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中国陆军军服

合集下载

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

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

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发帖人:打酱油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受客观条件限制,人民军队的军服式样单调、品种单一,基本上只能维持最低的功能需要。

建国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人民解放军军服先后进行了十余次调整改革,是换代最多的军需装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军军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已基本实现制式统一化、品种系列化、功能综合化、号型标准化,整体装备水平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0”式军服第一次全军统一服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

军队供应方式也由分散的就地筹措、取之于敌,转变为主要依靠国家集中统一供应。

为适应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尽快统一全军服装,以利于全军统一编制、统一指挥。

为此,总后勤部组织专门人员对军服制式进行了研究,结合我军实际,提出军服的式样、颜色、用料,并设计了新的帽徽。

由于当时时间很紧,来不及系统研究,军服式样比较简单。

其中,陆军主要是仿效苏联军队的军服式样,海军参考了国民党军队的军服,空军仿效中山装。

经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亲自审定,1950年1月4日中央军委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简称“50式”军服。

50式军服是解放后我军第一次全军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军服。

统一的军服有利于统一组织生产供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军整齐划一、统一指挥管理,对于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意义非凡。

50式军服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男军人、女军人,夏服、冬服等区分。

全军干部、陆空军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陆空军战士夏服上衣为套头式,紧袖口;全军女军人夏服为连衣裙,冬服为列宁服。

陆、海、空军佩带统一制式的“八一”五角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50式军服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分为不同军种的服装,其中,空军服装样式和陆军基本相同,只是颜色不同;而海军则完全自成体系,与陆、空军完全不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变迁扫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变迁扫描

TOPIC /话题/ 21吉麻良丝:多功能汉麻纺织品让军人更舒适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南方边境战事尤酣。

中国军人长期在野外作战,但长时间的高温湿热天气让人难以忍受,众多军人在“猫耳洞”出现了烂裆、细菌感染等疾病,削弱了战斗力。

军队急需具有抗菌、防潮、吸汗等特性的军用服装,但这一难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直到2005年,浙江吉麻良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合作,历经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开发出了具有吸湿、透气、散热、防霉、抑菌、抗辐射、防紫外线、吸音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汉麻纤维及面料。

双方在合作期间,成功研发了汉麻纱线,并用于毛巾、短裤、袜子等系列品种。

目前,吉麻良丝研发的汉麻纱线产品已批量生产供应,在后期使用中,经实践证明,吉麻良丝汉麻产品的抑菌除臭、健康舒适、吸湿排汗等天然纤维性能,在军需用品及军装上确实表现出了突出的性能和优异的效果。

德州恒丰:从源头赋予军需纺织品高功能早在2014年初,德州恒丰集团理事单位陵县恒丰纺织就独立开展研制军用服饰特种纱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变迁扫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是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部队穿的国民革命军的服装而改装的,到2007年先后有七个版本的军服。

现行的版本是07式。

建国后,军服从1950年统一军服制式,几经更新换代,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调整。

“五五”式军服“五五”式军衔服装分礼服和常服两类,礼服用料为纯毛华达呢,礼服领边、袖头、裤中缝按不同衔级配有不同饰物。

常服颜色按不同军种区分。

“六五”式军服1965年6月1日取消军衔制后,改装“六五”式军服,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角星帽徽和红领章。

样式与“五五”式常服相同。

“七一”式军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涨知识:解放军军服经历15次变迁发展史,一定有你的记忆

涨知识:解放军军服经历15次变迁发展史,一定有你的记忆

涨知识:解放军军服经历15次变迁发展史,一定有你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制服进行了多次变迁,军服款式从简到繁,军服材料从低端到高级,军服功能从单一到完备,军服改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首要因素就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发展水平,建国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给军服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军队作战思想与军服设计观念的进步;第三是中国外交发展尤其是军事交流的程度推动了军服改革;第四个因素是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军队军服历经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历史阶段。

由于环境所限,绝大部分军服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1949年1月,在解放战争后期新中国成立之前,军委后勤部开始着手制作统一全军军服款式。

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前后进行了15 次军服改革调整,按时间分分别是50式、55式、58式、62式、65式、71式、74式、78式、85式、87式、97式、99式、04式、05式和07式,其中成体系换发的军服有50 式、55 式、65 式、85式、87式以及07式。

下面以时间为轴线,对不同时期的军服变迁进行介绍、分析。

50式军服——首次统一军服制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

中央军委于1950年1月4日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这是我军第一次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制式军服,开创我军拥有军种服装的历史,简称“50式”军服。

