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理 秘方 验方 特效方 中药方
瘙痒病的中西医治疗良方

瘙痒病的中西医治疗良方瘙痒病是一种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而无明显的原发性损害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本病为常见多发性皮肤病好发于老年及成年人,性别无明显差异。
多见于冬季,部分人亦在夏季发作。
中医称本病为“诸痒”、“痒风”、“痒症”、“风瘙痒”等。
唐.《千金方》中描述:“痒证不一,血虚皮肤燥痒者,宜四物汤加防风……有脾虚身痒,本无疥癣,素非产褥,洁然一身,痒不可任,此乃脾虚所困”。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 本病的原发因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其致病因素可包括以下内因或外因:①内因:多与其他疾病有关,如全身性瘙痒病的内因多与神经衰弱、大脑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月经病、妊娠、霍奇金病、习惯性便秘、感染性疾病、肝胆疾患、肾脏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有关。
局限性瘙痒病也可由上述疾病引起肛门瘙痒病多与蛲虫病、前列腺炎、痔核及肛瘘等有关;阴囊瘙痒病多与局部多汗、摩擦及股癣等有关;女阴瘙痒病多与白带、阴道滴虫病、阴道真菌病、避孕套、避孕药的刺激及淋病、宫颈癌及内分泌失调、性激素水平低下、更年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
②外因:多与外来刺激有关,如寒冷的冬季、炎热的夏季、穿着化纤毛织品内衣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外用药物、接触各种化学物品等,均可诱发本病或使症状加重。
进食辛辣、芳香饮料、牛奶茶等刺激性食物以及神经精神因素亦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瘙痒。
另外,有些瘙痒病患者有遗传倾向。
2.病理 一般认为,瘙痒病的发生基本上是由化学介质如组胺、激肽和蛋白酶等的释放而引起,其中蛋白酶的作用尤受重视。
这种蛋白酶在表皮、血液、细菌及霉菌中都有存在,由于创伤或其他原因可在组织中释放活化,导致皮肤瘙痒的发生。
二、中医1.正气不足 风邪外袭“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盛则痒”。
腠理不密,卫外失固,风与寒邪相结合,乘虚而入,客于皮肤腠理而致瘙痒。
2.饮食不节湿热内蕴恣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使脾胃运化失调,湿热内生,不得疏泄,或外泛于肌肤,或下注于二阴,复受虫蚀而致瘙痒。
国医大师治疗皮肤病皮肤瘙痒验案良方

皮肤瘙痒瘙痒是皮肤或黏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常见的皮肤感觉,是皮肤科常见的、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于荨麻疹、湿疹、瘙痒症、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多种皮肤病。
也可由一些常见刺激如触摸、温度改变或情绪压力引发,此外化学、机械和电力也均可引发痒感。
西医认为其是由各种因素刺激肥大细胞,致使其释放组胺所致,治疗以抗组胺为主。
中医将瘙痒归因于风、湿、热、虫、血,认为瘙痒是由于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肤间,肤失濡养而成。
验案1、孙光荣验案周某,男,25岁。
2009年9月11日初诊。
患者背部蚁行感5年。
刻下症见:背部瘙痒,蚁行感,多梦,易紧张,尿频,口干。
舌淡,苔白,脉濡细。
西医诊断:皮肤瘙痒症。
中医诊断:风瘙痒。
辨证:血虚风燥型。
治则:祛风止痒,养心安神。
内服方:生晒参12g,生黄芪10g,紫丹参12g,川郁金10g,降真香10g,生龙齿15g,云茯神15g,炒枣仁15g,炙远志6g,石菖蒲6g,白鲜皮10g,蝉蜕6g,芡实仁20g,薏苡仁20g,生甘草5g。
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外洗方:白鲜皮20g,蝉蜕10g,川楝子12g,蒲公英15g,薏苡仁20g,芡实仁20g,金银花15g,野菊花10g,明矾10g,生甘草10g。
7剂,煎汤外洗,每日1次。
二诊:用上方后,诸症减轻,但仍多梦,尿频。
舌红、苔白,脉弦小。
上方去降真香10g,白鲜皮10g,芡实仁20g,薏苡仁20g,加合欢皮10g,制何首乌15g,灯心草3g,益智仁10g。
14剂。
增强了养心安神之力。
三诊:服上方后,蚁行感减轻,面红减轻,但仍尿频,多梦,心神不宁。
