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
物理学(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号070201(国家)0501(学校)一、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能在物理学或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和管理等工作的具有良好公民修养和发展能力的应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1、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素养、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熟悉教学法规,掌握并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
2、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进行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进行物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开发研究的能力和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
3、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教学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基本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国家语委规定的普通话标准;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大学生体育与军训要求.二、学制:学制为四年三、授于学位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名称:取得毕业资格,并达到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授理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学时及学分安排(一)课程类别1、公共基础必修课程(1)政治理论课(2)通识文化课(3)教师教育课2、教学实践环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生产劳动等.3、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电工学、电子线路、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较强的物理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2.掌握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具备进行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3.具备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4.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工作。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培养:包括物理学的核心课程,如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等,以及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培养:包括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深入了解。
3.实验技能培养:通过实验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通过科研导论和科研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5.跨学科培养:开设与其他学科(如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的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开展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为主:通过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程的授课,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
2.实践教学为辅:通过实验课、科研实践和实习等实践环节,提供学生实际操作和科学研究的机会,增强实践能力。
3.科研导师指导:每位学生配备科研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4.团队合作培养:通过小组实验、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研究生教育培养:建立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模式,为有意深造的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训练和学术指导。
四、培养评估1.课程考核: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2.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科研成果评估:对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包括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学术报告的展示等。
4.综合评定: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行毕业评定。
物理学(师范)专业教学大纲

物理学(师范)专业教学大纲
一、前言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作为师范专业,物理学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物理学基础和教育理论、技能的合格中学物理教师。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及数学方法。
2. 培养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为成为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做准备。
三、核心课程
1. 普通物理学:涵盖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内容。
2. 理论物理学:包括波动理论、量子力学基础等。
3. 实验物理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4. 教育理论及实践: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物理教学法等。
四、实践教学
1. 物理实验:通过实验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2. 教育实习:在中学进行实际教学,培养教学技能。
3. 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培养创新精神。
五、评价与考核
1. 理论考试:评估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的表现。
六、建议阅读与参考书目
列出与物理学师范专业相关的经典教材和参考书目,如《普通物理学》、《理论物理学》等。
七、总结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

物理学(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物理学 060702二、专业简介物理学属理学类专业,与数学、化学、电子技术、教育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
物理学是探讨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基础和前沿专业,是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新技术学科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物理学专业于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现有专兼职教师1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6名,讲师6名,校级教学创新团队一个,宁南山区物理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个。
主要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和物理实验技能,获得物理基础研究或物理教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政治道德素养、专业知识扎实且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紧紧围绕学校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知名的教学型师范院校”的战略目标,适应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要求,充分体现学校、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构建特色、追求质量”的人才培养理念,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自主开发课程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强化教育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和更多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全面发展。
四、专业目标定位物理学的范围涵盖了整个物理和工程领域,融物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
本专业按照学校确定的教学型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物理学、数学等理论为基础,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和实验技能,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以基础物理和理论物理为专业发展方向,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教学、科研、技术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物理学专业(师范)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师范)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201专业名称:物理学PHYSICS 물리학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手段,能胜任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实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具备优良的科学素养,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工作态度;具备一定的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具有和谐的人格和良好的综合素养。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求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3.专业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广, 知识结构合理;4.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5.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善于合作的工作作风;6.具有基本的物理教学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7.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1.主干学科:物理学2.主要课程:大学数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基础物理实验、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物理教学论、物理课程论四、修业年限:四年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六、毕业条件:1、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74学分,其中普通教育课52学分、学科基础课程59学分、专业必修课程27学分、专业选修课程26学分、实践教学10学分。
