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最新_年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最新_年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1)α-受体阻滞剂(推荐):最常用的是长效非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酚苄明,初始剂量5~10 mg,2次/日,据血 压调整剂量,每2~3日递增10~20 mg;发作性症状控制、 血压正常或略低、体位性低血压或鼻塞出现等提示药物剂 量恰当,一般每日30~60 mg 或 1 mg / kg已足,分3~4 次口服,不超过2 mg / kg / d。 也可选用α1-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2~5 mg,2~3次/ 日)、特拉唑嗪(2~5 mg /日)、多沙唑嗪(2~16 mg /日)等。压宁定(乌拉地尔)具有中枢和外周双重作用, 每日30~90 mg,分次口服。
随访
1.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如高血压)、生化指 标(如血浆游离MNs、24h尿CA和分馏的MNs)、 CT扫描等。
2.随访方案 (1)推荐术后10~14天复查血尿生化指标,判 断肿瘤是否残留、有无转移等。 (2)散发病例单侧肾上腺切除者每年一次,至 少连续10年。 (3)高危群体(SDHB突变、肿瘤体积巨大) 和遗传性PHEO者每6~12个月复查1次临床和生 化指标,
22
2011_年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 预后及随访
(三)定位诊断
▪ (1) CT 平扫 + 增强(推荐首选) ▪ (2) MRI(推荐) ▪ (3)超声检查(可选择)
(四)遗传性综合征的诊断和基因筛 查
▪ 1.大约1/3的嗜铬细胞瘤有遗传因素参与。 ▪ 2. 下列情况应考虑遗传疾病 ▪ (1)PHEO/PGL家族史者; ▪ (2)双侧、多发或肾上腺外PHEO; ▪ (3)年轻患者(<20岁); ▪ (4)患者及其亲属具有其他系统病变:脑、眼、
甲状腺、甲状旁腺等 ▪ 3.基因筛查(可选择):RET/VHL/SDHB/SDHD,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探索病因、症状与治疗在临床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它来源于肾上腺髓质中的嗜铬细胞。

本文将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进行探讨。

一、病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由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发生恶性肿瘤而引起的。

有研究表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家族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大约10-15%的患者具有遗传性。

其中最常见的遗传病例是孤立家族遗传性肾上腺髓质增生症(PGL)。

与之相关的基因突变主要包括SDHB、SDHD和SDHC。

此外,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也可以发生在孤立的散发性病例中,病因尚不明确。

二、症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具有多样化的症状,且症状难以准确诊断。

根据患者体内嗜铬细胞分泌的激素种类和水平,症状表现差异较大。

常见的症状包括持续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体重减轻、颈部的放射性酸胀疼痛以及手指震颤等。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心动过速、心绞痛、恶心、呕吐、短暂性的中风症状以及骨骼疼痛等。

三、诊断临床上,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至关重要的。

常规检查包括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电图、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

同时,测量血和尿中的嗜铬细胞分泌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有助于确诊和判断瘤体的活跃程度。

影像学检查也是常用的辅助手段,如CT、MRI和MIBG扫描。

对于家族病例,遗传学检查也非常重要。

四、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方法因患者的病情而异。

对于良性小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手术前需要恰当地准备,包括血压控制、激素替代治疗和液体支持等。

手术切除的目标是完全切除瘤体,以防止恶性转化和复发。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放疗和化疗可能成为其他治疗选择。

