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毒性疫苗制造技术
病毒性疫苗制造技术

病毒性疫苗制造技术任务一灭活苗的制造流程菌种的选择(强毒株) → 菌液培养→ 灭活↓↓配苗(5份菌液+1份铝胶配苗) ←浓缩工序一菌种与种子培养选取毒力强、免疫原性好的1~3个品系菌株,按规定定期复壮和鉴定,将合格菌种增殖培养并经无菌检验、活菌计数达到标准后作为种子液。
种子液保存于2~8℃冷暗处,在有效期内用于菌苗生产种子使用。
大肠杆菌病的菌种应采集动物心血、腹水、肝渗出物、气囊附着物或正常动物的肠道内容物作为接种物。
如用含大肠杆菌的病料,首先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符合要求方可作为菌种使用。
工序二菌液的培养用于规模化细菌培养的方法很多,有手工式、机械化或自动化等方式。
可供菌体培养的方法有:固体表面培养法、液体静置培养法、液体深层通气培养法和透析培养法。
一般固体培养易获得高浓度细菌悬液,含培养基成分少,易稀释成不同的浓度,但生产量较小。
因此,大量生产疫苗时常用液体培养法。
实例大肠杆菌的菌液培养方法(1).将生化结果典型的菌种接种于伊红美兰琼脂平板或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置37℃温箱中培养18~24h,挑取单个典型菌落接种于琼脂斜面,置37℃温箱中培养18~24h,经显微镜检查无杂菌污染者,即可作为种子培养物。
(2).取5ml马丁肉汤加入琼脂斜面洗下菌苔作为一级种子,用灭菌吸管按5%的量将一级种子接种于马丁肉汤中,置37℃培养18~24h后作为二级种子。
(3).二级种子可以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或马丁肉汤中做进一步扩大培养。
如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37℃培养24~48h后,加入灭菌生理盐水,用灭菌接种环或特制的刮子将菌苔刮下,倾入灭菌的离心管中,低速离心5min (500r/min),使其中可能掺杂的琼脂块下沉。
吸取上层细菌悬浮液加入盛有玻璃珠的灭菌瓶中,用手或振荡器振荡30min,使细菌均匀分散,取少量菌液装于灭菌试管中供计数用,其余细菌将灭活(强毒细菌须在杀菌后,再行计数)。
如接种于马丁肉汤培养基,经37℃培养24~48h后,直接取少量菌液供计数用,其余细菌则灭活。
疫苗制备工艺

菌液培养也可采用固体培养法,该方法易获得高浓度的 细菌悬液,易稀释成不同浓度,且含培养基的成分较少,所 以比较适用于制备诊断用的抗原。
菌种的选择
菌液培养
灭活 浓缩
配苗
婴幼儿和儿童 通过免疫机制使健康 人预防疾病
生物制品
结果
减轻病痛
彻底控制消灭某一种 疾病(如:天花、 脊髓灰质炎)
第一节 疫苗概念的产生及其背景
一、疫苗的产生及其背景
"12世纪,中国开始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流行病学与预防学》 第6版(2000年)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出版
疫苗制备工艺
在发展中国家,死亡总 人数的30%~50%死于传染 病。
在发达国家,传染病死 亡人数仅占死亡总人数的 4%~8%,主要得益于疫苗 的广泛应用。
第一部分 疫苗概述
疫苗与药物的不同点
一般药物
疫苗
对象 病人健康人群年龄 目的源自种类不同年龄段的患者
治疗疾病/减轻病人 的症状
天然药物、化学合成 药物、生物药品等
(二)新型免疫佐剂
免疫刺激复合物 细胞因子类 CpG DNA
(3)防腐剂
• 目的:防止外来微生 物的污染
• 大多数的灭活疫苗都 使用防腐剂
– 硫柳汞
硫柳汞
副作用: 接触性皮炎、变应 性结膜炎、耳毒性
(4) 稳定剂
• 保证作为抗原的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存活, 并保持免疫原性;
• 冻干疫苗中常用的乳糖、明胶、山梨醇等。
一种碱性染料。 灭活机制:其阳离子与微生物蛋白质带负电的羟基形成 弱电性化合物,妨碍微生物的正常代谢。
新冠疫苗的制备工艺路线

新冠疫苗的制备工艺路线近年来,人类社会已经面临过多次病毒性流行病的威胁,如2009年的H1N1甲型流感、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疫情等。
