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开题报告
公路隧道开题报告

公路隧道开题报告公路隧道开题报告摘要:公路隧道作为现代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交通状况、提高交通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公路隧道的定义、建设目的、设计要求、施工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公路隧道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1. 引言公路隧道是指为了穿越山体、河流等地理障碍而在地下开凿的道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需求的增加,公路隧道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公路隧道的建设既能改善交通状况,提高交通效率,又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建设目的2.1 缓解交通压力公路隧道作为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流交通流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2 提高交通效率公路隧道的建设可以缩短行车距离,减少行车时间,提高交通效率,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便捷的选择。
3. 设计要求3.1 安全性公路隧道的设计必须保证行车安全,包括合理的坡度、曲线半径、通风系统、照明设施等,确保车辆和行人能够安全通过。
3.2 通行能力公路隧道的设计要考虑到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合理设置车道数目、出入口位置,保证交通流畅。
3.3 经济性公路隧道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因此设计要尽可能节约成本,同时考虑到长期运营和维护的经济性。
4. 施工技术4.1 隧道掘进技术公路隧道的施工主要采用掘进法,包括爆破掘进、机械掘进等。
隧道掘进技术的选择要根据地质条件、隧道长度和交通流量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4.2 支护结构技术公路隧道的支护结构是保证隧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钢筋混凝土衬砌、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等。
支护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地质条件、隧道长度和交通流量等因素。
5. 环境保护公路隧道的建设和运营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环境。
包括噪音隔离、废水处理、排放控制等,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6. 结论公路隧道的建设对于改善交通状况、提高交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通行能力和经济性等因素。
隧道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隧道设计开题报告隧道设计开题报告篇一:隧道工程开题报告一、课题的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铁路更是有着特殊的依赖,总结其原因大致有三点:铁路运输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运量大,另一方面,以其安全,廉价的特点吸引了大多数的货物运输,最后,在国防建设中,铁路运输是必不可少和重要的环节,比如我们引以为傲的青藏铁路,除了在经济建设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然而修铁路就难以避开山岭地带,在山岭地区可利用隧道工程克服地形或高程障碍,改善线形,提高车速,缩短里程,节约燃料,节省时间,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还可克服落石、坍方、雪崩、雪堆等危害,既能保证路线平顺、行车安全、提高舒适性和节约运费,又能增加隐蔽性、提高防护能力和不受气候影响。
我国内地有许多地势起伏、山峦纵横的山区。
铁路穿越这些地区时,往往遇到高程障碍。
而铁路限坡平缓,无法拔起需要的高度,同时,限于地势无法绕避,这时开挖隧道直接穿山最为合理,他既可以使线路顺直,避免许多无谓的展线缩短线路,又可以减小坡度,使运营条件得以改善,从而提高牵引定数,多拉快跑。
所以在铁路线上尤其是在山区铁路上,隧道的方案常为人们所选用,修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我国铁路采用隧道克服山区地形的范例很多的,例如,川黔线的凉风垭隧道,使跨越分水岭时,拔起高度小、展线短、线路顺直、造价低;越岭高度降低96M、线路缩短了1 4.7 km ,占线路总延长的37.75%。
又比如宜万铁路的建设,隧道所占比率达60%。
由此可见,隧道在山区铁路线上的作用之巨大。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人类很早就知道利用自然洞穴作为住处。
当社会发展到能制造挖掘的工具时,就出现了人工挖掘的隧道。
隧道开题报告

衬砌设计参数只能参考经验或套用规范。
2.施工中围岩动态信息反馈技术较差, 预报的准确率较低;喷射混凝土回弹率仍较高, 影响工程进度, 清理困难, 材料浪费较大。
3.对地下水探测手段落后, 施工防排水技术亦较落后, 隧道渗漏水情况还普遍存在。
设计资料
本设计是某地隧道设计。
1)设计标准
(1) 道路等级: 山岭重丘高速公路;
(2) 洞内设计车速: 80 km/h;
(3) 设计交通量: 28096辆/日(小汽车)。
2)工程概况
某丘陵隧道为双洞四车道公路双连拱隧道, 设计行车速度80km/h。进口桩号为K93+165, 出口桩号为K93+350, 隧道全长185米;隧道设计纵坡为2.6%, 里程由大到小为下坡。
(1)第四系(Q)
①残坡积层(Q4dl+el): 亚粘土, 暗紫色, 可塑, 厚度0.80m左右。主要分布在进洞口段斜坡上。
②崩坡积层(Q4c+dl):块碎石土、砂土, 棕黄色, 土体松散, 厚度1.50米左右, 主要分布在出洞口段斜坡的局部地段。
(2) 侏罗系
中统下沙溪庙组砂岩(J2xs-ss): 灰白色, 中细粒结构, 厚层状构造, 主要成分石英、长石, 次云母等, 泥质、钙质胶结, 弱风化层岩石质硬, 强风化层厚2.50-4.00m。分布于隧道西侧斜坡(出洞口), 地表可见其露头, 完整系数0.83-0.84, 完整性好, 为
人类很早就知道利用自然洞穴作为住处。当社会发展到能制造挖掘工具时, 就出现了人工挖掘的隧道。近代隧道兴起于运河时代, 从17世纪起, 欧洲陆续修建了许多隧道。
