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词两首》第一课时课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思考:本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抒什么情?
❖ 事:东坡遇雨——序 ❖ 上片:冒雨徐行的心境 ❖ 下片: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 情:超脱旷达,寓情于景
听朗读,解读小序。
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助 读
平 台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
旷
入世;
达 的
道家的超脱
苏
出世;
轼
佛家的四大
皆空。
诵读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苏轼的过滤,都变 成一片晴空了。他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 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 一样豁达。
品析技巧
1.借眼前景写心中事。 2.借隐喻来寄托 。 3.即景生情,以小见大。
布 置
作 业
1.背诵全词。
2 .选取一个乐观面对生活的例子, 以“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不少 于500字的小作文。
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你怎么理解?
“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 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 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 归。 “归去”是“心”的退隐;欲归之处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 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 归于“田园”。“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 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 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 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
思考:本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抒什么情?
❖ 事:东坡遇雨——序 ❖ 上片:冒雨徐行的心境 ❖ 下片: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 情:超脱旷达,寓情于景
听朗读,解读小序。
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助 读
平 台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
旷
入世;
达 的
道家的超脱
苏
出世;
轼
佛家的四大
皆空。
诵读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苏轼的过滤,都变 成一片晴空了。他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 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 一样豁达。
品析技巧
1.借眼前景写心中事。 2.借隐喻来寄托 。 3.即景生情,以小见大。
布 置
作 业
1.背诵全词。
2 .选取一个乐观面对生活的例子, 以“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不少 于500字的小作文。
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你怎么理解?
“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 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 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 归。 “归去”是“心”的退隐;欲归之处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 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 归于“田园”。“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 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 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 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ppt课件

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课文 导读
定风波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遭受严
栏
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
目 链
接
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
境。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 拨 栏目链接
手法,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
的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映衬也,就是利用事
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村来突出
栏 目
链
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种手法,分析齐
接
已《早梅》中这种手法的运用。
探究 与点
拨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栏
目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
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
栏 目
险遭杀身之祸。但作者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
链 接
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两首词格调是豪壮的,跟失
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探究 与点
拨
(2)烘托和映衬。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 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 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 栏
木jǐn(槿 ) 吝sè( 啬)
栏 目
链
呼 xiāxoi(ào(啸 萧
) )瑟
ɡ天ulāúnn((伦纶
)巾 )
接
xiāo(潇 )洒 lún( 轮)番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件:苏轼词两首(共63张PPT)

定风波
苏轼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 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 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 心境。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 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登建康赏心亭》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基础积累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大江东去: 羽扇纶巾: 灰飞烟灭: 4、文言句式: 多情应笑我:
基础积累
1、通假字:一尊还酹江月 2、古今异义:大江东去 3、词类活用: 大江东去:古义:长江 今义:流量较大的河流 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纶巾人。 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那样,像烟那样。 4、文言句式: 多情应笑我: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
雄伟的画面;
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 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 明情感
者的豪迈奋发。
全文赏析
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 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穿
高峭
豪
惊 拍
汹涌 水石相击
声
迈
比拟
奔
放
卷
狂澜奔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2.5《苏轼词两首》课件(共61页)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背景回放]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苏轼已近 50 岁, 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此时,苏轼深感自己年岁渐老,功名事业还没有成 就,尤其政治上的挫折,更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由于内心 十分苦闷,苏轼便经常游于江湖之间,其间他写出了一些著名的散文、诗词,如 《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便有了“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的流露,情调显得低沉。但其追求功业的豪迈心 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
四、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 (2)樯橹灰.飞烟.灭( (3)已而遂晴.( (4)竹杖芒鞋轻胜马.(
) )
) )
五、古今异义 (1)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生活作风不好,轻浮放荡。 (2)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从来,一向。
猛将必发.于卒伍
故.垒西边
(2)故既 三 已克 日 而, 断 遂公 五 晴问 匹 ,其 , 故.大 故 作.人 此 故 .嫌迟
君安与项伯有故.
