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气层井喷失控事故案例分析
浅层气井喷失控事故案例分析

2. 大港西60-8井井喷事故简介
该井地质设计钻遇两套油层
明化镇下段油层,油藏埋深680~1415m,压力系 数0.97。
馆陶组油层,油藏埋深在 1415 ~ 1590m ,压力系
数0.92。
9 月 9 日 10:55 分,定向钻进至 1032m (垂深 1000m ),因
在1005m和1025m 分别见到两次气测异常,决定短起下钻测 油气上窜速度。
在距事故井100m处打一口救援井---红黑1井,该井6月 6日开钻,下入103/4″表层套管201.87m和51/2″油层套管 934.22m,水泥浆返至地面。该井与事故井两井眼的最小 距离为0.90m(871.86m处)。 7月13日,对红黑1井850~875m位置进行射孔,分批次
挤注水泥浆 137.6m3 ,候凝 52 小时后试压 8MPa ,稳压 10分 钟压力不降,永久封堵气体上窜通道。
超过二层台。由于不能确定紧靠四通的闸门的开关状态,未 敢关闭封井器,导致井喷失控。
二、浅气层井喷事故规律
1.井喷均发生在起钻工况
三口井均在起钻过程发生井喷事故,事故发生时起出 钻具为: 泉320-1X井:起钻13柱,起钻前井深1294m 红G+4-52井:起钻3柱,起钻前井深1310m 西60-8井: 起钻12双根/折合8柱,起钻前井深1032m
17:00 ,事故井的井眼喷塌,井喷停止。但随后从距事 故井5m 远的红G4-052井(直井)的简易套管头处喷出气、 水、砂混合物。
6 月 6 日,向事故井注入水泥浆 92m3 和 1.5g/cm³ 的加重钻 井液42 m3。21:10,红G4-052井井口停喷。
事故井周围约100m范围内陆续发现三处地表(水源井) 冒出水、气。其中:两处较远的溢出点第二天停止冒水、 冒气,距事故井50m远的溢出点第20天停喷。
胜利油田浅层气井喷原因分析及预防技术

胜利油田浅层气井喷原因分析及预防技术范兆祥 袁新平(胜利石油管理局,山东东营 257237)摘要 浅层气井喷事故危害极大。
胜利油田浅层气分布较广,浅层气井喷事故时有发生。
总结了胜利油田浅层气井喷事故的4个特点,分析了导致浅层气井喷7种原因,从钻井设计、钻井工艺、固井工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胜利油田预防浅层气井喷技术。
实践证明该防喷技术行之有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 胜利油田 浅层气 井喷 防喷作者简介 范兆祥,1970年生。
1994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钻井工程专业,现在渤海钻井总公司钻井一公司技术服务站工作,石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工程师。
袁新平,1970年生。
1991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化学专业,现在纯梁采油厂工艺所工作。
预防浅层气井喷是一个世界性的钻井技术难题,国内外几乎每年都有浅层气井喷的钻井事故发生。
浅层气俗称 鸡窝气,在胜利油田孤东、孤岛等油区分布较广,在这些地区的勘探开发中,先后有多口井发生过浅层气井喷事故,造成井眼报废、井喷着火、甚至钻机埋没等严重后果。
胜利油田渤海钻井一公司长期在浅层气密集的孤东、孤岛等地区进行钻探施工,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总结了一套适合胜利油田特点的浅层气防喷技术,有效地预防了浅层气井喷事故的发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浅层气井喷的特点1.1 浅层气分布规律胜利油田浅层气主要分布在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地层,部分浅层气井喷情况统计见表1。
明化镇组浅层气埋深一般在300~900m;馆陶组浅层气埋深一般在800~1400m,其地层层序及岩性特点见表2。
1.2 浅层气井喷特点1.2.1 易发生 易发生井喷的多为上第三系的明化镇组浅层气,该层气埋藏浅,深度在300~900m。
表1 胜利油田部分浅层气井喷情况统计井号井喷时井深/m井 喷 简 况原 因 分 析GD71169.00起钻10柱,发生强烈井喷,套管外也喷气, 拔活塞起钻,导致井喷;表层套管下深仅5h后全部设备陷入地下34.18m,使事故恶化C H13-X271133.00起钻9柱,发生强烈井喷,着火。
