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艺术学概论是一门介绍艺术的基础性课程,通过对艺术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综合研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艺术的本质和意义。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在艺术领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 理解艺术的定义和内涵,在跨文化和跨时代的背景下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
2. 掌握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
3. 培养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并能准确表达个人审美见解。
4. 培养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进行有效的艺术实践和创作。
三、课程内容1. 艺术概念和理论- 艺术的定义和分类- 艺术与美学的关系- 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观念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发展2. 艺术史概览- 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近现代艺术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 当代艺术的趋势和实践3. 绘画与雕塑- 绘画的材料和技法- 绘画中的色彩和构图- 雕塑的材料和造型- 雕塑作品的空间感和比例关系4. 音乐与舞蹈- 音乐的元素和结构- 不同音乐流派的特点- 舞蹈的风格和形式- 舞蹈运动和身体表达的艺术性5. 戏剧与电影- 戏剧的演绎和表演技巧- 剧本分析和角色塑造- 电影的语言和叙事结构- 影视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艺术知识体系。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作品分析:分析经典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4. 实践演练:组织学生进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创造力。
五、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书面作业:包括艺术理论分析、艺术作品评论等,占总成绩的30%。
3. 个人项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完成一项艺术创作或研究项目,占总成绩的40%。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艺术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重点课程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起,已将《艺术学概论》列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含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必考科目之一。
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等各类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此门课程。
本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的要求1.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
2.了解并熟悉16门主要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
3.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本课程为3学分,教学时数54学时,具体分配如下:教学内容课内学时录像课IP课件上编艺术总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4 1 1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4 1 1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4 1 1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4 1 1中编艺术种类第五章实用艺术 4 2 1第六章造型艺术 4 2 1第七章表情艺术 4 2 1第八章综合艺术 4 2 1第九章语言艺术 4 2 1下编艺术系统第十章艺术创作7 2 1第十一章艺术作品7 2 1第十二章艺术鉴赏 4 2 1复习辅导 1总计54 20 13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编艺术总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教学要求1.理解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2.理解艺术的特征主要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从而加深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精选]艺术概论教学大纲资料
![[精选]艺术概论教学大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161e8465901020206409c02.png)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艺术概论》是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艺术概论》就是艺术理论。
它概括、简明地讲述艺术的基础理论,阐述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之间的基本问题。
二、教学目的理论是实践的产物,艺术理论则是人类广泛的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的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艺术的创新性,为艺术设计的学子们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1.绪论(2小时)了解《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理解《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掌握《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重点:《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难点:《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2.艺术本质论(6小时)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重点: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难点: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3.艺术门类论(6小时)了解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各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情况,理解并掌握艺术门类的最科学划分方法(a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杂技;b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园林、盆景、化妆、摄影、书法、篆刻、现代设计;c语言艺术:诗歌、小说、散文、曲艺文学、戏曲文学、广播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d 综合艺术:曲艺、戏曲、电影、电视、网络艺术)充分理解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
重点:艺术的分类方法、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难点: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即艺术的通感4.艺术发展论(4小时)了解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及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理解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实践,洞悉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掌握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艺术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重点课程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起,已将“艺术学概论”列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科起点本科专业(含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必考科目之一。
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普通高校在内的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等各类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此门课程。
本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的要求1.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
2.了解并熟悉16种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
3.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编艺术总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教学要求1.了解艺术历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2.理解艺术的特征主要上有形象性、主体怀、审美性等,从而加深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罚分明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国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三)本章的重点和观点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2.艺术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建议1.要求学生掌握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主要观点。
2.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意义。
3.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学概论》教学大纲

《艺术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一门基础艺术学概论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艺术的本质、形式和风格。
