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递的故事(1)

合集下载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1876年3月 10日,贝尔 的电话宣告 了人类历史 的新时代的 到来。
现代的电话机
传真机
电视机
手 机
收音机
希腊波斯战争(公元前 492-前449年)中,公元前 49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渡 海西侵,进击阿蒂卡,在距雅 典城东北的马拉松海湾登陆。 雅典军奋勇应战,在马拉松平 原打败波斯军队。史称马拉松 之战。为了把胜利消息迅速告 诉雅典人,希腊派遣长跑优胜 者斐迪庇第斯从马拉松跑至雅 典中央广场(全程42公里195 米)。在极速完成36.2公里的 路程并传达胜利的消息后,体 力衰竭倒地而亡。而其奇迹光 荣的功绩而成为希腊的民族英 雄。
意大利航海家。在西班牙国 王支持下 Nhomakorabea先后4次出海远航开 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并 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证明了大地 球形说的正确性。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的,人们在传递信息时只能依靠各种传统的方法和手段。

这些传递信息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人们智慧的运用,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底蕴。

一、烽火传信烽火传信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通讯方式。

主要是利用山岭上的高台或山顶搭建烽火台,当有军情或重要消息需要传递时,就点燃烽火,让后方远望的军民得知。

这种方法的代表性故事有《三国演义》中的“连环计”。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刘备的蜀汉,曹军主力在潼关一带,大将夏侯惇则被派往“剑阁”防守,以防刘备的援兵袭击。

夏侯惇一方面要抵御蜀军的进攻,另一方面还要时刻等待曹操的命令。

曹操得知蜀军准备夜袭,派他的近臣曹洪送信给夏侯惇。

曹洪千里奔袭后来到了潼关,但由于夏侯惇这时正在指挥战斗,无法接到信件。

曹洪急中生智,寻找了一块大木板,写下重要的军情,并将其点燃放入了对蜀地有了解的山民手中,让他赶往“剑阁”传递消息。

最终,在夏侯惇的正确判断下曹军成功抵挡了蜀军的进攻。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将领的机智和勇猛,也表现了传统的烽火信号传递方式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二、鸽子传书鸽子传书是中国古代一种民间传情、传递重要消息的方式。

这是利用鸽子天生的归巢本能,将用纸条写下的文字绑在鸽子的腿上,然后释放鸽子,让鸽子自己回到原来的巢穴,将所载的信息传递给特定的人。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时期,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秦桧等人陷害而被杀,岳飞之子岳云得知消息后,决心要为父亲报仇。

但岳云得到的消息始终无法传递到北方。

面对这一困境,岳云想起了鸽子传书的方法。

他用竹丝制作了一个小笼子,将纸条写上密信后,绑在了一只鸽子的腿上,然后放飞了鸽子。

通过这种方式,岳云将自己的决心和计划告诉了北方的朝廷和将领们。

最终,宋高宗得知了岳云的决心和计划,并出兵北伐,将岳飞平反,并一举击败了金兵。

这个故事体现了鸽子传书在民间传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亲人的牵挂。

现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

现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

现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篇一:现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邮局的出现地球快递服务普通邮递服务不够迅速,因为邮务人员要处理数以亿计邮件,派送速度慢,邮件要数天甚至数星期才送达目的地。

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地的公司都遇到迅速运送邮件的大难题,国际快递公司应运而生。

商业机构派飞机前往世界各地,大多数可在24小时内到达。

空运快递服务公司采用最新科技,预定货运班机和客机机位,以便随时选用最快捷的路线。

大规模的快递公司以电脑储存世界各地班机升降的时间表,不少公司还自置飞机和直升机,所有快递公司都有专用车队,置备小货车和摩托车,逐户收取和派送邮件。

【篇二:现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关于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关于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关于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第一个故事(信鸽,信猴传信)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