12.23井喷事故案例分析

三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调查中,专家组对川东钻探公司“12.23” 特大井喷事故,从产生溢流到井喷、井喷失控、事 故扩大三个关键层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层层剥茧 式的分析。 (一)产生溢流到井喷的原因分析 此次事故产生溢流到井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有关人员对罗家16H井的特高出气量预测 不足;目前高含硫高产天然气水平井的钻井工艺不 成熟;起钻前钻井液循环时间严重不够;起钻过程 中存在违章操作,钻井液灌注不符合规定;未能及 时发现溢流征兆。
二 事故发生经过
21时57分,当钻具下放10余米时,大量泥浆强烈喷 出井外,将转盘的两块大方瓦冲飞,致使钻具无支撑点 而无法对接,故停止下放钻具,抢接顶驱关旋塞未成功。 21时59分,采取关球形和半闭防喷器的措施,但喷 势未减,突然一声闷响,顶驱下部起火。作业人员使用 灭火器灭火,但由于粉沫喷不到着火部位而失败。随后 关全闭防喷器,将钻杆压扁,从挤扁的钻杆内喷出的泥 浆将顶驱火熄灭。此后,作业人员试图上提顶驱拉断钻 杆,也未成功。于是开通反循环压井通道,启动泥浆泵, 向井筒环空内泵注重泥浆,由于没有关闭与井筒环空连 接的放喷管线阀门,重泥浆由放喷管线喷出,内喷仍在 继续。
三 事故原因分析
1.溢流发生的直接原因
循环时的排量为1.5m3/min,因此,循环过程中共打 井内钻井液为52.5m3。按215.9mm的井径和127mm外径 钻杆的环形空间,52.5m3钻井液只占2178m长的井段, 这样就有了1870m的环空容积的钻井液含气。这些气体不 断地滑移上窜,而且体积不断膨胀。根据“LOGGING实 时参数记录”,停泵时最少还有1m的岩屑气没带出来, 按孔隙度10%计算,其所占气体体积为0.0037m3,这个体 积的气体原始压力是43.65MPa,当它上升到井口时体积 将膨胀到1.62m3,这个体积在环空里占有67.5m的高度, 这就造成井下液柱压力下降0.965MPa,若有更多的岩屑 气和扩散气没排出,压力降低将会更大。
井喷及井喷失控案例教育

司钻、远程控制台及 手动锁紧装置失灵
内防喷工具失灵
设计的井身结构不合理
制定的井控技术措施 缺乏针对性
选择使用的井控装置 压力级别低
工艺的因素
设计使用的钻具组合 不利于防漏喷
设计与实际的钻井液 密度偏低
处理溢流、井涌的 方法不当
井控管理制度不完善
坐岗制度不落实
井控操作证制度 不落实 井控装备试压、检修与 巡检制度不落实
造成的危害
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 打乱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油气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造成环境污染 酿成火灾
1984年9月1日,位于印度尼西亚西 爪哇的帕西加里笛的PSJ-A探井井喷, 几秒中后着火,钻机在10分钟内烧毁, 当时的火焰高达130米,在方圆300米 内的噪音为100分贝。
造成的危害 1990年10月11日,大港油田王15-33井 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 井喷,井架倒塌报废。 打乱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1996年10月25日,长庆油田W24-23井, 油气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井喷着火,7分钟后井架倒向泵房,进而 烧毁井场部分设备和材料。
◆在油层井段采用高速档起钻,由于起钻速度快和钻具中加带扶正器的
联合作用,造成起钻抽吸,诱导井喷。
事故原因——间接原因
◆作业班组全体人员没有发现溢流。当 送联动机的人员发现异常并通知司钻时, 司钻才发警报信号,此时已经井涌。 ◆发现井涌以后班组没有及时正确地关 井。没有快速抢装钻具内防喷工具。 ◆关防喷器时操作错误,本应关环形和 半封,但在操作时关的是全封。
造成的危害
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 打乱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2003年12月23日发生的罗家16H井及2004 年12月2日发生的曲2井井喷事故,分别造 成60000余人和4600余人的紧急疏散。
