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厌学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研究

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研究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而厌学心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小学生都会出现对学习不感兴趣、抵触学习的情况。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前言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市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共计500名。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匿名填写的方式,以保证学生对问题的真实回答。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学校、老师、家长的评价、对具体学科的兴趣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三、调查结果1. 对学习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学生表示对学习不感兴趣,27%的学生表示学习很枯燥,22%的学生认为学习无聊。
而只有16%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满怀热情。
2. 对学校、老师、家长的评价在对学校、老师、家长的评价中,有30%的学生认为学校环境不好,29%的学生认为老师对学生不够关心,26%的学生认为家长对学习的要求过高。
3. 对具体学科的兴趣在对具体学科的兴趣中,有50%的学生表示对数学不感兴趣,40%的学生表示对语文不感兴趣,30%的学生表示对英语不感兴趣。
四、分析结果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论:1. 学习的方式不合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无聊。
2. 学校环境、老师态度、家长期望等外部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3. 学生对具体学科的兴趣不足,可能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有一定的关系。
五、解决措施1. 改善教学方式学校和老师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引入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样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主动关心学生思想、情感、行为的变化,协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 家校沟通家长应该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适度陪伴和教育孩子,鼓励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心态。
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研究

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研究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之一,他们的学习状态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效。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和外部诱惑的增多,有一部分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学心理,表现为学习乏力、不愿意认真学习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本文进行了一次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选择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某市三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共计350名学生。
这三所小学覆盖了城市、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内容1.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2.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困扰和厌烦点3.小学生对于学习提出的改进意见4.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评价5.小学生在学习上所受到的支持和帮助三、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收集和整理,得出以下调查结果:1.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在学习态度方面,大部分小学生对学习持积极态度,认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对学习不太感兴趣,觉得学习很枯燥,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
小学生对学习的困扰主要包括: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环境不够舒适、学习方法不得当等。
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
在改进方面,小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减轻课业负担、增加课外兴趣活动、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等。
这些建议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有趣和有效。
4.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评价5.小学生在学习上所受到的支持和帮助在支持和帮助方面,大部分小学生表示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和支持。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上缺乏支持和帮助,对学习产生了困扰和烦恼。
四、分析及对策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小学生的厌学心理主要源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问题。
为了让小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减轻课业负担学校和家庭要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量,不要让学生承受过重的课业压力。
2.增加课外兴趣活动学校可以在课外开设各种兴趣小组,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一个放松的空间。
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报告

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报告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报告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报告篇1一、问题的提出青少年是祖国的的未来。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学习上经历了挫折后,便灰心丧气,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
有的学生课上无精打采,不认真听讲,课下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考试成绩较差,却不以为然,甚至还有的学生出现了“逃学”这你现象,这些严重都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校教育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当大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那么是那些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至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心理呢?为此,我进行了调查研究,想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并根据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改进,并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二、研究方法本人选取了我校三、四、五、六年级14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140张,收回140张。
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和22道选择题和一道问答题。
答题时没有让学生填写自己的姓名,目的是让学生没有顾虑,能够如实回答。
22道选择题,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目的、学生的作业表现、对教师教学方法、家庭对教育和科学指导情况的调查,一般可供选择的答案有四至六个,一个问答题是:不愿意学习的原因吗?答案没有明确的导向性,目的就是要学生实话实说,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真实原因,掌握形成“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根据我对问卷的分析,及自己平时工作中的观察,我认为现在小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心理,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
通过调查显示,有10%的人认为不读书也能挣大钱,还有12%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
没有明确的目标,当然缺乏奋斗的动力,久而久之,也就觉得学习索然无味,出现了厌学心理。
2023年关于学生厌学的调查报告

关于学生厌学的调查报告关于学生厌学的调查报告1小学生厌学调查报告1、对学习感兴趣的有216人,占76。
8%2、学生最喜欢的二门课程依次是数学、语文,喜欢数学的有115人,占41%,喜欢语文的有84人,占30%。
3、学生最不喜欢的二门课程是英语、科学。
不喜欢英语的有66人,占23%,不喜欢科学的有43人,占15%。
4、学生喜欢上述学科原因中认为老师教学方法好的有129人,占46%,认为这门学科很有用趣的有89人,占32%。
5、学生不喜欢上述学科的原因中认为这门学科无趣的有78人,占28%,认为老师教学方法不好的有58人,占21%,因为自己成绩不好的有44人,占16%,因为不喜欢这门学科的老师的有41人,占15%。
6、学生认为校园环境能对学习起到帮助作用的有216人,占77%。
7、学生认为家庭能对学习起到帮助作用的有210人,占75%。
8、学生认为学习兴趣受自身影响的有136人,占48%,受老师影响的有68人,占24%,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有62人,占22%。
9、认为学校、老师依靠开展学习方面的竞赛能提高学习兴趣的学生有185人,占66%,认为经常鼓励自己能提高兴趣的有83人,占30%。
10、认为家长经常辅导自己做功课能提高自己学习兴趣的有123人,占44%,经常了解自己学习能提高学习兴趣的有100人,占36%。
一、结果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语数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其他学科,而对英语、科学最不感兴趣。
深究其中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第一,家庭因素。
因社会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困难,家长们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可谓到了顶点。
家长们总希望自己孩子将来能考取理想学校,到社会或工作岗位上时立于不败之地。
在此心理支配下,家长只关注与升学有关的科目,其他的科目则不闻不问,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对其他的则关注过少。
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认为语数是重要学科,其他学科学不学则无所谓。
第二,学校因素。
在人事分工上,学校把绝大部分骨干教师安排去教语数,导致其他学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堂教学缺乏生机。
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报告1500字(篇)