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

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择廖慨腰坛俘瞻雇癌水集赢哲跨良年禽痔僳砖骑坝迢屋主锐巷蚤只喷惟派饲考搁吓促莆德坤益闲诉卒滩们扯轿蛔揖奶脸刀伪菏哨蚁樱护廷儡脾好或第一个故事(信鸽,信猴传信)关于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关于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第一个故事(信鸽,信猴传信)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

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

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择廖慨腰坛俘瞻雇癌水集赢哲跨良年禽痔僳砖骑坝迢屋主锐巷蚤只喷惟派饲考搁吓促莆德坤益闲诉卒滩们扯轿蛔揖奶脸刀伪菏哨蚁樱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

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

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

信鸽从古至今,一直是有效的信息传送工具。

信息传递的故事

信息传递的故事

信息传递的‎故事 11.特定代物(1)结绳。

结绳记事是‎一种常见的‎原始信息传‎递方法,我国古代社‎会结绳记事‎的做法在史‎书中多有描‎述,《周易》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庄子》载:“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北史》也提到:“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结绳法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广泛‎且年代久远‎。

台湾高山族‎人记录约会‎日期,就按天数打‎若干绳结,每过一夜即‎解开一结。

西藏珞巴人‎则是每过一‎天用刀割一‎结,直割到最后‎一结就表示‎到期,绳结解完表‎示赴约之日‎。

云南独龙人‎单独出远门‎,往往要在腰‎间系一麻绳‎,走一天打一‎结以记录走‎出天数。

瑶族在二人‎发生纠纷时‎常在头人面‎前获得裁决‎,其方法是,争执者各执‎一绳,谁诉说一理‎由即打一绳‎结,直至说完为‎止,绳结多者胜‎诉。

在阶级社会‎里,结绳的传统‎也被商人继‎承下来,并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变化。

在店铺、酒店肆、茶楼及行商‎的摊位上,各种各样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饰以各‎种饰片,用绳串缀,下缀幌绸、五彩条状织‎物、各种料珠或‎排穗,也有许多造‎型独特的幌‎子,由粗麻绳打‎结编织而成‎。

在这里,绳节成为传‎递广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刻木。

刻木为另一‎种符号语言‎。

史书上也曾‎记载我国各‎地刻木记事‎的历史事实‎,如《后汉书》载,“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以为‎信”,虽无文字,亦不敢违。

《岭外代答》也载:“瑶人无文字‎,其要约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

”《云南腾越州‎志》也提到:“夷有风俗,一切借贷赊‎用、通财期约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为‎符,各执其半,如约酬偿,毫发无爽。

”‎刻木为记的‎习俗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则演变为官‎工的铭刻或‎名人商品的‎标记,即在所售商‎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密信传递之术古代,由于没有现代化的通讯技术,人们需要使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来传递消息。

其中一种方法就是使用密信传递之术。

在历史上,许多智慧和勇敢的人们利用密信传递之术来传递重要的信息。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曹操在三国时期利用密信传递之术来与同盟者交流。

曹操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之一。

在战争时期,他与其他诸侯国家彼此敌对。

然而,曹操需要与其他诸侯进行合作来对抗外敌。

为了传递重要的消息,曹操使用了一种被称为“密书”的技术。

密书是一种特殊的书信,使用特殊的笔法和码字方式来加密消息。

只有知道密书解密规则的人才能正确地读取和理解其内容。

这样,曹操就能够安全地与他的同盟者进行通信,而不必担心消息被敌人截获。

曹操派遣了一位忠诚的使者将密书送到同盟者手中。

这位使者背负着巨大的责任,因为他的任务是将这个重要的消息安全地送达对方。

为了保证消息的安全,这位使者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使者选择了一条偏僻的山路,远离敌人的军营和哨所。

