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氏真传大易筋经原版(图解)

合集下载

《易筋经》全文

《易筋经》全文

《易筋经》全文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

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

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

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

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

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

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

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

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

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

易者,乃阴阳之道也。

易即变化之易也。

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

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

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

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

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

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

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

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

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

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

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

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

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

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

《易筋经》全文及讲解

《易筋经》全文及讲解

《易筋经》全文及讲解“易筋经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

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达摩会意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

《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

《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

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原系道家导引之术,与佛教实无干系。

易筋经功法简介“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

《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

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

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

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

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伪李靖序中曾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

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

这篇伪李靖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

至于“易筋”,此序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

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实际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献,并非佛家所创的语汇。

如有学者指出,在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易筋经十二式应当为十二势。

很多武侠小说都将《易筋经》描写为修练上乘内功的武术秘笈。

根据金庸在《笑傲江湖》,易筋经初为达摩所著。

达摩涅盘后,二祖慧可带着仍不理解的佛经与易筋经群访高僧,虽佛理明白,但武学仍无法透彻。

后,隋末唐初于长安大道上,遭遇一个武功高强的青年畅谈三天三夜,终于明白个中道理。

后来那青年成为唐朝开国将领卫国公李靖,而《易筋经》也自此发扬光大。

少林易筋经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

“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

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

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熊式大易筋经

熊式大易筋经

按:这式就不用说明了吧。以腿为根,腰为轴,转动往复,自然能减少腹脂了。
呼吸方法
至始至终贯彻“气以直养而无害之原则”,不要憋气,要无时无刻在练功中放松膻中穴。松膻中穴是让心火下行,水火相见之关键所在。
不可刻意追求顺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应以自然呼吸方式为主。
熊氏易筋经追求筋长力大;如要筋长效快,则需采用吸气加紧,呼气亦加紧之方式练习,方可收立竿见影之功效。
“一呼百脉皆开,以丹田为中心向四肢间散发松开。一吸百脉皆合,以丹田为中心将散发开的真元气收归于丹田。”--此言乃事实及理论!知道即可,无须刻意穷求!
将身体真元之气均送至身体四肢再收回丹田,顺乎自然,切忌人为导引意想路线则有大害,不可将意念影响到正常之经络子午流注!
身体始终紧张,但筋骨却在大力之下拉松开,气血无孔不入,钻入后即滋养筋骨,故虽是紧张,但却在紧张之中求得筋长力大而不伤身体。
按:这式为卧虎扑食练法之一种,熊传练法中,尤为清晰明白,层次分明。兹不赘述。
第十四式 双手下垂呼吸 (打躬式)
双足立定如前式,牙咬紧,身变曲至九十度角,两手徐徐下垂,身下弯时呼气,起立时吸气,两手愈垂愈下;呼吸如过于急速,起立时立定可再行一呼一吸,后乃下垂;如不觉疲劳,可连续八十一次呼吸乃止,此式对腹部脂肪过剩有特效,能减腹脂,收细腰围。
可稳固下盘。”故这一式应为三盘落地的延伸练法,我所练习的功法中三盘落地的练法也是这样,先动而后静。
第十三式 俯仰呼吸(卧虎扑食)
全身蹬直,足趾与手指贴地,一俯一仰连续行八十一次呼吸。重要点在手,手之运用须分三式:第一式先用掌贴地活动;俟纯熟后,第二式由掌变拳;俟纯熟后,没有勉强,再用第三式由拳变指。指亦分平指和立指:平指即指甲朝上;立指即指甲朝横,全用指尖贴地。

熊传十四式大易筋经练法浅说

熊传十四式大易筋经练法浅说

熊传十四式大易筋经练法浅说易筋经经义堂屠龙熊传少林大易筋经的名字和练法,刚知道的时候是由李佩弦先生公布于早期的武林杂志,后又有诸多版本刊行于世,书中有熊长卿先生的序言,讲了此功法的来源以及功效,效果确实是很大的,录之于下:“余遂矢志从先父学易筋五周年,至二十二岁时,能抱考试武科三百斤石加三张刀共六百斤,在三丈径之场内,行二十周。

