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阅读题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始闻秋风①(唐)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doc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始闻秋风①(唐)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③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
②拳毛:蜷曲的马毛。
③雕:猛禽。
④眄(mifin):斜视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看黄菊” “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D15.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
②颁联诗人感叹衰老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
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
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
以“马思边草” “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解析】试题分析: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
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到了逼近高二语文月考的日子,做好每份语文月考试题,能有效的检查出你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
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
“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
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
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学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
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来,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
斜视

毕淑敏
毕淑敏主要作品
• 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 房》、《鲜花手术》《女心理师》 • 中篇小说《昆仑殇》、《生生不已》、《预约 死亡》 • 短篇小说《紫色人形》、《一 厘米》、《女人 之约》 • 散文:《素面朝天》《提醒幸福》 《今生的五百次回眸》《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养的证据》
8、“这种事,怎么能随随 便便就放过去了呢?”教授坚 定不移。请写出教授这种态度 的潜台词。生活中面对非议, 我们常常说:清者自清!请分 析教授的态度以及我们用时间 证明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与思考
9、当斜视女人连声对教授说: “谢谢”时,教授却说:谢谢 我的学生吧,是她先发现你的 眼睛有病,她将来会成为一个 好医生的!教授的这番话传递 了什么信息?
阅读与思考
10、请分析教授的形பைடு நூலகம்。 请问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来刻画教授这个人物?
拓展与延伸 教授的言行一定给你不少 启示。当你在生活中遭遇嫉妒 自己的人时,你知道该怎么做 吗?
抛砖引玉
•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友善是开启心扉之门。 • 说说你的阅读感悟!
5、教授对看门女人说: “不抓紧治疗,不仅斜视会越来 越严重,还可能会失明。”为什 么不说会“瞎掉”呢?
6、面对搬弄是非者,我们常 常会生气却又无能为力。从教授身 上,你学到什么?作者显然意在通 过教授的言行,让人们在此问题上 有所思考,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呢?
阅读与思考
7、生活中,有些人总喜欢搬 弄是非,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碰到这种人,你会怎么对待呢?
毕淑敏散文写作特点
一、将笔触聚焦于现实生活,灵活驾驭语言以及各 种艺术形式,于妙趣横生中见人生哲理。
二、她讲的故事虽平凡但不琐屑,能细致地描写生 活中的真、善、美,将平凡化为神奇,表达平常 人绝不平庸的感受。 三、毕淑敏笔下的感情是真挚的,心灵是美好、向 善的。她本人就像一位禅师,经过冥思苦想后大 彻大悟,她以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感染读者,为 人们指点人生迷津。
双眼视与斜视弱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温州医科大学

