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细则

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细则

附件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为更好地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研究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学校决定试行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

研究生分类培养是指在同一学科专业下,按照两类不同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分别为应用型硕士生和研究型硕士生。

应用型硕士生的培养致力于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以便于从事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前沿科学研究。

一、研究生分类培养总体要求研究型硕士生在第一学年完成硕士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学习,并经考核(学院统一组织笔试、系、所组织面试)和录取,导师确认,于第二学年进入博士生前期阶段的理论课程学习,并安排适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如课程学习成绩及科研能力符合要求,并通过第二学年的中期综合考核,则在第三学年正式获得博士研究生资格;如课程学习成绩或科研能力不符合要求,或未通过中期综合考核,可顺延一个学期(第五学期),修满应用型硕士生毕业要求的学分,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应用型硕士生的培养强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第一学年完成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第二学年将开设注重实际应用和案例型教学课程,可以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专业学习,并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

二、学分要求1、应用型硕士生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为21个学分,应用型专业选修课为19个学分,共计40个学分,学制为2年。

2、研究型硕士生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为21个学分,另需完成8个学分的理论性专业选修课。

必修课和部分专业选修课在第一学年完成,经筛选考核合格后于第二学年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

三、硕士学位论文要求1、应用型硕士生应用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也可以是规范的案例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的掌握,按我校学位工作的有关规定,对优秀应用型硕士生论文进行评选和鼓励。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模板】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模板】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立的。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二、招生类型及报考资格招生类型分为“全日制”和“在职攻读”两类,“全日制”学生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收,“在职攻读”学生通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招收。

报考资格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当年有关文件为准。

一般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三年(含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入学的学生可以选择“脱产”或“非脱产”方式进行学习。

具体学习方式,可以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学习年限为2至4年。

“非脱产”学习年限一般不少于2.5年。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学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核心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四方面基本模块。

其中,核心课不少于17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社会实践为2学分。

课程学习中,每个学分学习时间不少于16课时。

1.核心课是学生必修课程。

“核心课程目录”共列12门课,其中,“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和“外国语”为学位教育必设课程;“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是本专业必设核心课程;其他核心课程,由各培养院校从“核心课程目录”中选择开设。

核心课程目录2.专业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公共管理学科范畴、院校自身办学特色和社会公共管理事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自行设计和设置。

3.社会实践时间为三个月。

mpa培养方案

mpa培养方案

mpa培养方案
MPA培养方案是指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安排等方面的规划和安排。

该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使其能够在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等各个领域中担任领导和管理职位。

MPA培养方案通常包括公共管理基础课程、管理技能和领导力课程、政策分析和决策课程、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课程等。

其中,公共管理基础课程涵盖公共管理理论、政策学、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体系;管理技能和领导力课程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包括沟通技能、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政策分析和决策课程则帮助学生掌握政策制定和决策的方法和技能;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课程则强调公共服务的实践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涵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课程。

MPA培养方案通常还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如实习和课程项目等,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总之,MPA培养方案是为培养具备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而设计的,其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安排等方面的规划和安排应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实际情况。

- 1 -。

mpa培养方案

mpa培养方案

mpa培养方案MPA专业(行政管理硕士)是一门涉及行政科学、公共管理、政治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该专业旨在培养管理公共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专业人才,同时也适用于希望在各级政府、企业、NGO和其他公共机构中成为管理者的人士。

MPA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并赋予他们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以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在日常管理和政策制定中发挥作用。

以下是MPA培养方案的详细介绍。

1.专业课程MPA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包括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财政预算、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基本的、广泛涵盖公共管理领域的核心知识。

此外,其它相关的领域也被纳入了MPA的课程体系,比如法律、财务管理、统计学等。

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传授学生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公共事务,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上传承这些技能。

2.实践课程MPA培养方案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的培训环节,因为实际操作和经验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完备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课程的主要是通过实事求是的活动,例如实习、项目研究、研讨会等等,并进行相应的实地考察,以确保学生得到更全面的体验式教育,能够更好地应对公共管理中的挑战和机遇。

3.纵向发展MPA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专业纵向发展,这意味着课程的深入与不断提高的学习要求。

因为公共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变幻莫测的领域,因此需要学生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发展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达到这一目标,培养方案中有一系列的培训和辅导计划,包括导师指导、考试评估、评估和评优制度等。

这些计划主要是通过实践和一系列的优秀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具有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MPA研究者。

4.国际合作除了在本土提供一系列教育、实践和培训班外,MPA培养方案还注重与国外公共管理领域的合作交流,以便将MPA培养方案更好地整合到其他公共管理专业或国际性的程序中去。

mpa培养方案

mpa培养方案

mpa培养方案
MPA培养方案是一份旨在帮助公共管理硕士(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学生获得必要知识和技能的计划。

