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习俗,由来,传说
冬至的由来和传说

冬至的由来和传说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标志着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
冬至在农业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预示着冬季的开始,农民们会根据冬至的到来来安排农事活动。
冬至也被视为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下面将介绍冬至的由来和传说,以及与冬至相关的习俗和民间故事。
一、冬至的由来冬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它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农历上的冬至通常落在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在古代,人们观察到冬至这一天太阳的高度最低,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被认为是阴阳转换的节点,同时也标志着阳光逐渐恢复,白天变长,春天的到来。
二、冬至的传说1. 南方传说南方传说中关于冬至的故事很多,其中一种说法是“腊八蒸粽、冬至过年”。
相传在古代,南方的百越族尊崇的女神祇腊八,在冬至这一天要观察人们是否努力工作,如果表现好,她会慷慨地给予丰收和幸福。
因此,人们在冬至这天会包粽子、蒸香米饭,祈求神灵保佑。
2. 北方传说在北方,有关冬至的主要传说是“直捣黄龙”。
相传古代的黄帝曾授命给在北方的老黄龙帝,让他每到冬至这一天都须到地府和冥界巡视。
为了纪念黄帝的决心和勇气,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会举行龙舟竞渡或者是舞龙的活动。
三、冬至的习俗1. 饺子宴在中国南方,冬至的时候人们会举行饺子宴。
因为饺子的形状和中国的古代货币“元宝”相似,所以人们认为吃饺子可以带来财富和好运。
2. 吃汤圆在中国北方,人们会吃汤圆来庆祝冬至。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小球状食物,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温暖。
吃汤圆也是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到来,希望来年一切顺利。
3. 冬至祭祖冬至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的日子。
在冬至这天,人们会祭拜祖先并向他们祈求保佑,同时也表达着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四、冬至的意义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不仅仅是农业社会中农事活动的安排标志,也具有人们对于自然变化的感悟和对于家庭团聚的重视。
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时间的流转,也代表着希望和祝福。
冬至的文化习俗_冬至传说故事

冬至的文化习俗_冬至传说故事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冬至的文化习俗_冬至传说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冬至的文化习俗冬至大如年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冬至,冬至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节,民间历来十分重视。
先秦时期,南北各地风俗文化各异,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节日有历史,乏记载。
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著作上鲜有记载。
据现存著作记述,周人(陕西一带)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为岁首。
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岁首与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日期在同阴历十一月,因此有说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动。
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
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大如年。
”(《清嘉录》)。
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
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
民间崇尚冬至进补。
冬至大如年“画九”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
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
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冬至的传说故事

冬至的传说故事冬至的传说故事冬至既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气,在冬至的不断发展中,也流传着一些故事,那么冬至传说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冬至的传说故事,希望有所帮助!冬至传说故事传说故事(一)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
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
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传说故事(二)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
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
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
”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
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
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
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
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
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
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
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
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
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
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
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传说的神话故事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传说的神话故事摘要:一、冬至的来历二、冬至的风俗1.冬至吃饺子2.冬至吃汤圆3.冬至进补三、冬至的传说神话故事1.冬至与蚯蚓翻身2.冬至与仓颉造字3.冬至与太阳神诞辰正文: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自古以来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冬至的来历、风俗以及传说中的神话故事。
一、冬至的来历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等,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22日或23日。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过了冬至,太阳逐渐北移,白天逐渐变长,黑夜变短。
冬至的来历与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有关,是一个天文现象。
二、冬至的风俗1.冬至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冬至吃饺子是一项重要的风俗。
饺子寓意着家庭团圆,祈福美好未来。
传说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他用面皮包裹药材,煮熟后分发给患者,治好了很多感冒患者。
后来,这个习俗流传下来,演变成了冬至吃饺子的风俗。
2.冬至吃汤圆:在南方,冬至吃汤圆是一项重要的风俗。
汤圆象征着团圆、幸福,寓意家庭和睦。
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做汤圆,送给亲朋好友,共度佳节。
3.冬至进补:冬至是人体抵抗力最弱的时候,因此,民间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此时进补,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
炖羊肉、炖狗肉等美食是冬至进补的代表食物。
三、冬至的传说神话故事1.冬至与蚯蚓翻身:传说蚯蚓在冬至这天会翻身,变成一条龙。
