方 便 , 日 交 通 便 利 、环 境 幽静 、 车 辆
行人 少 。
4 . 投 放有 益生 物 5 中旬 ,每 莳稻 投 放 田
选 择 耐 肥 、抗 病 力 强 、 螺6 5千克 ,既 可净 化 水 质 ,又 能 为 畸 I 华 鳖提 供丰 富 的大然 饵料 。
蹩 ,规 格 整齐 。
二 、试验 方法
1 . 改进 稻 田设施
量 视 水温 、大 气 及 活 饵 ( …螺 ) 等情 况 f 町 变 , 一般
以1 . 5 小时吃 完 为宜 。
当 水濉 降 至 1 8 ℃ ,I l l J 以停 I 卜 铡 料投 l 喂。 次 年 的 5月中上 句水 温上 ‘ 到2 3 ℃ 时 ,鳖开 始吃 食 ,开
入 , 为 鳖 的 生 长 营 造 良好 的 环 境 。 同时 做好 养 鳖 稻 田与对 照稻 田的 日常 生产 记录 。 ( 2 ) 水质 管 理 :根 据 水 稻 在不 同生 长阶 段 的特
华 蹩沿夹 角 攀爬 外逃 。 ( 2 ) 开挖 坑 、沟 :4月份 结 合 春 季 整 地 ,在 进
1 . 1万 只 。
6 . 7 3公 顷 , 每 H
稻 田 面 积 2 . 6 ~ 5 . 7 亩 ,共 2 7口稻 …。埘 照稻 n 1 2 . 1 3 公 顷 ,9口稻 I 。试 验 地 点他

稻田养殖泥鳅试验报告

稻田养殖泥鳅试验报告
2 0 1 5年第 4期
黑龙江水产
每次在投饵 台投 喂时 , 轻敲投饵 台 , 使 鱼形成条件 反射 。 待鱼苗 全部集群 在投饵 台开始抢食 时 , 改 为
投饵机投 喂 , 投 饲采 取“ 定时、 定质 、 定量、 定位” 的投 喂原 则 , 每 天投 喂 4次 , 每次 4 0 m i n左右 , 日投
水 能力 强 。 1 . 1 . 2 田间工程
稻 田田埂加高、 加 固夯实 , 内l i t 埂加高到 4 0 c m, 顶宽加到 3 0 c m, 底宽加到 5 0 c mI 夕 埂埂高加高 到5 0 m, 顶宽加到 4 0 c m、 底 宽 加宽 到 6 0 c m。 田内挖 “ 口” 字形鱼沟 , 沟宽 5 0 c m~ 6 0 c m、 深 4 0 m~
1 . 2 水稻种植
水 稻 品种 为龙 粳 2 6 。5月 2 5日 , 水 稻插 秧 , 采 取 手插 , 大 垄 双行 , 宽行 间距 4 0 c m、 窄行 间距
2 0 c m。
1 . 3 鳅种放 养 6月 1 0日 ,放养 鳅种 。鳅 种 为本 地 沟渠 捕 捞 的野 生泥 鳅苗 种 ,平 均规 格 1 . 9 g 。共 放养 鳅种 1 8 0 k g , 放养 密度 为 1 5 k g / 亩。
稻 田养殖 泥鳅试验报告
张 慧忠 刘凤 志 孔 令 杰 。
( 1 . 黑龙 江省 勃利县 九龙 鱼种 场 黑龙 江 勃利 1 5 4 5 0 0 )
( 2 . 黑龙 江省 勃利县 水产技 术推 广 站 黑龙 江 勃利 1 5 4 5 O 0 ) ( 3 . 黑龙 江省水 产技 术推 广 总站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1 8 )
高, 可能超过高体雅罗鱼的适温上限, 应尽可能加深养殖池塘的水位。

稻-鳖-鱼菜综合种养试验

稻-鳖-鱼菜综合种养试验

病毒性病害,尤其是病毒性病害,包括虹彩病毒(传染性脾肾脏坏死病)、泡状病毒等4种,单一或同时发生后,治疗难度较大。

病毒性病害高发的3个阶段为规格≤40尾/千克、4-5月、9-10月,以第一个阶段危害最大,需做好预防工作,如适量投喂具有预防功效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等。

日常管理中加强巡塘,定期打样,进行寄生虫镜检和解剖观察内脏,及时发现病害、对症处理。

三、小结饵料鱼养殖是制约鳜鱼养殖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因子,鳜鱼苗期饲料替代饵料鱼技术于近几年取得突破,而全程配合饲料养殖技术仍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