何妨吟啸且.徐行 (3)且不出,火且.尽
存者且.偷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 (4)向秋 向.天 吾漠 不漠 为向 斯.昏 役黑 回车叱牛牵向.北
四、(1)名词作状语,向东 (2)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 像烟一样(3)形容 词作动词,天放晴 (4)名词作动词,骑马
[背景回放]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苏轼已近 50 岁, 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此时,苏轼深感自己年岁渐老,功名事业还没有成 就,尤其政治上的挫折,更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由于内心 十分苦闷,苏轼便经常游于江湖之间,其间他写出了一些著名的散文、诗词,如 《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便有了“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的流露,情调显得低沉。但其追求功业的豪迈心 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
四、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 (2)樯橹灰.飞烟.灭( (3)已而遂晴.( (4)竹杖芒鞋轻胜马.(
) )
) )
五、古今异义 (1)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生活作风不好,轻浮放荡。 (2)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从来,一向。
猛将必发.于卒伍
故.垒西边
(2)故既 三 已克 日 而, 断 遂公 五 晴问 匹 ,其 , 故.大 故 作.人 此 故 .嫌迟
君安与项伯有故.
何妨吟啸且.徐行 (3)且不出,火且.尽
存者且.偷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 (4)向秋 向.天 吾漠 不漠 为向 斯.昏 役黑 回车叱牛牵向.北
四、(1)名词作状语,向东 (2)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 像烟一样(3)形容 词作动词,天放晴 (4)名词作动词,骑马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词两首》课件

3
整体把握
听诗词朗读,回答下列问题:
这首词写了哪几个内容?这几个内容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 起而形成一个艺术整体的?
大江赤壁,起兴点题 状写江山,思慕古人 缅怀周郎,建功立业 感伤身世,祭奠江月
4
诗词鉴赏
1.上片写了赤壁景色,都写了哪些景?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5
诗词鉴赏
2.你是否能抓住最关键的几个字来分析赤壁之景?
20
乱穿惊拍卷
6
诗词鉴赏
3.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周瑜: 年龄:3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7
诗词鉴赏
3.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苏轼: 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课后讨论
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不屈不挠、努力进取、 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悲惨 而不得志的一生。”结合词中“人生如梦”谈谈你的 看法?看法自由,但得说出理由,自圆其说。
的一项是
()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 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生动形象,绘声绘色 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小乔初嫁”
C. “江是山侧如面画描”写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 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2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祐年中进士。苏轼 政治上属旧党,但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宋 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等,为地方官,革新除弊, 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宋哲宗时,任翰林 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谪惠州、儋州等 地。北还时病死于常州。南宋时追谥“文 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整体把握
听诗词朗读,回答下列问题:
这首词写了哪几个内容?这几个内容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 起而形成一个艺术整体的?
大江赤壁,起兴点题 状写江山,思慕古人 缅怀周郎,建功立业 感伤身世,祭奠江月
4
诗词鉴赏
1.上片写了赤壁景色,都写了哪些景?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5
诗词鉴赏
2.你是否能抓住最关键的几个字来分析赤壁之景?