通过探索艺术创作的历史背景、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将涵盖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培养学生对多元化和跨文化艺术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辨认和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特点和表达方式;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3.了解艺术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理解艺术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关系;4.了解艺术理论和批评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5.培养学生对多元化和跨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6.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艺术项目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模块一:艺术的基本概念与种类1.艺术的定义与分类2.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模块二:艺术与社会1.艺术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2.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和反映模块三:艺术史概论1.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流派2.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和作品模块四:艺术理论与批评1.艺术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2.艺术批评的方法和流派模块五:多元化与跨文化艺术1.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和创作2.探索世界各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形式进行艺术实践和创作;3.对学生的评估将综合考虑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因素;4.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主教材:1.艺术简史(第八版)/H.H.阿尔特参考书目:1.《艺术的故事》/E.H.赛克斯顿2.《欣赏艺术》/M.C.厄尔林3.《艺术风格的诞生》/E.H.赛克斯顿4.《艺术心理学》/D.M.纽曼5.《艺术家的方式》/A.J.伯杰。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学时数:课程英文名称:学分数: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开课教研室:课程性质:授课对象:执笔人:先修课程:编写时间:开课学期:审批人: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课程教学目: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掌握艺术学的基本原理,了解文化艺术系统以及艺术种类。
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于一炉,力求深入浅出,使学生在艺术的天地里陶冶情趣,提高自身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以及从事艺术研究的引导。
2.课程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认识艺术的创作心理机制,掌握艺术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2)课堂讲授实行互动启发式,激发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3)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艺术理论中艺术的基本规律,按照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艺术鉴赏。
三、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绪论艺术总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重点难点】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及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一、从法国哲学家丹纳(1828——1893)的《艺术哲学》看艺术的发生二、从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Ernst Grosse,1862——1927)的艺术科学观看艺术的发生。
三、二十世纪美学家们对艺术的看法四、艺术与人性的和谐五、艺术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中的地位——社会生活艺术化,艺术发展大众化。
六、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及方法第一章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联系艺术的发展规律认识各种学说,掌握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通过具体的分析使学生能够阐述不同学说的特点【重点难点】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着重“巫术”学说的解读。
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一、艺术起源于“摹仿”二、艺术起源于“游戏”三、艺术起源于“巫术”四、艺术起源与“表现”第二节人类实践与艺术的起源一、艺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二、各种形式的原始艺术点第二章艺术作品【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认识艺术作品的构成形式,体会艺术意境,使学生在艺术作品的理解上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教学内容:绪论:艺术概论研究对象及方法一、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二、学习目的与研究方法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第二章:艺术门类论第一节艺术的分类第二节实用艺术与造型艺术第三节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与综合艺术第三章:艺术发展论第一节艺术的发展第二节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节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第四章:艺术创作论第一节创作主体----艺术家第二节艺术创作活动第三节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第五章:艺术作品论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第二节艺术作品的层次与相关属性第六章:艺术接受论第一节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第二节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教育(二)基本要求:通过《艺术概论》的学习,学生应能较系统,较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
把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进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 32 学时,讲课 26 学时,实验 6 学时。
学时分配表:四、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本课程课内外学时比例:4:1 ;平均周学时: 2学时。
1、教学方法: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
2、本课程自学内容及学时:本课程需要自学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西方美术史、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建筑、雕塑等知识。
3、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学习〈艺术概论〉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把理论学习看作是学习艺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熟练的艺术技巧,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本功,这样将来才可能进行艺术创作或艺术表演。
通过〈艺术概论〉的学习,学生应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把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
4、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方式:开卷,笔试。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 大纲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X1433217 总学时数:64适合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一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概论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设计的特征;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与内涵和视觉传达设计主要领域的设计内容与方法。
了解设计概论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理解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与内涵,更加深刻地理解设计师的合作、经营意识及管理意识;掌握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以便更好地掌握从事设计行业所需的知识和理念。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设计的本质及其特征1.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的本质和目的,熟悉设计的特征,掌握设计的内涵。
2.重点与难点重点:设计的涵义、目的与本质。
难点:设计的特征。
3.教学内容(1) 设计的内涵;(2)设计的目的与本质;(3)设计的特征。
第二章设计的历史1.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设计的发展历史,熟悉西方设计的发展历史,掌握西方近现代设计风格。
2.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设计史。
难点:西方设计史。
3.教学内容(1)中国设计史;(2)西方设计史。
第三章设计形态1.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的主要形态和类型,熟悉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容和特色。
2.重点与难点重点:视觉传达设计难点: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3.教学内容(1)视觉传达设计;(2)环境设计;(3)产品设计。
第四章设计理论1.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的理论体系,熟悉设计心理学、设计理论的理论重点,掌握设计心理的一般过程。
2.重点与难点重点: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
难点: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教学内容(1)设计美学;(2)设计心理学;(3) 设计伦理;(4)设计与其他学科。
第五章设计批评1.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批评方式,熟悉设计批评的标准和方式,掌握设计批评的对象和内容,能够运用设计批评的方法展开设计作品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艺术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重点课程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起,已将《艺术学概论》列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含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必考科目之一。
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等各类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此门课程。
本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的要求1.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
2.了解并熟悉16门主要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
