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点检表-130422

Mold Data (模具资料)

1.1 Will the mold fit between the specified press tie bars? 模具外形尺寸是否适合机

床导柱?

1.2 Are the minimum & maximum shut heights of the mold base within the specified

press limits? 最大,最小模厚是否在机床范围内?

1.3 Are the leader pins long enough? 导柱是否足够长?

1.4 Are the leader pins vented to prevent an air trap and grease grooves? 导柱是否

有排气和油槽?

1.5 Is one leader pin offset or different diameter? 是否有一只导柱偏置或直径不同?

1.6 Are insulator sheets needed? 是否需要隔热板?

1.7 Does the mold have side locks? Are they the appropriate size for the mold size?

有无锁模块?它们的尺寸相对模具尺寸是否适合?

1.8 Does the mold have a sufficient number of eye bolts? 是否有足够的起吊孔?1.9 Does the mold base have a shipping strap? 是否有吊模块?

1.10 Does the mold knock out pattern fit the specified press? 顶出机构是否符合机床

要求?

1.11 Are extra ejector plate screws necessary to prevent plate separation? 顶针板上

是否需要增加螺钉以防顶针板分离?

1.12 Have pry bar slots been specified between all mold plates? 所有模板之间是否有

撬模槽?

1.13 Are runner shut-offs necessary? 是否需要流道开关?

1.14 Have all interchangeable details been polarized to prevent miss-assembly? 是否

所有可互换的零件有标识以防装配错误?

1.15 Are there a sufficient number of support pillars? 支撑柱是否足够?

1.16 Are support pillars located to be effective & not interfere with knockouts or ejector

pins? 支撑柱位置是否有效与机床顶杆撞击位置、顶针相干涉吗?

1.17 Has the mold base steel been specified? 模板材料是否指定?

1.18 Has the cavity sequence been identified on the mold base? 模板上是否有模腔顺

序标识?

1.19 Is the dimension of press Top and bottom clamping plate 25 MM? 上、下固定板

压模处是否是25MM?

1.20 开闭器是否有定位和预压槽,口部是否有R角,排气?

1.21 固定SP螺丝过孔是否有间隙,小拉杆在脱料板上是否有间隙?

2.1 Have the largest possible waterlines been used? ¼ N.P.T. is preferred. ?冷却

水路尽可能大吗?优先采用1/4 .CTP: USA( N.P.T).(CHINA)PT ,(UK)BSP

2.2 Is there a minimum of .18 wall thickness surrounding waterlines? 冷却水路最小

壁厚是否小于5.0mm?

2.3 Are waterlines needed in the mold base? 模板是否需冷却?

2.4 Is there sufficient cooling in the cavity & mold base? 模腔和模板冷却是否充足?

2.5 Is cooling needed in the slides? 滑块是否需要冷却?

2.6 Are fittings located so they do not interfere with the press tie bars or mold

clamps? 连接管位置与机床导柱和合模时是否相干涉?

2.7 Have all water connections been recessed? 所有连接头是否凹入模内?

2.8 Are the Ins & Outs for all circuits marked & numbered? 所有冷却水回路是否都

有IN,OUT标识和编码.如IN1 OUT1?

2.9 Is the centerline distance at least 1.10 between water ins & outs? 冷却水路进出

口中心最小间距是否小于28.0mm?

2.10 Are face seal o-ring grooves trepanned to prevent the o-ring from migrating into

the waterline? O型槽是否是环行的以预防O型圈滑入孔内?

2.11 On round cavities, have radial seal o-rings been stepped to by-pass any sharp

edges? 圆型芯上的O型槽是否无尖角?,

2.12 Are the cooling water connection recessed into the mold base? 冷却水接头是否

要沉入模胚?

3.1 Have the cavities, cores & inserts been vented? 模腔、模芯和镶件都有排气吗?

3.2 Have the runners been vented a minimum of .001 deep? 流道是否排气槽深最小

0.02mm?

3.3 Has the mold base been vented? 模板是否排气?

3.4 Are all vents shown on the tool design? 在设计中排气道有显示吗?

4.1 Has the runner system been sized by MoldFlow? 流道系统是否经过模流分析?

4.2 Are runner sizes as small as practical? 流道尺寸是否尽可能小?

4.3 Is the runner system naturally balanced? 流道系统是否平衡?

4.4 Are all runners, gates, sprue orifice & sucker wells been specified? 所有流道、

浇口、注口及冷料井是否都有显示?

