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照相机与眼睛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四、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
第四节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
八年级物理组 袁媛
照相机
调
胶 片
焦 环
镜头
照相机成像原理
眼球构造
眼睛成Hale Waihona Puke 原理照相机眼睛 凸透镜
原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以外时,成倒
立、缩小的实像.
正常人眼睛的成像
视力的缺陷
近 视 眼 及 其 矫 正
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过凸,使得光线会聚在视 网膜的前方。 矫正:利用凹透镜先使光发散,再经晶状体会 聚在视网膜上.
视力的缺陷
远 视 眼 及 其 矫 正
远视眼是晶状体过于扁平,物体经晶状体折射后 将像成在视网膜之后。 矫正:利用凸透镜先使光会聚,再经晶状体会聚 在视网膜上.
视觉暂留
4.4照相机与眼睛导学案修订稿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小组名称编号 04044.4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照相机和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通过实验了解其矫正办法;3.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二、课前预习1.与凸透镜成像时的装置对比一下: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底片相当于________。
在底片上能成一个______________ 像。
2.近视眼的人是看不清_____(“近处”或“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人佩戴_______镜;远视眼的人是看不清_____(“近处”或“远处”)的物体远视眼的人佩戴_________镜。
三、课堂合作学习1:照相机(1)构造:主要由镜头、快门、光圈环、取景窗、胶片等组成。
(2)原理: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3)①被照物体的范围(物距):u_______。
②成像的范围(像距):____________。
⑷照相机的调节:利用照相机照相时要想相片上的像大一些,应将u__________,v__________(增大/减小);把相机向物体__________(靠近/远离)些,把相机镜头向__________(前伸/后缩)些。
小结:照相机的成像调节的原则:判断像增大还是变小;如:像↑→v↑→u↓;像↓→v__→u__。
2:眼睛(1)构造:主要由睫状体、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视网膜、玻璃体、通往大脑的神经等组成。
(2)人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经过________后成像于________上,(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像)再通过神觉神经把信息传到大脑,产生视觉。
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____镜)。
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______(______)。
⑶为了始终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睛是如何进行调节的?①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_______,而改变_____,这样在物距(u)和像距(v)不变的情况下始终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照相机和眼睛》教案

“照相机和眼睛”的教案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本课以学生在生活中用到的照相机和眼睛为内容题材,让学生回忆使用照相机拍照片的情景和用眼睛看物体的不同的感受,并通过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解释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教学之前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了“照相机和眼睛”教学的相关教学材料,如参考教案(/s?tn=site888_pg&lm=-1&word=%C7%E0%B5 %BA%B0%E6%CE%E5%C4%EA%BC%B6%BF%C6%D1%A7%CF% C2%B2%E1%BD%CC%B0%B8);(/view/adf8ce906bec0975f465e2c5.html),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了部分视频资料(/view/594739220722192e4536f653.html),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硫酸纸一张。
学生准备: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教学方法:教法:本节课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新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法:本节采用探究、观察、对比、分析与归纳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过程:(一)引子: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材解读】本节是第四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和透镜对光的作用的综合应用,本节把眼睛作为一种光学仪器,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从知识结构来看,本节教材实际是上一节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在教材处理上,本节先将眼球与照相机实行比较,把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理论知识,以照相机作为传递桥梁,迁移到眼球成像这个具体应用中.然后介绍视力的缺陷,并通过一个简易的学生探究活动,揭示视力的矫正办法.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既能让学生使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解释视力缺陷的成因,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形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照相机和眼球成像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娇正办法.并能以之作为指导,在思想上提升理解,逐渐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的课题是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首先针对照相机这部分知识,在之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时,学生已经对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熟练掌握,所以照相机这里我没有再做演示实验以及过多的讲解,而是直接让学生对比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从而说明眼睛其实是一架高级可变焦照相机,甚者比照相机更精密、复杂。
