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渗—致密油藏水平井开发注采参数优化实践——以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为例

合集下载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长庆油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其中超低渗透储层是该地区油气开采的主要对象。

由于超低渗透储层的特殊性质,其开采难度较大,因此对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实验手段对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油气开采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区概况长庆油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其地质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样。

超低渗透储层是该地区的主要储层类型之一,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本论文所研究的储层属于长庆油田的某个特定区域,该区域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1. 孔隙结构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以微孔、小孔为主,孔隙度较低。

孔喉半径小,连通性差,导致储层的渗透性能较差。

2. 岩石物理性质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对储层的渗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长庆超低渗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

3. 流体性质储层中的流体性质对渗流规律具有重要影响。

长庆超低渗储层中的流体主要为原油和天然气,其黏度和密度较大,对储层的渗流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为了研究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本论文采用了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 制备岩石样品:从研究区采集岩石样品,制备成适合实验的尺寸和形状。

2. 孔隙结构表征:利用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岩石样品的孔隙结构进行表征,了解其孔隙大小、形状及连通性。

3. 物理模拟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储层中的流体流动过程,观察流体的流动规律及速度分布。

4. 数值模拟: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模拟储层的渗流过程,分析储层的渗流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孔隙结构分析结果通过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岩石样品的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发现长庆超低渗储层的孔隙以微孔、小孔为主,孔喉半径小,连通性差。

这些特征导致储层的渗透性能较差。

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技术研究

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技术研究
Zha o J i yo n g, He Yo ng h o ng , Fa n J i a n mi ng , Li Sh u he n g, Wa ng S hi t o u
Ul t r a - l o w Pe r me a b i l i t yRe s e r v o i r s Re s e a r c hCe n t e ro f Ch a n g q i n gOi l ie f l dBr a n c h , P e  ̄ o Ch i n a , Xi a n, S h a a n xi 7 1 0 0 1 8, C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h e r e i s a b u n d a n t p e t r o — r e s o u r c e s wi t h g r e a t d e v e l o p me n t p o t e n t i a l i n t h e u l t r a ・ l o w p e r me a b l e r e s e r v o i r s l o c a t e d
c a r r i e d o u t f o c u s i n g o n h o i r z o n t a l we l l p a t t e r n , we l l d r a i n a g e d i r e c t i o n , p a r a me t e r s o f h o r i z o n t a l s e c t i o n a n d p r o d u c e r - i n j e c t o r
r e s e vo r i r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s t r o n g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u l t r a — l o w p e r me a b l e f o m a r t i o n, t h e s t u d y i s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长庆油田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其超低渗透储层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对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该类储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区域与储层概述长庆油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其超低渗透储层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储集性能。

该类储层通常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且常伴有复杂的流体运动规律。

因此,对该类储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三、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一)储层岩石学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及排列方式等均对储层的物性产生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该类储层的岩石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稳定性,但同时也导致了其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降低。

(二)储层物性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物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低孔、低渗。

实验数据显示,该类储层的孔隙度多在5%~15%之间,渗透率多在0.1~10mD范围内。

此外,该类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储层物性差异较大。

(三)储层流体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流体主要为油、气、水等。

由于储层物性的影响,流体的流动规律较为复杂。

实验研究表明,该类储层的流体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发生流动,但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流动过程表现出较强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

四、渗流规律实验研究(一)实验方法与过程通过开展一系列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对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进行研究。

实验过程中,重点考察了不同压力梯度、不同流体性质等因素对渗流过程的影响。

(二)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压力梯度是影响渗流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流体的渗透率逐渐提高,但当压力梯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渗透率将趋于稳定。