4.5 Are all runner intersections radiused? 流道交叉处是否圆滑过渡?

4.6 Are ejector pins located at all runner intersections? 流道交叉处是否有顶杆? 4.7 Are runners designed to stay on the movable half of the mold? 流道冷料是否会

留在动模侧?

4.8 Will the runner fall free from the mold? 流道冷料是否能顺利脱落?

4.9 Is the sprue bushing located on the centerline of the mold? 浇口套是否在模具

中心线上?

4.10 Has the sprue length & diameter been minimized as much as possible? 主流道

长度和直径是否尽可能小?

4.11 Is the sprue bushing keyed to prevent rotation? 浇口套是否防止旋转?

4.12 Is the sprue bushing locked in to prevent it from backing out? 浇口套是否固定

以预防脱出?

4.13 Are gate inserts part of the mold design? 是否有浇口镶件?

4.14 Are runner inserts part of the mold design? 是否有流道镶件?

4.15 Are the ejector pins at the gates far enough away to allow the runners to flex

without breaking the gate off of the runner? 流道顶杆与浇口距离是否足够以防顶出时浇口折断?

4.16 Is there a gate puller, when gating into the stationary side? 当浇口在定模侧时是

否有拉料针?

4.17 Are runner bars part of the mold design? 是否需要流道开关?

4.18 Are there the SR of sprue bushing and Locating Ring specified customer

requirement? SR和定位环规格是否符合客户机台要求?

4.19 Do the triangle strong ribs needed for three plates runner? 三板模流道处是否要

做三角形加强筋?

4.20 拉料销形状确认?

5.1 Are knock out extensions specified to allow the ejector plates to be tied to the

press? 顶板上的顶出位置是否与机床相匹配?

5.2 Will the part stay with the movable half of the mold prior to ejection? 产品在顶出

前是否留在动模侧?

5.3 Is ejector travel a minimum of .15 greater than what is required for part ejection?

最小顶出距离是否比产品完全顶出大4.0mm?

5.4 Is ejector travel sufficient to allow the part & runner to clear the mold during

ejection? 产品和流道是否能完全顶出?

5.5 Are ejector stops needed to limit ejector travel? 是否需要顶出限位块?

5.6 If the sprue bushing has been moved off of the center of the mold have the press

knock out locations been moved as well?

如果浇口套偏离模具中心, 顶出位置是否也随着偏移?

5.7 Are ejector pins & sleeves clear of the press knock out locations?

顶杆和推管与机床顶杆位置相干涉吗?

5.8 Is stationary ejection required? 顶杆是否需要止转?

5.9 Are the ejector pins as large as practical? 顶杆是否足够大?

5.10 Do stepped ejector pins have the longest shoulder possible? 阶梯推杆的托尽可

能的长吗?

5.11 Are there a sufficient number of ejector pins to prevent the part from sticking,

distorting or cracking? 顶杆数量是否足够以防产品粘模, 变形或破裂?

5.12 Are the Ejector guide pins in the Ejector plate? 针板是否有EGP?

5.13 Are cushioned return pins used when ejector pins are located on a clamping

surface? 当顶杆在分型面上时,是否需要在复位杆底部加衬垫?

5.14 Are ejector delays needed? 是否需要顶出延时?

5.15 Is an early return system needed? 是否需要先复位系统?

5.16 Are springs required to return ejector plates? 顶板是否需要弹簧先复位?

5.17 Is a limit switch installed on molds with ejectors in slide paths? 滑块与顶杆相干

涉时是否安装顶出回位确认开关?

5.18 Are stripper plates of adequate thickness? 推板厚度是否足够?

5.19 Will hand loaded inserts stay in their location a full ejection? 需要手拿的镶件是

否能完全顶出?

Does the slide have enough travel to clear the part by a minimum of .12? 滑块抽芯距是否足够,离开产品距离最小3.0mm

Do slides have Superior slide locks or another method to hold them open?

滑块是否有定位装置?

Is there Lamina wear plates under the slides? 滑块底部是否有耐磨板?