在术后的恢复期间,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随访和监测。

这包括定期检查血压、检测肾上腺激素水平以及进行影像学检查。

如有必要,还需进行重复手术,以去除复发或转移病灶。

在术前和术后的处理中,患者还可以接受靶向治疗。

1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1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fr d a r t s e t e c s n lsso ai n swi d e a h o h o c tma T erci i a aa e ip r t e p e a a in a d h g — o me er p ci a e a ay i f1 p t t o v 2 e t a r n l e c r mo yo . h i l c ld t,p r e ai r p r t n i h h p n o v o l h so p n a d mi a u g r e e i cu e .Re uls Al o p t n s s c e sul a s d t r u h d n e o s p ro , e o e e n i t n o e b o n l r ey w r n l d d g s s t l f 1 a i t u c sf l p se h o g a g r u e d r c v r d a d 2 e y i w r ic a g d Co c u i n Di g o i a e i r v d b o l n a e ul a e h soy c l ci g a d s l cie e a n t n fr ee dsh re . n l so a n ss c n b mp o e y wh l a d c r f l c s i r o l t n e e t x mi a i o y y t e n v o q ai t e d t n e i n lc l a in Mo e v r et rp e p r t e p e a ai n a d t cl b yn p r t n lr u ie p a h e o e u l ai a a a d lso o ai t . r o e ,b t ro e ai r p r t n sr t o e ig o ea i a o t ly t e k y r l t v z o e v o i y o n p a h e o e i e u i g c r iv s u a o l a in n e r a i g mo t l y at rs r e . l yt e k y r l n r d c n a d o a c l rc mp i t s a d d c e sn rai f u g r c o t e y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其 中恶性 肿瘤 生长部 位为膀胱 3例 . 主动脉旁 2例 。本组 腹
病程 1d一 0年 , 5 2 平均 3 . 5 8个 月, 中恶 性肿瘤为 &. 其 7个
月。
12 临 床 表 现 .
主要症状 : 本组 1 3例 ( 2 9 ) 9 . % 有高血压 , 血压超过 2 / 8 1k a 6 P 者有 1 2例 。其 中阵发性高血 压 8例 . 持续性 高血压 3 例。 持续性 阵发性 发作 2例 。 其他伴随症状 : 头痛 1 0例 . 心悸 7倒 , 尿时心慌 5倒 , 排 多 汗、 腹部肿钧 、 心 、 尿各 2倒 , 力 模糊 、 恶 血 视 昏厥 、 无症 状
节. 在腹主动脉旁 、 系膜下 动脉根部 的副神 经节形成 所谓 肠
的 L ceknl . 年后 逐渐 萎缩 。成 人 肾上腺外 嗜 铬细 ukraa 体 成 胞瘤多被 认为是 嗜铬细胞 组织 未退 化的结果 。本组 均为 成 人。肾上腺外 嗜铬细 胞瘤有多 发性 、 复发性 的趋 向, 可能 是 嗜铬体成人后 未退 化 而呈 多 中心先 后发展 为嗜铬 细胞瘤 的结果 ” 。国外报道肾 上腺外嗜铬 细胞瘤约 占嗜铬 细胞瘤 】 的 1% , 0 恶性 占 1% . 0 国内报道 肾上腺外 嗜铬细 胞瘤约 占嗜 铬细胞 瘤的 2 % 一 0 , 性约 占 1% ~ 6 8 % 。本组分 0 4% 恶 7 3 .4 别为 1.% 和 3 . %。肾上腺外嗜铬 细胞瘤多 发生在腹 主 46 57
【 关键词 】 肾上朦 外嗜铬 细胞墙 ; 断; 诊 诒疗 【 中圈分 类号 】 13 4 R3、 【 1 7 1 ;766 7 文献标识码 】A
嗜铬细胞瘤依据 位置不 同分 为 肾上腺髓 质和 肾上 腺外 两类 , 后者 较少见 。我 院 自 18 9 8—19 9 8年 间诊 治 肾上 腺外 嗜铬细胞瘤菸 1 , 4例 报道如下 。

2024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完整版)

2024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完整版)

最新: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附图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

大多数的肾上腺意外瘤属于良性肿瘤,但仍有<2%的肾上腺意外瘤为恶性病变,且自2017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所有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a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均具有恶性潜力的可能[1]。

故了解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随访对临床工作十分重要。

为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治水平,欧洲16个不同机构、国家的多学科专家小组于2020年首次制定了《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2](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是由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和欧洲罕见成人实体癌症参考网络合作编制,文中提供了证据水平和推荐级别,按照循证医学证据水平,为肾上腺皮质癌(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 ACC)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分类、治疗和随访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意见。

01 流行病学肾上腺癌分为两种,一种是起源于肾上腺皮质的ACC,另一种为来自肾上腺髓质的恶性嗜铬细胞瘤[3]。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产生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后者常称为副神经节瘤,与嗜铬细胞瘤合称PPGL。

据估计,ACC的发病率为每年(0.5~2.0)/百万,其发病高峰出现在儿童和40~50岁人群。

PPGL 的发病率每年在(2~8)/百万,且与年龄呈正相关[4]。

02 诊断与风险评估鉴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且治疗及随访涉及多个学科,故强调对疑似ACC或PPGL患者均应进行多专家小组会诊讨论,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2.1 激素检查激素检查有助于评估肾上腺肿块的良恶性、判断有无危重症风险。

对于所有怀疑为ACC或嗜铬细胞瘤的肾上腺肿瘤患者均应检查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表1)。