款式分为干部、战士、男、女4 种。

在单衣标准方面,干部是开襟式,战士是套头式,女兵为连衣裙,男女均戴大檐帽。

55式军服——第一套军衔服装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全军从当年10月1日开始,着新式军衔服装——“五五”式军服。

这是我军军服史上一次较大的改革,首次突破了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军衔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类,军衔和勤务识别标志也比较系统,使我军军容仪表有了较大的改善。

55 式军服分常服、礼服两种,所有人员配发常服,校级以上军官加配礼服。

帅气!三分钟看完中国军服演变史

帅气!三分钟看完中国军服演变史

帅气!三分钟看完中国军服演变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中国军服也经历了多次演变,最早的军服什么样呢?经历了几次变化才演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军服呢?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人民军队由此诞生。

当时的人民军队根本就没有军服,起义的部队穿的都是国民党军服。

为了区别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我军战士脖子都扎着红领带。

1929年,有了第一批红军军服,八角帽上有颗闪闪五角红星,士兵都要佩戴红领章,但是由于处于战争环境,当时的军服颜色无法统一,有蓝色,灰色,土黄色,黑色等,军服的制作标准也没有统一。

展开剩余71%抗日战争期间,军服样式跟国民党军相近,区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方是左臂上的臂章。

区分普通战士与干部的地方是军服上的口袋,四个口袋的是干部,只有两个口袋的是普通战士。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军服基本上都是在八路军军服上稍加修改,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统一服装。

1950年,我军第一次统一军服,头戴大盖帽,帽子上有八一军徽、胸前别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这种军服被称为“五零式”。

1955年,我军军服由“五零式”改成“五五式”,依照苏联军服的设计样式稍加修改,分为常服和礼服,战士们的帽子也不是解放帽,而是船形帽。

1965年,“五五式”被“六五式”军服代替,“六五式”军服有红领章和红帽徽,全军都是统一标识,不同军种,军服颜色不同,海军是灰色,空军的上衣是黄色,裤子是蓝色。

1985年,“六五式”被八五式军服代替,八五式军服是在五五式军服上修改,红领章、红帽徽被八一军徽帽徽、肩章、领章取代,当时的军官都佩戴大檐帽,女兵要戴无檐帽。

85式军服还分为长袖衬衣和短袖衬衣。

1987年,我军出现了八七式军服,七式军服最大的特点是不同军种、军工,有不同军服,出现了演出服、礼宾服、地勤服、作战服、常服等不同类型,成为我军军服演变过程中重要转折点。

1997年,香港回归,我国最新修改完成的军服由首批驻港的人民解放军试穿,因此命名为“九七式”军服。

2000年,我军开始统一三军军服,所有的人民解放军都配备九九式长短袖衬衣,贝雷帽。

中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文详解3

中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文详解3

中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文详解3陆军官兵的胸章(俗称为“符号”,其实就是名牌)是用布印制的方形块,通常由各师文书照规定打印自制,故略有不同。

钉缝于胸前左上口袋盖上。

长约9厘米,宽约7厘米,周围镶有0.5厘米宽的色边,并在中间盖上单位官章。

将官胸章为红边,校官为黄边,尉官为蓝边,士兵为白边,军校学生则为黑边。

胸章左栏是官阶三角星,多为黑色,数目与领章相同,垂直排列。

士官在三角星后有一黑直线,贯穿三角星。

与领章相同军校学生因尚未授衔,所以此栏为空白。

准尉领章无三角星,此栏也是空白。

军人的兵种、官阶、姓名、职务、佩发年份,从胸章的颜色、内容一看便知,官兵通常远远的就能由某人胸章上的色边判断是否应该向其敬礼。

因将级胸章红边名牌最少见,故部队通常“见红就立正”,成了无须判断来者官阶高低的条件反射动作。

胸章背面都印有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时期所提出的“不怕死、不要钱、爱国家、爱百姓”口号。

在机关和学校,有些部队还在胸前佩戴珐琅微章,其图案由单位自行设计,报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备案。

臂章佩戴于左上臂,并标有师级单位符号的方形布,分为蓝或黄底配上黑色文字,并印有阿拉伯数字的部队番号。

如88D(88师)等。

有的部队采用环臂布章,始自何时不详,形式也大同小异。

但是这些做法缺乏保密功能。

抗战开始后,便以部队代号取代了实际番号。

例如薛岳指挥的第四军以“抗战建国”作为代号,“抗”代表军部及军部直属部队,“战”为第59师,建”为第90师,“国”为第102师。

中央军第14师则以“还我山河”为代号。

另各战区司令部直属部队官兵的臂章则是罗马数字表示,如第六战区是Ⅵ,第一战区则是I,以此类推。

军裤与绑腿国民革命军的军裤极其简单,一般采用西裤的样式,正面开口处用三颗钮扣固定,有两个口袋,臀部则有一个带袋盖的口袋。

早期的军裤曾经有类似马裤的样式,但又不像正规马裤那样上腿部分过于宽松,而在膝盖腿处又过于收紧。

国民革命军士兵穿着军裤时需在下裤管处打绑腿.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中国军服百年发展史(下)