而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的全球爆发,则意味着疫苗研发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目前新冠疫苗制备的基本工艺路线。
首先,疫苗制备的第一步是病毒分离。
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因此最重要的是如何从病人体内或外界样本中提取纯净的病毒。
目前,采用的主要方式是PCR法或细胞培养法。
PCR法是通过提取病毒的核酸检测病毒基因组序列,并逐渐确定列出的序列来制备疫苗。
细胞培养法则是将采集到的病毒样本接种到培养皿中,经过特定的培养过程,病毒会逐渐扩散并从细胞中提取出来。
在病毒分离后,病毒需要得到纯化处理。
目前,新冠病毒的纯化工艺主要是使用超离心法。
超离心机可以将细胞碎片和其他杂质从病毒提取物中分离出来,从而得到更纯的病毒提取物。
此外,电泳也可以用于将病毒的核酸分离出来,以进行后续的病毒克隆和基因序列检测。
接下来,病毒应该能够制作成疫苗。
制备疫苗有两种方法,即传统的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
灭活疫苗使用病毒的全体颗粒。
它们必须从病人体内或其他样本中提取出处于一定数量的完整病毒颗粒,再经过特殊处理方法灭活,使其丧失生长能力并仍能保存其特异抗原性。
然后将这些已灭活病毒颗粒注射到人体内,从而刺激免疫反应,以对抗病毒感染。
但灭活病毒疫苗制造过程较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且保留抗原性对病毒灭活有困难。
重组疫苗则使用一部分病毒颗粒,即病毒表面蛋白,来制造疫苗。
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根据病毒的表面蛋白来判断病毒是否有害,所以使用表面蛋白制造的疫苗可以更快地刺激免疫反应,而且生产效率也更高。
重组疫苗主要依靠基因工程技术,将病毒表面蛋白的基因导入载体细胞中,然后通过特殊方式制备表面蛋白。
最后,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在制备好疫苗之后,必须对人进行临床试验以测试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试验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以确保疫苗没有负面影响并且能够保护免疫系统抵御病毒攻击。
病毒性疫苗制造技术

病毒性疫苗制造技术任务一灭活苗的制造流程菌种的选择(强毒株) → 菌液培养→ 灭活↓↓配苗(5份菌液+1份铝胶配苗) ←浓缩工序一菌种与种子培养选取毒力强、免疫原性好的1~3个品系菌株,按规定定期复壮和鉴定,将合格菌种增殖培养并经无菌检验、活菌计数达到标准后作为种子液。
种子液保存于2~8℃冷暗处,在有效期内用于菌苗生产种子使用。
大肠杆菌病的菌种应采集动物心血、腹水、肝渗出物、气囊附着物或正常动物的肠道内容物作为接种物。
如用含大肠杆菌的病料,首先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符合要求方可作为菌种使用。
工序二菌液的培养用于规模化细菌培养的方法很多,有手工式、机械化或自动化等方式。
可供菌体培养的方法有:固体表面培养法、液体静置培养法、液体深层通气培养法和透析培养法。
一般固体培养易获得高浓度细菌悬液,含培养基成分少,易稀释成不同的浓度,但生产量较小。
因此,大量生产疫苗时常用液体培养法。
实例大肠杆菌的菌液培养方法(1).将生化结果典型的菌种接种于伊红美兰琼脂平板或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置37℃温箱中培养18~24h,挑取单个典型菌落接种于琼脂斜面,置37℃温箱中培养18~24h,经显微镜检查无杂菌污染者,即可作为种子培养物。
(2).取5ml马丁肉汤加入琼脂斜面洗下菌苔作为一级种子,用灭菌吸管按5%的量将一级种子接种于马丁肉汤中,置37℃培养18~24h后作为二级种子。
(3).二级种子可以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或马丁肉汤中做进一步扩大培养。
如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37℃培养24~48h后,加入灭菌生理盐水,用灭菌接种环或特制的刮子将菌苔刮下,倾入灭菌的离心管中,低速离心5min (500r/min),使其中可能掺杂的琼脂块下沉。
