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与眼球
八上物理第四章课件: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

2
问题
若晶状体不能调节或调节能力减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近视眼:
成因:晶状体太厚(太
凸,焦距太小),折光
能力太强,远物的像
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晶 状 体
折光 能力
像的位置
矫正方法
近 视 眼
太 厚
太强
感悟新知
防治近视的方法:
近视看近不看远, 晶厚聚光视网前; 凹透镜使光会聚延, 矫正近视能看见.
1.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 医生向她介绍激 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 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 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 B
解析:照相机是利用物体在凸透镜两倍焦距外成倒 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类似的,眼 睛也是利用物体在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 镜)两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 作的。
人眼的结构相当于一个变焦距光学系统,能将远 近不同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成像过程中,像距不 变,焦距根据物距发生相应的变化。
成像 位置
视网膜前,只 看清近处物体
视网膜后,只 看清远处物体
近视眼
凹透镜
远视眼
凸透镜
1.【日照】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C ) A.春天,冰雪融化 B.夏天,湿衣服晾干 C.秋天,草粘晨露 D.冬天,湖水成冰
1. 眼睛与照相机:
成像元件 承像元件 看远近不同 物体的调节
眼睛 晶状体、角膜
1.在如图所示的眼球成像原理图中,晶状体和角膜 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凸__透____镜,请写出成像 原理与该图相同的一种仪器_照__相__机___。
2.人的眼睛是一架精密的照相机。如图所示,是描述人 眼看物体的成像图,其中看远处景物的是__甲______图, 景物在视网膜上成的是___实_____ (填“实”或“虚”) 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我设计这节《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的物理课,旨在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以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从生活到理论,再回到生活的思路,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眼球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 知道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3.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眼球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照相机;2. 学具:笔记本、彩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清晰的照片,提问学生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 讲解:介绍眼球的成像原理,解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3. 实践:让学生用照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观察成像的变化,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改变照相机的参数来矫正近视眼,并展示讨论结果;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理解眼球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2. 活动重点: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其他视觉问题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如远视眼、散光等。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物理知识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照相机与眼球的成像原理:1. 我通过展示一张清晰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我解释道,照相机通过镜头(凸透镜)将景物的光线聚焦在底片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眼球。
2.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我使用了眼球模型进行演示。
眼球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眼球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而照相机则是现代科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眼球与照相机都具有成像的功能,但二者的成像原理却有所不同。
眼球是人类视觉系统的核心,它通过感光细胞和神经传递信息来实现视觉。
眼球的成像原理主要包括折射和调节两个方面。
首先是折射。
当光线通过空气进入眼球时,会经过角膜、水晶体等透明介质的折射作用。
角膜是眼球最外层的透明组织,具有较强的折射能力;水晶体则位于眼球内部,它可以通过调节形状来改变折射度。
这样,眼球就能够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其次是调节。
眼球内部的睫状肌可以控制水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其折射度。
当眼睛需要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会使水晶体变薄,减小其折射能力;而当眼睛需要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则会使水晶体变厚,增加其折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眼球能够自动调节焦距,使视野中的物体保持清晰。
与眼球不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主要依赖于光学镜头和感光元件。
光学镜头是照相机的核心部件,它通过透镜的折射作用将光线聚焦在感光元件上。
光线从环境中进入照相机后,先经过凸透镜组,然后通过凹透镜组,最后再经过一组凸透镜组。
这样的光学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善成像质量,减少畸变和色差。
感光元件是照相机中的另一个关键部件,它负责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常见的感光元件有CCD(电荷耦合器件)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两种。
当光线通过光学镜头聚焦在感光元件上时,感光元件会根据光的强弱产生相应的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经过放大和处理后,就能够得到一幅完整的图像。
眼球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能够将外界的光线信息转化为图像。
眼球凭借着其复杂的结构和精密的调节机制,能够实现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视觉感知;而照相机则通过光学镜头和感光元件的协同工作,实现了图像的捕捉和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如今,数码相机、手机相机等新型的成像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 课件 -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眼睛的调节
• 眼睛为了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 的清楚像落在视网膜上,调节 晶状体的形状,即改变凸透镜 的焦距的大小。
• 看近景-------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 • 看远景-------晶状体变薄(焦距变大)
视力的缺陷与改正
当眼睛的调节功能降低,不能使 物体的像清楚地成在视网膜上, 引起视力缺陷。 常见的视力缺陷有:
远视眼改正 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远视眼镜
远视眼的典型症 状:
眼球内陷,“看近处的 物体模糊”
特别提醒: 近视和远视的改正利用了“补偿法”.近视眼是由
于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故应用发散透镜(凹透镜) 来补偿,使其会聚本领与正常眼睛相同;同理远视眼 则通过戴凸透镜来增强晶状体的会聚能力,使其会聚 能力到达正常.