《井喷失控事故剖析》课件

强化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井喷失控事 故的应急演练,以增 强人员的应变能和责任,加强安全意识,才能有效预防井喷失控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安全。
《井喷失控事故剖析》PPT课 件
通过深入剖析井喷失控事故,了解事故发生原因及危害,并探讨应急和预防 措施,以加强安全意识和防患于未然。
概述
井喷失控事故是指在石油或天然气钻探过程中,井口周围地下高压油气突然失控喷出的一种危险事件。 这种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危害将在本节中进行详细讨论。
原因分析
设备问题
井口设备和管道设备的故障或损坏可能导致井喷失控事故的发生。
3 防止泄漏
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避免由于井喷失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设备
周期性地对井口设备 和管道设备进行检查 和维护,预防故障和 失效。
技术人员培训
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 和技能提升,提高其 应对井喷失控事故的 能力和水平。
制定严格的生 产安全制度
建立规范科学的生产 安全制度,确保操作 规程的合理性和遵守 性。
操作人员问题
技术水平不足和值班制度不合理可能是井喷失控事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其他因素
地质条件、天气影响以及其他外界因素也可能对井喷失控事故产生影响。
应急措施
1 紧急停止井口
在井喷失控事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停止井口的涌出,以避免进一步危害。
2 采取措施控制井口压力
通过调整控制设备和工艺参数,降低井口压力,尽可能控制住事故发展。
井喷及安全事故实例

井喷实例案例1 起钻形成抽汲,及时处理避免了管柱飞出事故。
1996年7月,在齐2-9-5009井打捞FH-5封隔器施工中,下丢护捞矛至,850 m捞获。
上提打捞管柱至960 m时,管柱自动上粉,此时操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对管柱进行反加压处理,并装井口,避免了管柱飞出事故的发生。
案例分析:打捞管柱自动上行原因是:起打捞管柱时,封隔器将其以上环空的压井液带出,降低了液柱压力,同时又将井内地层的油气抽出。
当井内压力超过管柱悬重及液柱压力时,形成抽汲,造成管柱自动上行现象。
案例提示:(1)在打捞封隔器施工中,当确认捞上封隔器后,必须反复上提下放管柱,使封隔器胶皮彻底回缩解封,才能避免起管柱时形成抽汲现象。
(2)打捞封隔器前,要查清油层压力资料,并采用相对密度合适的压井液进行压井。
(3)打捞封隔器前,在制定的打捞工艺方案中,充分考虑井内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从措施上周密安排,防止井喷事故发生。
案例2 违章操作,引起井喷事故2000年10月5日,在齐108-25-1井起隔热管作业施工。
该井为补层后停喷下泵井,施工前没有按要求进行压井作业,当起管至第85根时,井口出现少量溢流,现场操作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继续施工,起出全井油管后,进行下步工序,下放第一根油管时,发现溢流增大,立即抢装井口。
因井内压力高,致使防喷井口坐不到四通平面上,发生井喷,后经抢险突击队制定抢喷方案,采取用钢丝绳反加压的方法才将井口坐上,制服井喷。
此次井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
案例分析:(1)由于没有严格按井控设计施工,在起下管柱施工前,没有装井口防喷器,又未进行压井作业,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在发现少量溢流时没有及时安装井口和进行压井,延误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有利时机。
案例提示:(1)在作业施工中,要严格执行设计方案,对于重点工序要由专人负责指挥。