第一章测试1.关于立体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由于双眼的视网膜像存在差异形成B:立体视觉是最高级的视功能C:斜视患者的立体视可能正常D:单眼也有立体视觉答案:D2.以下哪些参与调节过程?()A:视网膜B:悬韧带C:睫状肌D:晶状体E:瞳孔答案:BCD3.某-2.00D的近视眼患者远矫后使用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最终所加负镜片为-4.50D,则其调节幅度为()A:+6.00DB:+4.50C:+7.00DD:+6.50答案:C4.恒定性外斜视的遮盖试验表现是()A:角膜映光点为一眼向外偏斜,遮盖去遮盖试验时,去遮盖眼总是向外偏斜B:角膜映光点可以正位,也可以向外偏斜,交替遮盖时去遮盖瞬间由内向正中转动C:角膜映光点正位,交替遮盖时表现为双眼由外到正中D:交替遮盖时表现为双眼由外到正中,遮盖去遮盖试验时,去遮盖眼眼位正位不动答案:A5.标准的集合近点记录需要包含哪些信息?()A:视标类型B:戴镜情况C:恢复点D:破裂点答案:ABCD6.刺激性AC/A测量方法主要分为哪几种?()A:梯度性AC/AB:计算性AC/AC:反应性AC/AD:都不是答案:AB第二章测试1.关于隐斜的测量,说法错误的是()A:von Graefe法是最常用的主观测量法B:遮盖试验属于客观检查法C:根据被检查者的配合度选择主观或客观方法D:分离性隐斜是双眼视功能检查的起点答案:A2.以下检测结果有助于10岁患者诊断为调节不足为()A:PRA=-1.75DB:FCC=+0.50DC:AMP(移近法)=12.5cmD:NRA=+1.50D答案:C3.调节不足和调节灵活度不良的鉴别点有()A:前者AMP下降,而后者一般在正常范围B:前者调节滞后量增大,而后者一般在正常范围C:前者会主诉视近模糊,而后者不会D:前者调节灵活度检查正镜面速度减慢,后者两面都减慢答案:AB4.调节灵活度异常的表现为()A:单眼调节灵敏度正、负镜片均难通过B:单眼调节灵敏度正镜片难通过C:单眼调节灵敏度负镜片难通过D:单眼调节灵敏度正常答案:A5.以下哪些是针对散开过度的治疗()A:视觉训练以改进正融像性聚散功能。
精品解析: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D.故宫文创团队始终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需求,因此,他们设计的文创产品才能受到人们趋之若鹜般的追捧。
7.请结合同学们的研究报告(全文),用“不但……而且……”句式为故宫文创产品拟写一句宣传语。
【答案】1.D2.A
3.故宫不接地气,离人们的生活很远。4.C
5.将“态度”改为“精神”;在句末加上“的发展”。6.D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引申为并列
B.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喂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安求其能千里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
1.同学们对划线词语的读音、写法有疑惑,请你帮他们指出判断有误的一项( )
A.“馆舍”一词泛指房屋,应读作“guǎnshè”。
B.“日lì”的“lì”是“记录年月日和节气的书、表等”的意思,该词应写作“日历”。
C.“曲高和寡”一词原来指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曲”应读作“qǔ”。
D.“huàn发”一词指光彩外现的样子,应写为“涣发”。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A.不二法门:修行者唯一的入道途径。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此处形容减量提质是所有博物馆发展的独一无二的方法,使用正确;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带解析(2)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带解析(2)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胡子宏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
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专什么的。
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班,有好几个县长、局长的孩子。
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阵哄笑声。
随后就有孩子为我起了“老帽”、“趿拉鞋”的外号。
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
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校,就看到县长、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③好在我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基础又扎实,在学习上毫不吃力。
半年以后,期末考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都是第一名。
班主任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每个学生要有一位家长参加大会,届时要对优秀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
我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
这时,我听到邻座的几位局长的孩子在嘀咕:那个“趿拉鞋”,也会考第一,“土老帽”……我悄悄地离开学校。
考了第一,仅给了我片刻的兴奋,随即自卑又涌上心头。
④回到家里,我把成绩通知单递给父亲,父亲乐得合不拢嘴。
当我告诉父亲明天要开全体师生家长大会时,父亲立刻张罗开来,叮嘱母亲翻箱倒柜找出春节时他才舍得穿的那件皮大衣。
可是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
我转过身,鼻子不禁又酸了起来,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当一辈子农民……⑤第二天天未亮,窗外刮起了呼呼的北风,窗户的塑料纸被吹得啪啪作响,外面是一片片的雪白。
我摸索着穿上衣服收拾书包。