4.4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改 正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球的构造和人眼视物的基本原理,了解近视眼、 远视眼的成因及改正方法; 2.知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3.了解一些常见的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
照相机的结构
机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 2.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普通相机的镜头焦距一般无法改变; 当由近景改拍远景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前移),
近视眼和远视眼
近视眼的成因与改正
近视眼成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 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成像 于视网膜前。
近视眼改正 配戴用凹透镜做成的近视眼镜
近视眼的典型症 状:
眼球外突,“看远处的 物体模糊”
远视眼的成因与改正
远视眼成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
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成像
于视网膜后。
我们可以通过向后收缩镜头(缩短底片到镜头的距离),让像 再次落在底片上。
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孩子们的好奇心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因此,在设计这次《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的物理教案时,我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照相机和眼球的原理以及视力矫正的方法。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以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
2. 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3. 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眼球的成像原理,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2. 教学重点: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照相机、眼球模型、幻灯机、视力表。
2. 学具:笔记本、画笔、剪刀、胶水。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清晰的照片,让孩子们观察并思考,照片是如何形成的。
引导孩子们认识到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眼球的成像原理,以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分组操作,使用照相机拍摄不同距离的物体,观察成像效果。
4.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如何利用照相机的原理,矫正近视、远视。
5. 展示分享:每组选择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拍摄经验。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眼球的成像原理,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2. 活动重点: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以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实践操作环节,他们积极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许多有趣的矫正方法。
眼球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眼球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眼球与照相机都是用来成像的工具,它们的成像原理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光学原理、成像过程和成像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眼球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光学原理方面,眼球和照相机都利用了透镜的作用来聚焦光线。
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充当了透镜的角色,通过调节晶状体的曲率来实现对光线的折射,最终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而照相机则通过镜头来调节光线的入射角度和聚焦距离,使光线准确地聚焦在感光元件上。
成像过程方面,眼球和照相机都是通过光线的折射和聚焦来形成图像。
当光线通过眼球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实像。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会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视神经传输到大脑,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
照相机的成像过程也类似,光线经过镜头折射后,在感光元件上形成倒立的实像。
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电路传输到存储介质上,最终形成照片或影像。
成像效果方面,眼球和照相机的成像效果也存在一些差异。
眼球的分辨率相对较低,但具有广泛的视野和自动对焦功能,能够实现迅速而精准的对焦。
此外,眼球还具有颜色感知和动态感知的能力,能够感知到光线的强弱和颜色的变化。
而照相机在分辨率和色彩还原方面相对更加优秀,能够捕捉到更多的细节和色彩变化。
同时,照相机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设置来调整成像效果,如快门速度、光圈大小等。
眼球与照相机在成像原理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如利用透镜来聚焦光线,并通过光的折射来形成图像。
但在成像过程和成像效果上存在一些差异,如眼球具有广泛的视野和自动对焦功能,而照相机在分辨率和色彩还原方面相对更优秀。
这些差异使得眼球和照相机在不同场景和需求下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
通过对眼球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乐趣。
专题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原卷版+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同步提高必刷题训练第4章光的折射透镜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要点1 照相机与眼球(1)照相机:①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拍照时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成像特点: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拍照时,镜头离物体越近,所成的像越大;镜头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小。
(2)眼睛:①结构功能: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会把来自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的磁极产生信号,视神经把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即可看到物体。
②眼睛的视物原理:当眼睛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焦距变大,远处的物体射过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
当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近处物体射过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
◆要点2 近视眼与矫正(1)近视成因:晶状体较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的物体发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矫正: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凹透镜,使来自远处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就能让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所以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要点2 远视眼与矫正(1)远视成因:晶状体较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的物体发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较为模糊的光斑。
(2)矫正: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凸透镜,使来自近处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后再进入眼睛,就能让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所以远视眼应佩戴凸透镜来矫正。
Δ基础题系列◆1.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从物体射出的光经过晶状体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B.正立、缩小的虚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2.(2019·杭州)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为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B.乙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C.甲为远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D.乙为远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3.王平的爷爷眼睛“花”了,可为他选择的镜子是()A. 凹透镜B. 平面镜C. 凸透镜D. 凸面镜◆4.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A.(1)、(2)B.(1)、(3)C.(2)、(4)D.(3)、(4)◆5.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D.景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6.关于眼睛及其视力矫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B.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是虚像C.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眼镜镜片是凸透镜D.远视眼看不清近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7.(2019·德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近视眼镜、放大镜和照相机镜头都是凸透镜B.阳光下大树的影子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C.光发生漫反射时,每条光线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D.猴子捞“月亮”时,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水的深度◆8.某同学是近视眼,从戴上眼镜能看清书上的字迹,到摘下眼镜仍能看清书上的字迹,他应该()A.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B.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C.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D.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9.在模拟近视眼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A. 远离透镜B. 靠近透镜C. 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D. 保持在原来的位置◆10.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A、B、C、D、◆11.(2019·自贡)小明同学在第二届农博会上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照相机与眼球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照相机与眼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照相机与眼球》。