On slides that wrap around cores, is there enough clearance between the ejector sleeves & the slides? 在环绕型芯的滑块上,推管与滑块之间的间距是否足够? Are slides removable from the face of the mold? 滑块是否能从模具表面取出? Do slides & ribs have grease grooves? 滑块或压板是否有油脂槽?

Is a limit switch installed on molds with ejectors in slide paths? 滑块与顶杆相

干涉时是否安装顶出回位确认开关?

Does the slide clear all ejector pins? 滑块与顶杆是否相干涉?

Is cooling needed in the slides? 滑块是否需要冷却?

Is a replaceable slide insert/face needed? 滑块镶件是否可以更换?

Is the cam pin large enough in proportion to the slide? 相对于滑块尺寸斜导柱是否足够大?

Is a delay necessary for the slide on mold open? 开模时滑块是否需要延时抽芯? Is the heel block angle at least 3° greater than the cam pin angle? 锁紧块角度

是否比斜导柱角度最少大3°

7.1 Has the cavity been constructed to prevent blowing or shifting of cavities and/or

cores under molding pressure? 模腔结构是否可以预防型腔和型芯在成型压力下不产生移动或困气?

7.2 Are cavity components polarized to prevent incorrect assembly 型芯镶件是否有

防错措施以防装配错误?

7.3 Are all by-pass shut-offs inserted for replace ability? 相互对擦镶件是否可以替

换 ?

7.4 Are there proper angles for all by-pass shut-off coring? 所有对擦镶件角度是否合

理?

7.5 Where there are sliding fits, are inserts made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different

hardness & different coatings? 与滑动配合镶件是否使用不同的材料, 硬度或涂层?

7.6 Are all fragile areas inserted for replace ability? 所有易损区域是否有镶件替换?

7.7 Should core pins be piloted? 镶针是否有导向定位?

7.8 Has mismatch been designed in to maintain critical dimensions on coring?

重要尺寸位置是否用镶件便于调整尺寸?

7.9 Are cavity blocks large enough to prevent deformation due to clamp pressure?

模腔是否足够大防止在锁模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

7.10 Should cavity blocks be interlocked? 模芯上是否有自锁?

7.11 Are cavity inserts backed up by a hardened plate? 模芯底部是否需要增加一块

有硬度的垫板?

7.12 Is the engraving properly located? 需雕刻的位置是否正确?

7.13 Is the engraving in reverse characters? 雕刻的字符是否相反?

7.14 Has the polishing requirements been specified? 抛光要求是否有详细说明?

7.15 Does the molding area have sufficient draft for part ejection? 成型区域是否有脱

模斜度?

7.16 Do the cavity components require plating? 型腔部件需要电镀吗?

7.17 Has the cavity sequence been identified on the mold base? 模板上是否有与型腔

相对应的序号?

7.18 配件是否有工艺螺丝孔?(斜压块,滑块压板,)有斜销模具顶针板上是否有装

卸工艺螺丝孔?

8.1 Is there a similar type of product for which reliable shrink data is available? 是否

有相同类型产品收缩数据可借鉴?

8.2 Has the mold been designed for a steel safe condition? 模具设计时是否因收缩变

形在模具上预留铁料?

8.3 Are there any areas of close coring that could affect shrinkage? 在靠近中心区域收

缩是否有变化

8.4 If warpage occurs, is there room to make adjustments? 如果翘曲变形是否有调整

空间?

9.1 Is the mold design toleranced to insure component interchangeability &

replaceability?

模具的设计公差能否确保零件的可互换性?

9.2 Has a complete bill of materials included with the mold design? 模具设计中是否

包含材料列表?

9.3 Are all drawings proper numbered & identified? 所有图纸是否有正确的编码或标

识?