吸取上层细菌悬浮液加入盛有玻璃珠的灭菌瓶中,用手或振荡器振荡30min,使细菌均匀分散,取少量菌液装于灭菌试管中供计数用,其余细菌将灭活(强毒细菌须在杀菌后,再行计数)。
如接种于马丁肉汤培养基,经37℃培养24~48h后,直接取少量菌液供计数用,其余细菌则灭活。
hpv疫苗制造工艺流程

HPV疫苗制造工艺流程
一、病毒培养与扩增
1.病毒接种
(1)将HPV病毒接种到合适的宿主细胞中(2)筛选合适的细胞系
2.病毒培养
(1)在细胞培养基中培养病毒
(2)控制培养条件和时间
二、病毒纯化与提取
1.细胞破碎
(1)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破碎细胞
(2)分离病毒颗粒
2.病毒纯化
(1)使用离心或过滤等技术纯化病毒
(2)去除杂质和细胞碎片
三、疫苗制备与配方
1.病毒灭活
(1)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灭活病毒
(2)确保灭活效果和安全性
2.疫苗配方
(1)加入适量的辅料如佐剂、防腐剂等(2)调配疫苗液体制剂
四、疫苗制剂灌装
1.灌装准备
(1)准备灌装设备和疫苗容器
(2)检查设备清洁和消毒
2.疫苗灌装
(1)将疫苗液体制剂灌装入疫苗容器(2)控制灌装量和速度
五、疫苗包装与贮存
1.包装
(1)使用合格的包装材料和标签
(2)包装成品疫苗
2.贮存
(1)将包装好的疫苗进行冷藏或冷冻贮存(2)控制贮存温度和湿度。
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过程

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过程疫苗是人类医学历史上重要的一环,它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全球需要疫苗来对抗新发传染病,例如COVID-19(冠状病毒病)。
为了制造一个疫苗,需要耗费数年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这篇文章将讨论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过程。
第一步:病毒的研究研发一个疫苗的第一步是要了解疾病和病毒,这需要病毒学家和生物学家来研究。
他们会检查病毒并确定其结构、性质和复制方式。
这些信息将帮助科学家设计疫苗的活性成分。
许多研究人员将花费数年的时间来研究一个病毒,以确保他们拥有疫苗开发的必要信息。
第二步:疫苗的开发对于一个新疫苗的开发,需要一个团队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一起工作。
他们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创建和测试疫苗的样品。
然后,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这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进行安全性试验,确保人体对疫苗没有不良反应。
第二阶段是进行有效性试验,使用受试者来测试疫苗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是大规模测试,试验人员会在疫苗得到批准前针对某些类型的病毒进行疫苗有效性的验证。
第三步:生产和分配疫苗当疫苗被研发出来并得到批准后,需要进行疫苗的生产和分配。
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
生产疫苗的过程是非常复杂和高度技术化的。
也需要确定每个批次的包装和配送方式,以确保运输和存储疫苗的最佳条件。
总结研发和生产一个疫苗是一个复杂而又极其精细的过程。
这需要许多人的协助和专业知识。
让我们感谢那些致力于研发出疫苗来对抗各种传染病的科学家和医学专家。
疫苗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预防传染病还是在保障公众健康方面,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让我们希望在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奇迹药物面世。
疫苗制备工艺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亚 蛋白质疫苗 单位疫苗