舌红、苔稍黄腻,脉弦。
上方去川郁金,加金樱子10g,车前子10g。
5剂。
二者一缩一利,共同调理小便,改善尿频症状。
水液输布正常,则可以间接改善血虚风燥之象。
四诊:服上药后,病情继续好转,但仍有心神不宁。
舌红、苔黄厚,脉弦有力。
上方去蝉蜕,加川郁金10g。
〖中药处方〗各类皮肤瘙痒症秘方

〖中药处方〗各类皮肤瘙痒症秘方
【中药处方】各类皮肤瘙痒症秘方?各类皮肤瘙痒症中医秘方【配方】:千里光50克,白鲜皮30克,白芷30克,苦参50克,蛇床子50克,地肤子50
克,龙胆草50克,薄荷40克,金银花60克,石菖蒲40克,大黄60克,苍术30克,土茯苓50克。
【用法】:将诸药烘干,研成细末,分
别包装备用,每包100克。
每次一包或半包,一日2次。
用开水浸泡待水温至40℃时,擦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
【功能】:清热疏风、
燥湿止痒。
【主治】:治疗各类皮肤瘙痒症,急、慢性湿疹,急性皮炎,手足癣,疥疮。
【方解】:方中千里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还有广谱抗菌
的作用。
为外科圣药。
俗谚云:“?有人识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疮”。
与白鲜皮、白芷、苦参、龙胆草、地肤子、薄荷等相配,效果很好。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内服外治配方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内服外治配方皮肤病我们都不陌生,这真是令大家头疼的一类疾病,让患者身体饱受折磨,影响患者形象,还容易反复发作,只要被它缠上了,想摆脱它真不是一件易事。
瘙痒是皮肤病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付皮肤瘙痒,老中医李成光这样做。
1验案1:王某,女,41岁。
2012年11月19日初诊。
全身皮肤瘙痒1月余。
全身皮疹、瘙痒,双手指麻木,无口干、口苦。
舌淡,薄白苔,脉略滑。
辨证:风湿热郁肌肤。
治法: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选方:消风散加减。
药物组成:荆芥10g,防风10g,生地黄15g,当归5g,丹皮15g,赤芍15g,土茯苓3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甘草10g,薏苡仁15g,白术10g。
3剂。
二诊:皮肤瘙痒明显减轻,手指麻木好转。
舌淡,白苔,脉略滑。
继续服用3剂而愈。
按语: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能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出现皮疹、瘙痒。
本类疾病治疗在疏风养血基础上常加清热祛湿之土茯苓、地肤子等药;血分热甚,加赤芍、丹皮、紫草等清热凉血之品,使风邪去,湿热除,血脉和,则瘙痒自止。
若气血亏虚明显者则不宜用本方,因疏风药、祛湿药易耗伤阴血。
另,服本方时不宜食辛、辣、鱼腥、厚味、烟酒、浓茶等。
李老指出,本方妙在用当归养血兼可活血,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2验案2:王某,女,28岁。
2013年2月2日初诊。
反复皮肤丘疹伴瘙痒10年,再发1周。
每于冬春季节交替时出现,成团状,色红,触之碍手,无发热,口干,口渴,无汗,小便黄,大便偏干。
舌红,白苔,脉略弦。
自诉其家里冬天菜肴多有温补之品。
辨证:血分郁热。
治法:清热祛湿止痒。
选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药物组成:紫苏叶10g,连翘15g,赤小豆30g,苦杏仁10g,黄芩15g,生甘草10g,赤芍15g,牡丹皮15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土茯苓30g,生地黄15g。
5剂。
2013年2月12日回访,患者诉服药后症状基本缓解。
偏方:皮肤瘙痒症,中药止痒汤

偏方:皮肤瘙痒症,中药止痒汤1.六味止痒汤【组成】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克,苦参30克,黄柏15克,花椒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3次。
每次加水300毫升,煎取200毫升。
头煎、三煎药液,倾入盆内,加温水适量洗澡,第2次煎液,分3次内服。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苦参、黄柏清热利湿;蛇床子、地肤子、花椒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全身皮肤瘙痒症。
【加减】偏湿热者,加生苡仁30克。
【附记】用本方治疗全身皮肤瘙痒症近百例,一般用药2剂可愈。
