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

合集下载

中国心理学史人物(8)

中国心理学史人物(8)

孙本文:(1891—1979)中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1—1926年留学美国,1922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教务长、师范学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1928年与吴泽霖、吴景超等发起成立东南社会学会。

1930年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学社,任理事一职,并主编《社会学刊》。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毕生从事社会学教学与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为系统社会学理论体系、文化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是中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到中国。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上之文化论》(1927年)、《社会问题》(1927年)、《社会学ABC》(1928年)、《人口论ABC》(1928年)、《社会学的领域》(1929年)、《社会变迁》(1929年)、《社会学原理》(1935年)、《现代中国社会问题》(4卷,1942—1943年)、《社会思想》(1945年)、《社会心理学》(1946年)、《近代社会学发展史》(1947年)、《当代中国社会学》(1948年)。

唐钺:(1891—1987)中国心理学家。

原名唐柏丸,字擘黄。

福建闽侯人。

1914年赴美国留学。

1920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任所长。

主张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去发现和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反对用哲学代替心理学研究。

不但强调心理学的基础训练和基础研究,而且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主要著作有《西方心理学史大纲》(1982年),译著有《西方心理学家文选》(1959年)、《心理学原理》(詹姆斯著,1963年)、《感觉的分析》(马赫著,与洪谦、梁志学合译,1986年),主要论文编为《唐钺文集》(2001年)。

廖世承:(1892—1970)中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第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出席专家介绍

第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出席专家介绍

第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出席专家专家姓名介绍特点张侃大会主席,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

张侃教授是中国心理学界毋庸置疑的领军人物,对国内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梅建本届大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梅建教授是中国心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在心理学的普及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黄光国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主持华人本土心理学研究追求卓越计划。

台湾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行动的倡导者,曾在人民大学演讲,受到普遍欢迎。

黄教授认为,要从哲学层面来反思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

学术专长:心理谘商辅导类相关课程申荷永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 IAAP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AAP)主要创办人,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主要发起人之一,国内将荣格心理学研究最深的一位教授,擅长荣格心理学及沙盘课程的讲授。

学术专长:荣格心理学、沙盘治疗张德聪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台湾空中大学教授、博导,台湾辅导与谘商学会前任理事长,从事后现代心理咨询研究,尤擅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张德聪教授能将心理学深入浅出的描述出来,他曾任台湾张老师基金会执行长,为各方竞相邀约的心理学辅导专家。

学术专长:焦点解决在生涯辅导中的应用陈一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内外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及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陈老师72岁高龄,在国内婚姻家庭研究方面,陈一筠老师是毋庸置疑的权威,她经常在各地发表大型讲演,将自己的学术理论传播,得到学员的普遍好评。

陈老师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剖析婚姻家庭问题,能给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不同的、宏观的视角,对咨询师的技能成长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学术专长:婚姻家庭问题研究朱建军临床心理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主任,教授,创立了意象对话技术。

中国心理学史人物(9)

中国心理学史人物(9)

陆志韦:(1894—1970)中国语言学家、心理学家。

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1915年留学美国,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燕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校长。

1937年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一生从事心理学和汉语音韵、语法的研究。

前期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系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

曾改进艾宾浩斯曲线,两度修订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主要论著有《遗忘的条件》(博士论文,1920年)、《社会心理学新论》(1924年)、《中国儿童的无限制联想》(1932年),译著有《教育心理学简编》(桑戴克著,1926年)。

郭一岑:(1894—1977)中国心理学家。

江西万载人。

191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大学。

1922年留学德国,就读于柏林大学,1923年转入杜宾根大学,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8年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暨南大学、蓝田师范学院、中山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受格式塔心理学传统的影响,在知觉方面学有专长,并长于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研究。

在介绍苏联心理学和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极力主张心理学应是一门社会科学。

主要著作有《遗觉之研究》(1930年)、《内分泌研究对于心理学的关系》(1930年)、《生理的欲求》(1935年)、《现代心理学概观》(1937年)、《从人的心理实质看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959年)、《批判詹姆斯的自然主义》(1962年)、《批判格式塔心理学的自然观》(1962年),译著有《苏俄新兴心理学》(1934年)。

