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基本知识及主要论点

合集下载

《艺术概论》基础知识

《艺术概论》基础知识

艺术概论1.现在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内向性、张扬非理性、善用隐喻性、走向抽象性2.模仿说即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再现,这种观点最早流行与古希腊3.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里的营业性放映,宣布了电影的正式诞生。

4.艺术鉴赏包括三个层面,直觉感受层面、深入体验层面、领悟升华层面。

5.现实主义基本特征强调现实生活的客观再现、注重艺术形象的典型概括、主张思想感情的隐性流露。

6.艺术评论较常见的三个形式论著体、小品体、笺注体7.艺术鉴赏的心理包含五个要素审美注意、感觉直觉、联想想象、情感共鸣、领悟理解8.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

9.想象的主要特点聚合时空、集纳美质、补充缺失、关注生命、转换角色10.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内在的要素,主要包括题材、情节、主体、意蕴。

11.舞蹈从风格上区分主要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

12.演唱性音乐从创作角度分类可分为民间歌曲、创作歌曲。

13.艺术流派形成的三种类型组织性流派、自发性流派、区域性流派。

14.网络艺术特征对科学解说的依赖性、艺术形态兼容性、创作与欣赏的交换性。

15.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四分法,把文学作诗歌、散文、小说、表演文学。

16.喜剧的特征综合性、舞台性、冲突性、程式性、虚拟性。

17.贯穿整个艺术发展过程的两个方法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18.代表元杂剧最高成就的品是王实甫的《西厢记》1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20.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包括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

21.小说写作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22.文学的典型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

1.意态:是由书法家主管意趣赋予字体的一种内含的飞动之势,主要是由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偃仰、应接、顾盼之间形成的情感运动,生命运动。

艺术学概论资料

艺术学概论资料
39
(二),关于自身规律可以理解为两点: 1,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2,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40
第四节 艺术继承与创新
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继承是手段,
创新是目的。 二,创新的原则 坚持批判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1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42
23
六,形式性 艺术的内容最终要依靠一定的形式表
达出来,离开了形式,艺术就无法完成。 形式是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是艺术所依 赖的物质材料。
24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25
第一节 艺术的构成
一、客体世界 二、艺术创作与制作 三、艺术作品 四、艺术的传播与接受
26
一、客体世界 客体世界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
第二节 艺术与哲学
哲学代表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 术代表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学通过 美学来影响艺术,艺术启发哲学家的思 考,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
1,哲学影响并决定艺术家的总体思想。 2,哲学促进艺术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49
第三节 艺术与宗教
1,在认识世界的方式上两者有很多的相 同之处。
2,宗教利用艺术来宣传,同时也为艺术 提供题材与内容。
四、学科的建立
19世纪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提出 “美学的根本问题与艺术哲学完全不同” 的观点,解决了艺术学研究对象的问题。 从此,艺术学就建立起来了,他也被成 为“艺术学之父”。
4
第二节 学科任务 一、系统地阐释艺术活动的基本状况,
确立科学的、进步的艺术观 二、了解艺术活动系统各个环节的密切
联系,探讨艺术活动的规律与特点 三、指导人们遵循审美规律和艺术规律
56
(3)以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 再现艺术: 绘画 雕塑 戏剧 表现艺术: 音乐 舞蹈 建筑 (4)以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 动态艺术: 音乐 舞蹈 戏剧 静态艺术: 绘画 建筑 雕塑

大二艺术学概论知识点归纳

大二艺术学概论知识点归纳

大二艺术学概论知识点归纳艺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艺术的本质、表现形式和作用。

大二艺术学概论是艺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对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艺术史及不同艺术门类的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艺术领域的知识和概念。

本文将对大二艺术学概论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 艺术的定义与特征艺术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又广泛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对艺术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

然而,总体而言,艺术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创造出的具有审美功能并能够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有意义的作品。

艺术的特征包括创造性、表现性、审美性和传递性。

2. 艺术分类与门类艺术可以分为多个门类,包括绘画、雕塑、音乐、戏剧、舞蹈、建筑等。

每个门类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

此外,艺术还可以按照风格、时代、地域等进行分类。

3. 艺术史与艺术家艺术史研究的是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各个时期和地区的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

艺术家是创造艺术作品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技巧和才华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

4. 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艺术作品的创作受到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时代变化的影响。

同时,艺术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够传达社会情感、表达社会意识和塑造社会价值观。

5. 艺术欣赏与评论艺术欣赏是指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艺术评论则是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评价。

艺术欣赏和评论有助于培养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 艺术理论与批评艺术理论研究的是艺术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对艺术的本质、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进行探讨。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批判,通过分析和评论来提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水平。

7. 艺术教育与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为其提供专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培训。

艺术市场是指以艺术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艺术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对艺术家的创作和艺术机构的运作都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大二艺术学概论涵盖了艺术的定义、分类、艺术史、艺术家、艺术与社会、艺术欣赏与评论、艺术理论与批评以及艺术教育与艺术市场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