一是完全驯化后,鳜鱼苗仍会出现闭口现象,可能是由于养殖过程中出现规格差异而引起互相残杀,或者偶尔摄食池塘的野杂鱼导致,一旦鳜鱼摄食活鱼,极易出现驯养退化;二是鳜鱼病害防治难,寄生虫病较多发,包括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等;病毒性疾病死亡率高,尤其是虹彩病毒,在苗期较难测出,发病后难治疗,已成为鳜鱼养殖的第一危害疾病。

据调查,饵料鱼鳜养殖成本一般在54~60元/千克,效益14~20元/千克,且鲮鱼价格不断上升,效益空间持续压缩;饲料鳜养殖成本一般在40元/千克左右,效益34~36元/千克,效益可观。

因此,不管是从节约土地、管理难度、食品安全角度,还是经济效益方面看,全程配合饲料养殖鳜鱼模式仍是今后鳜鱼产业大力发展的方向。

稻-鳖综合种养是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常见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空间,两者相互促进,达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效果。

目前稻-鳖种养在全国各地均有开展,但具体的养殖模式不尽相同,为了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益,2022年笔者在肥西县进行了稻-鳖-鱼菜共生的综合种养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稻田条件试验稻田选择在安徽杰与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稻田,单块面积10亩,共20亩。

稻田集中连片,地面开阔、保水性能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

2.稻田工程根据田块形状、大小,沿田埂四周开挖环形沟,沟宽2米、深0.6米,并在稻田长埂中间内侧1米处开挖深度0.6~0.8米的鳖坑,坡比1∶2,环沟、鳖坑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以内。

稻谷科学耕种实验报告(3篇)

稻谷科学耕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科学耕种方法对稻谷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耕作方式、施肥策略和灌溉模式,评估其对稻谷生长和产量的提升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试验田:选择肥力中等、土壤结构良好的稻田。

2. 稻谷品种:选用当地主推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

3. 农药、化肥:按照国家推荐的标准,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和化肥。

4. 耕作机械: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

5. 仪器设备:土壤湿度计、土壤养分测定仪、气象观测仪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田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不同的处理方式,包括:- A组:传统耕作(旋耕、人工播种、人工施肥、人工灌溉)- B组:机械化耕作(旋耕、播种机播种、施肥机械施肥、灌溉机械灌溉)- C组:精准农业耕作(GPS导航耕作、播种机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2. 耕作方式:- A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耕作,包括翻耕、旋耕、人工播种等。

- B组:采用机械化耕作,提高耕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 C组:利用GPS导航系统进行精准耕作,实现播种、施肥、灌溉的自动化。

3. 施肥策略:- A组:按照传统施肥方法,一次性施足底肥,分次追肥。

- B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需肥规律,合理施肥。

- C组:采用精准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水稻生长阶段和产量目标,实施定量施肥。

4. 灌溉模式:- A组:按照传统灌溉方法,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土壤湿度进行灌溉。

- B组: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水稻需水量进行灌溉。

- C组:利用精准灌溉技术,根据土壤水分、水稻生长阶段和产量目标,实施定量灌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 A组:平均产量为510公斤/亩。

- B组:平均产量为530公斤/亩。

- C组:平均产量为560公斤/亩。

结果表明,精准农业耕作模式(C组)的产量最高,其次是机械化耕作模式(B 组),传统耕作模式(A组)产量最低。

稻田小龙虾生态养殖综合示范试验

稻田小龙虾生态养殖综合示范试验

试验总结/Test Summary文章编号:1006-3188(2016)05-0031-02稻田小龙虾生态养殖综合示范试验梁光明(瑞昌市畜牧水产局,江西瑞昌 332200)摘要:采用生态方法进行小龙虾稻田养殖试验,平均亩净利润2988.46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稻田;小龙虾;生态养殖中图分类号:S964.2,S966.12 文献标识码:B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或淡水小龙虾。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展迅速,许多农民外出务工;与此同时,农村沿湖、河、水库等周边低洼田、低产田耕种经济效益低,造成农民对于这些农田耕种积极性不高,使得部分低产田不能充分利用。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闲置土地,探索农村水产养殖就业致富的新思路成为水产工作者思考的新课题。

2015年在瑞昌市范镇利用农民闲置农田开展小龙虾养殖生态综合示范试验,建立核心示范区50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此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稻田选择试验点选在水质良好,水源方便,周围没有污染源,排灌方便且不受洪水淹没的长春村田块进行。