杜佐周:(1895—1974)中国教育学家。

字纪堂。

浙江东阳人。

1919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研读教育学,获硕士学位。

1923年获博士学位。

中国心理学史人物(12)

中国心理学史人物(12)

陈一百:(1909—1993)中国教育家。

别号百一。

广西北流人。

192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

193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专攻教育心理、统计与测量,获硕士学位,又先后转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

1934年回国,先在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任教授,后在复旦大学、大夏联合大学和国立师范学院(湖南蓝田)任教授、系主任等。

1946—1949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教授、院长等。

1949—1953年至国立南宁师院和广西大学文教学院任院长。

1953年后,先后在中山大学、广州师范学院、广东教育学院、华南师大任教授、院长等。

把师范生的基本功概括为“一专、二能、三字、四会”八个字。

“一专”就是要求师范生具有坚定不移的专业乐业思想;“二能”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成为具备教书育人本领的能手;“三字”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钢笔字和黑板字;“四会”就是会讲普通话、会唱歌、会讲故事、会组织课外科技活动。

致力于教育测量学与统计学的讲学与研究工作,提出重建教育测量科学,力主以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指导,改革中国的考试方法。

论文编为《陈一百教育文选》(1989年)。

丁瓒:(1910—1968)中国心理学家。

江苏南通人。

193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

193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系科研究生毕业,并从事教学。

在北平市立第一卫生事务所、育英中学和仁立地毯厂创办心理卫生咨询门诊。

抗日战争时期任重庆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在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负责创建心理卫生室。

1947—1948年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研究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办公室主任、计划局副局长等。

曾任《心理科学通讯》主编。

专长为医学心理学,是中国医学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对发展中国医学心理学和宣传心理学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著作有《心理卫生论丛》(1945年)《青年心理修养》(1946年),译著有《青年期心理学》(布鲁克斯[F.Brooks]著,与丁祖荫合译,1937年)。

中国心理学最有影响力50人 -回复

中国心理学最有影响力50人 -回复

中国心理学最有影响力50人-回复中国心理学最有影响力50人是指在中国心理学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和杰出贡献的学者和专家。

他们通过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深刻的见解,推动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逐步回答关于这50位学者和专家的相关问题。

问题1:中国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50人都有哪些?中国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50人涵盖了不同领域、不同学术背景和不同贡献的专家和学者。

他们包括:1. 杨维扬:他是中国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心理学之父”。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心理学方法论和心理测量。

2. 王明达:他是中国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方向是学习与记忆、心理语言学。

3. 李铁夫:他是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心理理论、社会认知和心理测量。

4. 汪国梁:他是中国学习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方向是学习和发展心理学。

5. 朱笃庆:他是中国临床心理学的杰出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心理治疗和儿童心理学。

6. 石晖:他是中国健康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心理健康、应激和心理治疗。

7. 邢增强:他是中国发展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8. 孙明莉:她是中国人格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格心理学和心理测量。

9. 张智成:他是中国心理测量学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心理测量和心理统计。

问题2:这些专家和学者的研究领域都有哪些?这些专家和学者的研究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习与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等。

他们各自在这些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突破。

通过他们的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为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问题3:这些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哪些重要的突破?这些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很多重要的突破。

例如,杨维扬首次提出了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推动了中国心理学的理论和发展。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

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著名心理专家韩玉金,中美澳联合(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院长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著名心理专家毕希名教授著名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教授莫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申继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白学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金琰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李宜嵘著名心理学专家杨凤池教授著名老年心理卫生与精神病专家马辛鲁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1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张耀翔(1893~1964),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肖孝嵘(1897~1963),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汪敬熙(1893~1968),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唐钺(1891~1987),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

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孙国华(1902~1958),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

