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世界能源危机以及中国的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pbnova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论当今世界能源危机以及中国的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 一、当今世界能源危机 能源是指人类用来获取能量的自然资源。他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影响各国领导 人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是许多国家制定全球战略的首要问题。世界能源危机是 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 目前在世界初级能源的产量和消费中, 居第一位的是石油, 其次是煤炭、 天然气。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常规化石能源的储量日益减少,在可预见的不长时间 内将被消耗殆尽,全球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 如果新的替代能源没有届时被发现,人类的生存面临严重挑战, ? 石油的开采历史已超过 140 年; ? 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达 7700 万桶,且以每年 1 ̄2%的速度增加; ? 目前世界石油总储量为 3000 ̄8000 亿吨,可开采 40 ̄100 年 ? 每年开采的煤炭量为 35 亿吨; ? 全球可供开采的煤炭储量为 7000 ̄17000 亿吨; ? 可供开采和使用的年限为 200 ̄500 年。 ? 目前全世界可开采的天然气总储量为 280 亿立方米; ? 能满足 170 年的需求

石油资源将会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枯竭。它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 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 开采的价值。 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 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 就会发生能源危机。煤炭资源虽比石油多,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的。代替石油的其 他能源资源,除了煤炭之外,能够大规模利用的还很少。太阳能虽然用之不竭, 但代价太高,并且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不可能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其他新能源也 如是。因此,人类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资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从而 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能源结构上,尽早探索、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否则, 就可能因为向大自然索取过多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以至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威 胁。

根据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普遍估计,到本世纪中叶,也即 2050 年左右石油资源 将会开采殆尽,其价格升到很高,不适于大众化普及应用的时候,如果新的能源 体系尚未建立,能源危机将席卷全球,尤以欧美极大依赖于石油资源的发达国家 受害为重。最严重的状态,莫过于工业大幅度萎缩,或甚至因为抢占剩余的石油 资源而引发战争。

为了避免上述窘境,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都在积极开发如太阳能、 风能、海洋能(包括潮汐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或者将注意力转向海底可 燃冰(水合天然气)等新的化石能源。同时,氢气、甲醇等燃料作为汽油、柴油的 替代品,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热情研究的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就是 此类能源中介应用的典型代表。 能源危机不但现在在在, 在过去也是一直在在的!并且未来的危机更严重! 分析如 下:所谓能源危机,是指可供我们人类利用的能源的不充分,而不是能源本身的 不足。 具体有:1、能源转化的方向性。并不是所有的能源都能够被人类利用,比如内 能,其它能的形式转化为内能比较容易,而将内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源,就很 难办得到。 2、能源分布的不均性。可以说在地球上几乎全部的能源都来源于太阳,但是由 太阳能转化成的各种能量形式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如在沙漠地带,太阳能 充足,但却无人居住。 3、日益增加的人口导致能量分配不足。 由于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枯竭,同时新的能源生产供应体 系又未能建立而在交通运输、金融业、工商业等方面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统称能源 危机。 二、中国面临这样的能源危机 1. 人均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严重不足,能源供应结构优化难 度较大。 中国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6%是煤炭,油气资源仅占总量的 4%左右, 煤炭资源相对丰富。 中国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结构以煤为主,2005 年, 中国能源供应结构中煤炭比例接近 76%。 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电源 结构以煤为主, 2005 年在发电能源构成中, 水电占 16.2%, 煤炭占 79.5%, 石油天然气仅占 2.1%,核电 2.1%,其他占 0.14%。 能源结构不合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在中国仍有 50 多万台以煤炭 为燃料的工业锅炉和采暖锅炉, 不但效率低于以石油和天然气为燃料的锅 炉,污染物的排放也很高。能源资源条件使中国能源供应结构优化难度较 大。 2. 煤炭开发过程中引起生态环境水资源破坏严重。 中国煤炭资源高强度的开采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煤炭开采严 重破坏中国已十分紧缺的土地资源。据统计,中国历年来煤炭开采造成的 地表塌陷区累计