该方案旨在提高学生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专业能力和领导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该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目标:在该培养方案中,学生将学习到公共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技能,以及领导力和团队管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2. 课程设置:该培养方案包括公共管理的基础课程,如公共政策、组织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以及领导力和沟通技巧等相关课程。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求选择选修课程。

3. 实践经验:该培养方案还鼓励学生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实习、项目和研究等方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研究项目:在培养方案的最后阶段,学生需要进行独立的研究项目,以展示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该MPA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卓越领导力和实践能力的公共管
理专业人才,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1 -。

mpa研究生培养计划

mpa研究生培养计划

mpa研究生培养计划
MPA研究生培养计划应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目标来制定,以下是一个可能的MPA研究生培养计划,供您参考:
一、培养目标
通过MPA研究生培养,旨在培养具有公共管理理论素养、政策分析与制定能力以及领导才能的优秀人才,为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相关企业提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
1. 核心课程:包括公共管理理论、政策分析方法、领导力与组织行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

2. 必修课程:根据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必修课程,例如行政管理方向可以选择政府机构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等课程;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可以选择卫生政策与法规、卫生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3. 选修课程: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需求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以扩大知识面和增强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
1. 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公共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术研讨:组织学术研讨会,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观点,提高学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3. 实习:安排学生在相关政府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实习,增强实际工作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导师指导
1. 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学习和论文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研究方向。

2. 校外导师:提供实践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公共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毕业要求
1. 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

2. 完成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

3. 达到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要求,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依法行政的能力。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MPA研究生培养计划,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南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南开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优秀的师资力量。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南开大学一直以来秉持着严谨、创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具备深厚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围绕南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展开讨论,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培养目标南开大学研究生培养的宗旨是培养精英人才,具体目标如下:1.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2. 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3.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和经济环境;4. 具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和道德品质,能够成为各领域的技术和管理领袖。

二、课程设置南开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设计,结合实际需求,注重科学研究和学科交叉。

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课。

其中,必修课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写作、专业英语、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选修课和公共课则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进行设置。

此外,南开大学还注重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课程设置,鼓励研究生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

三、实践教学南开大学非常注重研究生实践教学,包括实习、论文答辩、研究生学术论坛等。

其中,实习是研究生培养中重要的一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论文答辩是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重要成果,能够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研究生学术论坛则有助于研究生在学术上进行探索和交流,提升学术水平。

四、课程评价南开大学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其中,学业测评是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主要评价方式,包括课程成绩和综合考核。

此外,南开大学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比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对参加活动的研究生进行绩效评估。

综合来看,南开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评价方式全面、科学、公正,有利于发掘研究生的潜力和优势,并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南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具有较高的水平和优势,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在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为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支持。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结构,熟悉国内外政府和公共组织管理的规律,具备公共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公共管理领导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良好的道德、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政治素质: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

2.学术素质: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公共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专业知识和专业实务能力。

3.创新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拓宽和深化学科知识的创新能力。

4.实践能力: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公共管理领域实际工作的操作和管理能力。

5.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在组织中协调内外部资源,调动和管理人力资源的领导能力。

6.社会责任感:具备忠诚于祖国和人民,具备公民意识,能够在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平衡考虑。

7.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具有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课程设置1.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学:包括公共管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与技术、政策分析与评估等。

2.公共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分析方法。

3.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建设与领导等方面的知识与实践。

4.公共政策与决策:包括公共政策制定、政策评估、政策实施、政策沟通等方面的知识与分析方法。

5.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包括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6.公共服务与社会创新:包括公共服务管理、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实践。

7.领导力与决策:包括领导力理论与实践、决策理论与实践、危机管理与应对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8.专业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实习、课程设计与论文等方面的实践活动。

四、课程实施1.课堂教学: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专业化的需要而设立的。

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从事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通过学习,使MPA研究生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了解国内外公共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能够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比较熟练地使用一门外语,从而具备专业化地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

二、培养对象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历)并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者。

三、学制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期限为3年,在学时间最短2年半,最长不超过4年。

课程学习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采用业余时间,周末集中授课;二是每学期集中一段时间学习。

在校学习时间的总和不少于半年。

四、培养方式
(1)采用学分制。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按规定修满39学分,其中,核心课21学分,方向必修课8学分,选修课6学分,品牌课1学分,社会实践3学分。

成绩合格者即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程序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2)采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提升研究生应对和解决复杂公共事务的工作能力。

在采用课堂讲授、小组研讨、情景模拟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同时,强调案例教学,突出社会实践环节,培养研究生将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培养过程采用导师组的形式,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公共管理人员参加培养工作。

五、专业方向设置
设置8个专业方向,分别是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教育经济管理、城市管理、国际事务管理和社区管理。