此外,流体性质也对渗流过程产生一定影响,不同性质的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规律存在较大差异。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试验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试验
横 向 r 度 改 造 , 向 充分 有 效 改 造难 度 大 深 纵 23砂 厚 度 小 均 匀 , 分 区 域 厚 度 变化 较 大 . 层 类 型 多 、 部 储 油 j 体 配 黄 天 系 复 杂 、 水 井 射 孔 位 置 选 择 、 井 乐 裂 工 艺 砂 油 油
优 化 选择 雄腹 人
中图 分 类 号 : E T S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8 9 5 (0 ) — 0 0 0 1 0 — 2 X2 1 09 0 5 — 2 2
摘要 : 长庆油 田超低渗透油藏是指油层平均渗透率为(.— . 1 - 1 2的油藏 , 鄂 尔多斯盆地分布 广泛 , O1 1 )X 0 3 m 0 * 在 储量 资源
减快 ,储层非达 四渗流特征 明 , 启动压 力梯度大 , 从而影响单 储 层 转 化 . 层 的 渗 透 率 已经 达 到 T 03 03n2 储 . Ll、目前 压 裂 r 艺 1  ̄ "产世 , H渗透率越低 . 油井产量降低 幅度越大 非均质性对驱 已经不能适应超低渗透油藏 开发的需要 .为 _ r 解决新 投油井单
参考文献 : [ 催旺来. 1 ] 政府海洋管理研究 [] M. 北京 : 海洋 出版社 ,0 9 20 [《 2 浙江省 舟山市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 ( 0 6 2 2 ). ] 2 0 — 00 }舟山市
人 民政府 .0 0 2 1 3 适度控制 围垦指标 、 『 俞树彪. 3 1 舟山群岛新 区推进 海洋 生态文明建设 的战略思考 填海造地 、围海造 田曾为国家经济 的发展作 出了很大 的贡 J未来与发展 ,0 2 1 . 】 2 1() 献 .但大 面积的填海 围垦给海 洋 自然生态带来毁 灭性的破坏也 [. [ 俞燕 . 于舟 山海 洋生 态文 明的若 干思考 [ _ 4 】 关 J 商业文 化 , 】 是不争 的事实 舟山市沿海滩涂 资源丰富. 滩涂围垦是缓解土地 资源 紧缺的重要手段 未来几 年舟 山市 围填海规模 将达 到 10 2 1 ( ) 0 0 2 1.

长庆油田挑战低渗透,实现低品位油田开发利用的重大突破

长庆油田挑战低渗透,实现低品位油田开发利用的重大突破

长庆油田:挑战低渗透,实现低品位油田开发利用的重大突破长庆油田所处的鄂尔多斯盆地,面积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陆上沉积盆地。

早在北宋时期,就在这里发现了石油,可以说,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源地。

然而,长期以来,这里的石油开发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直到1994年,一年的原油产量才区区196吨。

近10年来,中石油旗下的长庆油田,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深入开展地质综合研究,积极探索先进适用的勘探技术,强化勘探项目管理,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向低渗透油藏挑战,并在低渗透油藏勘探和开发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突破,原油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已成为中石油集团公司增储上产速度最快的油区。

近五年来长庆油田实际新增探明、控制、预测三级石油地质含量均超过亿吨,石油含量替换率高达到2.94~3.65。

2001年长庆油田原油产量突破500万吨大关以后,年均递增100万吨以上,2005年产量达到940万吨,比上年增加129万吨,增幅高达15.9%。

2006年,长庆油田原油产量已经突破1000万吨大关,成为全国第七个千万吨级的大油田。

低渗透油藏勘探的三次重大突破由于侏罗系延安组古地貌油藏分布范围小、储量规模有限,三叠系延长组受低渗透因素的困扰,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大的发展。

面对严峻的勘探开发形势,长庆油田勘探系统的员工在冷静分析过去石油勘探历程的同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勘探工作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层系进军,先后在志靖-安塞三角洲、陇东长8油层和姬塬地区长4+5油层获得三次重大突破,为原油产量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开发系统则不断向低渗透极限挑战,成功地开发了特低渗安塞、靖安和西峰大油田,实现了原油产量跨越式发展。

应用新理论。

陕北石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发现了七亿吨级的安塞-靖安大油田。

1983年,塞1、5、6井在延长组均获工业油流,其中塞1井获日产近60吨的高产油流,评价勘探后提交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0561亿吨,找到了盆地内第一个亿吨级油田,同时也证实了三叠系延长组具备形成大型岩性油藏的有利条件。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变得日益重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其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尤为重要。

长庆油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超低渗透储层。

这些储层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和渗流规律,对其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油气采收率和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通过实验方法探讨其基本性质和流动特性。

二、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1. 地质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主要分布在特定的地质构造中,其形成受多种地质因素影响。

这些储层通常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导致油气流动困难。

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石灰岩等,不同岩石类型的物理特性有所差异,影响了其储油和产油能力。

