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二叉树的深度叶子结点数总结点数()
计算二叉树中叶子结点的数目知识点

计算二叉树中叶子结点的数目是二叉树数据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二叉树中,叶子节点是指没有左右子节点的节点。
计算二叉树中叶子节点的数目,可以通过遍历二叉树来实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二叉树的遍历方法。
常见的二叉树遍历方法有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其中,前序遍历的顺序是根节点、左子树、右子树,中序遍历的顺序是左子树、根节点、右子树,后序遍历的顺序是左子树、右子树、根节点。
在计算叶子节点数目时,我们可以使用后序遍历的方法。
后序遍历的特点是先遍历左右子树,再访问根节点。
因此,在后序遍历的过程中,当访问到一个节点时,如果该节点没有左右子节点,那么它就是一个叶子节点。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访问到的叶子节点的数目来得到整个二叉树中的叶子节点数目。
具体实现时,我们可以使用递归的方式进行后序遍历。
在递归函数中,首先判断当前节点是否为叶子节点,如果是,则将叶子节点数目加一;否则,递归遍历左右子树。
最后返回叶子节点数目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叶子节点数目时,需要特别处理空二叉树的情况。
如果二叉树为空,那么叶子节点数目为零。
下面是一个使用Python实现的计算二叉树中叶子节点数目的示例代码:pythonclass TreeNode:def __init__(self, val=0, left=None, right=None):self.val = valself.left = leftself.right = rightdef count_leaves(root):if root is None:return 0if root.left is None and root.right is None:return 1return count_leaves(root.left) + count_leaves(root.right)在这个示例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TreeNode类来表示二叉树的节点。
count_leaves 函数使用递归的方式进行后序遍历,统计叶子节点的数目。
二叉树知识点总结

二叉树知识点总结1. 二叉树的性质1.1 二叉树的性质一:二叉树的深度二叉树的深度是指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最长路径长度。
对于一个空树而言,它的深度为0;对于只有一个根节点的树而言,它的深度为1。
根据定义可知,深度为k的二叉树中,叶子节点的深度值为k。
由此可知,二叉树的深度为所有叶子节点深度的最大值。
1.2 二叉树的性质二:二叉树的高度二叉树的高度是指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
对于一个空树而言,它的高度为0;对于只有一个根节点的树而言,它的高度为1。
由此可知,二叉树的高度总是比深度大一。
1.3 二叉树的性质三:二叉树的节点数量对于一个深度为k的二叉树而言,它最多包含2^k - 1个节点。
而对于一个拥有n个节点的二叉树而言,它的深度最多为log2(n+1)。
1.4 二叉树的性质四:满二叉树满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二叉树,它的每个节点要么是叶子节点,要么拥有两个子节点。
满二叉树的性质是:对于深度为k的满二叉树而言,它的节点数量一定是2^k - 1。
1.5 二叉树的性质五:完全二叉树完全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二叉树,它的所有叶子节点都集中在树的最低两层,并且最后一层的叶子节点从左到右依次排列。
对于一个深度为k的完全二叉树而言,它的节点数量一定在2^(k-1)和2^k之间。
2. 二叉树的遍历二叉树的遍历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访问二叉树的所有节点。
二叉树的遍历主要包括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三种。
2.1 前序遍历(Pre-order traversal)前序遍历的顺序是:根节点 -> 左子树 -> 右子树。
对于一个二叉树而言,前序遍历的结果就是按照“根-左-右”的顺序访问所有节点。
2.2 中序遍历(In-order traversal)中序遍历的顺序是:左子树 -> 根节点 -> 右子树。
对于一个二叉树而言,中序遍历的结果就是按照“左-根-右”的顺序访问所有节点。
2.3 后序遍历(Post-order traversal)后序遍历的顺序是:左子树 -> 右子树 -> 根节点。
二叉树习题及答案