2、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3、外语、计算机通过学历考试;4、完成课外培养计划6学分。
七、物理学专业(师范)课程设置表十一、物理学专业(师范)课外培养计划安排表制订人:郭振平审核人:姜今锡。
【本科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

物理学(师范)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全面物理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能适应21世纪发达地区较高的教育要求,为其今后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中等学校的骨干物理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有志于进一步在理论物理、应用物理和物理教育领域深造的学生奠定较扎实的基础。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如下:1. 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政治品质、思想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2. 扎实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具有较好的物理学学科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具备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3. 掌握现代学科教育理论,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实施、组织、管理和初步的教育科研的能力;4.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相当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多媒体开发能力;能较为熟练地使用英语,具备进行初中物理双语教学能力。
二、学制本专业的标准学制为4年,有效学习年限为6学年。
三、学分要求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592,总学分数为167,其中专业必修课中的学位课程为37学分。
四、专业培养模式及特点1.基本思路z强化基础,提高物理学理论素养。
适当增加普通物理课程的学分,加强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增加反映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高等数学课程的学分,加强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物理学的发展趋势。
z缩减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
加强对物理仪器使用方法的训练和实验动手技能的培养,加强学生物理实验的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z突出师范专业特点,加强师范类教学实践课的教学要求。
加强研习基础教育物理新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加强物理教学技能训练和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胜任中等学校及相关教育类的工作,独立承担物理和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够指导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辅导中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普及科学知识。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宽广坚实的物理学知识,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毕业后可从事科研、教育、企业、事业和技术行政管理等部门工作。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1 具有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实验研究的能力,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2 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3 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能分析和解决当代科技前沿及生产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从事科研、教育、企业、事业和技术行政管理等部门工作的能力;4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5 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从事物理教学的能力;6、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最长可延长在六年内。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四.主干学科物理学五.主要课程主要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固体物理、物理教学论、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心理学、教育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劳动教育、毕业教育、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教育调查。
主要专业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物理教学论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
六.学时与学分七、教学进程计划表物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注:课程考核方式:E表示考试,T表示考查。
物理学(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

2.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运用能力;
3.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技术;
4.熟悉教育法规,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从事物理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5.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发展的新成果,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物理学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基础物理Ⅰ、基础物理Ⅱ、基础物理Ⅲ、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Ⅰ、量子力学Ⅰ、普通物理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法。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暑期)、生产实习(分散)等。
六、主要专业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电子线路实验Ⅰ等。
量子力学Ⅱ
2
2
合计
48
5.5
3
4
10
3
21
17
8
注:1.带*课程为本专业学位课程,学生必须修读;2.带**课程为必选课程;3.以上课程至少选修30.5学分。
院级公共选修课
0724001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2
2
0724002
线性代数
2
2
0724004
专业英语
2
2
0724005
现代物理与高科技
2
2
0724006
2.5
0.5
3
1221002
C及C++语言与程序设计
3.5
0.5
4
合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使学生掌握宽广坚实的物理学知识;系统地熟悉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毕业后可从事教育、科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行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1、人才类型、特色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能分析和解决当代科技前沿及生产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从事教育、科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行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知识结构具有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实验研究的能力,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
3、能力结构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从事物理教学的能力;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组织协调与现场处理能力、沟通交流与社会适应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4素质结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5、职业资格要求取得中学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三、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最长可延长在六年内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毕业最低学分:155学分。
毕业规定:本专业本科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获得毕业最低总学分155学分,其中课内必修课程93学分,选修课程33.5学分,独立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28.5学分。