蚯蚓翻身的同时,土地也会变得肥沃,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2.冬至与仓颉造字:传说汉字的创造者仓颉,在冬至这天完成了汉字的创造。
他把天地万物的形态和声音都化为文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3.冬至与太阳神诞辰:古时候,人们把冬至当作太阳神的诞辰,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人们祭祀太阳神,祈求光明与温暖,希望太阳神保佑农作物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冬至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冬至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的由来与传说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我们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节日。
在农历的12月22日或23日,也就是太阳运行到黄经270度时,我们迎来了冬至。
冬至的由来有着丰富的传说和历史背景。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冬至的由来与传说。
一、太阳神与冬至崇拜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相信太阳神是掌管四季变化的主宰。
在冬至这一天,太阳的力量达到最小,人们由此开始期盼太阳重新蓄势,迎接春天的到来。
因此,冬至被赋予了祈福祭祀的意义。
据传说,古代帝王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同时,也希望太阳神能够保佑国家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二、节气与冬至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其他节气一样,也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特点。
冬至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此后,白天将逐渐变长,夜晚则变短。
冬至也象征着万物开始休眠,大地进入冬眠状态。
人们利用冬至这一天进行祈求健康、吉庆的仪式,希望在寒冷的冬季里能够保持健康和平安。
三、家庭团聚与冬至冬至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家庭团聚的日子。
根据传统中国的习俗,冬至这一天是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刻。
无论远程还是近程的亲人,都会尽量赶回家中,一起享受一个温馨的夜晚。
在这一天,人们会一起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汤圆是冬至的传统食物,它们通常是圆形的,象征着人们的团聚和完整。
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汤圆,共度温馨的时光。
四、冬至的传说故事除了上述的历史和习俗背景,冬至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故事。
1. "日光的诞生":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一团漆黑,没有光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神仙派出了阳光神鸟去寻找光明。
最终,在冬至这一天,阳光神鸟从东方带来了盛大的光明,使人们看到了世界的美好。
2. "吃汤圆的由来":传说古代中国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医生,发现冬至这一天人们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
因此,他研究制作了一种食物,即现在的汤圆,以增加人们的体温。
他相信食用汤圆可以驱散寒气,保护人们的身体,于是冬至成为了吃汤圆的传统节日。
冬至的典故与传说

冬至的典故与传说冬至是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冬至相关的典故与传说。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冬至有关的故事。
典故一:尝新在古代,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点,人们通常会利用这一天进行一些特殊的仪式和庆祝活动。
其中之一就是“尝新”。
这个传统认为冬至这一天,人们吃一些新食物,用以表示节气的转变和新的开始。
在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按照传统食谱做一些特色的食物,如汤圆、羊肉汤、糖藕等。
通过“尝新”,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获得好运和祝福。
典故二:南宫逢迎在古代的冬至之夜,有一个传统的仪式叫做“南宫逢迎”。
南宫是中国神话中掌管冬季的神明,因此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到南宫祭祀,祈求来年的平安与丰收。
南宫逢迎的仪式通常在当晚举行,人们会点燃烛光、焚香,用祈祷的方式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祈愿。
典故三:千代温汤冬至是圣诞节前夕,冷风刺骨的季节。
在古代民间传说中,有一个温泉叫做“千代温汤”。
据说,冬至这一天洗澡在“千代温汤”中,可以驱除厄运,带来好运和健康。
因此,许多人在冬至这一天都会去温泉中泡澡,寓意欢度寒冷的冬季,祈求享受温暖和舒适。
典故四:冬至九组冬至九组又称为“大掸尘”,是北方地区一种古老的习俗。
这个习俗源于农业社会,人们相信在冬至这一天,九组谷物会招财纳福,给农田带来好运。
因此,农民会在冬至这一天把九种谷物混在一起,然后把它们撒在田地上,以祈求来年的丰收。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与辟邪驱灾有关的仪式,如贴对联、挂蒜等,用以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总结:冬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其典故与传说丰富多彩。
通过“尝新”、“南宫逢迎”等仪式,人们表达了对新的一年的期望和祈愿。
在温泉中享受舒适,通过冬至九组祈求丰收,都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
冬至不仅是一次重要的节日,更是人们寄托希望和祈福的日子。
让我们在冬至这一天,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祝福家人和朋友幸福安康!。
冬至民间传说关于冬至的各种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冬至民间传说关于冬至的各种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冬至,是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根据中国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冬至有着丰富多彩的含义和传说。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冬至相关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一、太阳诞辰在中国许多地区,人们相信冬至是太阳诞辰的日子。
有一个关于冬至的神话故事是:“鹿为太阳”。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神鹿,它的角上有着太阳的形象,每年冬至这一天,神鹿会从天上降临到人间,为太阳庆生。
为了表示对太阳的敬意,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会去祭拜神鹿,同时也表达对冬至的庆祝。
二、吃饺子中国北方的一种传统民俗是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
这个传统有着很多不同的民间传说,其中最为流传的是“措手不及”。
相传,在古代,一个冬至的夜晚,当地的一位老妇下厨准备晚餐,发现家里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她只好将剩下的馅料包在了薄面皮中做成了饺子。
她相信,只有通过吃饺子,家人们才能度过寒冷的冬天。
从此以后,每年冬至这一天,人们纷纷包饺子食用,也包含了对新一年的期许。
三、祭祀祖先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冬至也是祭祀祖先的日子。
民间传说中有一个故事叫做“母亲像太阳”。
相传,在一个古老的村落里,有一位母亲为了拯救村子,她变成了太阳。
每年冬至这一天,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四、敬神迎春与太阳有关的一个冬至传说还与“神船”有关。
相传,在冬至这一天,有一艘神船从天上降临到人间,这艘神船上载着万物的生命和希望。
人们认为,只有在冬至这一天敬神迎春,神船才能顺利带来美好的新年。
因此,冬至成为了让人们敬神迎春的重要日子。
五、龙王巡礼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冬至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即与龙王有关。
“龙王巡礼”是一种民俗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认为龙王会巡游地方,保护人们的福祉。
他们会准备食物和礼品,并举行盛大的仪式迎接龙王的到来。
这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冬至的敬畏与希望。