实验稻田连片面积在50亩左右,四周无高大建筑物、树木遮挡,阳光充足,交通便利。

1.2 稻田改造⑴虾沟:在稻田田埂内外侧四周开挖养虾沟,沟宽1.5-2m,深1-1.5m。

利用开挖养虾沟挖出的泥土加高加固田埂,并进行夯实,防止下大暴风雨使田埂倒塌。

田埂面宽在3m以上,田埂高1m以上。

在进排水沟用铁丝网围住,防止小龙虾外逃和敌害进入,进水渠道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虾沟的最低处。

⑵防逃材料:为节省成本,田块四周以工厂废弃的彩钢瓦建防逃墙,高50cm左右,同时每50cm 左右打一木桩固定好。

1.3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⑴稻田改造好后,将稻田注满水泡田一个月,以消除稻田中农药残留的危害。

⑵消毒:泡田结束后排干田水,重新进水10-20cm进行消毒,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水体按每亩10-15kg生石灰杀菌消毒。

透明鳞草金鱼稻田综合种养试验

透明鳞草金鱼稻田综合种养试验

2020.9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种养殖空间,高效转化利用稻田里丰富的饵料生物,养殖出绿色有机的水产品,而且养殖的水生动物也可以摄食稻田里的敌害生物,降低水稻的发病率,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可以增加稻田的肥力,提升水稻的品质,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的绿色种养殖技术模式。

该模式的应用推广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

目前,天津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30万亩,但种养殖模式还较为单一,主要为稻蟹种养模式,稻虾和稻鱼综合种养模式面积还偏小。

透明鳞草金鱼是天津市观赏鱼技术工程中心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的一种具有透明鳞片、黑眼特征的红草金鱼,俗称“冷水鹦鹉”(图1),目前该鱼的选出率为70%~80%。

近年来,天津地区研究示范了透明鳞草金鱼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亩利润达1268.14元,经济效益显著。

为推广该养殖模式以提高稻农种养殖效益,现将技术总结如下。

图1透明鳞草金鱼与普通草金鱼一、稻田改造稻渔综合种养系统面积为300亩,以9~12亩稻田为1个管理单元,上水渠宽1米左右、深0.5~1米,排水渠(暂养区)宽度为8米,其他排水渠宽1~1.5米、深1~1.2米,上水渠和排水渠的长度一般为600~700米。

进排水渠所占用的面积不应超过整个稻田面积的10%。

每个管理单元(单块稻田)内分别设置上水管和下水管,上下水管均安装20目网布制成的拦截网袋,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稻田或者养殖动物逃出养殖区域。

加高加固田埂,使其田埂顶部高出田面30厘米以上,具体池塘改造布局见图2。

图2稻田设施布局示意二、透明鳞草金鱼稻田综合种养技术1.水稻栽培种植水稻品种为“津源89”水稻,利用插秧机进行插秧,适宜的插秧密度为行距30厘米、穴距15~18厘米,每穴3~5株苗。

2.投苗前准备(1)施肥。

投苗前稻田一般施两次肥,5月10日左右施发酵后的猪、牛、鸡粪底肥1次,约25千克/亩,6月初(分蘖前)施有机肥12.5千克/亩。

(2023)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稻渔混合种养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案例(一)

(2023)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稻渔混合种养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案例(一)

(2023)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稻渔混合种养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案例(一)天津市福泉区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稻渔混合种养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案例背景天津市福泉区是一个具有农业资源优势的区域,同时也有丰富的水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中稻渔混合种养的可行性,并提出建议书。

研究内容1. 稻渔混合种养技术的研究稻渔混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稻田与养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本研究将对其技术实现进行深入研究。

2. 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选址规划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选址规划是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通过对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交通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估,制定出最合适的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选址规划方案。

3. 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经济效益分析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与运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将针对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经济效益进行深入分析。

4. 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管理模式研究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的管理模式对于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将对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建议书基于对以上研究内容的深入探讨,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技术研究,提升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化水平要加强对稻渔混合种养技术的研究,提升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的整体产业化水平。