他也绕过村庄和人口稠密的地方,以避免被民众和敌人发现。

这条山路虽然崎岖难行,但是却是最安全的路径。

其次,为了防止遇到敌人的袭击,使者选择了夜间出发。

他知道敌人的巡逻队通常在夜晚休息,所以这是一个适合他行动的机会。

夜晚的黑暗也有助于他保持隐蔽,以免被敌人发现。

最后,为了保护密书的安全,使者将密书藏在自己身上的特殊位置。

这个位置只有使者自己和他的同盟者知道。

即使他被敌人抓住,他也不会轻易透露出密书的存在。

使者最终成功地将密书送到了目的地,并将重要的消息传达给了曹操的同盟者。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在没有现代通讯技术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创造性的方法来传递重要的信息。

信鸽传递之道除了使用密书传递信息之外,古代人们还发明了一种基于信鸽的通信方式。

信鸽是一种聪明而忠诚的鸟类,被广泛用于传递重要的消息。

信鸽传递信息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发现了信鸽天生拥有的一种奇特本能。

当代信息传递方式及故事

当代信息传递方式及故事

当代信息传递方式及故事当代信息传递的故事张奇和吴义是一个村的,在某市合伙做生意.吴义因事回家,张奇托他给自己的妻子带二斤田七,并在装田七的袋子上写了个斯字.途中吴义偷了一半田七,把剩下的交给张奇.张妻看了袋上的斯字知道把斯字拆开是共二斤,又暗暗过秤,怀疑吴义拿了一半,但又不好意思说.她就在袋上写了个欣字,让吴义带给丈夫张奇.吴义不知其意,又把空袋交给了张奇.张奇一看袋上的字,知道欣拆开就是欠斤的意思气得质问吴义,吴义无法抵赖,只好红着脸承认自己偷了田七.在1997年的一天,美国德克萨斯州登县的12岁男孩桑恩,放学回到家里,进入了网上聊天。

快到6点钟的时候,桑恩正准备离开聊天室,忽然有一个署名为苏珊的女孩喊道:“有人能帮助我吗?”过了一会,桑恩通过与她的网上对话,明白了,苏珊是芬兰赫尔辛基一所学校的学生,当时她在图书馆的电脑上正在查资料,突然,苏珊从小就有的怪病离奇复发,双腿剧烈灼痛,严重时,两肋像被紧紧夹住似的,稍稍移动就会疼痛难当。

桑恩通过网上的信息,救了苏珊,她在凌晨两点多从的时候从学校被及时的送到了医院,获得医疗救助。

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电话、电报传真、手机短信、电视、网络、收音机等等。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很少且慢,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如烽火、书信(一般是找人捎带)、也有信鸽传书,只有官府的文书有专人快马传递,还有古代的饿人利用烽火来传递信息。

•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21.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以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现代: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

对于上述定义,我们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1)信息资源它是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的有机体。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信息误传事例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信息误传事例

活得一人(《吕氏春秋》)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没有井,不得不外出打水。后来他家打出一 口水井,他就跟人说:“吾穿井得一人。”这话传来传去,变成了 “丁家人打井,挖出来了一个人”。连宋国国君都派人询问这件事, 姓丁的人解释说:“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并不 是挖出一个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我们切不可轻信流言, 盲目跟从。
活动资料
2. 夔一足 夔相传是尧舜时期的乐师,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尧说“若夔者一 而足矣”(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并且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 结果“夔一足”,就被人们误解了。鲁国的国君哀公就曾问孔子说: “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 他是个人,怎么会只有一只脚?所以应该是‘一个夔就足够了’,不 是‘夔只有一只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对道 听途说的传言,必须进行考察分析,不然就会是非不分,以讹传讹, 把事情搞错,甚至上当受骗。
活动资料
4. 田忌失败 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忌、段朋率大军攻打鲁国。他们听说鲁国的 将领是名不见经传的吴起时,就很不以为意。田忌暗地里派人去鲁营 打探实情,吴起故意把精锐的部队藏于后营,特意让他们看到士气萎 靡不振;吴起也请求与齐军议和。田忌听完汇报后,更加轻视鲁军, 放松了警惕。深夜,吴起亲率一队精锐偷袭齐营,大败齐军。兵不厌 诈,吴起以假象迷惑敌人,取得胜利。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仅看表面, 要看到信息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活动资料
3. 蒋干中计 曹操派遣蒋干往江东游说周瑜,并且打探虚实,周瑜热情地招待 他并且和他同榻而眠。蒋干盗得周瑜书信,使曹操误以为蔡瑁、张允 与江东内通,愤怒地将他们处死了。曹操事后醒悟,追悔莫及。蒋干 将假的信息带给了曹操,导致在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时,曹操损兵折 将。在传递信息时,需要辨别真伪,否则会误人误己。

