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也》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完整word版)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汇总,推荐文档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论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王朗字景兴阅读答案

篇一:王朗字景兴阅读答案篇二:王朗字景兴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王朗传》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
封安陵亭侯。
上疏劝育民省刑。
及文帝践作,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
时帝颇出游猎,或昏夜还宫。
朗上疏曰:“夫帝王之居,外则饰周卫,内则重禁门,将行则设兵而后出幄,称警而后践墀,张弧而后登舆,清道而后奉引,遮列而后转毂,静室而后息驾,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
近日车驾出临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违警跸之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
”帝报曰:“方今二寇未殄,将帅远征,故时入原野以习戎备。
黄初中,鹈鹕集灵芝池,诏公卿举独行君子。
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
帝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
诏曰:“朕求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
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君其勿有后辞。
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
使至邺省文昭皇后陵,见百姓或有不足。
是时方营修宫室,朗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恩诏屡布,百姓万民莫不欣欣。
臣顷奉使北行,往反道路,闻众徭役,其可得蠲除省减者甚多。
原陛下重留日昃之听,以计制寇。
若且修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余一切,且须丰年,一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则国无怨旷,户口滋息,民充兵强,而寇戎不宾,缉熙②不足,未之有也。
”转为司徒。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三王朗传》有删节)〔注〕①行服:穿孝服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公府辟:征召b.而收恤亲旧旧:故人、老朋友c.俱以治狱见称治:治理d.帝报曰报:回复、回答(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朗行事有道义德行的一组是①赐薨,弃官行服②收恤亲旧,分多割少③上疏劝育民省刑④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⑤若且修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⑥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⑥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策渡江来犯,王朗的功曹虞翻认为力不能敌,主张避战。
华歆、王朗①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阅读附答案

华歆、王朗①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阅读附答案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歆、王朗①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②之。
朗曰:“幸尚宽。
有何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③,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⑤相弃邪?”遂携拯⑥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①华歆:字子鱼,三国魏平原高唐人。
王朗:本名严,字景兴。
三国魏东海人,博学多才。
从汉末至曹魏年间,数次为官,有美誉。
②难:阻拦。
③本:原来,先前。
疑:犹豫。
④自托:托身。
⑤以急:因为事态紧急。
⑥携拯:携带着这个人并搭救他。
【小题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有一人欲依附A.有一人/欲依附B.有/一人欲依附C.有一/人欲依附D.有一人欲/依附【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俱舍【小题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幸尚宽,有何不可?【小题4】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各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答案【小题1】A【小题2】一起,一同。
舍弃【小题3】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小题4】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只考虑自己;华歆处事谨慎,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
当今社会,有些人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但往往因受不了利益的诱惑,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而有些人,平日虽默默无闻,但能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才是我们应该效仿与学习的对象。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有一人欲依附”的含义是“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即“有一人/欲依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点评: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
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
世评华韵王朗文言文翻译

原文:世评华韵,王朗之文,独步一时,天下传颂。
朗才子也,生于汉末,历魏、晋,至东晋而终。
其文辞华美,意境深远,时人莫不称奇。
今译其文,以飨读者。
王朗,字景兴,山阳高平人也。
幼而聪颖,博览群书,尤好经史。
弱冠之年,即以文才闻名于世。
魏文帝曹丕闻而召之,命为秘书郎,遂入仕途。
朗仕魏、晋,历官至尚书令,封关内侯。
虽位至显赫,然性淡泊,不喜权势,常以文会友,畅谈经史,以文会友,自得其乐。
朗之文,独树一帜。
其文辞华美,如繁花盛开,令人目不暇接。
其意境深远,如江海之阔,令人心旷神怡。
观其文,如见其人,闻其声,感其情。
故时人云:“王朗之文,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世说新语》载:“王朗文才,冠绝一时,天下莫不传颂。
”其文之所以能传颂千古,盖因其情真意切,言辞流畅,意蕴丰富。
朗之文,既有汉魏遗风,又有晋代新意,可谓古今交融,雅俗共赏。