2. 科学规划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选址,确保其可持续发展要科学规划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选址,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 提高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的经济效益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与运营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通过不断探索,提升其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 创新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管理方式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的管理模式对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创新管理方式,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报告
一、材料与方法
1、示范区稻田的基本条件
稻田土质:系黑色壤土,田面平整,田块较大,并与周
边连片。
水源:系上游桃山水库,由倭肯河灌渠流经示范区稻田
边,水质优良,水量充足,能保证随时灌溉。
电力交通:九龙鱼种场位于勃七公路边,交通十分便利;
电力设施齐全,三相电贯通示范区。
2、田间工程
示范区稻田,有其特殊性,部分由鱼池、部分由沼泽地
改建而成。多数田块,或在中央或在田角或在田边,无需建
设,自然形成鱼坑,只需开挖鱼沟即可。因此,选用了鱼沟
鱼坑式养殖模式。
开挖鱼沟:根据鱼坑所处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挖成
不同形状。多数挖成口字形,少数田块由于鱼坑处在中心位
置,因此,以鱼坑为中心挖成一字形。鱼沟宽50cm、深40cm ,
鱼沟外边距离田埂1m左右。田埂加高加宽加固。内埂高
40cm 、顶宽30cm、底宽50cm;外埂比内埂加高加宽10cm;
泡田整地后开挖鱼沟。
3、设置防逃网
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进水口埋置直径4寸硬塑管并在
稻田端捆绑密眼过滤网袋,即可防止鱼类顶水逃跑,又可防
止野杂鱼进入稻田内,与养殖鱼类争饵争氧争空间;排水口
埋置大眼聚乙烯网。
泥鳅顶水或顺水逃跑能力很强,加之所投放泥鳅规格较
小,因此设置密眼防逃墙。在田埂内侧埋置聚乙烯网布,高
50cm左右,下方埋入土中深度15cm左右,并用木桩加以固
定,木桩间距1m左右。
4、水稻种植
水稻种植品种选用北稻29号。插秧时间:5月15日开
始,5月末结束。插秧方式:用小型水稻插秧机插秧。行距
9寸、株距4寸。插秧完成后,清理修整鱼沟损坏部位。
5、投放苗种
投放鲤鱼春片:6月5日,稻苗返青,开始投放鲤鱼春
片鱼种。投放规格:平均尾重125g,即8尾/kg。投放密度:
45尾/亩。共计投放2.25万尾。
投放地产泥鳅:6月15日投放。规格:2.5g/尾。密度:
7.5kg/亩,3000尾/亩。共计投放30万尾。
6、日常管理
6.1 饲料投喂
投喂时间:稻鲤模式6月8日开始投喂混料。混料配比:
豆饼占50%以上,其余用玉米面、麦麸子、米糠等,占50%
左右。投喂次数:每天投喂2次,上午8点一次,下午4点
一次。投喂量: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
稻鳅模式,6月18日开始投喂,投喂方式方法同稻鲤模
式。
6.2 巡田
稻田综合种养,要经常巡田,最少早晚各一次。一是检
查进排水口防逃网是否有损坏;二是雨水天气检查稻田排水
情况,防止水漫田埂;三是检查鱼类活动情况,防止因缺氧
浮头发生死鱼现象。四是示范区野鸭子很多,要千方百计驱
赶。
6.3 适时调节水位
随着水稻的长高、养殖鱼类的长大,适时调节稻田水位。
前期鱼体较小,且水浅能促使稻苗扎根,田面水位保持在
10cm以内;中期水温较高,且是水稻孕穗期,水位保持在
15cm左右;后期是水稻抽穗灌浆期,水位保持在10cm以内。
晒田前,清理疏通鱼沟,而后缓慢排水,让鱼类随水撤至鱼
沟,而后撤至鱼坑内,鲤成鱼用抄网捞起即可,如产量高,
也可在鱼坑内使用拉网起捕。起捕泥鳅鱼,可在渔沟、鱼坑
铺设夏花网,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提起夏花网即可。
二、结果
1、鲤鱼产量及收入
1.1 、鲤鱼产量
起捕时间:8月25日起捕,直接上市。起捕规格:平均
尾重0.9kg。回捕率:90%。总产18250 kg,亩产37kg,亩
净产31kg。
1.2 鲤鱼收入