已超过 40 万公顷,每年形成的塌陷土地面积在 1.5?2.0

万公顷,其中耕地占 30%。煤炭开采还严重破坏地下水资源。为保证煤矿 生产安全,需要对煤层上下含水层进行人为疏干,使得矿区及周边居民生 活用水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因煤系地层的破坏而 渗透到矿井,这些矿井水含有大量的煤粉、岩粉和其他污染物,大部分未 被净化排出,污染周边环境。 炭开采过程中的废气排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3. 化石能源产能增长潜力有限,需要开发替代能源。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仍然需要不断增加能源供应能力。中国的煤炭供应 能力受到资源条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约束,继续大量增加产量有很大困 难, 但中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 难以大量增产, 最高的国内石油产量将在 2 亿吨或略高一些。 三、面对能源危机中国的能源战略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 维持国家实力的稳定上升。 中国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国内保障供应的经济问题, 而是一个关乎国际能 源供求和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问题。 为此中国必须树立能源领域的忧患 意识,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建立明确的可行的能源战略。 1)建立稳定的石油安全机制 ) 中国应进一步扩大对海外市场的战略性石油投资, 以此建立稳定的进口石 油安全机制,实现平时中资油田向国际市场出售石油、特殊时期仅向中国 市场供给石油的目标。同时,加强与产油区相关国家的合作,开辟稳定的 能源供给新基地,确保油气资源来源的多元化,从来源上减少能源供应的 脆弱性。 2)建立蛛网式能源战略通道 ) 蛛网式能源战略通道就是多途径的能源引进通道, 以此有效降低中国在海 上石油运输被中断所导致的脆弱性,减少对西太平洋战略通道的依赖。 首先,加强中国南海石油的开发,并着手建设通往缅甸的石油运输管 道。南中国海有石油资源 235 亿吨、天然气资源 10 亿立方米,是重要的 战略资源基地, 中国应加强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在南中国海石油开发上的合 作。其次,加强东北亚能源合作,建设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 日本的天然气管道,以及西西伯利亚——中亚——中国——日本的石油管 道建设;再次,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和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的能 源合作。中国对中亚和俄罗斯能源资源的投资,能够为中国提供避开美国 海军控制的航道的石油供应线, 降低中国由于中东石油供应阻碍甚至中断 所造成的脆弱,而且中国的陆上军事优势将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可以增进整体的能源安全,降低区域内或全球范围内 的能源价格,建立互利的能源安全共同体。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制定,必 须考虑亚太其他能源短缺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的需求。在激烈的石油

市场竞争中,中国的石油安全越来越与这些国家休戚相关,应该加强与它 们的能源对话,共同探讨解决地区油气短缺的方案与措施,避免区域能源 冲突与恶性竞争。其次,从油气产地国的角度看,中亚、俄罗斯油气资源 丰富,已经与中国开展了积极的能源合作对话。 4)适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 战略石油储备具有商业储备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 战略石油储备具有商业储备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当国际石油供应 突然发生中断或国际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时, 突然发生中断或国际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时,战 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往往具有抗拒风险、保障安全、平衡供需、 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往往具有抗拒风险、保障安全、平衡供需、抑制油价 的功能。 的功能。 在全世界石油进口大国中, 中国曾经是惟一没有任何战略石油储备的 国家。目前,中国的石油储备尚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可以减少经济活动的 代价,有利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中国应该尽早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四、.能源外交 能源外交 能源外交是由国家主导,能源企业及其他行为体共同参与的,为维护国家能源利 益或者以能源关系为手段谋求国家利益,所进行的带有外交特色的国际活动。能 源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首先是经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国家的能源战略服 务的。 .能源外交 能源外交 1)积极进行能源外交,建立多方面的石油供应。 近年来, 中国与北方的俄罗斯展开能源合作, 修建石油与天然气管道。 2)建立国外能源供应体系,即以市场采购与直接开发相结合的多渠道供 应体系,并推动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世界未来能源供应体系, 谋求油气进口来源多元化和运输通道多元化。 鼓励中国石油企业与他国石 油企业在第三国联合开采和开发油气资源。 3)建立能源贸易体系,实行油气有序的进出口方针,以及建立与新全球 能源安全观相互适应、与可利用能源资源相配合的全球能源外交体系,大 力发展以跨国输油、 输气管道和其他能源运输通道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