基因缺失疫 核酸疫苗 苗
载体疫苗 核酸疫苗
多糖疫苗
疫苗制备
概述
组分疫苗
是用单一组分制备的疫苗。
类毒素疫苗:用丧失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的毒素所制 成的疫苗,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亚单位疫苗:病原微生物的表面抗原成分制成的疫苗, 如乙肝表面抗原疫苗。
•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疫苗制备
灭活技术
一、灭活技术
•物理方法灭活
• 加热:使蛋白质变性失活,病原体失去传染能 力。菌毒液于水浴(56-60℃),维持1小时。 受热要均匀,注意不同病原体的耐热性。如霍 乱疫苗、布氏菌制剂、假单胞杆菌疫苗等。
• 紫外线:使核酸形成TT二聚体,失去遗传功能。 最大限度保留了完整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但灭 活程度不完全,有光复活的可能性,未在实际 中应用。
疫苗制备
灭活技术
化学方法灭活
一、灭活技术
• 甲醛,β-丙内酯,磷酸三丁酯,丙酮,乙烯亚胺, 双乙烯亚胺,戊二醛,硫柳汞。
• 甲醛灭活: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核酸烷基化。过 程复杂,有时抗原性受到破坏,但病原体仍然存活。 在实际操作中要严格控制各种条件,如温度、浓度、 时间和pH等,保证疫苗的安全和稳定性。
•体外减活 •温敏性突变 •化学诱变
疫苗制备
减活技术
体外减活技术
体外减活:连续传代减活。病毒可在单一宿主 中反复传代,也可在异源宿主中繁殖连续传代
登革热病毒在狗肾或非洲绿猴肾细胞上系列传 代减毒,达到人用安全性。
卡介苗,传代230代,得到一株致病力完全丧失 的活菌株。
疫苗制备
减活技术
冷适应性减活技术
疫苗的研发与生产技术

疫苗的研发与生产技术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和人力物力投入。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本文旨在介绍当前疫苗研发与生产技术的现状和趋势。
一、疫苗的研发技术近年来,疫苗研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目前疫苗研发实验室的核心设备之一。
它通过改变磷酸二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使得病原体的某些特定基因被删除或增加,从而达到减弱病原体,诱导机体免疫的目的。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主要抗原,还能大幅度减少疫苗制造成本。
2. 蛋白质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可以针对病原体的特定蛋白质进行改变,使蛋白质与宿主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从而提高疫苗的效力。
此外,蛋白质工程技术还可以将多种病原体的蛋白质组合在一起,形成多种病原体的混合疫苗,这样既能省去制造多种疫苗的成本,又方便病人避免多次接种造成的不适。
3. 细胞培养技术传统的疫苗制造采用鸡胚和哺乳动物细胞进行培养,但这样会导致种植细胞变异,生产过程的成因不可控。
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逐渐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细胞培养技术获得更加稳定和可控的疫苗生产过程。
目前,细胞培养技术已被应用于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成为当前疫苗制造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二、疫苗的生产技术疫苗的生产技术是制造疫苗的重要步骤,它直接影响疫苗质量和安全性。
目前主要的疫苗生产技术包括传统的“部分灭活”和“完整灭活”两种方法,以及前文提到的细胞培养技术。
1. 部分灭活技术所谓“部分灭活”技术,是指将病原体分离出来,通过物理或化学处理使其失去致病能力,但抗原性仍然存在,在此基础上制造疫苗。