1.设一棵完全二叉树共有699 个结点,则在该二叉树中的叶子结点数?1根据二叉树的第i层至多有2A(i - 1)个结点;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A k - 1 个结点(根结点的深度为1)”这个性质:因为2A9-1 < 699 < 2A10-1 , 所以这个完全二叉树的深度是10,前9 层是一个满二叉树,这样的话,前九层的结点就有2A9-1=511 个;而第九层的结点数是2A(9-1)=256 所以第十层的叶子结点数是699-511=188 个;现在来算第九层的叶子结点个数。
由于第十层的叶子结点是从第九层延伸的,所以应该去掉第九层中还有子树的结点。
因为第十层有188 个,所以应该去掉第九层中的188/2=94 个;所以,第九层的叶子结点个数是256-94=162,加上第十层有188 个,最后结果是350 个2完全二叉树:若二叉树中最多只有最下面两层的结点的度可以小于2,并且最下面一层的结点 (叶结点) 都依次排列在该层最左边的位置上,这样的二叉树为完全二叉树。
比如图:完全二叉树除叶结点层外的所有结点数(叶结点层以上所有结点数)为奇数,此题中,699 是奇数,叶结点层以上的所有结点数为保证是奇数,则叶结点数必是偶数,这样我们可以立即选出答案为B!如果完全二叉树的叶结点都排满了,则是满二叉树,易得满二叉树的叶结点数是其以上所有层结点数+1 比如图:此题的其实是一棵满二叉树,我们根据以上性质,699+1=700,700/2=350,即叶结点数为350,叶结点层以上所有结点数为350-1=349。
3完全二叉树中,只存在度为2 的结点和度为0 的结点,而二叉树的性质中有一条是:nO=n2+1 ; nO指度为0的结点,即叶子结点,n2指度为2的结点,所以2n2+1=699 n2=349 ;n0=3502.在一棵二叉树上第 5 层的结点数最多是多少一棵二叉树,如果每个结点都是是满的,那么会满足2A(k-1)1 。
实验报告二叉树求叶子结点数目

实验报告二叉树求叶子结点数目实验目的:1.理解二叉树的概念和基本操作。
2.学会使用递归算法实现对二叉树的遍历和操作。
实验内容:给定一个二叉树,求其叶子结点的数目。
实验原理:二叉树是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其所有节点的度不超过2、对于二叉树的遍历,有三种常见的方式: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其中,前序遍历是先访问根节点,然后依次访问左子树和右子树;中序遍历是先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访问右子树;后序遍历是先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根据二叉树的定义,叶子结点即没有子节点的节点,可以通过递归的方式遍历二叉树来求解叶子结点的数目。
具体操作如下:1. 创建一个变量count,用于记录叶子结点的数目,初始值为0。
2.若当前节点为空,则返回0。
3. 若当前节点没有左子树和右子树,则说明当前节点是叶子结点,count加14. 若当前节点有左子树,则递归调用函数求解左子树的叶子结点数目,并将结果加到count上。
5. 若当前节点有右子树,则递归调用函数求解右子树的叶子结点数目,并将结果加到count上。
6. 返回count作为结果。
实验步骤:1.创建一个二叉树的类,包括节点类和二叉树类,定义根节点和相关操作方法。
2. 在二叉树类中定义一个递归函数countLeafNodes,用于求解叶子结点的数目。
3. 在countLeafNodes函数中实现上述的递归算法。
4.在主函数中创建一个二叉树对象,并插入一些节点。
5. 调用countLeafNodes函数,输出叶子结点的数目。
实验结果:经过测试,结果正确。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进一步理解了二叉树的概念和基本操作,并学会了使用递归算法实现对二叉树的遍历和操作。
特别是通过实现统计叶子结点数目的功能,我对递归算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正确地进行前序遍历,并正确判断叶子结点。
通过查阅资料和与同学的讨论,我逐渐解决了这些问题。
数据结构 第6章习题答案

第6章树和二叉树习题解答一、下面是有关二叉树的叙述,请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10分)(√)1. 若二叉树用二叉链表作存贮结构,则在n个结点的二叉树链表中只有n—1个非空指针域。
(×)2.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两棵子树的高度差等于1。
(√)3.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两棵子树是有序的。
(×)4.二叉树中每个结点有两棵非空子树或有两棵空子树。
(×)5.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关键字值大于其左非空子树(若存在的话)所有结点的关键字值,且小于其右非空子树(若存在的话)所有结点的关键字值。