由于上市较早,规格适中,售价较高,可卖13元/kg。
每亩鲤鱼收入:37kg ×13元/kg= 481.00元。
每亩养殖成本:春片鱼种,5.6kg×12元/kg=67.00元;
饵料系数1.1,饲料34kg ×2.80元/kg=95.00元;人工费
85.00元;水电费40.00元。合计287.00元。
每亩鲤鱼纯收入:481.00元-287.00元=194.00元。
2、泥鳅鱼产量及收入
2.1、泥鳅产量
起捕时间:8月25日。起捕规格:平均尾重13g。总回
捕率为79%。总产3100kg,亩产31kg,亩净产24kg.
2.2、泥鳅收入
地产泥鳅销量很大、售价较高。每亩泥鳅收入:以20
元/kg元计算,则31kg ×20元/kg=620元。
每亩泥鳅成本:鳅苗7.5kg×20元/kg=150.00元;饲料
24kg ×2.80元/kg=67元;人工费85.00元;水电费40.00
元;防逃网布30.00元,合计372.00元。
每亩泥鳅纯收入:620元-372元=248元。
3 、水稻增收
经测产,与对照田相比,每亩水稻增产了3.5%、增产了
21 kg 。以3.00元/kg计算,则每亩水稻增收63.00元。
4、化肥农药减少投入
统计化肥农药使用记录,并与对照田相比,每亩稻田农
药使用量减少了50%,节约农药投入31.00元;化肥施用量
减少了35%,节约化肥投入22元。两项合计节约投入53元。
5、稻田增收
与对照田相比,平均每亩稻田增收337元,平均每公顷
稻田增收5055.00元。
三、讨论
调研结果表明,示范养殖的稻鳅模式和稻鲤模式取得成
功,同时发现存在一定问题,如若解决,增产增收效果会更
好。
1、投放品种单一 、规格偏小、密度偏低
投放品种单一:只是单放泥鳅鱼或鲤鱼。可适当投放花、
白鲢,控制浮游生物数量,调节水质,减少药物使用量;7
月10日以后,待水稻长至20cm以上,有条件的可适当投放
草鱼春片鱼种,代替除草剂清除杂草,减少农药使用量。
投放规格偏小:泥鳅规格仅2.5g/尾,鲤鱼规格仅125g/
尾。投放大规格鱼种,不必暂养,可提早上市,提高销售价
格,增加经济收入。
投放密度偏低:泥鳅鱼密度仅7.5kg/亩,鲤鱼密度仅
5.6kg/亩。鱼池或沼泽地改造的稻田,往往具有明显优势,
一般鱼坑较大较深,为养殖水产品提供充足活动空间,并为
使用渔业机械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可适当加大投放密度,
每亩单产完全可以达到50kg以上。
2、投喂混料 生长速度缓慢
稻鳅、稻鲤两个模式均投喂混料。混料蛋白含量低,营
养不均衡,有所浪费,且水质易变坏。投喂全价颗粒饵料,
饵料系数还会降低,生长速度会更快,起捕规格会相应增大,
单产会相应增高,经济效益会更好。
3、驱赶水鸟效果不好 成活率偏低
泥鳅回捕率仅为79%,鲤鱼回捕率仅为90%,成活率不
高。主要原因:示范区处野鸭子较多,驱赶效果不好,降低
了成活率。若设置防鸟网或防鸟线,泥鳅回捕率完全可达85%
以上,鲤鱼回捕率完全可达95%以上,同等条件下,产量还
会相应提高。
4、水稻种植方式相对落后
由于多种原因,示范区稻田仍使用小型水稻插秧机插
秧,行距9寸、株距4寸。若选用宽窄行(也叫大垄双行)、
沟边密植的插秧方式,宽行间距40厘米、窄行间距20厘米,
会给养殖鱼类提供更为便利通道,更重要的是水稻不但不减
产,反而增产幅度会更大。
5、生产规模太小 销售默守陈规
示范区及周边水稻种植户,从生产到销售,均各自为政,
各自生产,各自销售,没有创建自己品牌,没有充分利用互
联网+,销售渠道不广,销售数量不大,销售价格不高。稻
农应以家庭农场或合作社等形式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稻
农,在生产管理环节,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
在水稻销售环节,实行统一销售,努力创建自己独有品牌,
并要得到相关部门认证,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
渠道,这样,会明显增加销售数量、提高销售价格。
小结:稻田综合种养具有广泛推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简单易学,操作简便,稻农户户可养。
稻田综合种养,一田两用,大幅度增产增效。水稻可增产3%
以上,农药使用量可减少50%以上,化肥施用量可减少35%
以上,提升稻米质量,提升稻米销售价格,同时又增加一项
水产品收入。每亩稻田可增收300.00元以上,每公顷稻田
可增收4500.00元以上。全县共有稻田23万亩,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若广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经济效益增加数
额将非常可观,是稻农和水产养殖户增产增收又一新路,推
广价值巨大,宜在全县大面积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