每个专业方向的选择人数需达到15人方能开设。

今后还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师资力量调整或新设专业方向。

六、课程设置
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

课程结构分为核心课、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

学生根据工作背景和职位要求,选择一组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

1.核心课(所有MPA研究生必须全修,共21学分)
A01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2学分
A02 外国语4学分
A03 政治学3学分
A04公共管理学3学分
A05 公共经济学3学分
A06公共政策分析 3学分
A07 社会研究方法3学分
2.品牌课(所有MPA研究生必修,共1学分)
D100 周恩来政府管理思想与实践1学分
3.方向必修课(每个MPA研究生任选其中一个方向的4门课程,每一方向必修课同时可以是其他方向选修课。

共8学分)
(1)政府管理方向
B101 中国政府与政治2学分
B102 社会转型与政府发展专题2学分
B103 政府组织行为与组织管理2学分
B104 政府领导方法2学分
(2)公共政策方向
B201 政策学理论专题2学分
B202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2学分
B203 公共政策的政策和组织分析2学分
B204 公共项目评估2学分
(3)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B30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学分
B302 现代组织理论2学分
B303 组织中的领导2学分
B304 现代政府理论专题2学分
(4)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方向
B401 当代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专题2学分
B402 比较社会保障体制2学分
B403 当代社会福利理论2学分
B404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学分
(5)教育经济管理方向
B501 教育行政与管理专题2学分
B502 教育政策与评价2学分
B503 教育经济学2学分
B504 教育心理2学分
(6)城市管理方向
B601 城市政治学2学分
B602 城市规划与发展2学分
B603 城市经济学专题2学分
B604 都市治理专题2学分
(7)国际事务管理方向
B701国际形势分析2学分
B702国际事务管理专题2学分
B703国际谈判2学分
B704大国关系与对外交流2学分
(8)社区管理专题
B801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专题2学分
B802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2学分
B803社区工作方法与技巧2学分
B804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区发展经验2学分
4.选修课(每个MPA研究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向,可选择少量其他方向的选修课,其他方向的必修课可作为选修课。

每个研究生须至少修满6学分。

每门选修课的选课人数需超过25人才能开课)
(1)公共管理类
C101 现代政府理论2学分
C102 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2学分
C103 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政府管理2学分
C104 中国公共财政管理2学分
C105 中国政治思想史2学分
C106 公共行政伦理2学分
C107 比较公共行政2学分
C108 应急管理2学分
C109 信息技术及应用2学分
C110 公共组织绩效评估2学分
C111 市政管理2学分
C112 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政治2学分
C113 政府公共关系2学分
C114 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2学分
C115 现代民主理论与政府管理2学分
C116 城市管理与地方财政2学分
C117 项目管理2学分
C118 农村公共管理与公共财政2学分
C119 乡村规划2学分
C120 政府管理前沿问题专题研究2学分
C121 冲突管理2学分
C301 中国古代行政思想2学分
C302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2学分
C303 应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学分
C304 公共部门薪酬管理2学分
C305 中外公务员制度2学分C501 中外教育管理比较2学分C502 德育论2学分C503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2学分C504 当代教育管理前沿问题2学分C505 教育法规2学分C506 教育技术学2学分C507 教育管理思想史2学分(2)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类
C201 经济、产业与就业政策2学分C202 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2学分C203 环境与资源政策2学分C204 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2学分C205 民族政策2学分C206 公共教育政策2学分C207 城市发展与规划2学分C208 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2学分C209 公共卫生政策2学分C210 土地使用规划2学分C211 人口和家庭政策2学分C212 公共事务的协商与争端解决2学分C213 决策统计分析2学分C401 养老保险制度2学分C402 失业保险制度2学分C403 医疗保险制度2学分C404 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2学分C405 老人问题及服务体系2学分C406 儿童问题及儿童服务2学分C407 住房政策2学分C408 高级社会统计2学分C409 贫困问题及社会救助2学分C410 社区建设及社区服务2学分C41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学分
C412 国家公务员犯罪心理分析2学分
C413 社会福利行政研究与案例分析2学分
C414 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案例研究2学分
C415 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2学分
七、专题讲座
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领导人、校内外专家、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专业人士为MPA研究生作专题讲座,形成相对固定的讲座系列。

八、社会实践及研讨
所有MPA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社会调查与实习,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情况,在职人员可以在工作单位进行实践调研,也可以在学校指定的或个人联系的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和实习。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实际。

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个案研究报告。

论文应体现MPA研究生运用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工作量为半年。

十、论文答辩
MPA研究生最早在第五学期开始一月之内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经MPA教育中心资格审查合格后,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在资料、角度、观点、方法、理论或其他方面应有创新或有原创性。

论文的正文字数不应少于30000字。

论文撰写格式必须符合南开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的统一规定。

MPA学位论文每年安排两次答辩。

参加答辩的研究生须在研究生院要求的截止日期前将定稿的论文提交MPA教育中心进行匿名评审。

正式答辩时,须有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专家(至少有1人来自校外)组成答辩委员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