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西部经济差异

合集下载

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山东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呈现出“鱼龙混珠”的特点。

背景介绍山东省地处华东经济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农业资源和工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

山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较大差异。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繁荣,投资环境良好,产业结构较为优化,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经济增长缓慢,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这种差异化发展状况不仅影响了整个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中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深入分析和探讨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中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1.2 问题提出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省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一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另一些地区则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这种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不仅影响了地区间的竞争力,也影响了整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

问题提出: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存在,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差异给地区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何通过有效的对策措施来解决地区经济增长差异问题,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推动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的整体发展。

2. 正文2.1 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分析一、资源禀赋差异山东省地处黄河入海口,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各地资源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不同,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

东部地区拥有优质的海洋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明显;而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受地理因素和经济基础设施限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二、区位条件差异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黄河三角洲、渤海湾和山东半岛等重要地理区位优势,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区位条件差异也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

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1 ・ 41
21 0 2年第 5期 区域经 济研 究 20 2 1 06— 0 0年 基 尼 系 数 分 别 为 0 25 、 . 8 1 . 9 1 0 24 、 023 024 0 257, 果 发现 区域 间发 展 差距 .72、.66、.68 结 在 近 5年有逐 渐减 小 的趋势 , 然 2 1 区域 间差 虽 00年 距 有所 增 大 , 也 在 国家 区 域 经济 差 距 警 戒 线 0 4 但 .
本文是张志元 主持 的山东省政府委托课题 “ 山东 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研究” 鲁政研发  ̄O 1 3号 ) ( 2l ] 的阶段性成果 。 [ 作者简 介】 张志元 (9 3一 ) 男 , 16 , 山东青州人 , 山东财经大学 区域经 济研 究院院长 、 融学院常务副 院长 、 授 、 金 教 管理学 博士、 经济学博 士后。主要研究方 向: 区域经济与 区域金 融 、 投资银行 与资本市场 。
体来看 , 山东省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呈提高趋势 , 但
与长 三角 地 区相 比 , 存 在 不 小 的差 距 。2 1 长 还 0 0年 三角 经 济一体 化 指数 为 0 0 1 32。 .52 _ J 2 区域 经济 发展 差距 .
区域 经济 发 展 差 距 保持 在 一 定 的 限度 内 , 发展 就是 协 调 的 。区域 经 济 发展 差 距 越 小 , 协调 程度 就 越 高 。运用 全省 各地 级 市 的人 均 G P数 值 , 用基 D 采 尼 系数 计 算 全 省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差 距 程 度 , 出 得
计 算 出 的 20 2 1 06— 0 0年 5年 的 一 体 化 指 数 分 别 为
02 6 、.0 5 0 2 57 0 235 0 185 .0 5 0 2 7 、 . 0 3 、 . 0 7 、 . 9 7 。从 总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动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动研究

自改革开放 以来 ,东西部地 区之 间的国内 生产总值,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均呈 不断扩大之势,年均增长速度东部地区较之西部 地区高 1 个百允 , 4 1 1 总量差距平均每年扩大 8 14 7 2 亿元; 财政收入的总量差距平均每年扩大 3 1 亿 元; 18 人均 国内生产 总值 平 均每 年扩 大 3 0 3元; 51 人均财政收入平均每年扩大 1 1 元; 03 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扩大 5 3 7元。 1 无论是从 山东的东、西部之间的地 区发展表现在经济总量 上的差异还是表现在经济增长幅度的差异来看, 山东地区经济差异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日 。 2区域差异因素分析 2 . 1自然与历史条件因 自然环境 的差异是形成经济发展水平不平 衡的重要基础, 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区位和资源 上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矿 产资源丰富且易 开采, 滩涂浅海资源潜力 巨大, 多数地市气 温和降 水条件适合农业发展海岸线长而曲折, 良港发育, 处子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区位条件十分优越而西 部 内陆地区位置偏远,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地形虽 以平原为主, 但待开发和难利用的国土面积较大, 资源开发的配套条件也较差, 较效益高的产业性 比

聊城 、 德州、 滨州、 菏泽四市设市城市个数仅 占全 首先 ,据统计由于西部地区的资源条件 、 地 省比 重的 1. , 4 %仅相当于东部的 2 %城市密度仅 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等造成的基础差距占目前差距 6 8, 相当于东部的四分之一且 城市化水平比全省平均 的 1. %。因此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对 82 4