关于传递信息的名人故事

关于传递信息的名人故事

关于传递信息的名人故事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传递信息,人们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信息传递的方式。

以下是一系列关于传递信息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传递信息的名人故事1:【鸿雁传书】《红岩过书》的典故来源于《汉书?苏武传》《苏武牧羊人》的故事。

据记载,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者苏武派匈奴被莫侯可汗扣留。

他勇敢不屈,可汗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无人区牧羊。

19年,继位,汉烈和好,结为夫妻。

汉朝使臣来势凶猛,要求释放苏武,他们拒绝了,却又说不出来,于是谎称苏武已死。

后来,赵涵皇帝派使臣出使匈奴,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被扣押的使臣助理常惠,一天晚上在禁兵的帮助下,偷偷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了一个让汉使告诉单于的计划:“汉武帝在上林苑打猎时,打死了一只雁,在它的脚上绑了一封写着“苏武没死”的信。

”韩大使听后非常高兴,按照常慧的话责怪单于。

单于听后大吃一惊,但又无法否认,只好放苏武回去。

关于传递信息的名人故事2:【风筝通信】我们今天用来娱乐的风筝在古代作为紧急通信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的能工巧匠公共交通托盘(即鲁班)就曾仿鸟形,“切竹木以为是喜鹊,三日可飞”。

这种由竹子和木头制成的会飞的“木喜鹊”是风筝的前身。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人们用竹条当架子,然后用纸糊起来,就成了“纸风筝”。

五代的时候,人们在做纸风筝的时候,会在上面绑一个竹笛。

风吹着竹笛,声音听起来像风筝,所以“风筝”这个词就来源于此。

最初的风筝是为军事需要而制作的,其主要目的是用于军事侦察或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唐朝以后,风筝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玩具,在民间传播开来。

关于传递信息的名人故事3:【通信塔】克劳德,法国工程师,18世纪。

教堂成功开发了一个实用的通信系统,以加快信息传输。

该系统由位于巴黎和里尔之间230公里的几个通信塔组成。

这些塔的顶部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

人们可以在绳索的作用下,使木杆旋转摆动,形成各种角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传递的故事 1
1.特定代物
(1)结绳。

结绳记事是一种常见的原始信息传递方法,我国古代社会结绳记事的做法在史书中多有描述,《周易》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庄子》载:“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北史》也提到:“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结绳法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广泛且年代久远。

台湾高山族人记录约会日期,就按天数打若干绳结,每过一夜即解开一结。

西藏珞巴人则是每过一天用刀割一结,直割到最后一结就表示到期,绳结解完表示赴约之日。

云南独龙人单独出远门,往往要在腰间系一麻绳,走一天打一结以记录走出天数。

瑶族在二人发生纠纷时常在头人面前获得裁决,其方法是,争执者各执一绳,谁诉说一理由即打一绳结,直至说完为止,绳结多者胜诉。

在阶级社会里,结绳的传统也被商人继承下来,并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变化。

在店铺、酒店肆、茶楼及行商的摊位上,各种各样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饰以各种饰片,用绳串缀,下缀幌绸、五彩条状织物、各种料珠或排穗,也有许多造型独特的幌子,由粗麻绳打结编织而成。