2024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江西省2024年“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仝郁正硕的一项是()A.青若(xing)圭杲(nie)守拙(zhuo)百规(ge)争流B.巢集(ke)电(jun)裂蓊(weng)郁长歌胃(dang)哭C.驯(x£m)鸽猿磐(nao)熟谛(an)锲(qie)而不舍D.逶迤(yi)慰藉(ji)便(bidn)宜恃(shi)才傲物【答案】C【解析】A.“守拙”的“拙”应读作zhud o B.“长歌当哭”的“当”应读作dang; D.“慰藉”的“藉”应读作ji e o故选C。
2.下列词语中,技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寥廓驰骋慷慨金壁辉煌 B.拾掇春霄青衿闻名遐迩C.苍茫青篱颓圮文过饰非D.罪愆瞥见风致锚铢必较【答案】D【解析】A.“金壁辉煌”应写作“金碧辉煌”o B.“春霄”应写作:“春宵”。
C.“青篱”应写作“青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硕的一项是()①在春天,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的洋槐似乎比翠叶青青的杨柳更些。
②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他拥有另一个更为更为丰富的世界!③静静的夏夜,仰望美丽的星空,他又回想起那的童年。
A.沉稳浩瀚幽远B.沉稳浩瀚悠远C.沉稳浩荡悠远D.沉静浩荡幽远【答案】B【解析】“沉稳”,通常形容人的性格稳重、不轻浮,也可以形容事物给人一种安定、扎实的感觉;/“沉静”,更多强调宁静、不张扬的状态。
用于描述春天的洋槐与杨柳相比的特点,“沉稳"比“沉静”更适合,因为植物的生长给人的感觉是稳固而扎实的,而非仅仅静默。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普通高中学科素养能力测评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普通高中学科素养能力测评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无远弗届的现实空间再广阔,也是有限的存在,而艺术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
有人说,描绘现实是有中生有,艺术想象是无中生有。
当然,“无”之花,也需要植根于“有”之土。
中国传统绘画中有一种“留白”技法,为了给观赏者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艺术家把“虚实相生”“计白当黑”“以无胜有”灌注到艺术作品里去,从而在一种简约的几至于“无”的状态中,呈现出境界高远、意象空灵的“有”的意蕴。
当代西方有所谓“在场”与“不在场”的哲学阐述,凭借想象力的支撑,让不在场的东西通过在场的东西显现于直观之中,二者相依互动,从而充分调动、激发受众的想象力,使有限文本具备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米洛的维纳斯且以雕像《米洛的维纳斯》为例。
在卢浮宫看到了维纳斯的断臂,一些艺术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争议不断,便筹划着为她复原双臂,并给出了多种整修方案。
可是,双臂原来的姿态是怎样的?谁也没有见过。
这样,就只能靠凭空想象,从而做出种种设计、种种猜想:一种是,原来的维纳斯左手拿着苹果,搭在台座上,右手挽住下滑的腰布;一种设想是,维纳斯两手托着胜利的花环;有一种推测,维纳斯右手擎着鸽子,左手拿着苹果,像是要把它放在台座上,让鸽子啄食;有的设想更加离奇,认为维纳斯正要进入内室沐浴,由于不愿以裸体现身,右手紧紧抓住正在滑落的腰布,左手握着一把头发;还有一种猜测,维纳斯的情人战神马尔斯凯旋,两人并肩站着,维纳斯右手握着情人的右腕,左手轻轻地搁在他的肩上……当然,最后的结局是:由于争议不休,哪一种方案也未获采纳,人们公认现有的断臂状态最美。
应该说,那个美丽的断臂女神雕像,正是由于它的不完整性,或者说不确定性、模糊性,才留存下悬念、疑团,使得人们可以无限度地驰骋想象。
说到艺术想象,我想到了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斜视阅读题答案
篇二:斜视阅读题答案
篇三:斜视阅读题答案
篇四:斜视阅读题答案
篇五:斜视阅读题答案
毕淑敏
我上了一所自费的医科学校。
开学不久,我就厌倦了。
但拿了父母的血汗钱来读书,心里总有沉重的负疚感,加上走读路途遥远,每天萎靡不振的。
“今天我们来讲眼睛……”新来的身穿雪白工作服的教授拿出一只茶杯大的牛眼睛,解剖给我们看,郑重地说:“这是我托人一大早从南郊买到的。
你们将来做医生,一要有人道之心,二不可纸上谈兵。
”随手尽情展示那个血淋淋的球体,好像那是个成熟的红苹果。
下了课,我急急忙忙往家赶。
换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丛飘拂的白发。
是眼科教授!没想到教授乘车的路线和我一样。
只是他家距离公共汽车站很远,要绕过我家住的机关大院。
教授离开了讲台,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头。
他疲惫地倚着椅子扶手,再没有课堂上的潇洒。
我心想他干脆变得更老些,就会有人给他让座了。
又恨自己不是膀大腰圆,没法给老师抢个座。
终于有一天,我在下车的时候对教授说:“您从我们院子走吧,要近不少路呢。
”
教授不认识我,说:“哦,你是我的病人吗?”
我说:“您刚给我们讲过课。
”
教授抱歉地笑笑:“学生和病人太多了,记不清了。
”
“那个院子有人看门。
让随便走吗?倒真是节约不少时间呢。
”教授看着大门,思忖着说。
“卖鸡蛋的、收缝纫机的小贩,都所向无敌。
您跟着我走吧。
我们院里还有一座绿色的花园。
”我拉着教授。
“绿色对眼睛最好了。
”教授说着跟我走进大院。
一个织毛衣的老女人在看守着大门。
我和教授谈论着花草经过她身边。
我突然像被黄蜂蜇了一下——那个老女人乜斜着眼在剜我们。
她的丈夫早就去世了,每天斜着眼睛观察别人,就是她最大的乐趣。
从此,我和教授常常经过花园。
一天,妈妈对我说:“听说你天天跟一个老头子成双成对地出入?”
我说:“他是教授!出了我们大院的后门就是他的家。
那是顺路。
”
妈妈叹了一口气说:“妈妈相信你,可别人有闲话。
”我大叫:“什么别人!不就是那个斜眼的老女人吗!”
