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2016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较强的物理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2.掌握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具备进行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3.具备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4.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工作。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培养:包括物理学的核心课程,如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等,以及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培养:包括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深入了解。
3.实验技能培养:通过实验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通过科研导论和科研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5.跨学科培养:开设与其他学科(如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的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开展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为主:通过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程的授课,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
2.实践教学为辅:通过实验课、科研实践和实习等实践环节,提供学生实际操作和科学研究的机会,增强实践能力。
3.科研导师指导:每位学生配备科研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4.团队合作培养:通过小组实验、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研究生教育培养:建立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模式,为有意深造的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训练和学术指导。
四、培养评估1.课程考核: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2.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科研成果评估:对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包括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学术报告的展示等。
4.综合评定: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行毕业评定。
物理学本科培养计划

物理学专业(师范类汉语)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学物理教师以及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能够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从事与物理学专业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基本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进行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具备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了解物理学科新发展、新成就。
2、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实验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熟悉教育法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具备扎实的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
4、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取得CET-4级考试合格证书。
6.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7.会讲普通话,并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主干学科:物理学四、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实验、中学物理教学论、物理学史、电子技术、多媒体CAI课件制作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劳动,军事理论与训练,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教育实习、见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时间安排:(1)军事理论与训练:第一学期,时间为2周(2)生产劳动:第三学期,时间为3周(3)实验:第一、二、三、四、五学期,3课时/周(4)教育实习(见习)/专业实习(见习):第七学期,时间为8周(5)毕业论文:第八学期,时间为6周(6)教育调查、社会调查:每个假期,共4周六、学制和修业年限:四年七、成绩考核及学位授予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物理学专业(师范)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师范)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201专业名称:物理学PHYSICS 물리학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手段,能胜任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实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具备优良的科学素养,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工作态度;具备一定的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具有和谐的人格和良好的综合素养。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求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3.专业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广, 知识结构合理;4.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5.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善于合作的工作作风;6.具有基本的物理教学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7.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1.主干学科:物理学2.主要课程:大学数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基础物理实验、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物理教学论、物理课程论四、修业年限:四年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六、毕业条件:1、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74学分,其中普通教育课52学分、学科基础课程59学分、专业必修课程27学分、专业选修课程26学分、实践教学10学分。
2、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3、外语、计算机通过学历考试;4、完成课外培养计划6学分。
七、物理学专业(师范)课程设置表十一、物理学专业(师范)课外培养计划安排表制订人:郭振平审核人:姜今锡。
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Calculus I (GE101), General Physics A (I) (PHY101A) or
General Physics B (I) (PHY101B)
高等数学上(GE101),大学物理 A 上(PHY101A)
或大学物理 B 上(PHY101B)
1
1
2
秋
2/秋
中
物理系
Calculus I (GE101), General Physics A (I) (PHY101A) or
1
三、 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学分要求
1、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2、学位:对完成并符合本科培养方案主修要求的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3、最低学分要求: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 150.5 学分。
四、 主干学科
应用物理学
五、 专业主要(干)课程
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法、分析力学、电动力学 I、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I、量 子力学 I、近代光学、固体物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激 光原理等。
高等数学上、下(GE101 和 GE102),大学物
2/秋
中 理 A 下(PHY102A),线性代数 I(GE103b), 物理系
数学物理方法(PHY203-15,可同时选修)
3
模拟电路
EE201-15
4
1
5
秋
Analog Circuit
数字电路
EE202-15
4
1
5
春
Digital Circuit
二、 专业培养目标
南方科技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相关 应用领域(如材料科学,电子信息科学等)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 意识的优秀人才。毕业后能在应用物理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究、教 学,也可以到微电子、光电子、新兴功能材料等科研产业部门从事新技术开发、 应用以及管理工作。
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接受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训练、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初步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2、掌握坚实的、系统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及较广泛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5、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结构与物性、计算物理学、电路原理(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普物实验等。
四、学位课程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磁学五、毕业最低学分及要求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包含:1、必修课99学分,含公共基础平台课52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20.5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26.5学分。
2、专业方向模块课39学分,含模块专业课程12学分,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程27学分;选物理教育模块的学生,其模块专业课5学分,教师教育“3+1”培养课程38学分(其中资格类课程8学分,必修课课程7.5学分,教育实践与毕业论文22.5)。
3、任意选修课22学分(选物理教育模块的学生18学分),含文化素质类课程4学分,“两课”延伸课2学分,专业选修课至少10学分(选物理教育模块的学生至少6学分),其它任意选修课6学分。
物理专业培养方案