点检表模板

点检表模板 点检表是一种用于检查和评估设备、工具或操作的清单。这种清单由一系列问题和所期望的答案组成,使用户能够快速检查和确定设备或过程是否正常运行或符合要求。点检表的目的在于确保设备和工作场所安全,也有助于管理和避免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下面介绍一些点检表模板作为参考。 1. 设备点检表模板 设备点检表模板用于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此模板应 包括设备型号、位置、点检日期、点检者等信息。模板中应列出所检查的项目,例如电线、电源、传感器等。每个项目应该有一个问题和期望的答案。用户可以在问题上回答“是”或“否”,并在有问题的情况下指定需要采取的操作。模板的末尾应该提供空间供用户记录有关设备修理、维护和更换所需部件的信息。 2. 安全点检表模板 安全点检表模板用于检查工作场所的安全状况。此模板 应包括工作场所的具体位置、点检日期、点检者等信息。模板中应列出工作场所内可能存在的危险物品或危险情况,例如未封闭的电线、危险的化学品等。每个项目应该有一个问题和期望的答案。用户可以在问题上回答“是”或“否”,并在有问题的情况下指定需要采取的操作。模板的末尾应该提供空间供用户记录有关安全计划、实施安全措施和培训员工的相关信息。 3. 操作点检表模板 操作点检表模板用于检查设备或工具的操作方式是否符

合要求。此模板应包括设备型号、所需工具的列表、操作步骤等信息。模板中应列出每个操作步骤,例如打开设备、设定温度等。每个操作步骤应该有一个问题和期望的答案。用户可以在问题上回答“是”或“否”,并在有问题的情况下指定需要采取的操作。模板的末尾应该提供空间供用户记录有关产品规格、操作培训、报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4. 大型机器点检表模板 大型机器点检表模板用于检查大型机器是否正常工作。此模板应包括机器型号、位置、点检日期、点检者等信息。对于大型机器,模板应该包括机器的不同部件,例如发动机、制动器、液压系统等。每个部件应该有一个问题和期望的答案。用户可以在问题上回答“是”或“否”,并在有问题的情况下指定需要采取的操作。模板的末尾应该提供空间供用户记录有关机器维修和日常维护的相关信息。 总之,点检表模板可以有很多种类型,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设备、工具或过程进行调整。这种清单有助于管理和维护设备、工具或操作的顺利运行。

点检表模板3篇

点检表模板 点检表模板是工业中常见的管理工具,它用来记录设备 或设施的点检情况,有助于预防设备故障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下面将详细介绍点检表模板的编写。 一、点检表模板的基本结构 点检表模板通常包括设备名称、点检内容、点检结果等 基本信息。具体而言,点检表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抬头和标题:抬头应包括公司名称,日期,点检人员 等基本信息,标题应清晰明确。 2. 设备信息:包括设备名称、型号、编号等信息。 3. 点检内容:根据设备特点制定点检内容,例如电机的 点检内容包含电机温度、电机噪声、电机电压等项目。 4. 点检结果:可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选项,也可以根 据具体情况增加不同级别的结果。 5. 备注:点检人员可以在此处添加备注信息,例如异常 情况的详细情况。 二、点检表模板编写的具体步骤 1. 设定点检内容:先确定设备的点检内容,把每个点检 项按照数量、工具、操作方法等要求细分,形成一个详细的表格。 2. 设定点检标准:设立一个基准值或标准值,对点检结 果进行判断;对于数量带量的检查,可以设定范围或上下限。 3. 设定点检周期:根据设备的工作环境、使用频率等因素,确定每次点检的时间间隔,设定期限。

4. 设定点检人员:对设备点检需要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 操作,设定专人或干部担任点检任务;由于点检需要按时完成,一定要对点检人员的细致程度进行考核。 三、点检表例子 以下是一个电机点检表格的例子: 1.抬头和标题:XXX公司电机点检表 日期:2022年6月1日 点检人员:XXX 2.设备信息: 设备名称:电机 型号:XXX 编号:XXX 3.点检内容: 电机温度:检查电机表面温度是否正常(标准值:40-50℃) 电机噪声:检查运转时电机噪声是否正常(标准值:< 90dB)电机电压:检查电机工作电压是否正常(标准值:220V) 4.点检结果: 合格:√ 不合格:× 5.备注: 电机3#的温度较高,需额外关注。 以上是点检表模板的具体介绍,希望能对工业点检有所 帮助。