潘菽(1889~1988),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陆志韦(1894~1970),在美国留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韵学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泰斗排名

中国心理学泰斗排名

中国心理学排名
关于中国心理学泰斗的排名,并没有一个官方权威的、固定排序的具体名单,因为“泰斗”通常是对在某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并享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专家的一种尊称。

以下提到的几位心理学家均被誉为中国心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1. 潘菽:被誉为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卓越贡献。

2. 闵乃大:中国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研究所,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

3. 马国瑞:同样作为中国心理学早期的重要开拓者,在学术研究与教育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4. 张厚粲:在心理测量学等领域成就显著,是中国现代心理统计与测验研究的领军人物。

5. 朱智贤: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中成绩斐然。

这些心理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科建设的重大推动作用而被广泛认可为“泰斗”。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引领了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对中国心理学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朱彦夫的主要事迹

朱彦夫的主要事迹

朱彦夫的主要事迹朱彦夫(1940年-2013年)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和作家,他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朱彦夫的主要事迹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1. 留学经历及师承:朱彦夫早年在上海长大,并在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

1966年,他赴美国留学,并于1969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在哈佛期间,他的导师包括了心理学界的著名人物,如理论物理学家韩纳·艾森伯格和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

参考内容:Su, Y., & Zhu, Y. (2013).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Yan Fu-Zhu’s academic ideas.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1(3), 1-4.2. 心理学教育事业:回国后,朱彦夫成为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创始人和首任主任。

他致力于推动心理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并开创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教育体系。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并积极推动心理学教育向社会实践与人类命运问题延伸。

参考内容:Guo, D. H., & Zhang, D. J. (2012). The responsibility and contribution of Prof. Yanfu Zhu to Chines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4), 626-637.3. 心理学研究与创新:作为一位领先的认知心理学家,朱彦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与记忆、心理语言学和跨学科研究领域。

他的工作对中国心理学界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以及心理学应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心天 中国医学心理学和神经 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被誉为“中国医学心理 学之父”。曾任中国心 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 世界华人心理学家协会 主席等职。
沈德灿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 授、心理发展教研室 主任,及《心理学报》 主任,及《心理学报》 编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师 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 所所长。
朱 滢 北京大学心理学 系教授。曾任北 京大学心理系主 任。
申荷永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专长心理分析,中国 文化心理学。
《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
精神病人的黑暗和悲惨境遇
主演 杰克 尼科尔森 本片荣获48届奥斯卡 最佳影片
【剧情简介】 剧情简介】 麦克为逃避苦役而假装神经失常, 麦克为逃避苦役而假装神经失常,却被送进了一家精 神病院进行观察。 神病院进行观察。护士长在这所医院里建立了一套行为准 所有的病人都必须遵守。麦克却不时地嘲讽护士长, 则,所有的病人都必须遵守。麦克却不时地嘲讽护士长, 还通过与病人们打牌、打篮球、 还通过与病人们打牌、打篮球、说俏皮话使精神病院有了 一丝生气,但这一切却使护士长对他极为不满。 一丝生气,但这一切却使护士长对他极为不满。麦克鼓动 病人们要求看电视中的球赛转播, 病人们要求看电视中的球赛转播,但护士长却拒不打开电 视机。 视机。他只好自己假扮球赛解说员向病人们解说一场并不 存在的球赛。 存在的球赛。 护士长找机会侮辱了一个病人, 护士长找机会侮辱了一个病人,致使这个病人割腕自 麦克大怒,与护士长扭打了起来。 杀,麦克大怒,与护士长扭打了起来。护士长对麦克下了 毒手,切除了他的脑白质,使他变成了白痴。病人“酋长” 毒手,切除了他的脑白质,使他变成了白痴。病人“酋长” 不忍心让病人们看到他们心中自由代言人的下场, 不忍心让病人们看到他们心中自由代言人的下场,结束了 麦克的生命,然后砸开铁窗,逃离了这所疯人院…… 麦克的生命,然后砸开铁窗,逃离了这所疯人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