以此知腰力有如此矣。

又以三指捻香港仙士能摺,以此知指力又如此矣。

”仅习五年,就已经可以抱六百斤在近十米直径的场子里走二十周,腰力确实惊人啊,试看现在有哪位练习易筋经的高手能做到?估计是少见了,“余今年七十有五,皮肉幼滑不露筋骨”。

人若年老,则皮毛首先枯萎粗糙,动物植物都是如此,人也一样,熊长卿先生七十多岁能皮肉幼滑,说明其常年坚持易筋经的锻炼确有奇效,从此种迹象而言,熊长卿先生所传易筋经之法确为真传!经常有人问,熊式大易筋经到底和韦驮十二式有何关系?能否同时练习,更有人言熊长卿先生乃广东梅县客家人,故熊传大易筋经乃南方所传功夫,和北方少林所传完全不同云云。

依我之见,熊长卿先生所传少林大易筋经之法和韦驮十二式并无分别,不过是各自演变相传而已,现将各例图示改编如下,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

熊传大易筋经原始内容如下:第一级第一式握拳呼吸双足立定宽如肩阔,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握拳,大拇指贴大腿,每呼吸完毕拳握紧,勿放松,愈握愈紧,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毕,乃放松。

行之数月手力自然增加。

第一级第二式双掌下按呼吸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掌左右下按;每一呼吸完毕,双掌下按,左右手指翘起,掌愈按愈下,勿放松,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毕,乃放松。

此式亦增长手力腕力。

第一级第三式双掌前推呼吸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掌前推,大拇指与食指尖相对成三角形,每一呼吸完毕,双掌向前推出,手指同时拗入,愈推愈前,愈拗愈入,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毕,乃放松。

熊氏世传易筋经,乃著名南派功夫大师熊长卿先生家传绝学,收藏版!

熊氏世传易筋经,乃著名南派功夫大师熊长卿先生家传绝学,收藏版!

熊氏世传易筋经,乃著名南派功夫大师熊长卿先生家传绝学,收藏版!熊氏十四势易筋经,全名为“熊氏世传十四势大易筋经”,简称“大易筋”,乃著名南派功夫大师熊长卿先生家传绝学。

此功共分3级14势,各势久练皆有延年益寿、转弱为强之特效。

(一)第一级1.四指握拳势【练法】双腿立定,宽如肩阔。

眼向前平视,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

两手握拳,拳心向后(或可向下),大拇指尖贴住大腿。

每呼吸完毕,拳握一紧,不能放松。

愈握愈紧,即每当呼气两拳愈握愈紧,再吸气时两拳不要放松原来的紧度,再呼气时尽可能加强两拳的紧度。

直至36次呼吸完毕,才可放松(图1)。

【要点】肩要沉,胸勿挺,引气下沉丹田。

行之数月手力自然增加。

初练先做6次呼吸,两手即放松,以后逐渐增加。

总要自然,不得勉强。

2.双掌下按势【练法】双腿立定如前势。

眼向前平视,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

两手掌左右下按(按于身旁两侧,不可贴身,但也不要过远),掌心向下,掌尖向外,左右手指翘起。

掌愈按愈下,即在每次呼气时两手掌尽量紧张地按下,不能放松,至36次呼吸完毕才可放松(图2)。

【要点】本势增长手力腕力。

沉肩,含胸,气沉丹田。

掌下按时手指翘起。

按下时切记要保持膝节不屈。

3.双掌前推势【练法】双腿立定如前势。

眼前平视,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

两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腕节内挺,臂高同肩,两掌大拇指与食指尖相对成三角形。

每一呼吸完毕,双掌前推,手指同时拗入。

愈推愈前,愈拗愈入(近身),直至36次呼吸完毕才可放松(图3)。

【要点】本势增长手力与指力。

初练次数、方式可仿前势。

手臂微屈,气沉丹田,手指拗入。

练此势前最好活动一下手指关节。

两手掌推出前不能大幅回收,要求原位暗劲推出。

推出时躯体不可前俯后仰,务令在紧张的状态下保持平正与宁静。

4.左右托掌势【练法】双腿立定如前势。

眼前平视,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

两手掌左右平伸,掌心向上,掌尖向外,臂高同肩。

意想有重物置于两掌之中,需要用意托起。

易筋经十二式,最全练法详解(收藏)