《艺术学概论》资料汇总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本章容的重点和难点1.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名词)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名词)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何目的。

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主观意志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名词)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俄国19世纪革命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3.“艺术的特征”★(名词)(1)形象性。

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艺术学概论基础知识及要点

艺术学概论基础知识及要点

艺术学概论基础知识及要点1、艺术概论研究对象及学科特点艺术四要素:艺术家——作品——欣赏者——世界艺术活动圈: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研究——艺术创造2、艺术概论: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性研究的学科。

3、艺术起源的几种学说及其代表性人物: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表现说、艺术起源多元决定论。

①模仿说:艺术是对自然界河社会现实的模仿A、合理性:原始艺术具有模仿成分B、片面性:模仿并非艺术本质。

只是一种实现手段C、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②巫术说:艺术具有某种实用倾向或实际目的的行为A、合理性:原始思维,万物有灵。

能力有限,寄托巫术B、片面性:艺术离不开物质生产劳动C、代表人物:弗雷泽《金枝》,英国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③游戏说:艺术出自一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过剩精力的释放。

表现在:Ⅰ、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Ⅱ、人将这种自由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A、合理性:揭示了人流思想深处的原始的艺术冲动B、片面性:忽略了人的艺术创造的社会实践性C、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席勒,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④劳动说: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艺术A、合理性:指出了艺术活动的社会实践根本特征B、片面性:社会实践逐渐生成具有审美色彩的中间艺术C、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希尔恩《艺术的起源》。

⑤表现说: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A、合理性:艺术具有表现情感的实际功能B、片面性:艺术起源并非出于表现,而是有其发展过程C、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

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情感表现说”。

美国苏珊.朗格,“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⑥多远决定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二十由多元决定的。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现象,因此,艺术的起源与社会性、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有关联。

《艺术学概论》课程重点

《艺术学概论》课程重点

《艺术学概论》课程要点重点部分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2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

第二节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本章的重点难点:1.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学说中,重点应掌握“巫术说”与“生产劳动说”。

2.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3.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第二节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超经典总结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超经典总结

《艺术学概论》总结归纳(一)基本框架1.本教材由“艺术总论”、“艺术种类”和“艺术系统”三部分(三编)组成。

上编“艺术总论”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和“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四章。

其中“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章,讲述了“艺术本质”在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论述了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的起源”一章,归纳了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如:“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表现’”,分析了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关系。

“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一章,论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如“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讲述了“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一章,讲述了“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分析了艺术与哲学、艺术与宗教、艺术与道德和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艺术学概论框架第一章

艺术学概论框架第一章

‎突出特点 把创作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 ‎艺术创作过程,并融会到艺术作品之中
‎2 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又具有相对的独立 ‎性
‎有其深刻的经济和政治根源
‎19世纪的俄国经济上十分落后,但文学艺术涌现 ‎了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等一批作家
‎19世纪俄国反对沙皇政府封建主义专制统治的斗 ‎争,新的生产力强烈要求打破破旧的生产关系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 ‎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具有该特点的原因: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 ‎生产
‎艺术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 ‎能动性和独创性
‎唐代韩幹《照夜白图》和元代赵孟頫画马各不相 ‎同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独到发现和深刻理 ‎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 ‎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但他还包含辩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 ‎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艺术离不开 ‎内容,也离不开形式,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 ‎性。
‎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说。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 ‎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 ‎动”
‎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 ‎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自由的艺术”不夹杂任 ‎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顾闳《韩熙载夜宴图》用“心识默记”的方法
‎艺术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 ‎者是有机的统一
‎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 ‎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使其具有令人惊 ‎叹的感人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学概论》基本知识及主要论点关于艺术的本质1.艺术学之父: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2.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刘勰:《文心雕龙》中原道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原。

”4.朱熹:“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5.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及至人生的意义等。

6.宋代严羽的“妙悟”说。

7.袁宏道,明朝人,“性灵悦”。

8.亚里士多德: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艺术概念,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应当照事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模仿。

9.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10.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1.圣佩韦:实证论批评家,重视对作家的研究。

12.20世纪新批评派,结构主义,强调对文艺作品的结构和模式深入探索。

13.阐释学美学,接受美学,重视对欣赏者的研究。

14.罗丹:“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

”15.西汉时期的刘安《淮南子》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16.东晋顾恺之倡导“以形写神”。

17.南齐谢赫论绘画六法时,其中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

18.清代金人瑞在赞《水浒》:“《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19.阿巴贡、严监生:悭吝、贪婪。

20.奥勃洛莫夫:懒惰因循。

21.鲁迅先生讲: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史。

”22.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美学家莱辛:“在古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这个论点建立了,必然的结论就是: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追求的东西,如果和美不相融,就该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融,也至少必须服从美。

”23.俄国19世纪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现实的美只有内容,而艺术则把它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因此绘画优于现实。

24.齐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25.德国启蒙学者温克尔曼:“希腊艺术的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26.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利特:“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27.席勒,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