设备日常点检记录表

设备日常点检记录表 设备日常点检记录表是一种用于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的文件,它既可以保证设备总体上能正常运行,也可以及早发现问题,避免设备出现严重故障耽误生产。 设备日常点检记录表是在工厂内部使用的一张表格,它记录着每日、每周或每月对设备的检查情况,包括检查人员的签名、检查时间、检查的设备及其型号、检查的项目、检查的结果和处理意见等,以便形成一份完整的点检记录。 设备日常点检记录表是针对各类设备进行检查,以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主要包括外观检查、部件检查、操作检查、安全检查和维护检查等内容。 1.外观检查:外观检查通常是每日必须进行的,涉及检查设备的外表、连接线路、显示屏等,以及外围设备的温度、湿度、粉尘浓度等,保证设备外观的安全性和良好的工作状态。 2.部件检查:部件检查是指检查设备的所有零部件,如电机、开关、传动装置、电气部件等,以及其他与设备相关的附件,确保它们处于完好的状态,并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设备出现故障。

3.操作检查:操作检查是检查设备是否按照正确的操作方式进行操作,以及检查操作者是否有足够的安全知识,以防止设备出现意外故障,以及检查设备是否能正常工作。 4.安全检查:安全检查是指检查设备和其他设施是否符合安全规定,比如检查电源线是否接地、检查机房的空调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等,以确保设备及其他设施安全可靠。 5.维护检查:维护检查是指检查设备是否需要进行维护,包括对电机、减速机、传动装置、电气部件等进行更换、清洗、调校等,以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设备日常点检记录表的制作不仅要求检查人员认真负责,还要求记录详细,并要求每次检查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以便随时查看,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设备日常点检记录表不仅可以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也可以用于追溯设备的维护情况,以便更好地解决设备问题。

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

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 摘要: 1.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的作用和意义 2.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的内容和结构 3.如何填写和使用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 4.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正文: 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是工业生产和设备维护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文档,用于记录设备点检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及时发现问题。本文将从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的作用和意义、内容和结构、如何填写和使用以及重要性和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的作用和意义 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主要用于记录设备点检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有助于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情况,防止设备故障,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使用寿命。同时,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也有助于企业进行设备维护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以及设备维护成本的控制。 二、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的内容和结构 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基本信息:包括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点检日期等; 2.点检项目:列出需要点检的具体设备部件,如电机、减速器、轴承等; 3.点检标准:列出各项点检项目的合格标准;

4.点检结果:记录点检过程中各项目的实际结果,通常分为合格、不合格和需要注意等几个等级; 5.异常情况及处理:记录点检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采取的处理措施; 6.点检人员签名:点检完成后,点检人员需在表格上签字,表示对点检结果负责。 三、如何填写和使用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 在填写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时,应按照表格中的要求,如实记录各项点检项目的结果。对于发现的异常情况,应尽快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在表格中。同时,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应定期归档,以方便企业进行设备维护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以及设备维护成本的控制。 四、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是设备维护过程中的重要文档,有助于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使用寿命。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定期点检、设备故障排查、设备维护计划制定和执行、设备维护成本控制等。 总之,设备点检记录表模板是工业生产和设备维护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档,对于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及时发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设备点检表3篇

设备点检表 第一篇:设备点检表的重要性 设备点检是指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以确保设备 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寿命。设备点检表则是对设备点检的记录和整理。设备点检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以下是其主要作用: 1.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设备点检表可以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设备的 异常情况,避免设备突然停机或故障影响生产。 2.保证设备安全 设备点检表可以对设备的安全隐患进行预防和排查,从 而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3.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设备点检表可以记录设备的维修保养情况,及时发现和 处理设备的故障和缺陷,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4.提高生产效率 设备点检表可以规范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使设备运 行更加稳定、高效,为企业的生产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综上所述,设备点检表是对设备点检的记录和整理,其 重要性不容忽视,可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保证设备安全,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对设备点检表的管理和使用应加强,不断完善和优化。 第二篇:设备点检表的编制 设备点检表的编制是保证设备点检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以下是设备点检表的编制步骤:

1.明确设备点检对象 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明确需要进行点检和维护的设备对象,建立设备点检表。 2.制定点检内容 制定设备点检表的具体内容,根据设备的相关参数、指标和要求,对设备进行分类点检,明确点检的范围和标准。 3.确定点检周期 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重要程度和要求,确定点检的时间周期,一般分为日、周、月、季、年等不同周期。 4.编制点检表 根据设备的点检对象和点检内容,编制相应的设备点检表,表格中应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生产厂家、客户名称、点检日期、点检人员、点检内容、点检结果等一系列信息。 5.标准化管理 对设备点检表进行标准化管理,注重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点检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设备点检表的编制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应重视和加强其管理。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设备点检对象、制定点检内容、确定点检周期、编制点检表和标准化管理等步骤,不断完善和优化设备点检工作。 第三篇:设备点检表的应用 设备点检表的应用可以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以下是其主要应用: 1.设备规范管理 设备点检表可以规范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使设备运行更加稳定、高效,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提高生产效率。 2.设备故障预测