国内外隧道施工中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一种是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传统“松弛荷载理论”, 其核心内容是稳定的围岩有自稳能力, 对隧道不产生荷载, 而不稳定的岩体则可能产生坍塌, 需要用支护结构予以支承岩体荷载。这样, 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荷载就是围岩在一定范围内由于松弛并可能坍塌的岩体重力。另一种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岩承理论”。其核心内容是隧道围岩稳定显然是岩体自身有承载自稳能力, 不稳定围岩丧失稳定是具有一个过程的, 如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护或限制, 则围岩仍然能够保持稳定状态。“岩承理论”则是在新奥法设计施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隧道开挖与支护的效果分析的开题报告

隧道开挖与支护的效果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隧道是一种重要的地下交通工程,它具有安全、快捷、环保、经济等优点,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隧道开挖是隧道建设的重要环节,隧道工程建设中必须对隧道开挖及支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因此,本文选取隧道开挖与支护的效果分析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此研究的目的是对隧道开挖与支护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不同支护方式对隧道的效果,从而为隧道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实用的结论:1. 探寻不同隧道开挖和支护方式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开挖方式的应力变化和位移变化,以及不同支护方式的变形情况和力学性能,评估以及比较不同方案的适用性和优劣性的。
2. 加深对支护工程的认识。
通过系统地学习研究相关文献,了解各类支护材料的性质、优缺点及其构件对隧道的保护和加固作用,进而深入探究其使用和适应性。
3. 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现实中隧道建设受制于一定的地质和地形条件,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隧道开挖和支护方案是必要的、影响重大的。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实际工程提供技术指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隧道开挖及支护工程概述2. 针对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采用不同开挖方式时的隧道应力分布,为分析不同支护方式提供数据支撑。
3. 综合分析不同支护方式的力学性能,考虑其对隧道稳定性和运行安全的作用,从而提出相应的支护方案。
4. 采用数学和计算机仿真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支护方案的适用性和优劣性,得出建设隧道的最佳方案。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综合法、数学统计方法、数值模拟和仿真实验等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隧道开挖与支护工程的效果分析。
文献综合法:对现有的各种隧道开挖与支护技术以及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搜集和综合分析,以求系统地认知综述现有研究工作的现状。
数学统计方法: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隧道应力分布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对不同支护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估。
隧道开题报告

隧道开题报告隧道开题报告一、引言隧道建设作为现代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交通运输的便利化和城市空间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探讨隧道建设的必要性、技术挑战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隧道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背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地面交通已经无法满足日益繁忙的城市生活。
隧道作为一种地下交通工程,具有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的优势,成为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选择。
三、隧道建设的必要性1.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
隧道作为地下交通通道,可以分流地面交通,减少拥堵状况,提高交通效率。
2. 提高交通安全性:隧道建设可以将交通从地面转移到地下,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隧道还可以抵御自然灾害,提高交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优化城市空间利用:地面空间有限,而隧道的建设可以有效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隧道的建设还可以改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四、隧道建设的技术挑战1. 地质条件:隧道建设需要克服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困难,如软土、岩石等。
地质勘探和地下水处理是隧道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需要精确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法。
2. 施工技术:隧道建设需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如盾构、爆破等。
施工过程中需要克服地下水、地下岩体等问题,确保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3. 设备和材料:隧道建设需要大量的设备和材料,如盾构机、钢筋混凝土等。
这些设备和材料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隧道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五、隧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1. 土地资源:隧道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出入口区域。