第一部分是模拟眼睛成像,通过对比照相机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落在胶片上,让学生提出质疑: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和照相机的调节一样吗?学生想到眼睛的像距是不能改变的,进而思考是否能够通过改变眼球的厚度(既改变眼球的焦距)来成清晰的像,为了让这部分知识更容易理解,我在讲透镜这节课时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同种材质、薄厚水准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水平不同,焦距长短不同,学生对这个结论记忆也比较深刻。
所以教师在平时上课中一定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将知识融会贯通,还有就是能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坚决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任何知识点的掌握都不如一场实验来的记忆深刻。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导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4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
该部分内容涉及照相机的工作原理与眼球的结构相似性,以及视力矫正的知识。
具体包括:1. 了解照相机的工作原理,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 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解释视觉的形成过程。
3. 认识近视和远视的概念,探讨其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解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掌握矫正方法。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验,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眼球和照相机的类比,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和物理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眼球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与功能对应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
凸透镜和光屏。
眼球模型或图片。
视力矫正眼镜样品。
学生实验材料包(包括凸透镜、尺子、眼睛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风景照片,提出问题:“照片是如何形成的?”引入凸透镜成像的讨论。
2. 知识新授讲解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结合眼球结构图,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分析近视和远视的成因,介绍矫正措施。
3. 课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凸透镜和光屏探究成像规律。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距下的像的特点。
4. 随堂练习设计题目让学生应用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分析不同视力问题所需的矫正镜片。
六、板书设计板书应清晰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球结构与视觉形成过程、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简述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2. 绘图说明眼球的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
3. 解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举例说明矫正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清晰讲解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是否理解了眼球结构和视力矫正的知识。
四、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

(1)当u>2f 时,景物通过凸透镜 成什么像?
光屏
u>2f
f<v<2f
当u>2f 时,景物在光屏上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f<v<2f
u>2f
(2)若加上一个外壳,并用胶 片代替光屏,这就成了什么呢?
(3)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景 物在胶片上得到的是一个什么样 的像?
(4)照相机的物距和像距分别是哪 段距离?
4.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 物体。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_____,折光 能力太_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______, 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 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如 图甲所示),我们可以利用____镜能使光线_____ 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 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来矫正(如图乙所 示)。
5.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 物体。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_____,折光 能力太_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______, 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 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如 图甲所示)。我们可以利用________镜能使光线 _______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 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如图乙所 示)。人们上了年纪以后,眼睛睫状体对晶状体 的调节能力减弱,近处、远处的物体都看不清楚。
我们初中学生要保护好视力,避免 近视的发生
做到三个“一”
首先,读写姿势要端正 第一、写字时手指距离笔尖一寸 第二、看书写字时眼睛距离书本一尺 第三、前胸与桌沿要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
三个“不”
一、 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地方看书写字
二、 不要在走路、坐车的时候看书
《第四章四、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1. 掌握照相机的基本构造和成像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照相机的工作过程。
2. 理解眼球的构造和视觉形成机制,认识视力问题及其成因。
3. 了解视力的矫正方法,学习并体验不同屈光矫正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重点:1. 突出照相机和眼球成像原理的相似性,对比两者结构和工作方式。
2. 强调视力问题的识别与矫正方法,尤其是眼镜镜片对光线的调整作用。
难点在于:1. 深入理解光线经过眼球折射形成视觉的复杂过程。