最重者只服4剂,无1例无效。
2.止痒散【组成】熟地黄、露蜂房、丹参、地肤子、苦参各100克,蝉衣、乌梢蛇各5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后装瓶密闭备用。
用时,每取药末4克,日服3次。
1周为1疗程。
直至痊愈止。
【功效】滋阴活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熟地黄、丹参滋阴活血;苦参清热利湿;地肤子、蝉衣、乌梢蛇、露蜂房祛风止痒,且露蜂房还有解毒之功。
合而用之,共奏滋阴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皮肤瘙痒症。
【附记】用本方治疗皮肤瘙痒症145例,其中治愈者140例(用药1疗程治愈者89例,2疗程治愈者51例),好转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199%。
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3.石膏浮萍汤【组成】生石膏30克,浮萍6克,生地12克,丹皮9克,黄芩6克,白藓皮10克,连翘10克,苍耳子10克,山栀10克,蝉衣5克,赤芍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散风止痒,凉血除湿。
【方解】方用生石膏、连翘、黄芩、山栀清热解毒;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清热;浮萍祛风湿;苍耳子、白藓皮、蝉衣散风止痒。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除湿,散风止痒之功。
【主治】疥疮、皮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脓疱疮多因风湿挟热所致。
【附记】本方对上述皮肤病,经临床反复验证,投之每能奏效。
、4.润燥祛风汤【组成】大胡麻9克,当归9克,制首乌12克,生地12克,板蓝根15克,白藓皮9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苦参9克,乌蛇肉9克。
皮肤瘙痒症百分百根治特效秘方14方4种中成药

皮肤瘙痒症百分百根治特效秘方14方4种中成药皮肤瘙痒症一、【特效秘方处方】14方处方1:丹参30克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生地20克当归20克川芎15克赤、白芍各15克薄荷10克大青叶30克用法水煎服。
来源作者经验方。
主治皮肤瘙痒症,搔抓后引起抓痕、抓痂。
说明皮肤瘙痒症临床上有泛发性、局限性两种。
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最为多见,本方对泛发性效果明显。
20年前遇一病人,皮肤瘙痒难忍,遍体抓痕、抓痂,因瘙痒而致夜寐不安,多方治疗无效,服此方4剂减轻,20剂后痊愈。
后遇皮肤瘙痒均用此方,大多有效,另本方对隐疹属风热、血热者亦有效。
处方2:白芍15克当归15克徐长卿15克紫草12克丹皮30克山英肉30克牡蛎30克磁石30克代赭石30克珍珠母30克用法水煎服。
来源上海曙光医院夏少农经验方。
主治血虚、血热所致的皮肤瘙痒症。
说明本方以养血凉血为主,佐以重镇止痒。
方中当归、白芍、山萸肉养血和血;紫草、丹皮清热凉血;徐长卿祛风止痒;牡蛎、磁石、代赭石、珍珠母重镇以止痒,诸药合用治疗皮肤瘙痒症每有良效。
方中重镇之品易伤胃气,消化不良者宜减量使用。
处方3:地肤子30克白蒺藜20克丹皮20克赤芍20克全蝎(研粉冲服)6克蜈蚣(研粉冲服)4条当归20克赤小豆20克用法水煎服。
来源民间经验方。
主治多种顽固性皮肤病,长年不愈,瘙痒难禁,或时发时止者。
说明本方有较强的祛风化湿、凉血止痒之功用。
对顽固性皮肤病有殊效。
处方4:山楂20克乌梅15克苦参15克蛇床子20克透骨草20克雄黄6克盐15克用法水煎外洗。
来源民间经验方。
主治皮肤瘙痒症。
说明本方祛风除湿止痒力强。
临床上,湿疹的瘙痒,牛皮癣、皮肤瘙痒症,用此方都可收到止痒效果。
我在临床应用此方多年,止痒效果显著。
处方5:蛇床子30克苍耳子20克苦参2克白鲜皮20克防风20克蝉衣20克地肤子30克用法水煎外洗。
来源民间经验方。
主治皮肤瘙痒症,皮肤瘙痒难忍,夜间更甚,抓破出血则可缓解。
名医治皮肤瘙痒特效妙方3方薛氏祖传秘方(皮肤瘙痒症)水洗内服

名医治皮肤瘙痒特效妙方3方薛氏祖传秘方(皮肤瘙痒症)水洗内服1.湖北名医治皮肤瘙痒方处方:青蒿、柴胡、黄芩、丹皮、橘叶、川楝子各10克,金钱草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肝胆火。
适用于肝胆风火,循脏腑之经络表现于皮肤的红肿疼痛、瘙痒、水疱透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如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湿疹、女阴瘙痒等疾患。