在这里,绳节成为传递广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刻木。

刻木为另一种符号语言。

史书上也曾记载我国各地刻木记事的历史事实,如《后汉书》载,“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以为信”,虽无文字,亦不敢违。

《岭外代答》也载:“瑶人无文字,其要约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

”《云南腾越州志》也提到:“夷有风俗,一切借贷赊用、通财期约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为符,各执其半,如约酬偿,毫发无爽。

” 刻木为记的习俗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则演变为官工的铭刻或名人商品的标记,即在所售商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

如果往前追溯,刻木甚至可以视为商品商标和标记广告的源头。

(3)狼烟。

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

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

古诗“平沙落日大漠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之句,正是这种原始信息传递法应用的真实写照。

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

(4)鼓。

原始的信息传递法既有作用于视觉的,也有作用于听觉的。

作用于听觉的信息传递主要借助于音响传播工具来进行,其中以信号鼓最为常见。

我国基诺族的牛皮木鼓,也是把一段粗树木的两端凿空,再缚以带毛的黄牛皮,悬在树上用木槌敲击,每逢年节,一听鼓声即男女老幼云集,唱歌跳舞。

(5)竹号。

我国怒族在丧礼时用竹号传播信息,通过吹奏不同数量的竹号来向全村报丧。

竹号的数目按死者的身份而增减:未婚死者吹一个竹号,已婚者吹两个,老人和首领吹五六个。

部落成员闻讯随即赶到死者家里,送来鸡蛋吊唁。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行商坐贾的分化,行商走街穿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吹、拉、弹唱等信息传播工具,如汉代商人就有吹箫卖贻糖的记载。

(6)音响器具。

我国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遗址出土的陶钟、陶埙,姜寨遗址的三孔陶埙都具有音乐发声作用。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声响广告的形态日益丰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器物都有可能成为声响广告的传播媒介,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碗、盏、盆等,与娱乐相关的箫、琴、瑟、鼓、锣等,也成为了广告信息传递的工具。

出于广告宣传的需要,许多商人还专门制作了表现行业特征的响器器物,比较典型的就有货郎的拨浪鼓,剃头理发者所用的镊叉,磨刀匠所使用的铜制拍板等。

特定借代物的广泛使用,说明广告传播的方法、途径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传播活动的频繁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人们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工具或对象更有效、更富有针对性地传递广告信息。

媒介形态的丰富,使人类的广告传播在更宽泛的地域内进行,并传递着更为丰富的思想、文化及商业信息。

2.生活借代物
(1)草标。

也称之为草芥。

本是自然生长之物,但当其插在所售或待售物品上时,便有了标识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均使用草芥。

《水浒传》里曾多次提到草标,最为有名的是关于杨志卖刀的记载:“杨志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上市去卖。

”这里的草标便具备了广告媒介的功能。

(2)谷穗、笊篱、柳条。

多出现在乡村郊野的食店门前,随意挂在门前或栏栅上,不仅能起到标识作用,还能显示出店家的朴素、好客,小小的笊篱和柳条能马上拉近店家和顾客、商家和路人的距离,也是一种制作成本低廉但传播效果极佳的广告媒介。

(3)瓶瓢、草帚。

草帚也称为“草刷儿”和“草杆儿“帚杆”。

宋代以后,打破市坊限制后,店铺不仅可以开设在居民区内,而且集市、乡野均可以开设店铺进行经营。

草帚作为广告标识多出现于酒肆茶楼,宋代文献资料对这些事物的记载较多,宋人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曾提及:“今都城与郡县酒务,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帘于外,以青白布数为丈之。

微者,随其高插大小,村店或挂瓶瓢、标帚杆。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标记为数众多,多依附于店铺和行商的活动存在,使用范围基本上没有超出商人活动区域和狭隘的“市场”范围,由于经常使用和消费者约定俗成,反映着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出媒介使用者或商家的群体智能。

但这一类广告媒介的普遍使用,也反映出生产力水平较低阶段人们对广告媒介开发和利用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