本节主要介绍眼球的结构和功能,通过与照相机的类比,让学生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照相机的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球的结构,掌握眼球的成像原理。
2. 能够运用照相机原理解释视觉的形成过程。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眼球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难点:如何将照相机的原理运用到视觉形成过程的解释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眼球模型、照相机。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照片中的景物。
引导学生思考,照片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照相机的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眼球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
通过PPT展示眼球的成像过程,让学生理解视觉的形成。
3. 例题讲解:以一张眼球结构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眼球的各部分结构如何协同工作,形成清晰的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成像原理。
5. 知识拓展:介绍照相机的镜头和胶片如何影响照片的成像效果,与眼球的成像原理进行对比。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眼球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板书设计:将眼球的结构和成像原理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示,便于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描述眼球的结构,并说明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 运用照相机的原理,解释视觉的形成过程。
3. 讨论:照相机和眼球在成像原理上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组织一次实地考察,让学生参观照相机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加深对眼球成像原理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眼球的结构和成像原理眼球是人体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其结构复杂且精密。
为了更好地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我们需要逐一介绍眼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1. 角膜:角膜是眼球的前部透明层,负责保护眼睛并开始聚焦进入眼内的光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照相机与眼球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镜,胶片相当于__________,拍照时人离镜头的距离必须大于镜头的__________,并且要调节镜头到__________的距离,方可在胶片上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像。
2.人的眼球像一架神奇的__________机,___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___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来自物体的光经过__________后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像于__________上。
当被观察的物体与人眼的距离改变时,人眼可以通过肌肉的松紧来改变晶状体的弯曲度,即改变晶状体的__________,使物体仍能在__________上成清晰的像。
3.近视睛看不清_________(近/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弯曲度经调节后,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_(前/后)方。
矫正近视眼应配戴用_________(凸/凹)透镜做镜片的眼镜。
4.远视睛看不清_________(近/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弯曲度经调节后,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_(前/后)方。
矫正近视眼应配戴用_________(凸/凹)透镜做镜片的眼镜。
5.下列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方法的是()
A.②①B.③①C.②④D.③④
6.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面给出的生活中常用物品工作时原理与此现象相同的是()
A .投影仪B.照相机C.放大镜 D .近视
7.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和远视两种,如图所示是一名视力缺陷人员
的眼球成像的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视力需要配戴的透镜种类
是()
A.远视眼,凸透镜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D.近视眼,凹透镜
8.如图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
B.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C.要使像变大,只把镜头前伸就可以
D.要在底板上成缩小的像,物距必须大于2倍焦距
9.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成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成是眼睛的视网膜,
烛焰看成是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
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
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第9课时望远镜和显微镜
1.望远镜
(1)通常的简易望远镜可看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靠近人眼的透镜叫做__________,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__________.
(2)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由_________透镜组成的,其中物镜焦距_________、目镜焦距_________。
(3)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的基本原理:物镜的作用是利用凸透镜使远处(物镜的二倍焦距以外)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像,然后这个像再经过目镜的_______,观察者就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2.显微镜
(1)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是________透镜,与开普勒望远镜不同的是,它的物镜的焦距很______,目镜的焦距较______。
(2)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显微镜的物镜后成一个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该实像通过目镜又一次________,观察者就能看清楚细小的物体。
3.第一个把望远镜用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B.牛顿C.焦耳D.瓦特
4.显微镜与开普勒望远镜比较,不同的是显微镜( )
A.物镜和目镜都是凹透镜B.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焦距较长
C.物镜的焦距很长,目镜的焦距很短D.成的像是倒立的
5.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体所成的像是( )
A. 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 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 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 目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6.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如图甲所示,能使图像变成如图乙所示情况的操作是( ) A.将载玻片顺时针转动90°B.将载玻片逆时针转动90°
C.将载玻片向左上角移动D.将载玻片向右下角移动
7.下列四种目镜、物镜的组合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A.目镜5×;物镜10×B.目镜10×;物镜l0×
C.目镜5×;物镜40×D.目镜l0×;物镜40×
8.实验中有时需要将一束粗平行光变成细平行光,这可以利用两块透镜的组合来解决。
(1)请在如图的两个方框中各画出一种组合方式(要在图中画清光束粗细的变化)
(2)写出两块透镜间的距离s跟两块透镜的焦距f1、f2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组合与_____________镜的结构很相似。
9.如图所示是自制水滴显微镜的实验。
(1)应使红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条_________上,
且始终保持凸透镜是水平的,眼睛离凸透镜不要太近.
(2)透过图中的小水滴应该能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箭头,如果箭头离小水滴的距
离为1.6 cm,则小水滴的焦距最好在________________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