中国军服百年发展史(下)

“85式军服”的常服分为三款,“⼠兵和⼠官”使⽤上图第⼀款;“校尉等衔级军官”使⽤上图第⼆款;在前⽂中曾提到过的“85式军服材料层级划分”也被87式所继承,87式使⽤的“将官款材质”为“纯⽑凡尔丁除此之外,“87式常服”还有“肩章的制式区别”,不同衔级的底板有不同的特征。

其“军官、将官款标志的“五束宝剑光芒”象征着陆军,“海锚”象征着海军,“飞翅”象征着空军,( )代表着专业技术军官,在“礼服”⽅⾯的设计,整体是以“常服为基底”设计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常服的“去作战功能化“红⾊的⽛线”代表“陆军”,“⽩⾊的⽛线”代表“海军”,“蓝⾊的⽛线”代表“空军”。

军服“内搭的衬衫”也被作为⼀种“制式服装”安装了肩章,不过这种肩章“与外部不同”,其被称为这种形式的肩章更加“简约”,以相近军服颜⾊的“纯⾊为底板”,上⾯“镶嵌的军衔条纹”也以更加简洁的⽅式表达。

其他部分的设计则与普通衬衫相近。

颜⾊为⼀个“浅绿⾊”,有两个“五个上贴型⼝袋”,五个⾦属型纽扣,前系“墨绿⾊领带”(⼥款为玫瑰红“97式军服”“97式军服”则是87式的⼀个“衍⽣系列”,其在87式军服“功能三分”的基础上⼜进⾏了⼀次细化。

将“⼯作服”“防⽔”“防化”这整个“97式军服系列”后来被⼤量装备于“⾹港部队”“澳门部队”。

我们观察“97式军服”的整体可以发现,97式⾝上“87式军服的影⼦”还有很多。

像“西服双排扣开领式结构”、袖⼝的“红⾊军种⽛线”、同款“⼤檐帽”、“肩章领花”此类完全相同。

不同的地⽅在于增加了“绶带”“胸挂姓名牌”和“盾型右臂章”的设计。

“姓名牌”的增加,提供了⼀些礼服的“实⽤性”。

⽽“绶带”增加了⼀些礼服的“庄严感和华丽感”,使礼服的整体更加完善了(绶带在87式礼服上是没有的,在87式仪仗队上有,两者不是同个类⽬。

)这种97式军服的“常服”分为四季款四种,春秋为“西服式”和“夹克式”两种。

西服配置“将官和军官”,“夹克式”配置“⼠兵和⼠官”。

解放军军服沿革及外军迷彩

解放军军服沿革及外军迷彩

4. 87式军服及改进
1980年军委着手恢复军衔制。新 式军服于1985年设计定型,由于军衔 制推迟而换装又势在必行,因此85式 军服只恢复了用料、鞋帽、军种符号 而没有军衔。作为过渡服装也没有礼 服。 1988年,随着军衔制的重新实行, 87式军服开始换装。87式军服种类齐 全,符号细致而不繁杂。军衔中取消 了元帅、大将、大尉、准尉。
55式军服面料做工堪称精致,还有详 细的军兵种符号,种类繁多的肩章领 章。船型帽和军兵种符号是其最好的 辨别特征。
3. 65式军服及改进
受极左思想干扰,1965全军取消 军衔制,军衔肩领章和大檐帽等作为 “资产阶级等级森严的象征”被废除, 全军装备65式军服,统一戴解放帽, 配红五星和红领章,男女官兵着装一 致,仅以上衣口袋区别干部和战士。 后期还配发了毛主席毛主席像章和语 录章。 1971年使用了新的混纺布生产, 定名为71式。1974年海军服装恢复55 式颜色和式样,女军人重新配发裙子 和软帽,定型为74式。1978年扩大了 合纤材料在配套服装的使用,定型了 78式军服。 65系列军服染料偏绿,又被称为国防 绿。在那个特殊年代,一身绿,三片 红称为中国军队的第一印象。
07式军服及改进概述
(一)服装种类 07式军服首次为全军军官配发了礼服,为士兵 配发了作训大衣,并增发了内衣裤、袜子、常服手 套等新品种,使官兵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制式 服装,再也不用自购辅助衣物。
07式作训服首次区别了使用环境和季节,一改过去一套 迷彩穿一年的情况,07式作战靴的配发,更使我军官兵首 次有了自己的战靴,对脚部保护更加全面,形象瞬间高大 上起来,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
01式体能服
城市斑点
迷彩并配发疆藏部队。
日本自卫队斑点迷彩

中国军队的军服颜色,1947年,为何从灰色变成了土黄色?