(2)一旦发现溢流、井涌、气大等井喷预兆应及时抢装井口,然后压井。
(3)在起下管柱施工前,必须按要求安装井口防喷器,防止作业施工中井喷事故的发生。
安全经验分享 井喷案例分享

第十二页,共18页。
3 经验教训
●要切实提高井控意识,从思想和行动上引起高度重
视,做到警钟长鸣。
※开钻前,对钻 井队职工进行工 程地质交底,并 做好防喷预案。
第十三页,共18页。
3 经验教训
●要严格井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坐岗制度的落实,
第十六页,共18页。
加强防喷演习训练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第十七页,共18页。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
第十八页,共18页。
第十页,共18页。
2
事故原因分析
三是井控“九项”管理制度在钻 井队不能落实,尤其是座岗制度,因 此未能及时发现起钻中的抽吸现象, 而引起井喷,这是导致这次严重事故 的直接原因。
第十一页,共18页。
3 经验教训 ●针对浅气层压力高、发生突然、反应时间短等特点,
要加强地质调查及分析研究工作,当地下情况不清或 有浅层油气时:
第八页,共18页。
2
事故原因分析
一是对低压低渗透开发井 ,没有把 井控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上。思想麻痹、 重视不够,设计不下表层套管和不装防 器是导致这次严重事故的主要原因。
第九页,共18页。
2
事故原因分析
二是该井区只有一口探井资料,埋 深460米左右的黑帝庙透晶砂体的分布 规律、埋藏深度、压力等情况均无资 料可查。地质情况不清是导致这次严 重事故的客观原因。
井液和水所覆盖。
第六页,共18页。第七页,共Fra bibliotek8页。1
井喷失控案例
● 1995年3月30日
事
大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严世才等领导组织召开现
井喷事故及险情案例分析2006~2009.doc

井喷事故及险情案例分析2006~2009.doc井喷事故及险情案例分析(2006年200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二0年月目录一黄26-34井二罗家2井三泉320-1X井四红G+4-52井五台6-4井六西60-8井七松浅22井八法52-46井九庄4-16K井十龙岗001-8井十一涩R44-3井十二大北202井十三徐深8-平1井十四伏2-23井中石油集团公司井喷事故及险情案例一黄26-34井1、基本情况辽河油田黄2634井完钻井深2695.0m;油层套管φ139.7×2694.77m,生产井段2206.42656.0m。
预计在沙河街组中部井段2095.22028.0m射孔,测井解释预射孔段为油层,设计压井液密度1.05g/cm3。
2006年2月4日兴隆台工程技术处作业十五队用89枪射孔,计划射七炮,在射完第一炮起电缆时,发生井喷失控着火。
2、发生经过2:30射孔队施工准备。
2:52射孔校深。
2:54点火起爆,上提电缆。
2:56电缆提出100多米,发现井口井涌,立即商定剪断电缆,关射孔闸门。
2:58喷出液柱高达2m左右。
3:00左右,剪断电缆,同时抢关射孔闸门,此时液柱高度约10米左右,随着喷势越来越大,放炮闸门难以关闭。
副队长打开南侧套管闸门进行分流,此时井口周围弥漫水雾并伴有天然气。
3:05左右井口南侧发出“砰”的一声,着火见图1。
图1 黄26-34井井喷失控着火照片3、处理(1)汇报并启动应急预案3:05至3:07作业队副队长向黄金带消防队汇报火警,同时队长向作业区汇报。
3:10作业区向处调度室汇报。
3:07消防队接到火警,于3:18到达井喷现场,3:22,灭火战斗展开。
3:30消防队抢开出射孔车辆两台,拖出作业值班房一个。
3:40油田公司启动辽河石油勘探局突发特别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20第一批有关人员到达现场。
4:40成立20人的抢险突击队。
(2)抢险组织、准备4:50按照应急预案组织抢险工作,制定抢险方案,组织抢险物资,加工抢险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吉林红G+4-52井喷事故原因分析
红G+4-52井喷的直接原因分析:
◆ 红G+4-52井:在钻进过程中发生严重井漏,环空液
面下降,导致浅气层的流体(气、水)大量涌入井筒,气体
上窜膨胀,引发起钻时井喷;由于没有安装防喷器,致使井