20
乱穿惊拍卷
6
诗词鉴赏
3.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周瑜: 年龄:3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7
诗词鉴赏
3.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苏轼: 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课后讨论
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不屈不挠、努力进取、 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悲惨 而不得志的一生。”结合词中“人生如梦”谈谈你的 看法?看法自由,但得说出理由,自圆其说。
的一项是
()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 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生动形象,绘声绘色 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小乔初嫁”
C. “江是山侧如面画描”写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 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2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祐年中进士。苏轼 政治上属旧党,但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宋 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等,为地方官,革新除弊, 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宋哲宗时,任翰林 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谪惠州、儋州等 地。北还时病死于常州。南宋时追谥“文 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件

4.识记字音
(1)单音字
故垒.( ) 公瑾.( ) 萧瑟.( ) (2)多音字
还酹.( 料峭.(
纶((
)纶巾 )垂纶
任((
)任凭 )姓任
)
樯.橹( )
)
一蓑.( )
觉( (
)觉悟 )午觉
答案:(1)lěi lèi qiánɡ jǐn qiào suō sè (2)ɡuān/lún jué/jiào rèn/Rén
【注解】 ①亟(jí):急切。 【译文】 强大而骄傲的,就会损害他的强大;弱小却 骄傲的,只会快速灭亡。
【评说】 骄傲与膨胀好比人的高血压,若不加以控制 就会脑出血、颅内压骤然升高而导致死亡。
夯基础
1.作者名片
词坛巨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诗 人,豪放词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出身于一
问题1 有人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人 生如梦”表现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认 识的呢?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二)并非消极颓废。 结合上下阕词句可以看出,“人生如梦”是词人在 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
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 志难酬的苦闷。综观全词,可以说是意境壮阔,风格豪 放,豪放中略见苍凉,但“苍凉”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 的精神。
问题2 作为豪放派的开创者,苏轼唱出了当时时 代的最强音,他的奔放热情,他的豪迈旷达,感染了后 人。但是有人评论说苏轼在《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些消极,与全词的 感情基调不合,你是怎样认识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定风波ppt课件

不到下一秒自己的老师会往哪里走。
实践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请特别留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请离开你已经习
惯的舒适区域,你越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就越能提高自己的技能,也就越能高效 地掌控课堂。
我们的老师无处不在 53%
老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 她无处不在。
85%
下一步会去哪儿?我不知道 她在这儿、在那儿,无处不 在 她一刻不停地四处走动。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 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 何来晴明。
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 个字?为什么?
明确:归
1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 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 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2“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 这也是归。 3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 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1
事实上,如果你询问一个学生,他的老师通 常会站在哪里,他或许答不上来。我们也 经常听到教师说:“每当我四处走动时,我 的学生都会变得很紧张。他们不喜欢我靠 得太近。”凡是这么说的教师往往不喜欢 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域,因此一旦他开始在 教室里四处走动,学生就会感到不适应甚 至变得很紧张。
课程
课
借此机会,我准备和你分享一个自己观察得出的结
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词起源于民间,兴于隋唐盛于宋,每首词都有一个调 名,称为词调或者词牌,其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 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大多分段, 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者阙,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称为双调,三片的称为三叠,本课为双调,词根据风 格可以划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 划分为小令 ,中调,长调。
实践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请特别留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请离开你已经习
惯的舒适区域,你越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就越能提高自己的技能,也就越能高效 地掌控课堂。
我们的老师无处不在 53%
老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 她无处不在。
85%
下一步会去哪儿?我不知道 她在这儿、在那儿,无处不 在 她一刻不停地四处走动。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 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 何来晴明。
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 个字?为什么?
明确:归
1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 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 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2“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 这也是归。 3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 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1
事实上,如果你询问一个学生,他的老师通 常会站在哪里,他或许答不上来。我们也 经常听到教师说:“每当我四处走动时,我 的学生都会变得很紧张。他们不喜欢我靠 得太近。”凡是这么说的教师往往不喜欢 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域,因此一旦他开始在 教室里四处走动,学生就会感到不适应甚 至变得很紧张。
课程
课
借此机会,我准备和你分享一个自己观察得出的结
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词起源于民间,兴于隋唐盛于宋,每首词都有一个调 名,称为词调或者词牌,其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 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大多分段, 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者阙,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称为双调,三片的称为三叠,本课为双调,词根据风 格可以划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 划分为小令 ,中调,长调。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件(共46张)[1]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件(共46张)[1]](https://img.taocdn.com/s3/m/fb6e1a1b844769eae009edd0.png)
这首词写了哪几个内容?这 几个内容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 起而形成一个艺术整体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 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 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 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江月。
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 情,发出深沉的感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技巧探究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活动在大江奇景里的英雄人 物是谁?他的形象在词作中是 怎样表现出来的?