物理专业培养方案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当今时代,物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份针对物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深入的物理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内容
1. 物理基础课程: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
2. 物理专业课程: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
3. 数学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积分等;
4. 信息学基础课程: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5. 实验技能课程:物理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等。
三、培养方法
1. 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授课,让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技能;
3. 科研导向:通过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团队项目等形式,让学生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四、培养成果
1. 学生具备较强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深入的物理思维能力;
2. 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以上是一份物理专业的培养方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严谨的培养内容,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物理学者和科研人才,为推动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物理学(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

2.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运用能力;
3.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技术;
4.熟悉教育法规,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从事物理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5.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发展的新成果,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物理学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基础物理Ⅰ、基础物理Ⅱ、基础物理Ⅲ、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Ⅰ、量子力学Ⅰ、普通物理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法。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暑期)、生产实习(分散)等。
六、主要专业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电子线路实验Ⅰ等。
量子力学Ⅱ
2
2
合计
48
5.5
3
4
10
3
21
17
8
注:1.带*课程为本专业学位课程,学生必须修读;2.带**课程为必选课程;3.以上课程至少选修30.5学分。
院级公共选修课
0724001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2
2
0724002
线性代数
2
2
0724004
专业英语
2
2
0724005
现代物理与高科技
2
2
0724006
2.5
0.5
3
1221002
C及C++语言与程序设计
3.5
0.5
4
合计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毕业论文
Thesis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of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III
二、毕业生能力要求
1. 具备良好的人文情怀、职业素养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2. 具备良好的物理理论基础和知识运用能力,具有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海洋科学中部分问题的能力; 3. 具备良好物理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支撑学科
本专业依托的一级学科为物理学(0702),光学工程(0803)。
选修
071312201207
071302202201
2.专业知识课程
修课 要求
课程代码
071303101245
071313101247
必修
071313101249
071303201254
071323221213 071302101227 071302101229 084303201263
071303201223
Laser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071313211201
光度学与色度学
Luminosity and Chroma
071313211215
光纤通信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071313211223
3.工作技能课程
修课 要求
课程代码
008904103998
11.固体物理(48 课时,3 学分)
12. 物理学实验 1(48 课时,1.5 学分)
13. 物理学实验 2(48 课时,1.5 学分) 15. 物理学实验 4(48 课时,1.5 学分)
六、专业特色课程
14. 物理学实验 3(48 课时,1.5 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二、学位及学分要求:
三、课程设置:(146学(一) 通识教育课程(42学
(二) 大类基础课程(31学
(三) 专业教育课程(67学
1. 专业必修课程(44学分)
物理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在物理学及相关学科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应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按照“科学基础宽厚,学科支柱坚实,专业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的世界观;系统扎实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了解物理学的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人文素养;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熟练利用外语和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专业资料。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46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2学分,大类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教育课程67学分(含毕业论文6学分),任意选修6学分,并通过复旦大学英语水平测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测试,方能毕业。
达到学位要求者授理学学士学位。
修读要求:I 类核心课程,修满24学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修读16学分,七大模块修读8学分。
七大模块8学分中每模块最多选读2学分,同时回避第五模块“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即修读第五模块将不计入七大模块8个学分中);II类专项教育课程,修满16学分;III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满2学分。
学生应在大类基础课程中的自然科学类课程中修满31学分。
2. 专业选修课程(23学分)
修(6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