专家点评:方中青蒿、柴胡、黄芩均走少阳胆经,以清肝经风火,止瘙痒;丹皮走肝经以清肝火;橘叶、川楝子走肝胆经疏肝行气,清肝经风火;金钱草走肝经以清利肝经湿热,诸药配伍,疏肝行气,清肝利湿。
创方者:程淳夫2.北京名医治全身皮肤瘙痒方处方:生地30克,甘菊花、丹皮、赤芍、山栀各5克,滑石12克,甘草3克,石决明、忍冬藤、茯神、全当归、茯苓各9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一剂。
忌辛发之品。
功效主治:养血平肝,祛风润燥。
主治全身皮肤瘙痒症属血虚肝旺型,患者一般以老年人为多见,病程较久,如情绪波动可以引起发作或瘙痒加剧,苔薄质红,脉细数。
专家点评:此方以生地养血凉血为主;全当归、丹皮、赤芍助生地养血和血凉血;甘菊花、石决明平肝;忍冬藤、山栀清热;茯苓、茯神健脾安神;滑石、甘草利湿清热。
肝平血凉,自然痒止。
创方者:朱仁康3.北京名医治皮肤瘙痒方处方:地肤子9克,蝉蜕、葛根、赤芍各6克,升麻、荆芥、防风各5克,羌活、独活、川芎、丹皮、柴胡、前胡、白芷、荷叶、甘草各3克。
用法:一剂两煎,时间不宜太长,凉服,忌食辛辣、炙煿腥发之品。
功效主治:疏泄营卫,祛风利湿。
主治皮肤瘙痒,症见周身发风疹块,皮肤红肿,瘙痒剧烈,纳差,食后则瘙痒更甚,舌质淡,苔白腻,脉浮滑。
创方者:蒲辅周作者:朱东薛氏祖传秘方(皮肤瘙痒症)水洗内服方一处方:艾叶、防风各30克,雄黄、花椒各3克。
用法:水煎2次过滤,浓缩至100毫升。
外洗患处,每日2次。
疗效:经治18例,用药3-5天均愈。
方二处方:荆芥9克、赤芍10克、防风9克、金银花10克、生地10克、木通6克、甘草4克。
『皮肤瘙痒』中药方--自制药水除皮肤痒(¨皮肤)

『皮肤瘙痒』中药方--自制药水除皮肤痒(¨皮肤)
随着入秋后天气越发干燥,老年人群中皮肤瘙痒者越来越多。
中医认为,老年皮肤瘙痒症主要是因为本身就气血虚弱,血虚则易生风,再加上秋季外界的燥邪,导致皮肤干燥瘙痒。
用一些常见的中草药泡冼,可以使皮肤直接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起到养血祛燥、滋润皮肤的目的。
丹参水丹参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痒、养血安神等功效。
中医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法,丹参活血养血通络,配伍薄荷清凉祛风,两药合用使得风燥得祛,瘙痒可止。
用丹参15克、薄荷6克,加水800--1000毫升,煎煮20分钟后去渣取汁,兑入适量凉水使水温降为37度左右,然后用药水浸泡患处,每次20分钟。
也可用纱布蘸放温后的药水擦身体或瘙痒部位。
每日1次。
桑叶水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等功效。
中医认为,肺外合皮毛。
桑叶入肺经,通过清肺润燥可起到润肤止痒的作用;菊花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患处皮损康复。
桑叶15克、菊花6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20分钟后,滤取药汁,兑入适量凉水使水温降为37度左右,浸泡患处20分钟即可。
也可用纱布蘸放温后的药水湿敷瘙痒部位。
每日1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理秘方验方特效方中药方(2012-05-20 11:52:58)转载▼标签:健康分类:润发园典藏精品*修持仪轨/item.htm?id=14 759575962&【歌诀】祛风止痒用牡蛎,珠母益母归生地,防风荆芥夜交藤,甘草蝉衣粉丹皮。
【组成】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生地24克,当归24克,益母草24克,夜交藤24克,丹皮15克,防风12克,荆芥9克,蝉衣7克,甘草9克。
【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牡蛎,珍珠母另煎1小时,再合余药,共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
每日1剂,早、中、晚各温服1次。
【功效】平肝熄风,凉血止痒。
【方解】瘙痒是皮肤病中最常见的症状。
究其病因不外乎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等几个方面,临床最常见的是肝肾阴虚、血虚生风,也有血热或夹湿者。
该证皮肤剧痒,但多无原发皮损,经反复搔抓后,则可引起抓痕、血痂、湿疹化、苔癣样变等继发皮损。
本方系自拟方,经数十年临床验证,疗效良好。
方中牡蛎、珍珠母平肝熄风;生地、当归滋补肝肾,畅通血脉;丹皮、益母草凉血化瘀;夜交藤宁心安神;防风、荆芥、蝉衣祛风止痒;甘草缓和,解毒矫味。
全方合成,适用于肝肾阴虚、血瘀、血虚生风之“风瘙痒”。
其审证要点为:多为老年,病程较久,瘙痒与情绪有关,苔薄舌红,脉细数或弦数。
【主治】风瘙痒。
【加减】若热重者,加黄柏;夹湿者,加泽泻。