通过以上介绍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与冬至相关的丰富多彩的传统和民俗。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故事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故事寒冷的冬季,充满了神秘和传奇。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有着丰富多彩的来历、风俗和故事。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冬至,既向往温馨的家庭团聚,也抱怨冷风刺骨。
让我们深入探索冬至的来历和神奇的故事,一同感受这个满载着美好和祝福的节日。
一、冬至的来历冬至是一个古老的节气,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远古人民就开始庆祝冬至。
当时的人们视冬至为一个重要的生活节点,意味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在冬至这一天,阳光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的南回归线上,整个北半球接收到的日照时间最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气最盛的时刻,人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添阳气,以抵御寒冷和恶劣的气候。
二、冬至的风俗冬至这一天也是人们热爱的食物节日。
中国各地都有独特的冬至风俗,让人流连忘返。
1. 吃汤圆汤圆是中国人冬至的传统美食,寓意团圆和和谐。
汤圆因为形似元宝,所以古人将其作为冬至节日的重要食物。
常见的有水果、核桃、花生等馅料的汤圆,一家人团聚在温暖的餐桌前,品尝着甜蜜的汤圆,寄托着对幸福和美满的祝福。
2. 吃饺子在北方地区,吃饺子也是冬至的传统风俗。
饺子寓意着“岁岁有余”,因为它形状酷似古代的“元宝”。
人们相信吃饺子可以带来好运和财富,所以每年冬至,饺子成了大家的宴会菜。
3. 晒冬至在南方地区,冬至有一个特殊的风俗叫做“晒冬至”。
当地人在这一天,会晒冬至,即用阳光晒各种食物,如饺子、腊肉等。
据传统认为,晒冬至可以赶走寒气和疫病,为冬季带来吉祥和健康。
三、冬至的故事冬至也是有许多动人故事的节日,下面就来讲一讲其中的几个。
1. 女娲挡日传说在上古时期,冬至这一天太阳升起时,女娲神将石踏向天空,挡住了太阳的光芒。
这一天太阳不再升起,地球被阴暗笼罩。
惊讶的人们纷纷点燃火把,为太阳亮光。
于是,从那一天开始,人们逐渐形成了庆祝冬至的习俗。
2. 田忌赛马在战国时期,田忌、齐威王和苏秦闻闻等三人结伴同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的习俗【冬至节的由来】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起源于中国人的阴、阳观念。
阴、阳象征生命的平衡与协调,中国人相信冬至来临之时,正是“阴”的黑暗力量与阴寒本性最强烈的时候,与此同时,亦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时刻,只因“阳”的光明与温暖将会逐渐取缔“阴”的极寒本性。
因此,冬至是一个协调及和谐的欢乐时刻。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
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阴历的日期则不一定,但大抵不超过阴历的十一月。
在《尚书》“尧典”中称冬至为“日短”,因为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过了冬至后,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来愈长,黑夜愈来愈短。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
相反的,阳气则从此开始萌芽。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节的传说】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传说之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民间习俗】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
后来实施夏历。
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
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
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
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
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
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
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
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
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
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
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
《中华古今注》话:“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祥,履长纲庆”的句子。
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
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
过去的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
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市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
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
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
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立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
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
大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
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
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
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
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
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打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
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
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饮食习俗】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丰富多彩,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
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冬至节,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
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吃馄饨]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
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
”,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
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
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
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吃“捏冻耳朵”]“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吃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吃荞麦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
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
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吃菜包]菜包则是用糯米磨成粉和熟烂的鼠曲蓬篙等物,揉合做成栖,做成半月形,里面包笋丝、豆干、菜脯等,是自古以来祭冬的祭物,古人叫做环饼(晋代时叫做寒具)。
冬至的清早,家庭主妇必须早起“浮圆仔”(用糖水煮汤圆)、“炊菜包”(蒸菜包)并准备祭拜神明、祖先,并且享用“冬至圆”,吃了“冬至圆”,带有象征团圆及添岁之意;在从前,祭拜之后还以“冬至圆”粘在门户、器具上,称为“饷耗”。
[吃年糕]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
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
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