3.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本课程为3学分,教学时数54学时,具体分配如下:教学内容课内学时录像课IP课件上编艺术总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411第二章艺术的起源411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411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411中编艺术种类第五章实用艺术421第六章造型艺术421第七章表情艺术421第八章综合艺术421第九章语言艺术421下编艺术系统第十章艺术创作721第十一章艺术作品721第十二章艺术鉴赏421复习辅导1总计542013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编艺术总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教学要求1.理解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2.理解艺术的特征主要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从而加深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2.艺术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建议1.要求学生掌握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主要观点。
2.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意义。
3.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一、教学要求1.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
2.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及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多元决定论。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
第二节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三、本章的重点难点1.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学说中,重点应掌握“巫术说”与“生产劳动说”。
2.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3.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
四、教学建议1.要求学生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主要观点,尤其是重点掌握“巫术说”与“生产劳动说”。
2.要求学生理解艺术的发生是多元决定的。
3.要求学生理解和认识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一、教学要求1.了解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而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2.理解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代艺术教育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掌握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第二节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为什么讲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必须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
2.德国18世纪着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3.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艺术教育的任务。
四、教学建议1.要求学生掌握艺术的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三种主要功能,并且理解艺术社会功能的基础是审美价值。
2.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美育与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一、教学要求1.了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理解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理解艺术与其他精神文化(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艺术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每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又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或时代的文化土壤之中。
第二节艺术与哲学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
最突出的例证,便是西方现代哲学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三节艺术与宗教宗教对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几乎遍及各个艺术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艺术与道德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既体现在道德影响艺术,也体现在艺术影响道德。
道德题材(家庭、婚姻、伦理等等)成为各门艺术永恒的主题。
第五节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艺术与哲学、宗道、道德、科学之间的彼此相互关联作用。
四、教学建议1.理解文化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认清艺术在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
2.指导学生认清精神文化子系统内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编艺术种类第五章实用艺术一、教学要求1.掌握艺术分类最基本的六种方法。
2.了解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3.理解实用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可以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掌握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主要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
第二节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实用艺术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美学特征。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产物,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体现出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2.中国园林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
3.工艺美术品范围广泛,可大致分为三大类别。
4.现代设计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多方面内容。
四、教学建议1.要求学生掌握艺术分类最基本的6种方法,尤其是能够掌握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
2.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自经历,理解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
3.指导学生在欣赏园林艺术时,不但要欣赏园林的自然美与建筑美,更应欣赏蕴藏其中的文化美。
4.指导学生认识工艺美术品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5.要求学生了解现代设计在当代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造型艺术一、教学要求1.了解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2.理解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特征。
雕塑艺术更是在三度空间里创造出立体的形象。
摄影艺术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纪实性造型艺术。
书法艺术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样式。
第二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造型艺术具有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等美学特征。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2.中外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尤其是西方雕塑史上的几个高峰时期。
3.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表现手法。
4.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
四、教学建议1.要求学生通过中西绘画的比较,理解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2.要求学生通过西方雕塑简史的学习,熟悉和了解西方最重要的雕塑作品。
3.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掌握摄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
4.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加深对书法艺术审美特征与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认识。
第七章表情艺术一、教学要求1.了解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包括音乐与舞蹈,能够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和表现内心情感。
2.理解表性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音乐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可将其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
中西方音乐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舞蹈也有多种分类,特别是艺术舞蹈、民族民间舞蹈、芭蕾舞和现代舞需要多加关注。
第二节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表情艺术具有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节奏性与韵律美等审美特征。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音乐形象具有多义性、模糊性、抽象性等特点,这既是音乐的局限,也是音乐的长处。
2.舞蹈形象必须通过表演来体现,强调节奏与韵律,追求抒情与表现。
四、教学建议1.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音乐舞蹈的抒情性与表现性,从而加深对表情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2.指导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学会欣赏交响乐。
3.要求学生掌握表情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第八章综合艺术一、教学要求1.了解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包括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
2.理解综合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仅西方话剧史上的悲剧,就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现代悲喜剧”等多种类型。
中国戏曲是世界上三种历史最悠久的戏剧艺术之一,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的审美特征。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