山东省位于我 国东部沿海地区, 地处黄河下 游, 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大省之一。 从经济经济发展 程度来看 , 东西差距较大, 是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 个缩影 , 严重影响了山东省 由 经济大省向经济 强省 、 经济富省跨越 的步伐 。在我国经济蓬勃发 展的前提下 , 研究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变 动及其决定因素 , 合理有效地解决区域差异现状 , 有利 于山东省 国民经济快速、 健康 、 稳定 、 协调发 展, 对于山东省“ 和谐社会” 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 的落实以及早 日迈向经济强省 , 具有深远的意义目 。 l山东省 区域发展差距现状分析 1 从经济发展水平 . 1 根据有关专家选取的经济规模类 、 产业结构 类、 经济效益类 、 经济外 向程度类 、 城市化水平类 等指标综合评估山东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可划 分为三部分’ 其中高梯度包括青岛、 济南、 淄博 、 烟 台、 威海 、 潍坊、 东营, 中梯度包括泰安、 枣庄 、 济宁、 莱芜 、 照, 日 低梯度包括I沂 、 临 德州、 滨州 、 、 聊城 菏 泽。以下简称高梯度 、 中梯度、 低梯度m 。 表 12 0 0 0年山东省 1 7地市相关经济指标比较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东亚国家,位于18°N-73°N和54°- 135°E。

中国的陆地面积大概有960万平方公里。

此外,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和文化。

最近中国的经济发展比其他的国家速度快很多,特别是在贸易方面。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东部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经济较为落后。

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香港、浙江、湖南、广东、福建、海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

西部包括:四川、西安、贵州、重庆、西藏、青海、甘肃、昆明、内蒙古等。

从东部和西部地区来看,中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高很多、速度快很多。

这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如地形、气候、自然与人才资源、工业和城市等等各方面。

一、地形与气候方面中国地形十分复杂,有高耸的山脉,起伏的高原、丘陵,扁平但肥沃的平原。

中国的全景表明了中国的地形分布从西向东的四个阶梯。

第一阶梯,山顶“楼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于海平面4000米以上,经常被称为“世界屋脊”,其高出海平面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喜玛拉雅山的主要高峰。

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与2000米之间。

第三阶梯,在海拔500 - 1000米之间,从大兴安岭开始,至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与东海岸近似平行地画了一条线。

在东部大陆架从土地延伸到海里的部分是第四阶梯。

这儿的水深是少于200米的。

由此看来,中国的西部有很多高原和山地,面积广大,而东部有很多海和平原面积也同样十分广大。

中国西部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季风气候,所以比较干旱。

在中国有两个著名的沙漠即戈壁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两个沙漠都在中国西部,这两个沙漠导致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非常干旱并且荒漠化严重,因此在中国西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可以种植作物,除了四川,四川省的农业作物生产很发达,可是别的地方农业作物生产不太多。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判定、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判定、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

年侨

● 东西部GP . D ̄ 比+
( 山东师范大学人I・ = 资源与环境学院, I 山东 济南 201) 504
[ 要] 从 G P差异、 摘 D 产业结构、 城市化水平以 及投资四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区 域经济差异逐渐扩大的现状, 并根据波特教授的 钻石因素模型” “ 分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差异, 进一步阐
大区域差异。当区域 差异过大时, 反过来又会影 响 区域经济总体增长, 缩小差异的均衡发展战略就应 居于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 , 山东省重点发展基 础雄厚 、 条件优越、 增长潜力大的东部地区, 如济南 、
) 人均 G P D。
20 年山东省 国内生产总值为 1 9.3 04 5 07 亿元 , 4 其中东部地区 8 占 6%。 市 4 西部地 区所 占比例不足 3%。从纵向比较上看 , 6 自改革开放以来, 山东省东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由表 1 可知,98 1 年东西部 人均 G P之差 为 276 , 7 D 7 . 元 到 2O 年 , 一 差 值 为 1 3 . O4 这 6 5 4元,6年 间增 加 了 7 2 l 5 .元 6 78 扩大 了 5 . 倍。东西部 G P之 比也由 4 93 D 18 7 9 年的 17 扩大到 2 4 . 倍, 0 年的 17 倍 。从图 l 0 .8 可以看出, 山东省东西部 G P之比从 1 8 D 9 年到 1 2 7 9 8 年呈迅速下降趋势, 8 年到 1 3 1年间缓慢持 12 9 9 年 0 9
经济学认为: 区域经济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 , 先 扩大后缩小。在经济水平较低时 由于受 区域资源 、
山东省西部地 区, 占全省 陆地总面积 的 5 .%, 34 总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一、案例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别,经济发展起点的差别,观念的差别,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及渐进式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演变等等因素的作用及影响,使得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物流呈现东、西市场交换的不平衡格局;资金流是一江钞票向东流;人才流是孔雀麻雀东南飞;优惠政策是向东倾斜;如此等等。

使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部成为繁荣的象征,而西部则是贫困的代名词。

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合理性,但若任其差距的扩大,则可能造成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这种由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平衡发展的差距,由市场的力量来缩小差距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时地提出开发西部的政策。

二、案例资料50万人以上(包括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度、有路面公路密度和内河航运密度之和)。