喷无法有效地处置,是造成井喷失控的直接原因。 漏喷转换 + 无控制手段
地层压力系数均低于1
1.大港西60-8井喷事故简况
◆ 9月9日10:55,定向钻进至1032m(垂深1000m)起钻, 已钻过第一个目的层。因在1005m和1025m分别见到两次气测异常
,决定短起下钻测油气上窜速度。
◆ 至11:50,边循环边活动钻具55分钟。循环使全烃含量 回零值。 ◆ 至12:17,卸掉方钻杆,修理液压大钳。同时,上提下 放活动钻具11次,用时23分钟。
4月30日,吉林油田公司开发事业部组织地质和工程设计单位
以及产能建设单位召开专题会议。会议认为该地区采用一次井控可 以防止井喷发生,决定不安装防喷器,否决了装防喷器的工程设计
。严重违反集团公司井控规定和吉林油田井控实施细则。不安装防
喷器,致使井喷后井口无法控制,酿成井喷失控。
红G+4-52井喷的管理原因分析:
定义
• “两浅井”定义:
• “两浅井”是指:浅层气井和浅井(1000m内)。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3口浅气层井井喷事故简介 第二部分 浅气层井喷事故规律 第三部分 防止浅气层井喷的针对性措施
井喷事故发生及其处理过程 事故发生。
应急救援与处置。
事故处理。 事故调查。 事故通报与责任人处理
第一部分 3口浅气层井喷事故简介
m3。
钻井泥浆密度过大,加剧了井漏。 技术敏感性低、设计跟踪不到位,未采取预防措施,致使事
故井发生严重井漏。
◆ 处置井漏措施不当 钻井队未汲取本平台前两口井井漏教训,在施工中仍然执行 泥浆密度的上限,亦未及时采取防漏措施,致使事故井在钻进至
1310m时,漏失严重,泥浆失返。
发生井漏时,钻井队只考虑了静止堵漏和防止井壁坍塌埋钻 具,采取连续起钻5柱静止堵漏的经验做法,忽视了上部浅气层潜
◆ 17:00,事故井的井眼喷塌,井喷停止(井喷失控16:10)。 但随后从同平台距事故井5m远的红G4-052井(直井)的简易套管头 处喷出气、水、砂混合物。 ◆ 6月6日,从事故井井眼注入水泥浆92m3和1.5g/cm³的重泥 浆42 m3。21:10,红G4-052井井口停喷。 ◆ 事故井周围约100m范围内陆续发现三处地表(水源井)冒 出水、气。其中:两处较远的溢出点第二天停止冒水、气,距事故 井最近的溢出点第20天停喷。
◆ 至13:00,起到第11柱时,钻具上提力增加。 ◆ 至13:05,起完第12柱,钻头位置790.72米,井口(环
空)出现溢流。
◆ 至13:26,接上方钻杆,先后3次间断开泵循环,共循 环6分钟,观察井口反应。坐岗人员发现井口(环空)井涌,司钻
发出关井信号。
◆ 至13:27,司钻上提方钻杆,井口喷出泥浆将司钻击 倒,刹把失控,方钻杆水龙头等砸向转盘。正在跑下梯子关
井喷层位应为处于钻头下部的明Ⅱ油层组。
◆ 起钻时作用到气层的当量泥浆密度降低,使得地层气 体大
量侵入井筒
正常钻进和循环时,密度为1.14g/cm3的泥浆静液柱压力加上 环空循环压耗可以平衡地层压力。
停泵条件下,长时间反复上提下放活动钻具产生的抽吸、钻头
和扶正器不同程度的泥包以及环空循环压耗的丧失,三者共同作用 ,增强了钻柱上提时的抽吸作用,抵消了部分泥浆静液柱压力,导 致压力失衡,地层气体侵入井筒。 起钻前,停泵条件下在5-13m范围内反复上提下放活动钻具11 次共计23分钟,加剧了地层气体大量侵入井筒的过程。 为什么气能进入井筒?
撞声后,不是继续跑向远程控制台实施关井操作,而是两人共同跑 回钻台去救司钻,从而错失了关闭环形防喷器的有利时机,导致了
◆ 判断错误、违章操作,错失关井有利时机 在短起下前气测曾出现异常,全烃值高达21.8%,是钻遇油 气层的重要显示。工程技术员和司钻未对此次气测异常进行认真 分析,仍错误地认为储层不含气。思想麻痹,井控意识差。 起第11柱钻杆出现灌不进泥浆时,仍认为井下只是发生抽吸 ,没有意识到油气已大量侵入到井筒;而且错误地继续起出第12 柱钻杆。 井灌不进泥浆,出现溢流,工程技术员又错误决定接方钻杆
一、吉林红G+4-52井 该井钻遇四套油气层,地层压力系数均低于1,是典型
的浅层低压油气藏。
埋藏深度(m) 明水气层 320-390 压力系数 0.93
黑帝庙油气层
萨尔图油层 高台子油层
840-910
1150-1250 1250-1620
0.92
0.79 0.84
1.吉林红G+4-52井喷事故简况
了应有的提示作用。特别是对于高台子油层多年注采后的变化没
有任何提示。
◆ 钻井泥浆密度设计不合理
红岗油田完钻的639口老井,采用的泥浆密度普遍偏高。泥浆 密度在1.20g/cm3以上的井数为585口,占总井数的91.5%。