2. 物理特征超低渗储层的物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孔隙结构和渗透率上。

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大小不一,连通性差,导致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受到限制。

渗透率是衡量储层渗透能力的重要参数,超低渗储层的渗透率通常较低,使得油气开采难度增大。

3. 化学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的化学特征主要表现在油、气、水的化学组成和性质上。

由于储层中油、气、水的化学成分复杂,其性质对油气的开采和储层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某些化学成分可能对储层造成损害,影响其长期开采性能。

三、渗流规律实验研究为了深入研究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我们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

实验主要采用模拟实际生产条件的方法,通过改变温度、压力等参数,观察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情况。

1. 实验方法实验采用岩心驱替法,通过改变驱替流体的性质和流量,观察油气在岩心中的流动情况。

同时,利用先进的测量设备对岩心进行高精度测量,获取相关数据。

2.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超低渗储层中,油气的流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随着压力的增加,油气的流动速度加快;而温度的变化则对油气的黏度和密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流动性能。

此外,岩心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也对油气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五点井网平面优化调整

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五点井网平面优化调整
油气f i t J -  ̄ 发
超 低渗 透 致密 油藏 水平 井五 点井 网平 面优 化调 整—— 杨 承伟 等 OI L / GAS F I ELD DEVEL 0P MENT
超 低 渗 透 致 密 油 藏 水 平 井 五 点 井 网 平 面 优 化 调 整
杨承伟 一,张建伍 ,孙 栋 ,陈振波 ,张英 一,李书恒
七 点 井 网 . 同 时将 缝 间距 由 7 0 ~ 8 0 m优化调 整到 6 0 m 新 调 整 方 案 平 衡 了 裂缝 间 单 缝 产 量 对 比 , 实现 了 水 平 井 裂缝 与 注 水 的合 理 匹 配 .降低 了 开 发 递 减 、
关 键 词 :致 密 油 藏 ; 水 平 井 ;五 点 井 网 ;渗 流场 ; 流 线 模拟 ; 最 小 注 采 单 元
方 案
低渗 透油 藏 确立 了 以直 ) t 注 水 、水 平 外 采 油 混 合 布 井五点 井 网形 式 。水 平 井 延 伸 方 向 与最 大 主 应
力方 向垂 直 即 人 丁 压 裂 裂 缝 延 伸 方向 与 最 大 主 应 力方 向平行 :压 裂 改造 方式 采 用 分段 加 砂 压 裂 ,
网 为基础 井 网形式 的水 平 井 开 发 井 网 ( 1 ) ,具
鄂 尔 多斯 盆 地 中生 界 叠 系 延 长 组 是 以 大 型
长 庆油 田与 国外 成 功 开 发 的致 密 油 藏 相 比 ,相 似 之 处是 储 层 物 性 差 、非 均 质 性 强 、天 然 裂 缝 相对
表现 为 “ 低” 特 征 :低 渗 ( 渗透率 低于 l m D) 、
低压 ( 地层 压 力系 数 为 0 . 6 ~ 0 . 8 ) 、低 产 ( 不 压裂

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主控因素分析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54·2023年第21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3)21-0054-03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主控因素分析*强璐1,任宇飞1,李刚1,李育1,师昊2(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延安716000;2.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子长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长6段特低渗-致密砂岩油藏采用压裂水平井开发,受储层特征、有效水平段长度、压裂方式、压裂规模等因素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差异较大,但是主控因素未明确。

因此,对子长油田150余口水平井开发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地质和压裂参数对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明确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水平段长度和单段加砂量是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

基于此,优化了水平段有效长度和单段加砂量,对子长油田长6油藏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水平井;开发效果主控因素;灰色关联法中图分类号:TE348文献标志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3.21.015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长6油藏是其主力开发层位,平均渗透率仅为1.05×10-3μm 2,属于典型的特低渗-致密砂岩油藏。

此类油藏地质情况复杂,储层致密,具有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开发难度大[1-5]。