点检表管理办法

点检表管理办法 点检表是企业常用的一种管理工具,用于日常设备巡检和检验,以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良好的点检表管理办法能够提高点 检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设备管理水平。本文将从点检表 的设计、执行和改进等多个方面探讨点检表管理的相关方法。 一、点检表的设计 点检表的设计是点检表管理成功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 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1 设备内容 点检表应根据设备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设计,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位置等信息。同时,还需要明确设备的关键部位和易损件,以及对应的检查项目和要求。 1.2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是点检表的核心内容,需要根据设备的性质和使用要求设计。对于主要设备,点检项目应包括运行状态、润滑情况、温度、压力、电气连接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易损件,应明确其磨损程度、使用 寿命等监测指标。 1.3 点检频次 点检频次应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进行确定。对于关键设备 和易损件,点检频次应较高,以确保问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同时,

点检频次也应结合设备的维修保养计划,与定期保养、大修、更换等工作形成有效衔接。 二、点检表的执行 点检表的执行是点检表管理的核心环节,保证执行的有效性有助于设备管理的提高。以下几个方面是点检表执行的关键。 2.1 培训和指导 点检表的执行需要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执行人员对点检表的内容和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培训内容包括点检表的使用方法、检查项目的操作规程、问题处理的流程等。同时,还需提供现场指导,确保执行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点检表的使用技巧。 2.2 记录和记录 点检表的执行需要有完整的记录和记录。执行人员应按照点检表的要求进行检查,并及时记录设备的运行状况、异常情况和处理结果等信息。同时,还需将点检记录存档,以备后续查询和分析。 2.3 问题处理 点检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或异常情况。执行人员应及时处理,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防止。同时,还需将问题和处理过程记录在点检表中,以便后续分析和改进。 三、点检表的改进

设备点检计划表

设备点检计划表 篇一:设备定期点检计划表 责任班组:电信班 责任班组:电信班 责任班组:电力班 篇二:设备点检计划的制定和点检业务流程 设备点检计划的制定和点检业务流程 一、点检计划制定和点检路线图 1.运行岗位应编制有每运行班相应的巡(点)检路线图。 2.点检员应根据点检标准的要求,按开展点检工作方便、路线最佳并兼顾工作量的原则,编制所辖设备的点检计划,再按照每天点检计划编制点检路 线图,达到准确、合理、省时、有效作业的目的。 为了达到路线最佳的目的,在编制周计划时,应把相近的设备列人同一天点检计划。为了使点检工作量均衡化,对每周检查一次的设备,均衡分配在周一至周四,周五可集中安排每月点检一次的设备,一般每一个点检员要有5一6条点检路线。 3.按点检标准编写定期点检计划。 二、点检业务流程 点检的作业流程是指点检定修业务进行的程序,也称点检工作模式,

即点检员进行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工作循环。 点检流程图是点检作业进行的程序语言,它代替了上下、横向之间的业务关系,完全改变了传统管理,即行政指令性管理和指挥的模式,按科学的程序进行管理。这种作业管理的全过程,即计划(根据标准编制的作业表、计划表) ——实施(确认设定点的状态、结果记录、异常的发现及调整处理)——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信息传递、整理分析)——反馈(核对计划、标准),以提出修正、修改意见,改善点检作业过程中的各种条件,提高点检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四节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标准 点检定修制是一个平台,它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特点,点检制的“四大标准”是技术性的,又称为基准类标准。它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予以配套,使全厂的任何工作被有关标准体系所覆盖。制订上述标准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注意将传统管理中有实用价值的管理制度整合在新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中,例如技术监督可列人新标准体系中的点检标准内;缺陷管理则列人维护保养标准内。 2.管理标准的制定要体现标准化作业的精神,即做到: 1)基准标准规范化。 2)安全工作标准化。 3)管理方法标准化。 4)工作程序标准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