这种技术制造的疫苗既可以长效稳定,也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接种要求。
但是,“部分灭活”技术需要严格控制病原体的处理时间和温度等参数,以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完整灭活技术“完整灭活”技术通常意味着将病原体进行强力处理,以使其失去活性,但完整的抗原特性仍存在,然后制造疫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疫苗制造技术任务一灭活苗的制造流程菌种的选择(强毒株) → 菌液培养→ 灭活↓↓配苗(5份菌液+1份铝胶配苗) ←浓缩工序一菌种与种子培养选取毒力强、免疫原性好的1~3个品系菌株,按规定定期复壮和鉴定,将合格菌种增殖培养并经无菌检验、活菌计数达到标准后作为种子液。
种子液保存于2~8℃冷暗处,在有效期内用于菌苗生产种子使用。
大肠杆菌病的菌种应采集动物心血、腹水、肝渗出物、气囊附着物或正常动物的肠道内容物作为接种物。
如用含大肠杆菌的病料,首先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符合要求方可作为菌种使用。
工序二菌液的培养用于规模化细菌培养的方法很多,有手工式、机械化或自动化等方式。
可供菌体培养的方法有:固体表面培养法、液体静置培养法、液体深层通气培养法和透析培养法。
一般固体培养易获得高浓度细菌悬液,含培养基成分少,易稀释成不同的浓度,但生产量较小。
因此,大量生产疫苗时常用液体培养法。
实例大肠杆菌的菌液培养方法(1).将生化结果典型的菌种接种于伊红美兰琼脂平板或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置37℃温箱中培养18~24h,挑取单个典型菌落接种于琼脂斜面,置37℃温箱中培养18~24h,经显微镜检查无杂菌污染者,即可作为种子培养物。
(2).取5ml马丁肉汤加入琼脂斜面洗下菌苔作为一级种子,用灭菌吸管按5%的量将一级种子接种于马丁肉汤中,置37℃培养18~24h后作为二级种子。
(3).二级种子可以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或马丁肉汤中做进一步扩大培养。
如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37℃培养24~48h后,加入灭菌生理盐水,用灭菌接种环或特制的刮子将菌苔刮下,倾入灭菌的离心管中,低速离心5min(500r/min),使其中可能掺杂的琼脂块下沉。
吸取上层细菌悬浮液加入盛有玻璃珠的灭菌瓶中,用手或振荡器振荡30min,使细菌均匀分散,取少量菌液装于灭菌试管中供计数用,其余细菌将灭活(强毒细菌须在杀菌后,再行计数)。
如接种于马丁肉汤培养基,经37℃培养24~48h后,直接取少量菌液供计数用,其余细菌则灭活。
工序三菌数计算采用活菌计数法或比浊计数法,以概略地计算出每毫升菌液中的细菌总数。
工序四灭活与浓缩对大肠杆菌菌液应加入0.5%甲醛溶液,置37℃温箱作用48~72h,以达到杀死细菌的目的。
灭活后需对菌液进行浓缩,常用的浓缩方法有离心沉降法、氢氧化铝吸附沉淀法和羧甲基纤维沉淀法。
可使菌液浓缩1倍以上。
工序五配苗与分装配苗就是在菌苗的制备过程中加入佐剂,以增强免疫效果。
由于灭活菌苗所用的佐剂不同,所以配苗方法也不同。
例如,大肠杆菌氢氧化铝菌苗细菌计数所得原菌液的浓度,用灭菌生理盐水将其稀释成最终浓度为100亿~400亿个/ml。
按每5份菌液加入1份氢氧化铝胶配苗,同时加入0.01%硫柳汞,充分振荡,置2~8℃静止2~3d,抽弃上清液,浓缩成全量的60%。
塞上胶塞,用固体石蜡溶化封口,贴上标签,注明菌苗名称。
使用前充分摇匀。
,整个制备过程都必须在无菌条件下按照无菌操作进行介绍常用灭活剂1.甲醛甲醛是最古典的、也是应用最广的一种灭活剂。
为无色气体,易溶于水和乙醇,其36%~40%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
甲醛用于疫苗灭活的浓度为0.1%~0.5%。
一般需氧细菌用0.1%~0.2%的浓度,厌氧菌则多用0.4%~0.5%的浓度。
病毒可在0.05%~0.4%的之间,多数使用0.1%~0.3%。
2.苯酚又称石炭酸。
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熔块,有特殊气味,有毒及腐蚀性,易潮解,溶于水及有机溶剂。
置于空气中易被氧化,应避光保存。