周瑜
儒雅、风流倜傥 指挥若定、泰然 自若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 灰飞烟灭
娶形度塑年刘 小象儒造三联 乔 。 雅 了 十 军周 已 赤 , 一 四 的瑜 有 壁 镇 个 岁 前是 十 之 定 风 。 线赤 年 战 自 流 词 总壁 。 时 若 倜 人 指之 , 的 傥 为 挥战 他 儒 , 我 。中 迎 将 气 们 当孙
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 一细节?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苏 轼
苏轼简介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 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 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 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 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 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苏轼的政治思想比 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 轼 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 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 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 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 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 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 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 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 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 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 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长江向东流去不舍昼夜,千百年来,滚滚波 浪洗汰了无数英雄人物。那西边旧营垒处,人们 传说,是三国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石壁陡峭直 插云天,怒涛拍打着江岸,卷起千万堆雪似的层 层浪花。山江壮美如画,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瑜,英雄姿态勃发,小乔刚嫁了过来。 他手摇着羽毛扇,头戴着青丝帛头巾,说笑之间, 曹操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了灰烬。精神驰 骋于(三国)古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 致过早生出白发。人生就象一场梦,还是端起酒 杯来洒酒酬明月吧!
• •
2、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 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 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 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 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 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 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 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 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 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 物以 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 • • • •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 望。
三、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 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 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 晁补之
文 艺
全 才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 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 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 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任杭州通 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与黄庭坚齐名,
•
6、对联退敌 •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 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 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 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 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 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 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 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 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 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 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 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词与辛弃疾齐名,开创了豪放派的
词风。
二、生平事略
• 苏轼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 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 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 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 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 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 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 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 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 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 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 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 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走 近 作 者
一 、 人 物 简 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上, 四川眉山人。嘉佑年进士。苏轼政治上比较 保守,却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宋神宗时,反 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 州等,为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 有政绩。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 部尚书。后谪惠州、儋州等地。北还 时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 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 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 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 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 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千古名 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 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 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 在这时起的。
•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 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 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 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 ‚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 史称‚乌台诗案‛。 •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 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 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
4、‚尸骨‛未寒 •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 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 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 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 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 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 (尸)。‛
•
5、东坡吃草 •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 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 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 傲声道:‚秃驴何在?。‛小 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 ‚东坡吃草!‛
词府、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六州 为西域伊、凉、甘、石、渭、氐六州。州有鼓吹 曲的军歌,战前用鼓、箫、钲、笳等,合奏以壮 声威。取用名家诗词中字眼,如《西江月》,出 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 吴王宫里人‛。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命名,如 《沁园春》,沁园是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园林, 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还有名家自制词牌,如《扬 州慢》,为南宋姜夔自制曲。词发展到后来逐渐 与音乐分离,独立为一种文学样式。
《旧唐书》说,‚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 胡夷里巷之曲‛ ,可知民间词唱比文人词作 要早。今存敦煌曲子词也可佐证。词初多写情 爱,被视为诗余小道。宋城市繁华,酒肆多以 唱词为娱。经几代词家经营,词气象廓大,有 了‚诗言志,词抒情‛的对峙格局,词风也由 婉约走向豪放。苏轼开创豪放先河,突破词为 艳科的传统束缚,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 放出来。 词因苏轼而跳出花间月下有了 广阔的社会生活。
•
苏 轼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 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 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 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传说中的 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颇有感触, 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背景介绍
3、打饼祭佛 •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 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 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 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 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 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 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 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 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 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 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 来打扰?‛
二、人物轶闻
• •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 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 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 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 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 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 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 从此传为佳谈。
•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 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 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 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 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 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 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 宗驾崩。
•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 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 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 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 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二品),知礼部贡举。 •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 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 皇帝提出谏议。
•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 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 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 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 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 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 堤‛。
•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 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 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 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 市)。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 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 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 臵、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臵。1101年(元符三 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 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 (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 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 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 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 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 使他只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