【附记】尚需注意,服药期间勿饮酒,忌食辛辣食物,避免各种刺激,以免影响疗效。
2、益气凉血汤【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歌诀】益气凉血用黄芪,归地桑叶黑豆皮,山栀蝉蜕苍耳子,橘叶杭菊白藓皮。
【组成】生黄芪10克,当归6克,生地10克,桑叶10克,苍耳子10克,黑豆皮10克,栀子皮10克,蝉蜕10克,白藓皮10克,杭菊花10克,橘叶10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可连服数剂。
【功效】益气凉血,清热祛风。
【方解】方中用黄芪补气,生用重在走表而外达肌肤;橘叶行气,消肿散毒;生地、当归凉血散血以去血分之热;桑叶、苍耳子、黑豆皮、栀子、蝉蜕、白藓皮、菊花等有疏风清热之功。
药用皮而不用实,取其轻能上升,偏于宣散,用于皮肤之疾,效果更佳。
【主治】瘙痒症,甚至数年不愈者。
3、六味止痒汤【来源】《治验百病良方》【歌诀】六味止痒用苦参,黄柏花椒地肤投,再加甘草蛇床子,一方两用效堪奇。
【组成】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克,苦参30克,黄柏15克,花椒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3次。
每次加水300毫升,煎取200毫升。
头煎、三煎药液,倾入盆内,加温水适量洗澡,第2次煎液,分3次内服。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苦参、黄柏清热利湿;蛇床子、地肤子、花椒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全身皮肤瘙痒症。
【加减】偏湿热者,加生苡仁30克。
【附记】用本方治疗全身皮肤瘙痒症近百例,一般用药2剂可愈。
最重者只服4剂,无1例无效。
4、止痒散【来源】《治验百病良方》【歌诀】止痒散中露蜂房,丹参地肤熟地黄,苦参蝉衣乌梢蛇,研末为用日三服。
【组成】熟地黄、露蜂房、丹参、地肤子、苦参各100克,蝉衣、乌梢蛇各5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后装瓶密闭备用。
用时,每取药末4克,日服3次。
1周为1疗程。
直至痊愈止。
【功效】滋阴活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熟地黄、丹参滋阴活血;苦参清热利湿;地肤子、蝉衣、乌梢蛇、露蜂房祛风止痒,且露蜂房还有解毒之功。
合而用之,共奏滋阴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皮肤瘙痒症。
【附记】用本方治疗皮肤瘙痒症145例,其中治愈者140例(用药1疗程治愈者89例,2疗程治愈者51例),好转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199%。
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5、石膏浮萍汤【来源】《中医杂志》(12)1965年(丁荣川方)【歌诀】石膏浮萍生地黄,丹皮黄芩与连翘,苍耳山栀生甘草,赤芍蝉衣白藓皮。
【组成】生石膏30克,浮萍6克,生地12克,丹皮9克,黄芩6克,白藓皮10克,连翘10克,苍耳子10克,山栀10克,蝉衣5克,赤芍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散风止痒,凉血除湿。
【方解】方用生石膏、连翘、黄芩、山栀清热解毒;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清热;浮萍祛风湿;苍耳子、白藓皮、蝉衣散风止痒。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除湿,散风止痒之功。
【主治】疥疮、皮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脓疱疮多因风湿挟热所致。
【附记】本方对上述皮肤病,经临床反复验证,投之每能奏效。
6、润燥祛风汤【来源】徐福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歌诀】润燥祛风大胡麻,当归生地制首乌,荆芥防风乌蛇肉,苦参藓皮板蓝根。
【组成】大胡麻9克,当归9克,制首乌12克,生地12克,板蓝根15克,白藓皮9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苦参9克,乌蛇肉9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10剂为1疗程。
【功效】润燥祛风。
【方解】“风瘙痒”,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身瘙痒症”。
《诸病源候论》云:“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这对于全身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理,说得比较清楚。