灭活机制是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和抑制特异酶系统(如脱氨酶、氧化酶等)的活性,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
制作生物制品的常用浓度为0.3%~0.5%。
3.β-丙内酯又名为羟基丙酸-β-内酯,性状为不稳定,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液体,是一种良好的病毒灭活剂。
β-丙内酯的灭活机制是破坏病毒的核芯,但不损害衣壳蛋白,因此能保持病毒良好的免疫原性,主要用于狂犬病灭活苗的制备。
4.结晶紫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或深绿色结晶状粉末的碱性染料,易溶于醇、氯仿,不溶于水和醚。
灭活机制主要是它的阳离子与微生物蛋白质的羧基形成带弱电的化合物,妨碍了微生物的正常代谢,扰乱微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使电势太高而不适于微生物的增殖,对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是干扰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5.硫柳汞又称乙基汞硫代水杨酸钠,为无色结晶或乳白色粉末,微有特殊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乙醚和苯,应避光保存。
用于生物制品的防腐和消毒,对霉菌、细菌和病毒都有一定的灭活作用。
常用浓度为0.01%~0.02%。
6.烷化剂是含有烷基的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与另一种化合物作用,将烷基引入,形成烷基取代物。
其灭活机制是烷化微生物DNA、RNA分子中的鸟嘌呤或腺嘌呤,引起单链断裂、双链交联,也可与酶系统和核蛋白起作用,破坏核酸代谢、合成,使病毒丧失感染力,但不损害蛋白衣壳,从而保留其抗原性。
这类烷化剂常用的有N-乙酰乙烯亚胺、二乙烯亚胺及缩水甘油醛等。
介绍常用的免疫佐剂(一)免疫佐剂的概念免疫佐剂又称佐剂,是指单独使用没有免疫原性,与抗原物质合并使用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其辅佐作用的一类物质。
其作用特点是:①对某些分子的相对质量小的多糖或多肽等抗原性微弱的物质,可明显增强其抗原性;②可用最小的抗原量、最少的接种次数,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应答和高滴度的抗体,在血流中或黏膜表面维持较长时间,发挥持久作用。
(二)常规免疫佐剂1.铝盐类佐剂(1).氢氧化铝胶简称铝胶。
铝胶可用制造多种兽用疫苗。
(2).明矾(3).磷酸三钙2.弗氏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是由3份液体石蜡油、1份无水羊毛脂、4份磷酸缓冲盐水(pH7.2)混合而成。
制造时,先将各成分混合均匀,116℃高压灭菌30min,冷却后加入1%吐温-80混匀,使用时与抗原物质等量混合。
弗氏完全佐剂是在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杀死的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按l~2mg/ml 的量加入,使用时与抗原物质等量混匀。
3.油乳佐剂油乳佐剂是指一类由油类物质和乳化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佐剂。
4.蜂胶佐剂蜂胶是由蜜蜂上颚腺的分泌物和由蜜蜂采自柳树、杨树、栗树和其他植物幼芽分泌的树脂以及蜂蜡、花粉等组成。
5.微生物佐剂(三) 新型免疫佐剂1.细胞因子类佐剂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L-12)γ-干扰素。
2.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佐剂任务二活疫苗的制造流程弱毒疫苗的制造流程菌种与种子→菌液培养→浓缩→配苗与冻干工序一菌种与种子。
弱毒菌种多是冻干制品,在使用前应按规程规定进行复壮、挑选,并作形态、免疫原性等鉴定,合格后将菌种接种于规定的培养基进行增殖培养,经纯粹检查及有关的检查合格者即作为种子液。