因此,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是隧道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 噪音和振动:隧道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噪音和振动,对周边居民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噪音和振动的传播,保护周边环境和居民的权益。
3. 空气质量:隧道建设会产生大量的尾气和粉尘,对空气质量造成一定的污染。
铁路隧道开题报告

铁路隧道开题报告铁路隧道开题报告一、引言铁路隧道作为现代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围绕铁路隧道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意义、技术难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背景铁路隧道作为铁路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克服地理条件限制,提高铁路运输效率,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现有铁路隧道已经面临运能不足、安全隐患等问题。
因此,加强铁路隧道的建设与改造势在必行。
三、意义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铁路隧道的建设可以连接不同地区,促进经济协同发展,提高区域内外的交通便利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 提升交通运输效率:铁路隧道的建设可以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货物流通和人员流动。
3. 保障交通安全:铁路隧道的建设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行车安全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 保护生态环境:铁路隧道的建设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技术难题1. 地质条件:铁路隧道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如地层稳定性、地下水位等因素,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2. 设计与施工:铁路隧道的设计与施工需要充分考虑隧道的结构安全性、通风与照明等问题,确保隧道的正常运行。
3. 环境保护:铁路隧道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噪音和震动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五、未来发展方向1. 利用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铁路隧道建设可以借助新材料、新工艺和智能化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隧道的使用寿命。
2. 探索地下空间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的利用已成为一种趋势。
铁路隧道可以与地下商业、停车场等设施相结合,实现空间的多元化利用。
3. 加强运维管理:随着铁路隧道的建设数量增加,加强运维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和维护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隧道运行中的问题,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
六、结论铁路隧道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盾构区间隧道设计开题报告

盾构区间隧道设计开题报告盾构区间隧道设计开题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盾构区间隧道作为一种常见的地下交通建设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铁、轻轨等交通项目中。
本开题报告旨在对盾构区间隧道设计进行研究,以提升设计质量和施工效率。
二、研究背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交通需求的增长,传统的地面交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因此,地下交通建设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盾构区间隧道作为地下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施工周期短、对地面影响小等优势,因此备受关注。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提升盾构区间隧道设计的质量和施工效率。
通过深入研究盾构区间隧道的设计原理、施工技术以及相关工程案例,探索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流程的方法,以提高隧道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四、研究内容1. 盾构区间隧道设计原理:研究盾构区间隧道的设计原理,包括隧道结构设计、地质勘察、隧道衬砌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设计原理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 盾构区间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盾构区间隧道的施工技术,包括盾构机的选择与使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施工技术的研究,可以为实际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3. 盾构区间隧道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对已建成的盾构区间隧道工程案例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案例分析可以为今后的设计和施工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盾构区间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然后,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盾构区间隧道工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设计和施工流程的建议。
六、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成果:1. 盾构区间隧道设计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总结;2. 盾构区间隧道施工技术的优化方案;3. 盾构区间隧道工程案例的分析报告;4. 盾构区间隧道设计和施工的相关经验总结。