瘙痒是一个症状,并不是一个特异的疾病,因为许多皮肤病都可引起瘙痒,所以“瘙痒病”,仅指皮肤有痒感,而无原发病变者而言。
治宜润燥祛风。
故方用当归、制首乌、生地、大胡麻养血滋阴润燥;板蓝根清热解毒;苦参清热利湿;荆芥、防风、白藓皮,乌梢蛇祛风之痒。
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养血,滋阴润燥,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风瘙痒(皮肤瘙痒症)。
【附记】临床屡用,多能应手取效。
7、大青叶汤【来源】《治验百病良方》【歌诀】大青叶汤金银花,黄芩党参板蓝根,紫草防己延胡索,白芷甘草白藓皮。
【组成】大青叶12克,黄芩12克,金银花12克,党参12克,板蓝根15克,紫草6克,延胡索6克,防己6克,甘草6克,白藓皮9克,白芷9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益气凉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大青叶、金银花、板蓝根、黄芩清热解毒;党参益气健脾;紫草凉血清热;防己祛风湿;白芷、白藓皮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益气凉血,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带状疱疹【附记】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70例,经2-19天治疗,均获痊愈。
服药期间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8、板蓝根汤【来源】《程氏医学笔记》【歌诀】板蓝根汤用虎杖,丹皮蝉蜕草赤芍,清热凉血祛风湿,带状疱疹一扫痊。
【组成】虎杖15克,板蓝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蝉蜕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板蓝根清热解毒;丹皮、赤芍凉血活血;虎杖祛风除湿;蝉蜕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诸药。
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带状疱疹。
【加减】若发热者,加葛根、黄芩;若继发细菌感染者,加金银花、连翘。
【附记】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13例,经3~9天治疗,均获痊愈。
其中12例在5天内治愈。
9、石冰散【来源】《程氏医学笔记》【歌诀】石冰散中川黄连,青黛蛤粉红升丹,共为细末油调敷,带状疱疹外用灵。
【组成】煅石膏70克,蛤粉40克,川黄连30克,红升丹25克,冰片60克,青黛5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装入瓶内密封备用。
用时,根据皮损面积大小,取适量药粉,用香油适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外用灭菌敷料,再用胶布覆盖固定,隔日更换1次。
【功效】清热解毒,助阳敛疮。
【方解】方用青黛、黄连、冰片清热解毒;蛤粉助阳补肾;煅石膏、红升丹消炎敛疮生肌。
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助阳敛疮之功。
【主治】带状疱疹。
【附记】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120例,经用药2~5次后,均获痊愈。
10、解毒膏【来源】《程氏医学笔记》【歌诀】解毒膏中用黄连,青黛冰片朱砂襄,共为细末油调敷,带状疱疹效果好。
【组成】川黄连60克,青黛60克,冰片60克,朱砂15克,香油150毫升。
【用法】先将前4味药共研极细末,加入香油内调成糊膏状,贮瓶备用。
用时,先以消毒棉签沾双氧水反复搽洗带状疱疹区的皮肤,并将水疱排破,使疱液流尽,再用消毒棉签沾药膏均匀地涂于患部,每日涂药3~4次。
不用包扎。
【功效】清热解毒安神。
【方解】川黄连、青黛、冰片清热解毒;朱砂重镇安神,共奏清热解毒安神之功。
【主治】带状疱疹。
【附记】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46例,经用药2~4天后,均获痊愈。
又用雄黄、明矾各等份,共研细末,用冷开水调匀,用毛笔蘸涂患处,可立即止痛。
用治带状疱疹,几日内可治愈。
内服:山萸肉90克净麻黄4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
润发园:免费结缘或特价优惠活动,每周1-2次,敬请经常关注本博。
祝福博友们吉祥如意,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