种子液保存在0~4℃,有效期2个月。
在保存期内用作菌苗生产的批量种子使用。
工序二菌液培养。
按培养基1%~3%的比例接入种子液,依不同菌苗的要求制备菌液。
如猪丹毒弱毒苗在深层通气培养中要加入适当植物油作消泡剂,并通入过滤除菌的热空气。
菌液于0~4℃暗处保存,经抽样无菌检验、活菌计数合格后使用。
工序三浓缩。
经上述检验合格的菌液进行浓缩,其目的是提高单位活菌数,进而提高某些弱毒菌苗的免疫效果。
常用的浓缩方法有吸附剂吸附沉降法和离心沉降法。
浓缩菌液应抽样作纯粹检验、无菌检验及活菌计数。
工序四配苗与冻干。
将检验合格的菌液按比例加入冻干保护剂(如5%蔗糖脱脂乳)配苗,充分摇匀后立即分装。
随后将菌苗迅速放入冻干柜预冻和真空干燥,并立即加塞、抽空、封口,移入冷库保存后由质检部门抽样检验介绍常用的冻干保护剂(一)冻干保护剂的组成和分类1.低分子物质又称为营养液,是一种均匀的混悬液,使微生物保持稳定的存活状态及对水分子起缓解作用,使冻干生物制品保留一定量水分,促进高分子物质骨架形成,使冻干制品呈多孔的海绵状,从而增加溶解度。
如糖类和氨基酸类(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等。
2.高分子物质又称为赋型剂,在冻干生物制品中主要起骨架作用,防止低分子物质的碳化和氧化;保护活性物质不受加热的影响;使冻干制品形成多孔性、疏松的海绵状物,从而使溶解度增加。
高分子物质范围很广,种类甚多。
如白蛋白、血清、明胶、脱脂乳、各种液体培养基、淀粉、酵母浸膏、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羧甲基纤维素等。
3.抗氧化剂具有抑制冻干制品中酶的活化作用,从而促进、保持微生物等活性物质的稳定性。
抗氧化剂包括一些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硫脲、碘化钾、钼酸铵和硫代硫酸钠等。
(二)、冻干保护剂分类1.根据冻干保护剂的化学性质分类可分为复合物、糖类、盐类、醇类、酸类、碱类、聚合物等2.根据冻干保护剂的作用机制分类⑴.渗透剂⑵.非渗透剂(三)常用的冻干保护剂1.5%蔗糖脱脂乳保护剂2.脱脂乳-谷氨酸钠保护剂3.7.5%葡萄糖血清保护剂4.环乙醇-血清保护剂5.喷雾干燥用保护剂(四)不同微生物适用的保护剂1.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可用5%蔗糖脱脂乳,或含1%谷氨酸钠的10%脱脂乳,或l0%脱脂乳与犊牛血清,或5%蔗糖,或1.5%明胶等。
2.厌氧菌可用10%脱脂乳,或7.5%葡萄糖加血清,或用含0.1%谷氨酸钠的10%乳糖等。
3.病毒可用明胶、血清、蛋白胨、乳糖、蔗糖、山梨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也可加入脱脂乳,或者几种成分混合配成保护剂。
4.支原体可用3%脱脂乳加5%葡萄糖混合液,或1%牛血清白蛋白,或50%健马血清,或7.5%葡萄糖加血清等。
5.立克次体常用10%脱脂乳。
6.酵母菌可用健步马血清,或7.5%葡萄糖加血清,或脱脂乳加谷氨酸钠和蔗糖等。
任务三类毒素的制造流程类毒素的制造流程菌种与毒素→脱毒→类毒素的精制工序1菌种与毒素应选用中监所分发或批准的产毒效价高、免疫力强的菌株,必要时可对菌种进行筛选。
菌种应定期作全面性状检查(如细菌形态、纯化试验、糖发酵反应、产毒试验及特异性中和试验等),并有完整的传代、鉴定记录。
菌种应用冻干或其他适宜方法保存在2~8℃。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制造种子菌及毒素。
毒素制造过程应严格控制杂菌污染,经显微镜检查或纯化试验发现污染者应废弃。
毒素须经除菌过滤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制造程序,亦可杀菌后进行精制。
工序2脱毒目前采用最可靠的脱毒方法仍是甲醛溶液法,温度控制在37~39℃,终浓度控制在0.3%~0.4%。
脱毒后的制品即成粗制的类毒素。
经检验合格者,置2~8℃保存,有效期可达3年。
工序3类毒素的精制用人工培养法所制得的粗制类毒素液含有大量的非特异性杂质,而毒素含量较低。
因此,有必要对类毒素进行浓缩精制,以获得纯的或比较纯的类毒素制品。
(1)物理学方法可用冷冻干燥、蒸发、超滤、冻融等方法除水浓缩;也可用氧化铝和磷酸钙胶等固相吸附剂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