四、主干学科:物理学五、主要课程主要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模拟电路、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物理教学论、心理学、教育学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主要专业实验: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六、自主学习课程:电气照明技术、电子陶瓷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七、全英/双语课程:力学、热学、近代物理学、量子力学八、学时与学分课程结构和学分一览表九、教学进程计划表物理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物理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续1)物理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续2)注:课程考核方式:E表示考试,T表示考查;课程教学方式:◎表示自主学习课程,☆表示英/双语教学课程物理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续3)十、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符号说明:●:理论教学、综合实验课程※:考试★:军训、入学教育△:实习◇:教育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教育十一、主要课程简介1、《力学》(Mechanics) 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占30%(闭卷)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力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力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热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热学》 (Thermology)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占30%(闭卷)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热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认识物质运动形态的特点、规律和研究方法,较系统地掌握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3、《电磁学》 (Electronmagnetics)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占30%(闭卷)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电磁运动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磁运动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和概念,了解经典电磁理论的适用范围和电磁学发展史上某些重大发现和发明过程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
能分析和解决电磁学基本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基础。
4、《光学》 (Optics)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占30%(闭卷)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几何光学、波动光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光的性质和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光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近轴成像的计算和作图求像法,初步认识光的量子性,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了解现代光学的进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近代物理学》(Modern Physics) 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占30%(闭卷)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的核式结构、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氢原子的波尔理论、量子力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对氢原子的描述、碱金属原子、多电子原子光谱和能级规律、电子自旋和角动量耦合、原子基态电子分布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X射线的产生、吸收和衍射、X射线和原子能级的关系、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和核反应规律、粒子物理学等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近代物理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物质微观结构和微观世界物质变化规律,掌握近代物理中的基本要领和基础理论,接受控制物理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和进一步学习近代物理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6、《理论力学》(Theoretical Mechanics) 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占30%(闭卷)本课程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以高等数学为工具,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全面地阐述宏观物体机械运动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一定的抽象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能从理论的高度深刻理解中学教材的相关内容,能初步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力学问题。
7、《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占30%(闭卷)主要内容有: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热力学函数及其应用,气体的液化与低温的获得,单元系的复相平衡,多元复相平衡及化学平衡,热力学第三定律,负绝对温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统计物理的基本定理,平衡的经典统计理论,平衡态的量子统计理论,平衡态的量子统计理论,涨落理论。
8、《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 s)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占30%(闭卷)主要内容是:波函数和薛定方程,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态和力学量的表象、微扰理论、散射、自旋等。
主要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打下良好的量子力学基础,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的计算方法,了解量子力学的最新进展,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毕业后从事物理学及其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打下专业基础。
9、《电动力学》(Electrodynamics) 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占30%(闭卷)开设电动力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讲授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静电场、稳恒电流的磁场、平面电磁波及其传播、相对论等。
10、《中学物理教学论》(Physics Teaching Theory (Subject Pedagogy)) 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及实验占30%(闭卷)本课程包括以下四个内容,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1.中学物理教学论概论:主要讲授中学物理教学的一般理论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现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理解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初步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懂得如何进行备课等。
为分析和处理中学物理教材教法,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打下基础。
2.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物理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等),选择中学物理中的几个重要章节及问题,居高临下地对教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法,使用权学生对中学物理教材的结构、体系、深广度有概括的认识,学会分析和处理教材的基本方法,并具有选择教材的能力。
3.中学物理实验技术及实验研究:主要对中学物理实验的基本技术和一些重要的、难度较大的实验进行练习和研究,使学生熟悉中学物理实验的常用仪器设备,掌握中学物理实验的基本技术,具有进行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指导分组实验,改进或研制中学物理实验仪器和装置的初步能力。
4.中学物理教学见习和试教:有计划安排学生到中学进行见习和试教,使学生接触中学物理教学和改革的实际,加深对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认识。
通过听课、编写教案、试讲和讲议等活动,使学生得到中学物理教学的一定训练,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初步培养教学工作能力,为教育实习打下基础。
11、电子线路(《模拟电路》)(Electronic Circuit (Analog Circuits)) 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及实验占30%(闭卷)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晶体管、放大器、稳压电源、振荡器、无线电广播与接收电路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简单估算方法,能正确使用电子测量仪器,掌握基本电路安装、调试和测试技术。
初步掌握无线电接收的基本原理与结构,为今后从事中学劳技课教学、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和指导学生科技活动打下基础。
12、电子线路(《数字电路》) (Electronic Circuit (Digital Circuits))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及实验占30%(闭卷)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门电路,逻辑电路,触发器,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大规模集成电路等。
设置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具备分析和运用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能力。
为今后从事中学劳技课,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和指导学生科技活动打下基础。
13、《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Experiment) 考查课程内容有:原子物理实验、核物理实验、低温技术、真空技术、X光技术、微波技术。
激光与全息技术、磁共振技术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近代物理某些主要领域的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14、《普通物理实验》 (University physical experiment)考试加考查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力学实验、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光学实验、和原子物理实验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了解典型仪器的原理、结构和性能,能合理选择和熟练操作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