公路隧道开题报告调研报告

公路隧道开题报告调研报告公路隧道开题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公路隧道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设施,在城市交通、越江越海及山区交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公路隧道的建设和管理情况,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为今后公路隧道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1. 采访调查:通过与公路隧道建设和管理相关人员的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和建议,收集实际情况;2. 文献资料收集:收集有关公路隧道建设和管理的文献、研究论文、政策文件等,为调研提供资料依据;3. 现场调研:亲自实地参观公路隧道,了解其工程建设、设备管理等具体情况。
三、调研内容1. 公路隧道的建设情况:包括隧道的规模、设计和施工过程等;2. 公路隧道的安全管理:包括隧道的风险评估、应急预案、人员培训等;3. 公路隧道的设备管理:包括隧道的通风与排烟系统、灯光设施、监控系统等;4. 公路隧道的日常维护:包括清洁保洁、设备检修、病害修复等。
四、调研结果1. 公路隧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如部分隧道存在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不达标等问题;2. 公路隧道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如应急预案和人员培训不完善等;3. 公路隧道设备管理的不足:如通风与排烟系统不够完善、监控系统功能不全等;4. 公路隧道日常维护不及时:如对于清洁保洁和病害修复等方面的维护不足。
五、调研建议1. 加强公路隧道建设管理:加强监督,确保设计和施工质量达标;2. 完善公路隧道安全管理:加强应急预案制定和人员培训,做好风险评估工作;3. 提升公路隧道设备管理水平:加强通风与排烟系统的建设与维护,提升监控系统的功能;4. 加强公路隧道的日常维护:增加清洁保洁力度,及时进行设备的检修和病害的修复。
六、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公路隧道的建设和管理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希望这些调研结果可以为今后的公路隧道建设和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能够更好地提升公路隧道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确保公众的出行安全和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开题报告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指导教师院(系、部)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期中寨子隧道支护结构与施工组织设计张向东土木与交通学院地下建筑工程07-2班 0709170203 冯璐教务处印制日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三、研究进度四、主要参考文献五、指导教师意见篇二:隧道开题报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副标题指导教师院(系、部)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期南隈子隧道结构及施工组织设计ⅲ级围岩土木与交通学院土木工程(地下建筑工程)班 2014教务处印制- 1 -日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2 -- 3 -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 4 -3、主要解决的问题、理论、方法、技术路线(1)解决问题1)隧道开挖施工方案。
2)隧道断面的形式及尺寸的设计。
3)隧道支护结构,一次、二次支护结构的设计。
4)通风、照明设计方案。
5)隧道防排水结构的设计。
(2)应用理论1)结构分析方法。
2)工程对比方法。
3)数值计算方法。
4)光面爆破。
5)新奥法等。
(3)技术路线- 5 -篇三:开题报告隧道监测附录a 学生用表附表a.1:贵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说明:1、论文(设计)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设计等;2、论文(设计)来源:指来源于科研项目、生产/社会实际、教师选题或其他(学生自拟)等;3、各项栏目空格不够,可自行扩大。
篇四:隧道工程开题报告一、课题的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铁路更是有着特殊的依赖,总结其原因大致有三点:铁路运输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运量大,另一方面,以其安全,廉价的特点吸引了大多数的货物运输,最后,在国防建设中,铁路运输是必不可少和重要的环节,比如我们引以为傲的青藏铁路,除了在经济建设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然而修铁路就难以避开山岭地带,在山岭地区可利用隧道工程克服地形或高程障碍,改善线形,提高车速,缩短里程,节约燃料,节省时间,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还可克服落石、坍方、雪崩、雪堆等危害,既能保证路线平顺、行车安全、提高舒适性和节约运费,又能增加隐蔽性、提高防护能力和不受气候影响。
我国内地有许多地势起伏、山峦纵横的山区。
铁路穿越这些地区时,往往遇到高程障碍。
而铁路限坡平缓,无法拔起需要的高度,同时,限于地势无法绕避,这时开挖隧道直接穿山最为合理,他既可以使线路顺直,避免许多无谓的展线缩短线路,又可以减小坡度,使运营条件得以改善,从而提高牵引定数,多拉快跑。
所以在铁路线上尤其是在山区铁路上,隧道的方案常为人们所选用,修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我国铁路采用隧道克服山区地形的范例很多的,例如,川黔线的凉风垭隧道,使跨越分水岭时,拔起高度小、展线短、线路顺直、造价低;越岭高度降低96m、线路缩短了14.7 km ,占线路总延长的37.75%。
又比如宜万铁路的建设,隧道所占比率达60%。
由此可见,隧道在山区铁路线上的作用之巨大。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人类很早就知道利用自然洞穴作为住处。
当社会发展到能制造挖掘的工具时,就出现了人工挖掘的隧道。
近代隧道兴起于运河时代,从17世纪起,欧洲陆续修建了许多隧道。
国内外隧道施工中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一种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传统“松弛荷载理论”,其核心内容是稳定的围岩有自稳能力,对隧道不产生荷载,而不稳定的围岩可能产生坍塌,需要用支护结构予以支承围岩体荷载。