中国军队的军服颜色,1947年,为何从灰色变成了土黄色?

中国军队的军服颜色,1947年,为何从灰色变成了土黄色?大图模式在一系列的抗战影视剧中,大家对于我国军队的军服颜色应该都记忆犹新。

例如在影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率领独立团在山西作战的时候,都穿着灰色军服。

但是几年以后,李云龙率领2师开赴中原地区的时候,则已经换上了土黄色的军服。

那么,为何出现了军服颜色的变化?其实,我国军队的军队,在1947年已经出现了变化。

但由于染色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其实各个地区的军服颜色并不一致。

今天,我们聊聊这个故事。

大图模式首先,我们聊聊我国军队的发展历史。

我国军队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则是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联军,再向前则是工农红军。

我国军队建立于1927年,当时,我国军队采用了灰色的军服。

至于军服的样式,采用了中山装的上衣,总计有4个口袋。

由于当时还没有作战服和常服的区别,因此裤子都比较宽大,用于各种战术动作。

腿上打着绑腿,这是我国军队的标配。

脚上则穿着草鞋或者棉鞋,至于头上,则是带着八角帽。

由于战争时期,我国军队的军服一般都是粗布或者麻布制作的,由于染色水平有限,基本上都采用了灰色。

进入30年代后期,抗日战争爆发,我国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请注意,虽然称呼发生了变化,但是军服样式和颜色并没有变化。

截止1938年,通过一些老照片来看,很多战士仍然戴着八角帽,领子上佩戴者红领章。

在影视剧中,出现了一种帽子上有两粒纽扣的山地帽,这种军帽在抗战中期才逐步换发部队。

大图模式至于军队的颜色,则仍是灰色为主。

不过,由于各地区的染色技术不同,灰色也出现了深灰色和浅灰色的差别。

在很多抗战影视剧中,我们的军队都穿着灰色军服。

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我国军队建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抗战根据地,例如晋察冀根据地、晋绥根据地等等。

一转眼进入了40年代后期,当时,日本已经战败投降,但新一轮的战争即将爆发。

在这样的情况,我国各种武装力量开始了整合,需要一个新的称呼。

1946年10月,在《解放日报》上,出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前中国陆军军服国民党军衔的三次变革-解放战争时期
国民党军衔的三次变革-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革命军军服制式
1939年中国国民党空军中尉
1942年中国国民党陆军上校
1945年八路军,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游击队员
1945年中国国民党陆军二等兵
戴便帽的国军战车兵(因战车兵最早隶属于交通兵,所以早期的战车兵领章的兵种色为交通兵的黑色)
戴德制钢盔的国民革命军战车兵,因其早期隶属交通兵,领章为黑色。

第十八集团军臂章
国军德械师骑兵部队军官
国军陆军一级上将呢料军服
国军棉被套在干粮袋外面,然后背在肩上的行军装
国军普通骑兵部队士兵
国军中央军冲锋枪枪手
国军中央军毛瑟手枪枪手,为防止手枪套晃动,枪手在着装时一般先背负枪套,再挂上弹包组。

国民革命军德式步兵师单兵装备
国民革命军普通部队的步兵标准装具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工兵冬装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炮兵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卫生兵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宪兵的冬装
北伐战争时期的中国军服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服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服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上刺刀的中正式步枪,后背大刀片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手榴弹束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轻机枪射手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手持驳壳枪的士兵冬装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战车兵少尉,头戴德国早期装甲兵的防撞头盔,配有毛瑟“二十响”手枪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军服
北洋军阀时期中国军服
七七事变中国军服
抗日战争初期1938-1939年中国军服
抗日战争中期1939-1940年中国军服
缅甸战场1943-1945年中国军服(中国远征军)
中缅战场1943-1945年中国军服(中国远征军)
抗日战争末期1943-1945年中国军服
解放战争末期1946-1949中国军服
解放战争末期1946-1949中国军服
中国驻印远征军司令部臂章
驻印远征军P37个人装备组
驻印远征军配备P37个人装备组、MK3通用弹袋、M1冲锋枪、美式5扣橄榄绿高领毛衣
驻印远征军配美式步枪及弹包组
驻印远征军夏常服全装
驻印远征军着美式M41夹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