易筋经十二式,最全练法详解(收藏)

易筋经十二式,最全练法详解(收藏)【橙语】虎扑食前俯卧,鹰高飞前低伏,都为蓄势待发。

人在低谷时,需安静努力。

站在高处时,须小心谨慎。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家达摩尊者所创造,般刺密谛译师翻译的。

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

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

现在留传的动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东西,与原来的“静功图”、“击技谱”已有些不同。

我曾访问请教过一些前辈,皆无法鉴定其优劣,大体的评论,认为王氏这种选择是精美的。

我根据前辈黄箴老的指导,也曾试练过易筋经的方法,运用起来,全身气脉流注合度,一直未发现过有迟速痞滞的偏倚迹象,证明前辈的批判是正确的。

兹将得自黄箴老传授密义,分条介绍其操作方法如下:一、韦驮献杵第一势(一)口诀:立身期正下,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二)动作姿势1、预备桩功: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

心平气和,神能安祥,洗心涤滤,心澄貌恭。

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

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

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

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涧,胃脘舒适。

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无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

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

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

2、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

此时要求沉肩坠时,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一)口诀: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图解相对,左掌心朝下,右掌心朝上,成三盘落地状;脊椎挺直,头顶向上,目视前方。

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改写:1、XXX献杵第一式双腿挺直,脚跟内侧相抵,脚尖向外,保持正直姿势。

双手合十放在胸前膻中穴外,目视前方,呼吸自然。

静立一分钟。

2、XXX献轮杵第二式双手向后平开,手心朝上,双脚后跟翘起,脚尖着地,目视前方,呼吸平稳。

静立半分钟。

3、XXX献杵第三式双手分别向上抬起,双臂成U字状,掌心朝上,肘部微弯。

同时咬紧牙关,舌抵上腭,深吸一口气,胸部鼓起。

静立半分钟。

4、摘星换斗式右式:左手放在背后,掌心朝下,右手双拳向前翻抬,拳心朝上,同时扭颈,目视右手。

深吸一口气,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手放在背后,左手双拳向前翻抬,拳心朝上,同时扭颈,目视左手。

深吸一口气,静立半分钟。

5、倒曳九牛尾右式:右脚跨出一步,成右弓步,右手双拳向前翻抬,拳心朝上,左手放在身后。

目视右手,深吸一口气,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前移,左手双拳向前翻抬,拳心朝上,右手放在身后。

目视左手,深吸一口气,静立半分钟。

6、击爪亮翘式左腿蹬力,提起左脚,双手回收于腰际,拳心朝上,深吸一口气,挺身,双拳双掌向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根尽力外挺。

然后鼻呼气,双掌再双握拳,从原路回收于腰际,拳心向上,再鼻吸气,双拳双掌前推,如此反复七次。

静立半分钟。

7、九鬼拔马刀式右式:双手后腰际外分上接,至大臂与耳平行时,拔肩,屈肘,弯腰,扭颈,右手掌心朝内停于左面侧前,如抱头状,左手回背于身后。

目视右手,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左手向前上接,右手从头后经体侧下落,成左式,目视左手,静立半分钟。

8、三盘落地式左脚外开成马步,左手下落,右手从后向前上抬,至两掌心相对,呼吸自然,静立半分钟。

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身体保持直立。

缓缓屈膝,同时双手向前推出,手掌心朝下,直至手臂与地面平行。

头部昂起,目视前方,神情专注,保持呼吸平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