这样,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荷载就是围岩在一定范围内由于松弛并坑坍塌的岩体重力。
另一种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岩承理论”。
其核心内容是隧道围岩稳定显然是岩体自身有承载自稳能力,不稳定围岩是具有一个过程的,如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护和限制,则围岩仍然能够保持稳定状态。
“岩体理论”则是在新奥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国内外隧道施工多用新奥法施工,新奥法即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的简称, 原文是 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 简称 natm , 新奥法概念是奥地利学者拉布西维兹 (l. v. rabcew icz) 教授于 50 年代提出的, 它是以隧道工程经验和岩体力学的理论为基础, 将锚杆和喷射混凝土组合在一起作为主要支护手段的一种施工方法。
经过一些国家的许多实践和理论研究, 于60年代取得专利权并正式命名。
之后这个方法在西欧、北欧、美国和日本等许多地下工程中获得极为迅速发展, 已成为现代隧道工程新技术标志之一。
六十年代natm 被介绍到我国,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得到迅速发展。
至今,可以说在所有重点难点的地下工程中都离不开natm。
新奥法几乎成为在软弱破碎围岩地段修筑隧道的一种基本方法。
新奥法理论要点新奥法与传统施工方法的区别:传统方法认为巷道围岩是一种荷载,应用厚壁混凝土加以支护松动围岩。
而新奥法认为围岩是一种承载机构,构筑薄壁、柔性、与围岩紧贴的支护结构(以喷射混凝土、锚杆为主要手段)并使围岩与支护结构共同形成支撑环,来承受压力,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围岩稳定,而不致松动破坏。
新奥法将围岩视为巷道承载构件的一部分,因此,施工时应尽可能全断面掘进,以减少巷道周边围岩应力的扰动,并采用光面爆破、微差爆破等措施。
减少对围岩的震动,以保全其整体性。
同时注意巷道表面尽可能平滑,避免局部应力集中。
新奥法将锚杆、喷射混凝土适当进行组合,形成比较薄的衬砌层,即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来支护围岩,使喷射层与围岩紧密结合,形成围岩-支护系统,保持两者的共同变形,故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围岩本身的承载力15、新奥法的缺点主要有:① 实施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施工组织和管理,也要求技术人员和量测人员都十分熟练,没有这一点就易于发生错误;作业质量都与每一个人的仔细操作有关。
② 开挖暴露出的地质会立即改变其状态,因此要求施工地质人员要亲临现场,以便发现问题;③ 用能控制的施工量测,往往给施工带来不便;④ 干喷射带来的灰尘以及由于易受化学药品的损害必须加强防护,尤其是对眼睛的防护,湿喷虽然可以避免此缺点,但在同样条件下,不如干喷那样有效的支护岩体新奥法施工是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又在不断实践经验中得以丰富其内容和进一步发展,新澳法施工在我国推广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科研、设计、施工三结合,在修建下坑、西坪、大瑶山、军都山等铁路隧道以及中梁山、二郎山、西山坪等多座公路隧道中,应用新奥法远离及其相应的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不可否认,新奥法也存在不少缺点,不过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把新奥法不断完善,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和采用的方法,手段 1、依据收集的设计资料确定隧道路线方案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已有线路布置现状、施工技术的难易程度等方面,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合理确定隧道的路线方案,拟定合理的平纵断面曲线形式。
2、隧道洞门设计隧道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着重考虑隧道仰坡、边坡的稳定,保证施工及运营的安全,并结合洞口有关工程及施工条件,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综合研究比选确定。
3、建筑限界和衬砌内轮廓隧道建筑接近限界采用《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4』157号)(以下简称“京沪暂规“)的“京沪高速铁路建筑接近限界”,隧道内线间距为5m(曲线地段线间距不加宽)。
隧道内轮廓尺寸参照“京沪暂规“及“通隧(2005)0301”图拟定,主要有:(1)隧道(轨面以上)断面有效面积为100m(2);(2)隧道内设双侧救援通道,救援通道宽1.5m(自线路中线外2.3m起算)、净高2.2m,救援通道走行面高于轨面30cm;(3)隧道内设置双侧电缆槽,外侧电缆槽结构外缘距同侧线路中线距离为2.2m;(4)隧道底部30cm工程技术作业空间融入救援通道;(5)曲线地段及下锚段衬砌内轮廓不考虑加宽。
4、隧道内铺设无碴轨道,内轨顶面至道床板底面高度为49.7cm。
5、初期支护结构设计初期支护采用喷锚支护,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架等支护形式组合使用,(1)初期支护是永久衬砌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期支护与围岩共同受力,既要能与围岩共同变形,又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抑制围岩的过大变形。
可根据工程地质情况、隧道净空、覆盖层厚度等因素选用初期支护的组成形式,主要支护结构形式有: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钢架等。
(2)对喷射混凝土的厚度进行调整时,其厚度不应小于8cm。
拱墙初期支护喷混凝土掺用改性聚酯纤维,以减少回弹量、并减少喷混凝土的早期收缩。
(3)锚杆采用全长粘结型锚杆,各种锚杆必须设置钢托(垫)板,垫板尺寸不小于150mm×150mm×6mm,锚杆应保证注浆的饱满度。
(4)钢筋网一般选用hpb235钢筋,钢筋直径8mm,网格间距20cm~25cm,保护层不小于2cm。
(5)钢架可选用由钢筋焊接成的格栅钢架,或由型钢、钢轨弯制而成,钢架靠近围岩侧的保护层一般不小于4cm。
6、二次衬砌(1)二次衬砌是复合式衬砌的内层结构,与外层的喷锚初期支护及围岩共同组成整体的支护体系。
二次衬砌采用模筑混凝土灌筑。
(2)二次衬砌应根据围岩及初期支护的变形监控量测资料综合分析后进行施作。
软弱围岩地段仰拱应紧跟施作、及早封闭成环,二次衬砌施工不可长时间滞后。
(3)围岩变形过大或初期支护变形不收敛,又难以及时补强时,可设置临时仰拱或横撑以封闭开挖面,必要时也可提前施作二次衬砌,以改善施工结构的受力状态,此时二次衬砌应考虑加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