离主要海港的平均距离是以各省的中心城市(省会及自治区首府)至最近的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距离。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以上表中的资料除表下有注明来源的之外,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三、案例目的选编该案例的目的其一是理解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其二是能充分利用二手资料(如统计年鉴、报刊资料、网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三是利用统计学中的分组法、指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四、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对比分析法五、案例问题1、利用上面的截面数据,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2、为什么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是必要的和及时的;3、搜集相应的资料,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思路;4、搜集相应的资料,对东、西部差距进行动态分析;5、搜集近期(2000年以后)的资料,比较“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并提出今后的思路及措施建议。

山东省经济空间格局分析

山东省经济空间格局分析

山东省经济空间格局分析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

山东省地处黄河入海口,具有丰富的渤海、黄海沿岸资源,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强省之一。

山东省的经济空间格局是指经济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结构。

它反映了地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条件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面积1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800万。

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华北平原腹地、海岸线长、渤海、黄海、山东半岛和胶辽平原四大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

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山东省的农作物资源丰富,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之一,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

山东省的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拥有华北最大的天然林区,盛产松、杉、槐等多种树木,动物资源主要有猪、牛、羊等。

山东省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渤黄海是出产海产品的“摇篮”,盛产鱼、虾、蟹、贝类等。

山东省也是煤炭和铝土矿的大省,煤炭、铝土矿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是工业原料的重要基地。

二、山东省的经济空间格局山东省的经济空间格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沿海地区的发达,地处黄海、渤海的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城市发达于沿海地区的经济都市带。

二是内陆地区的欠发达,山东省西部和南部地区的经济落后于沿海地区。

三是中部地区的崛起,临近沿海地区,由于位置优越,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四是城乡差距较大,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城市经济相对发达,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1. 沿海地区的发达沿海地区是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极。

沿海地区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城市,这些城市地处黄海、渤海沿岸,具有天然良港和便捷的水路交通条件。

这些城市的经济发达主要是依托于港口、船舶、造船、石化、电子信息等制造业,以及海洋产业。

青岛是山东省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是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中心。

青岛的GDP总量已超过4000亿元,是山东省经济的核心地区。

2. 内陆地区的欠发达山东省西部和南部的地区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

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然而在整体的经浩发展中,山东省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较大。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区域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方面探讨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原因分析1.产业结构差异山东省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工业、港口物流、金融服务为主,胶东地区以农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不同产业结构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2.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山东省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存在较大的差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人文资源和创新资源,胶东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

不同的资源禀赋导致了不同地区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3.政策扶持差异山东省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对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存在较大的差异,沿海地区得到了较多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而胶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相对较少。

这种差异性的政策扶持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动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对策建议1.优化产业结构山东省应该在各地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2.资源整合共享山东省各地区应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共享,推动跨区域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再利用。

通过引导各地区参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优势资源向短板地区倾斜,实现资源禀赋的优化配置。

3.政策倾斜支持山东省地方政府应该逐步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各地区在政策资源上的公平竞争。

鼓励各地区加大对外引资、引智和引技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

4.加强协同发展山东省各地区应加强协同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东西部经济差异
第一类为东营市。

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位,远远高于其他各城市,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

东营是胜利油田所在地,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东营人均GDP位列全省第一,而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其基础设施的修建,使得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较高。

但是,东营在环境质量因子的排名却是全省倒数第二名,这和其产业结构主要偏于重工业有关,再加上其本省自然环境条件就比较差。

虽然城市化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但东营城市化发展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城市规模偏小,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小,所以,今后东营城市化的重点应是扩大城市规模,要强化城市管理与服务,扩大城市人口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提高综合城市化水平。

第二类为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和莱芜,城市化水平较高。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综合城市化水平在全省排名第六,这是极为不相称的。

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地处胶东半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国内距离日韩最近的地方,与日韩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再加上自然环境优美,所以综合城市化水平也较高。

莱芜市比较特殊,行政辖区只有两个城区莱城区和钢城区,因此其相关统计数据都归入城市口径里面,导致其城市化水平评价值偏高。

但其行政辖区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主要以莱钢为主,这成为其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淄博虽然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主要以齐鲁石化为主,今后要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强化城市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第三类城市为日照、聊城、济宁、潍坊、枣庄、临沂、泰安、德州和滨州,城市化水平较低,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

其中进步最快的应属聊城,近些年,聊城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了生态环境,大力建设“江北水城”,提高了其城市化水平。

日照属于沿海城市,自然环境很好,适宜人们居住,但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今后要逐步扩大城市聚集功能,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临沂、德州、枣庄、滨州等市都需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第四类城市是荷泽,城市化水平最低。

荷泽地处山东省西南内陆地区,区位条件差,自然环境也比较差。

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制约荷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005年其人均GDP 为5104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23899元的五分之一。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质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