(应当是二叉排序树的特点)(×)6.二叉树中所有结点个数是2k-1-1,其中k是树的深度。
(应2i-1)(×)7.二叉树中所有结点,如果不存在非空左子树,则不存在非空右子树。
(×)8.对于一棵非空二叉树,它的根结点作为第一层,则它的第i层上最多能有2i—1个结点。
(应2i-1)(√)9.用二叉链表法(link-rlink)存储包含n个结点的二叉树,结点的2n个指针区域中有n+1个为空指针。
(正确。
用二叉链表存储包含n个结点的二叉树,结点共有2n个链域。
由于二叉树中,除根结点外,每一个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双亲,所以只有n-1个结点的链域存放指向非空子女结点的指针,还有n+1个空指针。
)即有后继链接的指针仅n-1个。
(√)10. 〖01年考研题〗具有12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有5个度为2的结点。
最快方法:用叶子数=[n/2]=6,再求n2=n0-1=5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由3个结点所构成的二叉树有5种形态。
2. 【计算机研2000】一棵深度为6的满二叉树有n1+n2=0+ n2= n0-1=31 个分支结点和26-1 =32个叶子。
注:满二叉树没有度为1的结点,所以分支结点数就是二度结点数。
3.一棵具有257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它的深度为9。
(注:用⎣ log2(n) ⎦+1= ⎣ 8.xx ⎦+1=94.【全国专升本统考题】设一棵完全二叉树有700个结点,则共有350个叶子结点。
完全二叉树的总结点数公式

完全二叉树的总结点数公式完全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结构,它的每个节点都有两个子节点,除了最后一层的叶子节点外,其他层的节点都是满的。
在完全二叉树中,叶子节点只会出现在最后一层或者倒数第二层,并且最后一层的叶子节点都靠左排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完全二叉树的总结点数公式以及相关的性质。
完全二叉树的总结点数公式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公式,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完全二叉树中节点的数量。
这个公式的表达式如下:总结点数 = 2的h次方 - 1其中,h代表完全二叉树的高度。
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基于完全二叉树的性质而得出的。
在完全二叉树中,每一层的节点数都是满的,除了最后一层。
因此,在计算总结点数时,我们只需要计算除了最后一层外的节点数量,然后再加上最后一层的节点数即可。
我们来看完全二叉树的第一层。
由于完全二叉树的定义,第一层只有一个节点,即根节点。
因此,第一层的节点数为1。
接下来,我们来看完全二叉树的第二层。
根据完全二叉树的定义,第二层的节点数等于第一层节点数的两倍,即2。
继续往下,我们可以得到第三层的节点数为4,第四层的节点数为8,以此类推。
可以观察到,每一层的节点数都是2的次方。
因此,我们可以用2的h次方来表示每一层的节点数。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除了最后一层之外的节点数。
在完全二叉树中,除了最后一层的节点数是满的,其他层的节点数都是满的。
如果完全二叉树的高度为h,那么除了最后一层之外的节点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除最后一层之外的节点数 = 2的(h-1)次方 - 1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最后一层的节点数。
根据完全二叉树的定义,最后一层的节点数是小于或等于前面各层节点数的两倍。
因此,最后一层的节点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最后一层的节点数 = 2的(h-1)次方或者 2的h次方 - 2的(h-1)次方我们将除了最后一层之外的节点数和最后一层的节点数相加,即可得到完全二叉树的总结点数。
将上述公式代入,我们可以得到完全二叉树的总结点数公式:总结点数 = 2的(h-1)次方 - 1 + 2的h次方 - 2的(h-1)次方简化上述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总结点数 = 2的h次方 - 1这就是完全二叉树的总结点数公式。
数据结构课后习题(第6章)

【课后习题】第6章树和二叉树网络工程2010级()班学号:姓名: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1.从逻辑结构看,树是典型的。
2.设一棵完全二叉树具有999个结点,则此完全二叉树有个叶子结点,有个度为2的结点,有个度为1的结点。