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靶向药物治疗
介绍了针对嗜铬细胞瘤的靶向药物,如何使 用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化学治疗
简要介绍了化学治疗的作用及适用情况。
治疗后的随访
1
术后恢复和监测
患者术后的恢复过程及常规监测的重
随访间隔和方案2Fra bibliotek要性。
建议在治疗后的不同阶段进行定期随
访,以确保病情控制和复发预防。
3
检查和评估
详细说明了随访中需要进行的各种生 物化学、影像学和临床实验室检查。
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了解什么是嗜铬细胞瘤及其风险因素,并介绍诊断和分类方法,详细解释治 疗原则和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其他治疗方式和预防措施。
疾病概述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起源于肾上腺或其他副腎组织。本节将介绍 嗜铬细胞瘤的定义、病因学和临床表现。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详细说明了使用X射线、CT扫 描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诊断的流程。
实验室检查
解释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和尿液 检验,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嗜 铬细胞瘤。
细胞学检查
讲述如何通过细胞学检查来评 估嗜铬细胞瘤的类型和分级。
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详细讲解了手术治疗的过程,包括手术前准 备、手术时的注意事项和术后恢复和后续管 理。
放射治疗
解释了放射治疗的原理和在嗜铬细胞瘤治疗 中的作用。
预后和疾病相关病症
描述嗜铬细胞瘤的预后指标和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相关病症(MEN)的关联。
嗜铬细胞瘤家族研究
介绍了研究嗜铬细胞瘤的家族疾病学,包括MEN和遗传风险评估。
未来的治疗方式
探讨了嗜铬细胞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可能出现的新治疗方式。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卫生民;王文生;程远合;史梦年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2(020)004
【摘要】目的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2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23例(95.8%),尿VMA检查24例,阳性23例(95.8%),B超、CT及MRI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2.5%、100%及100%.全部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血压恢复正常者20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尿VMA检查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B超、CT及MRI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本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总页数】2页(P280-281)
【作者】卫生民;王文生;程远合;史梦年
【作者单位】洛宁县妇幼保健院泌尿外科,河南,洛宁,471700;河南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6.6
【相关文献】
1.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J], 申杰;肖民辉;徐万超;邹岷;罗耀辉;张科;杨小华
2.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J], 孔垂泽
3.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J], 孔垂泽
4.18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的研究 [J], 刘珍才
5.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与治疗 [J], 刘建军;李启忠;王向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上腺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肾上腺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十五、肾上腺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一、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一、【概述】儿茶酚胺增多症(hypercatecholaminemia):由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髓质增生的共同特点是肿瘤或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或多巴胺),而引起相似的临床症状,统称为儿茶酚胺增多症。

嗜铬细胞瘤( pheochromocytoma,PHEO ):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肿瘤,合成、存储和分解代谢儿茶酚胺,并因后者的释放引起症状。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起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的肿瘤,包括源于交感神经(腹部、盆腔、胸部)和副交感神经(头颈部)者。

前者多具有儿茶酚胺激素功能活性,而后者罕见过量儿茶酚胺产生。

2004年,WHO的内分泌肿瘤分类[1]将嗜铬细胞瘤定义为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的肿瘤,即肾上腺内副神经节瘤;而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来源者定义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

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嗜铬细胞瘤特指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而将传统概念的肾上腺外或异位嗜铬细胞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m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WHO的诊断标准[1]是在没有嗜铬组织的区域出现嗜铬细胞(转移灶)如骨、淋巴结、肝、肺等。

局部浸润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均不能用于区分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

二、【临床表现】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生率约80%~90%[28]。

50%~60%为持续性,40%~50%为发作性,10%~50%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5%血压正常。

可伴有典型的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其发生率为50%以上[29]。

伴有血糖增高的发生率约40%。

部分患者可能会以心肌病、高钙血症、血尿、糖尿病、库欣综合征、肠梗阻、甚至视力下降等原因就诊[30];家族性PHEO/PGL可以相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如MEN-2(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发粘膜神经瘤)、VHL病(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肾囊肿或肾细胞癌、胰腺囊肿或肿瘤、附睾囊腺瘤)、NF-1(皮肤多发神经纤维瘤、色斑、虹膜“利舍结节”)、家族性PHEO-PGL综合征(头颈部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等[2, 5, 31, 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指南-中国-2021精简版一、流行病学和病国学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 占高血压病人的0.1%~0.6% ,年发病率3~4/100万人,尸检发现率约为0.09%~0.25% ,人群中约50%~75%的PHEO/PGL 未被诊断。

目前约25%的PHEO 系影像学偶然发现,占肾上腺偶发瘤的4%~5%。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50 岁。

PGL占全部嗜铬细胞肿瘤的15%~24%。

PHEO/PGL病因尚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PHEO/PGL主要源于肾上腺髓质,约9%~24%源于肾上腺外。