且观朗之《咏史》一篇,其中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此句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心生向往。
朗之文,多此类景象,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读之令人感慨万千。
又有《赠别》一篇,其中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此句抒发了朗对人生豪放的情怀,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信念。
朗之文,多此类豪放之作,既展现了其个性,又给人以鼓舞。
朗之文,虽以辞藻华美著称,然其文风严谨,逻辑清晰。
读其文,如闻朗之声,如见朗之貌,如感朗之情。
故时人赞曰:“王朗之文,如风中之竹,挺拔而不倒。
”然而,朗之文亦有其不足之处。
其文多抒发个人情感,而少关注社会现实。
虽有时议论时政,然多流于表面,未能深入剖析。
此或为朗之文之遗憾。
总之,王朗之文,世评华韵,独步一时。
其文辞华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言辞流畅,可谓一代文豪。
今译其文,以传后世,使后人得以领略其文采风流,感受其人格魅力。
愿王朗之文,永世流芳。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难:(2)幸尚宽,何为不可幸:(3)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为:(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2.上文最后一句中的“此”指代的是_。
3.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
4.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1.感到为难幸好、幸亏因为凭借2.能不能讲求信用(大意符合即可)3.难道能因为事情危急就丢下他吗?4.我认为是华歆优王朗劣。
理由是:华歆讲信用而且考虑问题很周到,当初“难之”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接纳“欲依附”者后的问题,毕竟,他们自己也是避难者。
而王朗表面上是见义勇为,救助他人,实际上,他却胆小怕事,一见事态危急就想把逃难者丢下,不讲信用。
参考译文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当即拒绝。
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马上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
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
他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出尔反尔。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注释及解析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后出师表[三国蜀] 诸葛亮先帝虑汉、贼不两立②,王业不偏安③,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④?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人南⑤,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⑥。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⑦,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⑧,又务于东⑨,兵法乘劳⑩,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11),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12),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13),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14),论安言计,动引圣人(15),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16),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17),然困于南阳(18),险于乌巢(19),危于祁连(20),逼于黎阳(21),几败北山(22),殆死潼关(23),然后伪定一时耳(24)。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25),四越巢湖不成(26),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27),委夏侯而夏侯败亡(28),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29),何能必胜? 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30),中间期年耳(31),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32)。
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33),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34),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军败于楚(35),当此时,曹操拊手(36),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37),西取巴、蜀(38),举兵北征,夏侯授首(39),此曹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晋书-王羲之传》(附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晋书·王羲之传》(附答案与译文)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
父旷,淮南太守。
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
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
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
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
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
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
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頻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B.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C.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覬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D.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覬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从,指堂房亲属,如《李将军列传》中“广从弟李蔡”,“从弟”即“堂弟",此处指王羲之是他的侄子。
关于司马朗的文言文阅读理解