3.由n个权值构成的哈夫曼树共有个结点。
4.在线索化二叉树中,T所指结点没有左子树的充要条件是。
5.在非空树上,_____没有直接前趋。
6.深度为k的二叉树最多有结点,最少有个结点。
7.若按层次顺序将一棵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所有结点从1到n编号,那么当i为且小于n时,结点i的右兄弟是结点,否则结点i没有右兄弟。
8.N个结点的二叉树采用二叉链表存放,共有空链域个数为。
9.一棵深度为7的满二叉树有___ ___个非终端结点。
10.将一棵树转换为二叉树表示后,该二叉树的根结点没有。
11.采用二叉树来表示树时,树的先根次序遍历结果与其对应的二叉树的遍历结果是一样的。
12.一棵Huffman树是带权路径长度最短的二叉树,权值的外结点离根较远。
二、判断题(如果正确,在对应位置打“√”,否则打“⨯”。
每题0.5分,共5分)1.对于一棵非空二叉树,它的根结点作为第一层,则它的第i层上最多能有2i-1个结点。
2.二叉树的前序遍历并不能唯一确定这棵树,但是,如果我们还知道该二叉树的根结点是那一个,则可以确定这棵二叉树。
3.一棵树中的叶子结点数一定等于与其对应的二叉树中的叶子结点数。
4.度≤2的树就是二叉树。
5.一棵Huffman树是带权路径长度最短的二叉树,权值较大的外结点离根较远。
6.采用二叉树来表示树时,树的先根次序遍历结果与其对应的二叉树的前序遍历结果是一样的。
7.不存在有偶数个结点的满二叉树。
8.满二叉树一定是完全二叉树,而完全二叉树不一定是满二叉树。
9.已知二叉树的前序遍历顺序和中序遍历顺序,可以惟一确定一棵二叉树;10.已知二叉树的前序遍历顺序和后序遍历顺序,不能惟一确定一棵二叉树;三、单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下表对应题号下面。
二叉树的各种遍历算法及其深度算法

二叉树的各种遍历算法及其深度算法一、二叉树的遍历算法二叉树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遍历二叉树可以按照根节点的访问顺序将二叉树的结点访问一次且仅访问一次。
根据遍历的顺序不同,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可以分为三种: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1. 前序遍历(Pre-order Traversal):首先访问根节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
可以用递归或者栈来实现。
2. 中序遍历(In-order Traversal):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遍历右子树。
可以用递归或者栈来实现。
3. 后序遍历(Post-order Traversal):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可以用递归或者栈来实现。
二、二叉树的深度算法二叉树的深度,也叫做高度,指的是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最长路径上的节点数目。
可以使用递归或者层次遍历的方式来计算二叉树的深度。
1.递归算法:二叉树的深度等于左子树的深度和右子树的深度的较大值加一、递归的终止条件是当节点为空时,深度为0。
递归的过程中通过不断递归左子树和右子树,可以求出二叉树的深度。
2.层次遍历算法:层次遍历二叉树时,每遍历完一层节点,深度加一、使用一个队列来辅助层次遍历,先将根节点加入队列,然后依次取出队列中的节点,将其左右子节点加入队列,直到队列为空,完成层次遍历。
三、示例为了更好地理解二叉树的遍历和求深度的算法,我们以一个简单的二叉树为例进行说明。
假设该二叉树的结构如下:A/\BC/\/\DEFG其中,A、B、C、D、E、F、G分别代表二叉树的结点。
1.前序遍历:A->B->D->E->C->F->G2.中序遍历:D->B->E->A->F->C->G3.后序遍历:D->E->B->F->G->C->A4.深度:2以上是针对这个二叉树的遍历和深度的计算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f(bt==NULL)
return 0;
if(bt->lchild==NULL&&bt->rchild==NULL)
count++;
CountLeaf(bt->lchild);
CountLeaf(bt->rchild);
return(count);
}
int CountNode (NODE* bt)/*求二叉树结点数的递归遍历算法*/
{
printf("\n\t\t\t %c",bt->data);
Preorder(bt->lchild);
Preorder(bt->rchild);
}
}
void Inorder(NODE* bt)
{
if(bt!=NULL)
{
Inorder(bt->lchild);
printf("\n\t\t\t %c",bt->data);
Inorder(bt->rchild);
}
}
void Postorder(NODE* bt)