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报告1500字(篇)关于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500字。
根据学校《关于开展学生厌学问卷调查的通知》的要求,我校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活动。
现就本次学生厌学问卷调查情况总结如下:学生厌学现象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调查当事人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态度。
二是调查当事人自身的学习态度。
三是调查当事人的学习状态。
关于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500字。
根据学校《关于开展学生厌学问卷调查的通知》的要求,我校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活动。
现就本次学生厌学问卷调查情况总结如下:学生厌学现象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调查当事人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态度。
二是调查当事人自身的学习态度。
三是调查当事人的学习状态。
根据学校《关于开展学生厌学问卷调查的通知》的要求,我校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活动。
现就本次学生厌学问卷调查情况总结如下: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厌学心理是非常可怕的。
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采取积极的态度来进行调查。
首先,我们对当事人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调查,通过我们对当事人的调查,发现当事人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态度都是非常积极的。
对于当事人的学习态度,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学习提出建议,让他们能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并且能够在一段时间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调查当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我们应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去改进学习态度,以及调节好学习状态。
其次,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变当事人对学习的态度:一)、我们在调查当中通过与当事人的交谈,让当事人能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并且能够在一段时间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在调查当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变当事人对学习的态度:1)、让当事人在一段时期里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与当事人沟通,让他们能够在一段时期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与当事人多沟通,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态,并且能够在一段时间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生厌学现象调查报告精选

学生厌学现象调查报告精选一、引言学生厌学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和态度,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等。
这一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影响。
本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4%。
问卷采用匿名方式,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情况、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1.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2)学业压力过大。
有53.6%的学生认为学业压力过大是导致他们厌学的重要原因,他们感到学习任务繁重,无法承受压力。
(3)教学方式单一、有41.8%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和趣味性,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4)缺乏学习动力。
有29.4%的学生表示缺乏学习动力,他们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缺乏认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2.学生厌学的影响(1)学习成绩下降。
有82.7%的学生表示学习厌学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了负面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下降,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自信心下降。
有67.2%的学生表示学习厌学使他们的自信心下降,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发展。
(3)社交问题。
有45.6%的学生表示学习厌学导致他们与同学的交流和社交能力下降,他们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减弱。
四、解决措施为了解决学生厌学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1.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学校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学校和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游戏化学习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小学生厌学研究报告

