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北京大学)

合集下载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针对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一种专业方案。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

以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电子电路设计、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和嵌入式系统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

二、培养内容1.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学、信号与系统理论、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多个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物联网技术等方向的选修课程。

4.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通过理论课程的授课,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2.实验实习通过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设置多个实验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等,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定的设计任务,通过毕业设计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实验报告、项目实践成果等。

六、学科发展方向综上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基础理论、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环节等,并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和科研创新等方式,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适应性和动手能力较强,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应用、维护和销售的高等应用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是一个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号的产生、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技术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2)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一般方法;具备分析和维护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设计、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达到我校规定的四级外语水平;正确使用普通话。

(3)具有较好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具有健康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5)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专业主干课程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主干课程:模块1 物理系列课程:大学物理;模块2 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ATLAB程序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等;模块3 信息处理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1.专业概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多学科交叉领域专业。

它研究和应用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能力。

2.专业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理论基础;(2)培养学生具备电子信息系统的实际开发和应用能力;(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与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专业课程设置(1)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等;(2)通信技术基础:包括通信系统原理、通信信号处理、调制与解调技术、电磁波传播与天线等;(3)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编程语言与算法设计等;(4)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等;(5)综合实践课程:包括电子实验、通信实验、计算机实验、实践教学等。

4.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教学:通过电子实验、通信实验、计算机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2)课程设计:通过开展课程设计活动,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3)实习实训:通过实习实训活动,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掌握实际工作技能;(4)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5.职业发展与就业方向(1)研发工程师: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新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工作;(2)系统工程师:负责电子信息系统的集成与调试工作;(3)维护工程师:负责电子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工作;(4)项目经理:负责电子信息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工作;(5)销售工程师:负责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工作。

总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制造、研究、管理以及从事相关技术领域教学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具备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初步具备一定的外文检索及相关应用能力,能用外语进行交流;4、具备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熟练运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处理事务的意识和技能;5、具备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6、掌握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设计、分析、实验和科学研究的训练,掌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及再现的系统知识;7、具有利用计算机开发和支持相应系统的能力,具有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实际问题,包括设计、组建、管理、维护电子信息系统的能力。

二、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制图与AutoCAD、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MA TLAB基础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通信系统原理、DSP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等。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等。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专业实践、毕业实习、自主创新学习、军训、综合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

五、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六、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七、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83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其中课堂教学142学分,实践课41学分。

(一)课堂教学学分要求1、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须按教学计划修读,修满52学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技术方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技术方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技术方向)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内宽厚的数理基础、系统掌握光电子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理论基础、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初步受到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光电子技术与光电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科学研究、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科技开发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1)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良好的人文社科基础;2)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系统地掌握光电子技术和光电信息技术领域必需的、较宽的基础理论;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实验理论、计算机辅助计算与设计理论;具备科技创新和工程应用的基本知识;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与专业有关的外文书刊和文献资料;4)较深入地了解其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修完185学分。

(2)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自学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听说读写等外语应用能力等)、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等)及交流能力(包括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3)素质结构要求:具备热爱祖国的基本素质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素质、工程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光电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光电子技术与光电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设计、制造、开发及管理工作。

1.专业技术知识具有从事光电子技术相关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电子技术应用知识以及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光电子技术与光电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设计、制造、开发及管理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14T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1.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通信、电子测量仪器、电子计算机、电子专用设备、电子元器件、广播电视和视听设备等行业,针对电子信息相关领域的产品开发设计、设备生产与维护应用、技术管理等岗位,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从事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场工程师)。

2.基本规格(1)知识要求①基础知识:具有较扎实的工科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知识。

②核心知识:掌握电路与电子技术、信号系统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电磁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

③相关知识: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具备经济和企业管理等基本知识;了解专业常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2)能力要求①基础能力:较强的中文表达、交流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与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科技文献检索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②核心能力:具有较强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和硬件应用能力;具有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能力。

③相关能力: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具有不断探索,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能进行有效的工程技术沟通、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3)素质要求①基础素质: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品行和职业道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人文情怀,较强的法制观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5级起执行)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理想,有道德,身心健康。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具有规范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学制与毕业要求学制:四年。