{
if(bt!=NULL)
{
Postorder(bt->lchild);
Postorder(bt->rchild);
printf("\n\t\t\t %c",bt->data);
}
}
int CountLeaf(NODE *bt)/*求二叉树叶子结点数的递归遍历算法*/
#include"malloc.h"
#define NULL 0
#include"stdio.h"
typedef struct node
{
char data;
struct node *lchild,*rchild;
}NODE;
int count;
NODE *crt_bt_pre()/*二叉树先序创建算法*/
printf("\n\t\t\t* 3-------中序遍历*");
printf("\n\t\t\t* 4-------后序遍历*");
printf("\n\t\t\t* 5-------统计叶子数*");
printf("\n\t\t\t* 6-------统计结点数*");
printf("\n\t\t\t* 7-------求二叉树深度*");
return 0;
else
x=TreeDepth(bt->lchild);
y=TreeDepth(bt->rchild);
if(x>y)
return(x+1);
else
return(y+1);
}
void main()
{
NODE *bt;
char choice;
int j=1;
int x;
while(j)
{
printf("\n\t\t\t该二叉树的后序遍历序列为: ");
Postorder(bt);
}
else if(choice=='5')
{
count=0;
CountLeaf(bt);
printf("\n\t\t\t该二叉树有%d个叶子结点。\n",count);
}
else if(choice=='6')
{
NODE * bt;
char ch;
printf("\n\t\t\t");
scanf("%c",&ch);
getchar();
if(ch==' ') bt=NULL;
else
{
bt=(NODE*)malloc(sizeof(NODE));
bt->data=ch;
printf("\n\t\t\t请输入%c结点的左孩子:",bt->data);
{
printf("\n\n\n");
printf("\t\t\t-二叉树的基本运算--\n");
printf("\n\t\t\t************************************");
printf("\n\t\t\t* 1-------建二差树*");
printf("\n\t\t\t* 2-------先序遍历*");
printf("\n\t\t\t* 0-------退出*");
printf("\n\t\t\t************************************");
printf("\t\t\t请选择菜单号(0--7):");
scanf("%c",&choice);getchar();
if(choice=='1')
{
count=0;
x=CountNode(bt);
printf("\n\t\t\t该二叉树共有%d个叶子结点。\n",count);
}
else if(choice=='7')
{
x=TreeDepth(bt);
printf("\n\t\t\t该二叉树的深度为%d",x);
}
else if(choice=='0')
}
else if(choice=='2')
{
printf("\n\t\t\t该二叉树的先序遍历序列为: ");
Preorder(bt);
}
else if(choice=='3')
{
printf("\n\t\t\t该二叉树的中序遍历序列为: ");
Inorder(bt);
}
else if(choice=='4')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j=0;
printf("\t\t\t程序结束!\n");
}
}
}
街拍Q438K3bt53Kv
{
if(bt==NULL)
return 0;
else
count++;
CountNode(bt->lchild);
CountNode(bt->rchild);
return(count);
}
int TreeDepth(NODE* bt)/*求二叉树深度的递归遍历算法*/
{
int x,y;
if(bt==NULL)
bt->lchild=crt_bt_pre();
printf("\n\t\t\t请输入%c结点的右孩子:",bt->data);
bt->rchild=crt_bt_pre();
}
return(bt);
}
void Preorder(NODE* bt)/*二叉树先序递归遍历算法*/
{
if(bt!=NULL)
{
printf("\n\t\t\t请输入按先序建立二叉树的结点序列: ");
printf("\n\t\t\t说明:逐个输入,输入空格代表后续结点为空,按回车输入下一个结点.");
printf("\n\t\t\t请输入根结点: ");
bt=crt_bt_pre();
printf("\n\t\t\t二叉树成功建立!\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