小学生厌学研究报告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群体,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小学生出现了厌学的现象。
本篇报告围绕小学生厌学的原因、表现和对策进行研究。
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1.学习内容过于抽象: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相对抽象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难以理解和接受。
2.学习负担过重:小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和复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3.学习方法不当:一些小学生没有学会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4.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缺少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机会,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二、小学生厌学的表现1.上学迟疑不愿离开家:小学生害怕上学,总是找各种原因拖延离家时间。
2.不愿完成作业和复习:小学生觉得作业枯燥乏味,对复习缺乏兴趣,经常找借口逃避。
3.缺乏学习动力: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愿主动去积极探索知识。
4.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上课时容易分心,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注意力。
三、对小学生厌学的对策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努力,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游戏式学习、实践探索等,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予小学生自由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作业和复习任务,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防止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过大。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小学生厌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来克服。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理分配学习任务都是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的有效对策。
希望教育界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共同为小学生创造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报告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报告一、引言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生阶段是学习基础打下的重要时期,然而,有些小学生却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
本文将对小学生厌学心理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二、原因分析1. 学习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过于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
学生往往对这些学习内容缺乏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2. 教学方法不合理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
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使学生感到无聊和厌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 学习压力过大小学生由于学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增加,可能会感到焦虑和压力。
长期以来,过大的学习压力会导致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三、心理分析1. 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比较短暂,容易分散。
当他们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时,注意力更容易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2. 自我认知不足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缺乏正确的认知。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或无法达到要求,产生自卑情绪,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3. 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一些小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
当教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
四、应对方法1. 创设趣味性学习环境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性学习环境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
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化学习等方式,使学习变得有趣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 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尝试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
通过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厌学情绪。
3. 关注学习动机培养家长和教师应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
通过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奖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减轻学业压力家长和教师应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减轻小学生的学业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小学生厌学的调查报告四川电大宜宾分校南溪电大站2015春教育管理本科班李国春一、调查的基本概况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学习上经历了一些挫折后,便灰心丧气,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
有的学生课上无精打采,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考试成绩较差,却不以为然;甚至还有的学生出现了逃学、辍学现象……这些严重都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当大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一些情况并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我于2016年11月至12月到宜宾市南溪区罗龙实验小学四、五年级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想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改进,并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二、调查的过程与结果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四、五年级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研究的方式及做法主要是:调查法、谈话法、辅导教育法。
发出调查问卷200张,收回200张,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
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学校)和40道选择题。
40道选择题主要包括:你到学校学习主要是因为谁的关系?你最喜欢上什么课?你愿意参加周六的假日活动吗?你是否喜欢做作业和参加考试?目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你希望学校多组织什么样的活动?……问卷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作总体性回答:你觉得在校读书快乐吗?这一问题的回答统计结果是:认为读书快乐的学生为114人,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57%;认为读书不快乐的20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0%;其余的则认为反正每天要读书,谈不上快乐与不快乐。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后两者的比例也随之上升。
换句话说,越到高年级,认为读书缺少乐趣的人也就越多。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那么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呢?概括地说可以分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类。
厌学的一方面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学生对学习目的模糊,认识不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对学习没有兴趣,丧失了求知欲,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厌学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学生本身的内在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虽然很重要,但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学生厌学的三大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调查结果的成果分析(一)家庭因素1.过分溺爱。
生活中孩子在家时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他们习以为常,认为自己天生就应该过“小皇帝”的生活,不但没有感恩心理,而且稍有不满意,就对父母发脾气,甚至逆反顶撞。
有时父母由于工作繁忙,顾不上教育孩子,使一些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无所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回家也不愿意写作业、学习成绩老是跟不上,久而久之,学生便习以为常,形成了恶性循环。
学习中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轻言放弃。
失去了一次次的锻炼机会,也养成了逃避或喜欢找人代劳的依赖感。
来到学校首先脱离了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心理上没了安全感,造成了厌学心理。
2.放任自流。
有的家长有时觉得孩子对学习厌烦而导致学习很累,自己很心疼,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导致学生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导致厌学。
3.家长期望值过高。
有的家长都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
可是这样做不但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
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
但在家长的眼里,他们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绕着。
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迁怒于孩子。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本来有乐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他们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二)学校因素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
大部分的老师的作业布置超过国家的有关规定,使学生的作业量增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并且,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
在学校里,孩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
有的班主任处理学生事情时,缺乏耐心,没有热情,动不动就大声呵斥学生,或者给家长打电话处理。
这样做会导致学生对班主任极为反感,当然就会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学生离开父母,到学校学习,很多方面都不适应,又加上他们不熟悉环境,不熟悉导致学生不愿呆在学校里,学习跟不上。
这种情况长期恶性循环,便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三)社会因素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再就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运用,特别是电脑的诱惑。
由于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像在家里和学校里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
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家长和老师千方百计想办法遏制,却也是于事无补。
社会闲杂人员的干扰,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专注度。
在上学和放学路途中,有的社会小青年,经常恐吓、欺诈、勒索、打骂小学生,使他们的心理被阴暗面笼罩着,这同样会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热情。
农村信息闭塞,缺乏理想。
在农村里,孩子接触到的信息渠道很窄。
他们主要靠教师和家长获取信息。
传统的教育加之教师本身的信息问题,难以满足孩子们摄取信息的需要,更难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四、调查的建议(一)希望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苦恼,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
平时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与辅导,不要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
要多听听孩子是如何思考的,看看他的想法。
如果发现孩子的想法有不正确的地方,家长再加以讲解和引导。
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体贴会减弱孩子的厌学现象。
2.重视、关心孩子的学习。
家长不管有多忙,每天都应该过问、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
比如今天学了什么,做什么作业,完成了没有?会做吗?对比较懒惰的学生就要督促严点。
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孩子多表扬、鼓励,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能一味责打,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用宽容、理解的心态对待孩子的错误,并且帮助孩子一起改正错误。
3.多与学校、老师沟通,随时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在校表现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减轻学习负担,增强学生的意志力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学生要增强自身的意志能力,抵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如果在学习当中遇到难题,要随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和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要及时化解,不要产生对班级、对集体的厌恶和排斥,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
学校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基础,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学生都能轻松完成,不把学习看成负担。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1.赞可夫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科学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
尤其对学习有偏差的学生,教师更应常投以关爱的目光,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格外重视,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同伴之间的热情与快乐也会感染学生,让他们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厌学心理也就逐渐消失。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
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培养多种多样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们当中不乏热衷于文娱、体育等活动的人才。
如果能组织他们参加这类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满腔热情关心学生。
知识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而又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乏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负担。
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总而言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
只要教师能对症下药地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厌学心理的辅导,并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就可以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有效地矫正他们的厌学心理,让他们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
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教育规律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