按照集团公司钻井井控规定,红岗油田泥浆密度应采用1.001.08 g/cm3(地层压力最高的是明水气层,压力系数为0.93,气层 附加0.07-0.15g/cm3 )较为合适。工程设计采用1.20-1.25 g/cm3
快速上移 膨胀,形成溢流;
◆由于没有果断关井,致使溢流发展为井喷;
◆正在运转的主柴油机排气管或喷出的地层泥砂打击井架 产生火花,引发喷出的气体着火; ◆由于风向影响,远程控制台被火焰包围,失去了最后关 井机会, 致使井口敞喷失控、着火。 在二层台上的井架工解照品在起钻工作停止后没有从井架 上下来,在发出关井信号后,也没有及时从井架撤离,失去了
◆ 沿袭历史形成的捆绑式区块设计,设计简单、粗放 不论是地质设计还是工程设计,一直沿袭历史上形成的捆 绑式的区块设计,一个设计包括了红G+3-42等13口井,缺乏针对 性和可操作性。 地质设计内容不全、简单、漏项。没有提供“全井段地层
孔隙压力梯度、地层破裂压力梯度、浅气层资料、邻井资料、已
开发区块注水井分布和分层动态压力数据”,没有标出明水气层 、黑帝庙气层的井段位置和压力系数。故障提示笼统泛泛,失去
对待。
◆ 监管不力 17名钻井监督,其中12名有资质。平均一个钻井监 督要负责3-4个钻井队,只能采用巡井监督方式,监督力 量明显不足。当红G+4-52井发生严重井漏时,钻井监督 不在现场。同平台前两口井连续在高台子油层钻进中发生 严重漏失,钻井监督并没有认真分析原因、制定防井漏的 钻井措施,也未向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逃生有利时机,从井架绷绳下滑落入火中丧生。
间接原因分析:
◆ 钻遇了溶解气的富集区(底油(水)顶气) 明Ⅰ的 829-834 m井段岩屑有荧光显示,气测全烃值为1.224.86%,气测解释为气水同层; 明Ⅱ的 997-1006m井段岩屑有荧光显示,气测全烃值为0.48.55%,气测初步解释为气水同层; 明Ⅱ的1022-1032m井段岩屑有荧光显示,全烃值为0.5821.8%,气测初步解释为油气层。
浅气层井喷失控事故案例分析
川庆钻探长庆井控培训中心 2014年
浅气层井喷事故规律分析
“三高” “两浅”(浅气层/浅油气层、浅井)
井井控容易被忽视,而这些井一旦发生井喷则来势汹
猛,难以控制。2007年6月5日吉林油田红G+4-52井井 喷失控, 2007年9月9日大港油田西60-8井井喷失控、 着火, 2006年10月4日华北油田泉320-1X井喷失控。 这几起井喷事故造成了巨大财产损失和伤亡,在社会 了产生了恶劣影响。本案例对这三起事故发生原因进 行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事故井钻穿这两个浅气层后,又突然发生严重井漏,环空液
面急剧下降,压力失衡,致使浅气藏气体大量侵入井内,发生井 喷。
◆ 高台子油层井漏严重 高台子油层微裂缝发育,有发生严重漏失的地质基础。 原始地层压力情况下,漏失不明显。1995-1997年完成的28口
井,只有3口井发生轻微井漏。
经过多年注采后,井下情况发生变化,储层压力亏空,井漏 严重。2007完成的11口井,有8口井发生了漏失,漏失量为20-96
◆ 6月5日0:25,用密度1.25g/cm3的泥浆钻进至1310m时突 然发生井漏,泥浆失返。当班人员立即抢灌泥浆。
◆ 0:30,在确认环空灌满后,随即卸掉方钻杆,准备短
起5柱钻杆静止堵时 ,泥浆从环空涌上转盘面,并迅速超过二层平台。由于喷势猛 烈,人员撤离钻台。井喷失控。
分别三次每次1-3分钟向钻杆内顶入泥浆,使得进入井筒的气体
快速上移近300m并膨胀,导致井涌。 人为地加剧了溢流到井涌的过程
◆ 执行关井程序不果断,导致井喷失控
关井过程中,司钻上提钻具时被喷出的泥浆击倒,刹把失控 ,方钻杆连同钻具自由下落,水龙头、大钩和游车砸向转盘。
跑下钻台准备前去关井的副司钻和工程技术员,听到钻台碰
导管被刺开,井口塌陷
事故井主井眼井喷停止、直井井 喷时的井场场景 转盘大方瓦被刺
红G4-052井(直井)简易套管头焊缝处喷出气、水混合物
地面溢出点
地面溢出点
地面溢出点
2.吉林红G+4-52井喷事故处理 ◆ 在距事故井100m处打一口救援井---红黑1井,该井与事 故井两井眼的最小距离为0.90m(871.86m处)。 ◆ 7月13日,在红黑1井850-875m位置进行射孔,分批挤注 水泥浆137.6m3。候凝52小时后试压8MPa,稳压10分钟压力不降, 永久封堵气体上窜通道。
◆ 违反集团公司的队伍资质管理和市场准入规定 事故井钻井队无集团公司颁发的队伍资质,使用的钻 机无集团公司的统一编号,违反了集团公司《石油工程技术 服务企业及施工作业队伍管理的规定》(中油工程字〔2006 〕2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