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复旦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件.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科(2018版)第二章课件

(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两个条件 2.要求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有意义的原因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 (一)认识的反复性 1.产生的原因 (二)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1.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3.螺旋式上升
历史性、能动性
(3)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 2.认识客体 (1)含义(对象)和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 神客体
(2)性质:客观性、对象性 3.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相互作用
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二)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1.指导实践——最突出 2.再认识 3.教育和激励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含义与内容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3.相互促进
b.互相包含、 互相渗透
c.转化 (4)错误态度 (5)重要意义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2.有用即真理(实用主义哲学) (二)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1.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一致、相 符合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1.对立 2.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8版第六讲

第三部分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第三部分: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社会 主义 发展 规律
建设的长期性 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第三部分: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探索和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十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军事战争与和平演变
第一、资亡社胜 第二、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
第二部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九条
第四、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 第五、按劳分配原则 第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二部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九条
第四、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 第五、按劳分配原则 第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曲折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 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
第三部分: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B.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
正确认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形势 中特社的成功实践的意义 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
谢谢观看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的近代史 中国的现代史 展望中国的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ppt[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ppt[1]](https://img.taocdn.com/s3/m/e9c68043e518964bcf847c36.png)
3、把追求“真”的研究活动与承担 社会责任的价值担当结合起来。 对科学的价值有自觉意识。 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
(3)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 系更为紧密。 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国际化广度 和深度;基础理论研究;与意识形 态关系。 (4)某些领域的前沿动态。
(三)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1.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紧迫感 (1)科技创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 (2)中国科技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有利条件。 (3)中国科技总体水平的差距和问题。
第六讲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本讲教学内容和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思想, 理解新科技革命对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产生的 影响,从而把握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展望当代科 技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及主要科技领域的前沿 动态,从而确立创新意识。 了解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明确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要求,从而 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 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1)科技发展加速化(内)。 (2)科技知识综合化(内) 。 (3)科技研究集约化(内) 。 (4)成果转化产业化(外) 。 (5)科技人文交融化(外) 。 (6)科技经社互动化(外) 。 (7)科研开发国际化(内、外) 。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 2.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整体化趋势更为明显: 科学内部、科学与技术、自然技术 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2)处于革命性变革的前夜: 外部需求;内在逻辑。
(一)思想性: 2、战后新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演变以 及和平和发展时代主题形成的影响。 (1)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客观要求: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 (2)对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矛盾复杂化和社会主义 阵营解体的深层次因素。
复旦大学公开课教案

教案标题:复旦大学公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一、课程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本课程旨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以期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等。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3.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当代社会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4.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
三、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如唯物史观、辩证法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4.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当代社会问题。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当代社会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激发学生的思考。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2. 第二课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3. 第三课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4. 第四课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当代社会问题。
5. 第五课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发言的积极性和观点的独到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团队协作等。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目录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三、资本主义所有制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一节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三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二、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记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8版第一讲

系和 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
第二部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AB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 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第二部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A.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三层含义 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具有条件性-三个方面
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及如何充分发挥 三个方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我国的发展
第一部分: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物质性的活动贯穿人的生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基础
第二部分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二部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事物 的联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社会实践 内容上客观、形式上主观
第一部分: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一部分: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C.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谢谢观看
————
世界观与哲学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第一部分: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A.物质:
唯物主义一元论 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第一部分: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B.物质的存在形态: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以上内在的统一性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 ppt

一、目前中国的现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①“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在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绝不会有什么社会主义,更不会有共产主义。
邓小平谈社会主义的长久性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是搞了社会主义。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认识资本主义的两个阶段性的成果①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实现是一个进步;②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二、资本主义与中国文化1、现代化与西化关系2、资本主义萌芽问题3、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①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③雇佣劳动——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
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产生;④商人支配生产和工场手工业三、中国共产党人认识资本主义的历程1920年8月——1922年7月,反对;1922年7月——1927年7月,肯定;1927年7月——1935年,否定;1935年——1949年10月,肯定;1949年10月——1953年,矛盾,犹豫;1953年——1978年,否定;1978年以后,肯定毛泽东论资本主义的进步意义①“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
”②“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
”③“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2018年版)ppt课件

科学社会主义(6—7章)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定位和基本任务 “三个一”:
把握“一个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 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贯穿“一条主线”: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突出“一个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
课程导言: 马克思被西方媒体四次评为“千年思想家”、 “最伟大的哲学家”引起的思考
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
35
36
37
3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 基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 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
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 经验的科学总结。 ❖ 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起义
49
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
政府军镇压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 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法国里昂工人起 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 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 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 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己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工业革命时期的失业大潮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
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己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
克服的痼疾。
45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客观条件 现实需求
首先,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为马 克思主义产生提 供了经济、社会 历史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年复旦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fist 课程)考题
考试形式:开卷;论述题( 4 选三,3*3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1. 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出现的新情况和
新问题,中国的发展转型需要和改革绑定在一起?
2. 请分析生态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社会主义给我们的经验教
训和启示。
4. 为什么要通过创新推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前
存在哪些问题?结合事例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
决方案。
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