司马朗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关于司马朗的文言文阅读理解上学期间,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马朗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马朗的文言文阅读理解1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也》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也》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也。
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
师太尉杨赐。
赐薨,弃官行服。
举孝廉,辟公府,不应。
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
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郎为廉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
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
”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
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
以昱为广陵太守,郎会稽太守。
孙策渡江略地。
郎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
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
策又追击,大破之。
朗乃诣策。
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
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太祖表征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
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
初,建安末,孙权始遣使称藩,而与刘备交兵。
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朗议曰:“天子之军,重于华、岱①,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
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
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
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
”帝纳其计。
黄初中,鹈鹕集灵芝池,诏公卿举独行君子。
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
帝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
诏曰:“朕求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
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增玉铉②之倾。
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君其勿有后辞。
”朗乃起。
(节选自《三国志·王朗传》
注:①岱:泰山的别称。
②玉铉:代指国家。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太尉杨赐师:以……为师
B.举孝廉,辟公府,不应举:考取
C.朗乃诣策诣:到……去
D.相时而后动相:审察、考察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朗一心为国有卓识的一组是()(3分)
①师太尉杨赐。
赐薨,弃官行服②《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
③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④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
⑤帝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
⑥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朗拜太尉杨赐为师,杨赐去世后,王朗辞去了官职,为杨赐守丧,说明王朗是一个十分重情意的人。
B.孙策渡过长江来侵犯的时候,王朗与功曹虞翻意见有分歧,虞翻主张逃避,而王朗认为身为汉的大臣,应当保护城邑,力主迎敌。
C.孙权与刘备交战时,皇上询问大臣们,是否要同吴国一起攻打蜀国,王朗认为没有必要急着派兵。
D.王朗推荐了光禄大夫杨彪,皇上十分高兴,为杨彪安排了卒吏,并且对王朗一心为公,力荐贤才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
(3分)
(2)天子之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
(3分)(3)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3分)
参考答案
5.B(举:推荐)
6.B(①说明王朗重情义⑤是皇帝的行为⑥是皇帝责备王朗的话)7.D(皇帝在这件事上批评了王朗)
8.⑴《春秋》的要义认为,(与其)求助诸侯不如为王事尽力。
(关键词语为“义”、“求”、“勤王”)⑵天子的`军队,比华山、
泰山还重要,确实应该稳踞着,闪烁天子的威望的光芒,像山一样岿然不动。
(关键词语为“于”、“诚”、“曜”)
⑶恐怕你处在这个位置上说这样的话不对,要被才德出众的人厌弃吧!(关键词语为“其”、“见于”、“违”)
【参考译文】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
因为通晓经书,被任命为郎中,后升为菑长。
拜太尉杨赐为师。
杨赐去世后,辞去官职为杨赐守丧。
被推荐为孝廉,受到公府征召,没有应命。
徐州刺史陶谦考察推举王朗为秀才。
当时汉献帝在长安,关东起兵,王朗担任廉治中,与别驾赵昱等劝说陶谦:“《春秋》的要义认为,求助诸侯不如为王事尽力。
现在天子远在西京,应该派遣使者去接受皇上的命令。
”陶谦于是派赵昱拿着奏章到长安。
天子赞美他们的心意,授予陶谦安东将军。
让赵昱担任广陵太守,王朗担任会稽太守。
孙策渡过长江来侵犯。
王朗的功曹虞翻认为力量不能抵拒孙策,不如避开他。
王朗自认为自己是汉吏,应该为皇上保住城邑,于是发兵与孙策交战,战败,乘船到东冶。
孙策军又追击,大败王朗。
王朗这才投靠孙策。
孙策认为王朗是儒雅之士,责问后没有加害于他。
王朗虽然到处流浪,处境困厄,早晨不能考虑晚上的事,但收容体恤亲友旧属,分给他们的多,从他们那里分割的少,做的有道义的事很显著。
太祖上表皇上征召他,王朗从曲阿展转江海,过了数年才到了中原。
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
当初,建安末年的时候,孙权才派遣使者称诸侯王,与刘备交兵。
汉献帝下诏询问:“是否应当发兵与吴一起攻取蜀国?”王朗发表意见认为:“天子的军队,比华山、岱山还重要,确实应该稳踞着,闪烁天子威望的光芒,像山一样岿然不动。
假使孙权亲自与刘备相持,旷日持久地搏战下去,智慧相等力量相当,战争不能很快结束,应当发兵来成就那形势,然后应该选拔谨慎的将领,面对着敌人的要害,考察时机而后行动,选择地方而后进行,一举成功可以没有多余的事。
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有行动,那么助吴之军就不能先征。
况且现在雨水正盛,不是行军动众之时。
”皇上采纳了他的计谋。
黄初中,鹈鹕
翔集在灵芝池,魏文帝下诏公卿大臣推举品行独特的君子。
王朗推荐光禄大夫杨彪,并且称自己有病,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杨彪。
皇上却替杨彪另外安置了吏卒,位次于三公之后。
下诏说:“我向你求贤而没有得到,你却一下子称自己有病。
不只是不能得到贤才,更是开了失去贤才的先例,增加了国家倾覆的危险。
恐怕你处在这个位置说这样的话不对,要被德才出众的人厌弃吧!希望你不要再有推辞。
”王朗于是重新出来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