毕业要求: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157学分,德、智、体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要求,方能毕业。

三、授予学位: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四、课程设置1、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主要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普通物理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单片机接口技术、通信原理。

3、主要专业实验:普通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实验、单片机接口技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通信技术实验。

4、说明①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57学分(包括实践性教学环节1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学分116学分,选修41学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14T)一、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信息处理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应用电子系统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企业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调测、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电子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掌握设计、开发、调测应用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方法,应用电子系统设计技术(3)具有设计、开发、调测应用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4)熟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专业主干课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路、数字逻辑、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传感器原理、EDA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四、学制四年。

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至六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于1958年,它的前身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原称无线电电子学、电子学等,1997年更名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国家教育部的重点专业。

本专业为理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
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电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和信息科学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能适应电子信息科学飞速发展。

在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本科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

并可继续攻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物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三、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150学分,其中:
1).必修课程91学分:公共必修课26学分,大类平台课20学分,学院要求课程13学分,专业必修课32学分
2).选修课程53学分:专业选修课41学分,通选课12学分
3).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
并须同时满足下列选课要求:
2.大类平台课程:20-31学分
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5,6各编号课程共20学分。

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
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1A替代1,2A替代2,3A替代3,5A替代5,
6A替代6;加修4A、7A编号课程,最高可修满31学分。

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4,5,6各编号课程共13学分。

希望更高要求的
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4A替代4,5A替代5,6A替代6。

4.专业课程:73-62学分
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 (最低要求必修32学分,限选11学分)
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5,6,7各编号课程,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3A替代3,4A替代4,6A替代6,7A替代7。

说明1:至此,系定最低要求专业必修课程的总学分为:20+13+19+13=65
说明2:数理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分总和至少修满43学分。

也就是说,数理基础修课学分少的学生,必须在专业基础课中修满规定的学分。

5.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2学分(具体要求如有变动,以教务部印发的选课手册为准)
A.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和F类相加至少2学分
B.社会科学类:至少2学分
C.哲学与心理学类:至少2学分
D.历史学类:至少2学分
E.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类:至少4学分,其中至少一门是艺术类课程
F.社会可持续发展类:和A类相加至少2学分
附件2:电子系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草案(150)学期顺序一览表
一上(秋)一下(春)二上(秋)二下(春)三上(秋)三下(春)四上(秋)
校必修课*
26军理2
近代史2
英语2
体育1
思修2
英语2
体育1
马克思主义3
英语2
体育1
形式与政策1
英语2
体育1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
特色2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
特色2
院必修课*
33-3 9计算概论3
信科概论1
数分5或高
数5
高代5或线
代4
力学3或4
程序设计实习3
微电子与电路基
础2
数分5或高数5
电磁学3或4
数据结构与
算法3
基础电路实
验1
电子系必修和限选基础课43热学2或3 *数理方法4 *
光学2或4 *
热学2或3 *
普物实验 2
*
电路分析原
理3 *
概率统计3 *
近代物理3
理论力学3
电子线路A 3 *
电子线路实验A 2
*
数字逻辑电路3 *
近代物理3
电动力学3或4 *
信号与系统3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
2 *
微机原理B 3
热统3
量子力学3或4 *
微波技术与电路3
微机与接口技术实
验2
电子系统设计2
专业核心8-9及任选课10现代电子与通信
导论1
电子线路CAD 2
可编程逻辑电路
FPGA 2
(二小)
计算方法2
操作系统B 3纳米技术3
数字信号处理 3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
结构 B 3
声学基础3
光电子学3
通信电路3
通信电路实验2
测量与控制 2 (三
小)
现代无线通信中的
新兴技术2
嵌入式系统2
固体物理3
通信原理3
近代物理实验3
数字集成电路
设计3
光电子技术实
验2
数字信号处理
实验2
光通信系统与
网络3
微波技术实验2
卫星导航定位
系统2
通信网概论与
宽带信号技术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