PHEO多为单侧,约95%以上的PGL位于腹部和盆腔最常见部位为腹主动脉旁、肾门附近、下腔静脉旁等;其次为盆腔,膀胱PGL占膀胱肿瘤0.5%,占PGL的10%; 再次为头颈和胸腔纵隔。

15%~24%可多发。

典型PHEO直径约3~5cm大小,但也可>10cm,平均重量40~100g(>5~<3500g)。

三、临床表现1. 病症和体征1)典型的病症:包括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其发生率为50%以上。

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临床病症,发生率约0%-90%。

50%-60%为持续性,40%-50%为阵发性。

3) 体位性低血压,10%-50%患者可出现,由血容最减少所致。

4) 心血管并发症,约12%患者首次以心血管并发症就诊,特别是肿瘤较大患者。

5) 其它病症:局部患者可伴有白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局部患者可能会以心肌病、高钙血症、血尿、糖尿病、库欣综合征、肠梗阻、甚至视力下降等原因就诊。

2. 临床特点嗜铬细胞瘤称之为"10%肿瘤",10%可以恶变:多见于女性,多见于肾上腺外,5年生存率约36%-60%;10%为双侧多发;多见于家族性疾病;10%好发于肾上腺以外,称之为PGL ,最多见于主动脉旁嗜铬体。

10%为儿童发病:多见于家族性疾病。

四、诊断PHEO/PGL因其多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特征,难以准确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对可疑病人的筛查、定性诊断、影像解剖和功能定位诊断等,对于有遗传倾向者尚需基因筛查。

可疑病例的筛查指征:(1)伴有头痛、心悸、大汗等"三联征"的高血压;(2) 顽固性高血压;3)血压易变不稳定者;(4) 麻醉、手术、血管造影检查、娃振中血压升高或波动剧烈者,不能解释的低血压;(5) PHEO/PGL家族遗传背景者;(6) 肾上腺偶发瘤;(7) 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

〈二〉定性诊断实验室测定血浆和尿的游离CA(E、NE、DA) 及其代谢产物如VMA是传统诊断PHEO/PGL的重要方法。

1、24 小时尿CA(推荐)、2、血浆游离MNs(推荐)、24小时尿MNs( 推荐)、24小时尿总MNs (MN+NMN)、VMA(可选)、血浆CA(可选)定位诊断1. 解剖影像学定位主要是CT和MRI,二者具有类似的诊断敏感性(90%~100%) 和特异性(70%~80%),没有证据说明何者更优,可选其一。

(1) CT平扫+增强(推荐首选) :CT表现:大多数嗜铬细胞瘤在CT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梨形,边界清晰的实性肿块,一般均较大,多数为3~5cm,个别可达20cm,肿块多数密度不均匀,以低等混杂密度为主,少数伴有出血或钙化者密度可增高,增强扫描由于嗜铬细胞瘤血供丰富,多呈明显增强,边缘增强更明显,而实质除坏死囊变局部外亦增强,增强后可类似厚璧内腔不规那么囊肿样改变。

肿瘤内密度不均和显着强化为其特点,能充分反映肿瘤形态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2) MRI(推荐):优点是敏感性与CT相仿,推荐以下情况代替CT:1)儿童、孕妇或其他需减少放射性暴露者; 2) 对CT造影剂过敏者; 3) 生化证实儿茶酚胺升高而CT 扫描阴性者; 4) 肿瘤与周围大血管关系密切,评价有无血管侵犯。

5) 全身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有助于探测多发或转移病灶。

2. 功能影像学定位(推荐有条件的地区选择) 不作一线推。

1)确诊定位并利于鉴别诊断。

2) 检出多发或转移病灶(分泌E的PHEO>5cm; 分泌NE的PHEO;功能性PGL)。

3) 生化指标阳性和/或可疑,CT/MRI未能定者。

4)术后复发者。

(1)间碘苄胍(MIΒG)显像;2〕生长抑素受体显像;(3) PET显像:18F-FDG-PET,优于MIΒG,敏感性和特异性达100%。

四、治疗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是完整的手术切除。

根据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的能力、经验,手术存活率在98%~100%。

腔镜下的肿瘤切除已经成为绝大局部肾上腺肿瘤治疗的标准术式,同样也适用于嗜铬细胞瘤的处理。

〈一〉术前药物准备PHEO/PGL术前充分的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未常规予α-受体阻带剂以前PHEO手术死亡率达24%~50%。