“当狮子不为饥饿所迫,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了享受。

”28.斯宾塞,19世纪英国哲学家。

他认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

艺术和游戏,就是人的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

”他强调,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他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须的活动过程,而是为了消耗机体中积聚的过剩精力,并在自由地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

29.德国学者谷鲁斯认为:“游戏”并不是完全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而是为将来的实际生活作准备或作练习。

30.爱德华·泰勒,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其在《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31.弗雷泽:英国著名人类学家。

《金枝》书中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

32.托马斯·门罗,美国著名美学家,著有《艺术的发展及其文化史理论》。

33.希尔恩,艺术史学家,著有《艺术的起源》。

34.科林伍德:美国著名史学家。

《艺术原理》:“可是巫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似是既强烈而又切近的,巫术活动总包括着象舞蹈、歌唱、绘画或造型艺术等活动。

”35.《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与“表现说”近似)36.克罗齐,意大利美学家。

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说。

37.科林伍德:“巫术的目的总是而且仅仅是激发某种情感”,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38.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即“表现说”)。

39.苏珊·朗格,美国当代美学家。

从符号学美学出发,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活动的实质就在于创造表现人类情感、生命的符号形式。

40.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41.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42.《尚书》中所谓“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43.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关于美育44.列宁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看成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45.列夫·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我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

”46.贺拉斯:古罗马美学家。

明确提出艺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渝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47.《乐记》提出“乐者乐也”、“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48.王国维,清代学者,在中国近代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美育。

49.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50.斯托洛维奇,苏联著名美学家,著有《审美价值的本质》。

51.在日本,近年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并称为三大科学。

52.马克思:“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因此,“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修养的人。

”53.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54.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关于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55.克鲁伯和克拉克洪,美国文化学家,著有《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

56.泰勒《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定义”,他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57.卡岗,前苏联美学家。

他认为:“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

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因为“艺术仿佛是一面镜子,文化从中照见自己,从中认识自己,并且只有在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它所反映的世界”。

58.超现实主义,就是以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作为理论基础。

柏格森把所谓“生命冲动”当作世界万物的主宰,宇宙间的一切似乎都是由这种神秘力量派生出来的,他从唯心论和神秘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只有人的梦幻世界或直觉领域才能达到绝对真实,即所谓“超现实”。

59.今道友信,日本著名美学家。

他认为,东西方艺术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西方古典艺术理论是模仿与再现,近代发展为表现;而东方的古典艺术理论是写意,即表现,关于再现的思想却产生于近代。

60.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1.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2.克莱夫·贝尔,英国著名美学家,著有《艺术》一书,被看作是现代派艺术理论的柱石。

关于艺术,他的著名命题是“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他认为,艺术和宗教都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科学则属于现实实证的领域,理智的领域。

63.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正象它是没有精神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人民的鸦片”。

64.丹纳:法国著名艺术史学家,著有《艺术哲学》,他认为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时代、种族、环境密切相关。

65.大诗人大毛拉加拉善丁·鲁M的名著《玛斯纳维》在伊斯兰教的地位仅次于《古兰经》和《圣训》。

66.波尔卡: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

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

其音乐特点为节奏快速、活泼,二拍子,在第二拍的后半拍停顿一下。

十九世纪中叶风行于欧洲。

斯美塔那最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如《被出卖的新嫁娘》和《我的祖国》中的波尔卡。

67.《毛诗序》提出了“教以化之”理论,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要“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种观点重视的是艺术的教育功能。

68.小仲马:“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探讨社会道德问题便成为他创作《茶花女》的主旨。

69.鲁迅在批评宋人小说时说:“宋时理学极盛一时,因之把小说也多理性化了,以为小说非含有教训,便不足道。

但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

”70.汤川秀树: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古希腊,不但直觉和抽象是完全和谐的和处于相互平衡中的,而且也不存在科学远离哲学、文学和艺术的那种事情。

所有这些文化活动都是和人心很靠近的。

”他认为,“现代科学文明的问题就在于此——人们似乎普遍感到科学远离了哲学和文学之类的其它文化活动。

”71.李政道:关心音乐与物理、音乐与心理的关系。

发起组织“93北京科学与艺术研究会”,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特征及相互影响,促进科学界与艺术界的交流。

72.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影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下一步是什么?某些新形式媒介正在地平线上出现。

”关于艺术创作73.马克思在论述生产过程时说:“这里要强调的主要之点是:‘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最实际的起点,因为它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

消费,作为必需,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存要素。

’”74.福楼拜:法国小说家。

在写到包法利夫人自杀的时候,作家自己仿佛也尝到了砒霜的滋味。

75.马克思说:“生产即创造的行为”。

76.戏曲评论家在评论梅兰芳表演艺术时认为他这双手是“会说话的手”。

77.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把画竹(即艺术创作)的过程比喻为“三竹”,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78.金山:我国著名电影演员。

他把电影表演艺术归纳为三个原则:思想、生活、技巧。

他认为:“生活是基础”,“技巧是手段”,没有广阔而深厚的生活基础,想要进行艺术创作,就好比缘木求鱼,必然事与原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