2. 掌握不同类型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及其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节课顺利进行,需准备以下教学工具和材料:1. 照相机实物或模型、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供学生直观观察照相机内部结构。
2. 人体生理模型或图谱,展示眼球结构及视觉形成过程。
3. 不同度数的近视、远视眼镜镜片,供学生体验矫正过程。
4.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光线折射实验装置等,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会展示一系列精美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光影的魅力。
接着,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照片是怎么来的吗?”当学生们充满好奇时,教师再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我们首先会探讨一下照相机的原理,再类比到我们的眼睛。
”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们不仅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探究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接下来,教师会详细介绍照相机的原理。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包括镜头、快门、胶卷等部分。
然后,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光线是如何通过镜头汇聚到胶卷上形成图像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镜头能够汇聚光线?这里可以结合凸透镜的原理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照相机镜头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
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

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
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是它们的成像原理的详细解释: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照相机的主要成像原理是通过透镜将光线聚焦在感光元件上。
当光线通过透镜进入照相机时,透镜会改变光线的路径,使其会聚在感光元件上。
感光元件通常是胶片或数字传感器,它们可以记录光线的强度和颜色。
感光元件上的像素根据接收到的光线的不同强度和颜色来记录图像的细节。
在数字相机中,感光元件上的图像信号会被转换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相机的存储设备中。
眼球的成像原理:
眼睛的成像原理类似于照相机,但有一些关键的差异。
眼睛的光学系统由角膜、晶状体和虹膜组成。
当光线通过眼睛的角膜时,它会被折射并聚焦到晶状体上。
晶状体的形状可以通过调节其弹性来改变,以调整对远近物体的聚焦。
聚焦后的光线会穿过虹膜进入眼睛的玻璃体。
在眼睛的玻璃体后,光线会到达视网膜,然后通过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来感知图像。
这些感光细胞会将光线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进一步处理这些冲动,使我们能够看到和理解所看到的图像。
总结:
照相机和眼球都是通过透镜将光线聚焦,然后由感光元件或感光细胞记录图像。
其中的差异在于,照相机使用胶片或数字传感器来记录图像,而眼睛将光线转化为神经冲动并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进行进一步处理。
此外,眼睛具有自动调节焦距的能力,可以使我们看清近遥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利用自制照相机看近处的霓虹 灯,调节凸透镜的位置, 观察霓虹灯 的像变大还是变小了?凸透镜与光 屏的距离如何变化? 倒立缩小的实像
考考你 凸透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 倒立 缩小 镜,它是利用凸透镜成_____,_____ 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2.小明用焦距一定的照相机拍摄景 物时,若他将照相机靠近被拍摄的景 物,景物在底片上所成的清晰的像将 变大 ________( 变大/变小).应把照相机 前伸 前伸/后缩). 的镜头向____(
四、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南京致远 殷发金
当u>2f时, 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一、照相机 1、照相机的构造 机身
镜头
胶片仓
镜头
胶片
2、照相机的使用
活动:照相机的使用 (1)利用自制照相机看稍远的福娃,调节 凸透镜的位置,在光屏上能看到什么样 的像?并在内纸筒上做上外纸筒所在位 置的标记.
利用类似的方法研究远视眼睛的矫正
实验表明: 远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 前 体向________( 前/后)移,从而使清晰 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填写课本P97 实验结论
考考你 照相机 1.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_______.物体在 倒立 缩小 的实像. 视网膜上成的是______,______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因为远处的 前方 前方/后 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_( 凹 透镜进行矫正. 方),可以通过配戴_____ 3.下列两示意图中属于远视眼的是(乙 )
甲
乙
凸透镜 成像规 律 照 相 机
光屏
凸透镜
物
胶片
镜头
眼睛
景物
讨论: 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拍远近 不同的物体的照片的调节方法 眼睛实践出真知:
在使用自制照相机中,通过调整内外纸筒的相对 距离,可以在半透明膜上看到远处景物倒立的像. (1) 把凸透镜朝向窗外,还是把半透明膜向窗外, 实验效果更明显? (2)实验中,如果把凸透镜的一半用手挡住,在半 透明膜上成的像有什么变化?
衷心的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4.给近视眼睛戴上凹透镜,移动光屏, 使光屏上再次出现物体的像,记下 此时光屏的位置,比较3,4两次光屏 的位置.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利用凹透镜可 以使物体的像________(远离/靠近) 晶状体(凸透镜).
实验表明:
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 后 体向________( 前/后)移,从而使清晰 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3.以下是某同学画的照相机的原理 图,此时在胶片上能成一个清晰的 物体的像,那么物体有可能放在下 列的( 甲 )位置.
二、眼睛 1、眼睛的构造
2、视力的缺陷 (1)近视眼 的成因 (看不清远 处物体) (2)远视眼 的成因 (看不清近 处的物体)
3、视力的矫正 视网膜 晶状体
眼镜
实验步骤: 1.利用正常眼睛的晶状体确定视网膜所 在的位置. 2.换用近视眼睛的晶状体,在视网膜上还 能成像吗? 3.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记 下此时像的位置,此时的像是远离还是 靠近晶状体(凸透镜)? 此实验说明,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 成像在视网膜的____(前/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