不管怎么说,妈妈不让我再与教授同行。
怎么对教授讲呢?我只好原原本本和盘托出。
“那个老女人,眼斜心不正,简直是个克格勃!”我义愤填膺。
教授注视着我,遗憾地说:“我怎么没有早注意到有这样一双眼睛?”他忧郁地不再说什么。
下课以后,我撒腿就跑,竭力避开教授。
不巧,车很长时间才来一趟。
走到大院门口,教授赶到我面前,说:“我今天还要从这里走。
”
知识分子的牛脾气犯了。
“您要走就走吧。
”我只有加快脚步,与教授分开走。
我已看见那个老女人缠着永远没有尽头的黑毛线球,阴险地注视着我们。
“我需要你同我一起走。
”教授很恳切很坚决地说。
作为学生,我没有理由拒绝。
我同教授走进大院。
我感到不是有一双而是有几双眼睛乜斜着我们。
斜眼一定是种烈性传染病。
“你明确给我指一指具体是哪个人。
”教授很执著地要求。
我吓了一跳,后悔不该把底兜给教授。
现在教授要打抱不平。
“算了!算了!您老人家别生气,今后不理她就是了!”我忙着劝阻。
“这种事,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放过去了呢?”教授坚定不移。
我无计可施,况且我从心里讨嫌这种人。
我伸长手指着说:“就是那个缠黑线团的女人。
”教授点点头,大踏步地走过去。
“请问,是您经常看到我和我的学生经过这里吗?”教授很客气地发问,眼睛却激光般锐利地扫描着老女人的脸。
在老女人的生涯里,大概很少有人光明正大地来叫阵。
她乜斜的眼光抖动着:“其实我……我……也没说什么……”
教授又跨前一步,几乎凑近老女人的鼻梁。
女人手中的毛线球滚落到地上。
这时听见教授一字一顿地说:“你有病。
”
“你才有病呢!”那老女人突然猖狂起来。
饶舌人被抓住的伎俩就是先装死,后反扑。
“是啊,我是有病,心脏和关节都不好。
”教授完全听不出人家的恶毒,温和地说,“不过我的病正在治疗,你有病自己却不知道。
你的眼睛染有很严重的疾患,不抓紧治疗,不但斜视越来越严重,而且会失明。
”
“啊!”老女人哭丧着脸,有病的斜眼珠快掉到眼眶外面了。
“你可不能红嘴白牙地咒人!”老女人还半信半疑。
教授拿出烫金的证件,说:“我每周一在眼科医院出专家门诊。
你可以来找我,我再给你做详细的检查治疗。
”
我比老女人更吃惊地望着教授。
还是老女人见多识广,她忙不迭地对教授说:“谢谢!谢谢!”“谢我的学生吧。
是她最先发现你的眼睛有病。
她以后会成为一个好医生的。
”教授平静地说,他的白发在微风中拂尘般飘荡。
从乜斜的眼珠笔直地掉下一滴水。
11.简要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5分)
(1) 教授上课→(2) 结伴同行→(3) 同行风波→(4) 教授执意诊疾→(5) 感化斜眼女人。
12.赏析文中第③段划线的句子。
(5分)
①指眼睛的斜视,文中指眼疾。
②指心灵的斜视:无聊小市民斜眼看人、无事生非的龌龊心理和“我”性格上的狭隘。
③突出了教授医治的不仅是眼睛的斜视,更是心灵的斜视。
(每点2分)14.结合作品,对下列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章第一段说“我”对学医厌倦,萎靡不振,而文末教授却说“我”以后会成为一个好医生。
教授为什么会这样说?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小说最后一段写斜眼女人“从乜斜的眼珠笔直地掉下一滴水”,这样写有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1)①“我”建议并陪伴教授走近路,教授认为“我”心地善良;②注意到女人斜视,教授认为我有很强的观察力;③教授意在消除“我”和斜眼女人之间的隔阂;④教授鼓励“我”成长为一名好医生。
(2)示例一:使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更加凸显。
结尾用“笔直”与“乜斜”以及斜视女人的感动落泪与上文无事生非形成对比,从而烘托出教授高尚人格的感染力,表现出教授的“人道之心”。
示例二: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既曲折有致又完整紧凑。
小说前文写斜眼女人搬弄是非,最后以斜眼女人受感动结束。
这样的安排与前文多处的“乜斜”形成照应,情节上又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示例三: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用思想性格鄙俗狭隘的斜眼女人受感动结束全文,表现了丑恶的现象根植于粗鄙狭隘的心灵,诞生于误解或曲解的土壤,并且会在不明真相的人群中蔓延。
要想使“乜斜”变为“笔直”,需要榜样的引导和自身的觉悟,也需要社会整体的反思,这样美好善良的高贵品质一定能够战胜丑恶现象的深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