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理想导学案
理想导学案0102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 1《理想》编制人:赫晓梅复核人; 使用时间:2013.3.4 编号 01 温馨寄语: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学习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主题。
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富有哲理的诗句,体会比喻、顶针、拟人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拼搏。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主题,体会修辞【学习难点】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富有哲理的诗句【思维导航】:《理想》是一首哲理诗。
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美、节奏美、和谐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
朗读时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理想,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
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
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饱经磨难之后对理想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一)文学采集:《理想》的体裁是一篇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原名__________四川金堂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掌握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熄.灭()缀.连()倔.强()鬓.发()洗濯.()寂寥.()诅咒..()玷.污()扒.窃()扒.皮()船舶.()还魂.()妖.魔()坚贞(..)...).功勋(载.着()折磨(..).蜕.()脊.梁骨()..).浓阴(2.根据注音写出汉字:海天相wěn()lànɡ()子回头lùlù()终生绝处fénɡ生()可wànɡ()不可jí()3.相信你能给下列词语一个正确的解释:(1)可望不可即:(2)濯:(3)玷污:(4)诅咒:(5)绝处逢生:二、【合作探究】(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3.区分句中词语轻重缓急;4.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
第06课 藤野先生(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习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习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他被誉为“民族魂”。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了解背景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
190 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
本文就是他在厦门大学所写,以此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3.识别文体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散文——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叙事散文的一种。
回忆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
6、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谏太宗十思疏》

五莲一中2019级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6)教师版编制人:李祥友审核人:高三语文组使用时间:第四周第6课《谏太宗十思疏》【学习目标】1、背诵全文并默写。
2、理解、落实关键字句,积累文化常识。
【学习过程】一、课前检测——历年高考真题+上一课复习内容检测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道理的句子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5.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感慨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7.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8.苏轼在《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生动表现了作者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的潇洒惬意。
二、重点实词释义臣闻求木之长(长得好)者,必(一定)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
源不深而(表转折,却)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明智的人)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高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行)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深)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衰减)。
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_导学案

《艰苦奋斗实现理想》导学案白柳初中周福娜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2、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勇于作生活的强者。
3、知识:艰苦奋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
教学重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课堂导学活动一:自主探究,谈感悟1、搜索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名言警句。
2、讲一讲:关于艰苦奋斗精神的故事.结合上述内容,说说它们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读材料,想一想,温州人创造财富的过程说明了什么?活动二:同桌交流,共分享列举:1.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2.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得到发扬光大活动三:小组合作,我反思1.小明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必要艰苦奋斗。
小红说:艰苦奋斗就是过苦行僧式的日子。
他们的观点对吗?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应该如何劝说? 2.说一说:在青少年中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表现有哪些?举例说明。
3.议一议:青少年应如何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活动四:说说艰苦奋斗精神内涵课堂延伸:青少年在发扬艰苦奋斗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怎么样创新呢?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A勤俭节约 B爱国主义 C创新精神 D创业精神2、当代艰苦奋斗的内涵表现在()①生活作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②精神面貌:自强不息,与时俱进③生活态度:节制正当需求,省吃俭用④精神面貌:不管实际情况,一味蛮干A ①② B①②③ C ②③ ④ D ①②③ ④3、材料分析题:(作业)材料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进步的。
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精神也不能丢。
材料二:据调查,目前在校中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生活上,奢侈浪费,贪图享受;学业上,不求上进,一无所成;思想上,形不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骄娇”二气严重。
理想的阶梯导学案

《理想的阶梯》导学案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内容丰富,论述充分,针对性强,富于启发教育意义,非常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好文章。
学习目的:1.学习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的写法。
2.学习例证、引证、对比、比较、数字等论证方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进行努力奋斗以实现崇高理想的教育。
学习难点:1、如何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2、如何选用典型的、充分的事例作论据以有力地证明论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二、合作探究:1、中心论点:(1)找错的原因是什么?(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3)分论点的提出有何特点?2、论据:(1)T5(2)T6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三、交流、智慧引领:1、关于论点:(1)论点一定要是一个明确的概括的判断,全文中也许有多处阐述作者观点和见解的句子,一般找题目或开头的。
(2)分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从几个方面并列提出,或者是逐层深入,往往是几个分论点形成排比段。
2、关于论据:一定要典型,论据的叙述要突出所要论证的观点叙述。
身边的不出名的普通人物、小事,一般不作为我们的论据。
3、关于论证:(1)在论据叙述之后,要紧扣论点,把论据和论点结合起来进行自己的论述。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答题格式要标准——按照议论文阅读基础知识上T6的句式答题。
四、巩固反馈:1、完成月度文段(一)《业精于勤荒于嬉》的T2、3、5、6、7。
2、交流指导。
五、总结反思: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启示?(有关议论文方面的、自己思想方面的、联想到其他的人、物、事……)。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范文

目前,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学校里的教育也逐渐地走向了提高质量和创新意识的方向。
对于初中生而言,理想便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而七年级《理想》教案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的主要内容围绕了“理想”这一主题展开,分别从“何为理想”、“追求理想”、“实现理想”三个方向进行阐述。
开课前,我将对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讲解,将“理想”这个概念以及其带来的意义向学生阐述清楚,使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并深刻体验到“理想”的重要性。
我还会将一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追求理想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未来的路上勇往直前,不放弃追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何为理想”放在了教学的第一部分,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同时,我还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理想是什么、为什么理想这么重要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一个新概念。
我还会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围绕理想展开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在“追求理想”这一部分,我教给学生的主要是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确定自己的方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只有设定得正确、方向确定得清晰才能朝着理想发展。
同时,我还会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技能,帮助他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主动权,逐步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我会在“实现理想”这一节课中让学生了解并反思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采用一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严谨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启迪他们为实现美好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我认为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教学资料,它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
第6课《藤野先生》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藤野先生》预习导学案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难点)3.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感受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体会作者对他的感激、怀念之情。
(重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主席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2.故事背景1902年,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
1904年,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
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甚至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怀念藤野先生。
3.留学背景鲁迅远赴日留学时期,恰值列强侵略中国之际。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被列强瓜分,许多有志青年抱着救国的目的留学海外。
理想的阶梯导学案知识讲解

理想的阶梯陈群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结果,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
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
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
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
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
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
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其任务之艰,难度之大,更需要亿万人民,特别是青年,百折不回地艰苦奋斗。
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
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
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
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
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
《理想》导学案
设计人孙彩霞
教师寄语: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优美,理解诗歌的主旨。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学习重难点:朗读训练。
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自学引导】
一、走近作者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1931年11月11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
1948年在成都读中学时开始写作,曾任《星星》诗刊编辑。
二、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 扒窃.( ) 玷.污( ) 诅咒.( ) 洗濯. ( )
缀.连( ) 莹.莹 ( ) 船舶. ( ) 蜕. ( ) 倔强
.. ( )
2、解释下列词语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理解每小节的含义,写在下面。
2、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3、再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合作探究】
1、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4、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_____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坚强者
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A.风掠过
B.水蚀过
C.刀砍过
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D.不经磨砾不能成名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