术前药物准备的目标在于阻断过最CA的作用,维持正常血压、心率/心律,改善心脏和其他脏器的功能;纠正有效血容量缺乏;防止手术、麻醉诱发CA的大量释放所致的血压剧烈波动,减少急性心衰、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无明显血压升高或者缺乏典型病症的PHEO/PGL患者仍然推荐术前进行CA 的阻断处理。

术前的扩容在充血性心衰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需要谨慎使用,同时无证据说明术前输血扩容能降低术中术后的风险。

1. 控制高血压(1) α-受体阻滞剂(推荐):最常用的是长效非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酚苄明,初始剂量10mg,1次/日或2次/日,据血压调整剂量,每2~3日递增10~20mg; 发作性病症控制、血压正常或略低、体位性低血压或鼻塞出现等提示药物剂量恰当,一般每日30~60mg 或1mg/kg 巳足,分3~4次口服,不超过2mg/kg/d。

小儿初始剂量0.2mg/kg (<10mg) ,每日4 次,以0.2m/kg递他增。

也可选用α1-受体阻滞剂如派唑嗪(2~5mg,2~3次/日) 、特拉唑嗪(2~5mg/d) 、多沙唑嗪(2~16mg/d)等,但需要注意这类药物存在α受体的不完全阻滞作用。

(2)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由于钙拮抗剂的药理作用,它的单独使用并不能改善PHEO/PGL所带来的所有血液动力学改变,因此仅以下3 种情况联合或替代α-受体阻滞剂:1)单用α-受体阻滞剂血压控制不满意者,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并可减少前者剂量;2)α-受体阻滞剂严重副作用病人不能耐受者,替代之,3)血压正常或仅间歇升高,替代α-受体阻滞剂,以免后者引起低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

2. 控制心律失常对于CA或α-受体阻滞剂介导的心动过速(>100~120次/分)或室上性心律失常等需加用β受体阻滞剂,使心率控制在<90< span="">次/分。

但β受体阻滞剂必须在α-受体阻滞剂使用2~3日后,因单用前者可阻断肾上腺素兴奋β2受体扩张血管的作用而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心肌梗死、肺水肿等致命的并发症。

推荐心选择性的β2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

3. 高血压危象的处理:推荐硝普钠、酚妥拉明或尼卡地平静脉泵入。

4. 术前药物准备的时间和标准推荐7~10天,发作频繁者需4~6周。

以下几点提示术前药物充分:1)血压稳定在120/80mmHg 左右,心率<80~90 次/分;2) 无阵发性血压升高、心悸、多汗等现象;3) 体重呈增加趋势,红细胞压积<45%,4) 轻度鼻寨,四肢末端发凉感消失或有温暖感,甲床红润等说明微循环灌注良好。

〔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PHEO/PGL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强调与麻醉科等多学科充分合作。

推荐全麻,实时监测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必要时漂浮导管。

积极扩容的同时注意防治心力衰竭。

1. 手术方式根据病情、肿瘤的大小、部位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术者的经验合理选择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手术。

(1)腹腔镜手术(推荐) :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具有术中CA释放少、血压波动幅度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肾上腺PHEO 推荐首选的手术方式。

(2) 开放手术:推荐于肿瘤巨大、疑恶性、肾上腺外PGL 、多发需探查者。

腹主动脉主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区有丰富的副神经节嗜铬体,为肿瘤的好发部位,是探查的主要区域;对来自胸腔、纵隔或膀胱的PGL,应根据肿瘤位置,选择相应手术径路。

2. 肾上腺保存与否推荐尽可能保存肾上腺,特别是双侧、家族性或具有遗传背景者推荐保存正常肾上腺组织,基于如下原因:防止皮质激素终生替代、家族性PHEO恶性罕见(2%)、残留肾上腺复发率低(10%~17%)。

〈三〉恶性PHEO/PGL的治疗多种病理学指标用于预测PHEO/PGL的恶性行为,但迄今最具预测价值的是定位于肾上腺外(36%) 、肿瘤的大小(>5cm者76%,≤5cm者24%) 和SDHΒ 基因突变(66%~83%) 。

血、尿多巴胶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升高亦提示恶性可能。

1. 手术治疗:尽管手术切除原发或转移病灶仍是主要治疗手段,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说明对于转移的PHEO病灶,手术切除相比药物控制更能延长患者的存活或改善病症的控制。

手术减瘤可能有利于术后放化疗或核素治疗。

2. 放射性核素治疗:用于无法手术或多发转移、MIΒG或奥曲肤显像阳性者。

最常用的药物是131I-MIΒG。

3. 放疗和化疗:外放射治疗推荐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和缓解骨转移所致疼痛,化疗推荐CVD方案。

联合MIΒG可能提高疗效。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可能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