相比于常规井,采用水平井结合压裂技术开发该油藏的单井动用面积大,开发效果更好。

但是受储层特征、有效水平段长度、压裂方式、压裂规模等因素影响[6-7],水平井单井之间开发效果差异较大,主控因素认识不清严重制约该油藏的高效开发。

本研究从地质和压裂参数方面,分析了不同储层、不同工程因素对开发效果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地质和压裂参数对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明确了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为研究区长6油藏高效开发提供基础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低渗—致密油藏水平井开发注采参数优化实践——以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为例赵继勇;樊建明;何永宏;杨子清;高伟;高武彬【摘要】注水补充能量水平井开发过程存在拟溶解气驱和水驱两种驱替机理,3个不同的渗流阶段.基于此认识,结合水平井开发试验跟踪评价结果,确定了注水井、采油井合理工作制度和注采参数确定原则:①采用注水井与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相结合的超前注水能量补充模式;②建立了不同储集层定向井超前注水和注水强度计算理论图版;③超前注水时机应在水平井完井之后;④水平井合理初期产量根据存地液量与排距、超前注水量、水线推进速度等参数确定;⑤注水未见效前合理生产流压略大于饱和压力,注水见效后合理生产流压不低于饱和压力的2/3,同时结合动态及时调整.基于研究成果,2013年HQ油田投产80口水平井,见水井比例由8.8%降到3.0%,水平井平均单井产量年递减控制在15%之内,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5(042)001【总页数】8页(P68-75)【关键词】超低渗—致密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存地液量;注采参数优化;长庆油田【作者】赵继勇;樊建明;何永宏;杨子清;高伟;高武彬【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藏评价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9长庆油田超低渗—致密油藏具有储集层物性差、岩性致密,非达西渗流明显、地层压力系数低(0.6~ 0.8)和天然裂缝较发育等特征[1-7]。

为实现该类油藏规模有效开发,长庆油田积极转变开发方式,由以定向井开发为主逐渐过渡到水平井开发为主。

水平井开发能够大幅度提高初期单井产量已达成共识,但关于采用何种井网形式和储集层改造技术争论较多[8-10]。

根据长庆油田4年多水平井规模试验及开发实践(截至2013年底,投产水平井447口),笔者认为,除了以上两点外,与井网及改造工艺相匹配的注采参数对水平井的长期高产、稳产也有较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提高单井产量的同时,有可能沟通油藏中天然裂缝形成裂缝网络,采用注水补充能量开发时,如果注水参数不合理,容易造成初期大面积裂缝性水淹。

由现场试验结果,一般发生水淹的水平井后期单井产量都较低(目前找水、堵水的工艺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优化注水参数尤为重要。

②由于水平井压裂改造体积较大,初期近井地带供液较足,投产初期动液面常常在井口位置。

目前为追求初期高产,通常是在注水见效之前即高速开发,没有合理控制流压,造成近井地带投产初期脱气严重,第1年递减较大,因此需要确定合理的水平井初期产量和井底流压,避免因脱气而导致的递减偏大的现象,以实现较长时间的稳产。

本文总结了长庆油田自2010年以来,以实现水平井长期稳产为目标,在与定向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纺锤形五点井网相匹配的注采参数优化方面获得的经验和认识。

长庆超低渗—致密储集层的地层压力系数为0.6~0.8,比国外(地层压力系数大于1.3)采用衰竭式开发的致密油储集层压力系数低,笔者从以下2个方面说明长庆油田超低渗—致密储集层注水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 注水开发可行性X衍射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储集层黏土矿物成分以绿泥石、高岭石、伊利石为主,占敏感矿物的80%以上。

黏土矿物以酸敏矿物为主,水敏矿物较少,储集层敏感性试验结果与黏土矿物成分、性质较吻合,即呈中强—中偏弱酸敏,无—弱速敏、弱水敏(注入水试验无水敏)等敏感性。

因此,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不会对储集层造成较大的伤害[11],储集层特征有利于注水开发。

2.2 注水开发必要性超低渗—致密油藏的开发实践表明[12],与依靠天然能量开发相比,注水开发能够获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图1、图2为长庆油田不同油藏采用定向井注水开发与依靠天然能量开发效果对比曲线。

图1为储集层物性相对较好的ZB油田长8油藏(渗透率0.69×10-3μm2,孔隙度12.1%)日产油曲线,图2为物性较差的HS油田Z211井区长6油藏(渗透率0.2×10-3μm2,孔隙度8.9%)累计产油曲线。

由图1、图2可见,注水开发具有单井日产油和累计产油量较高、递减较小的优势。

超前注水能够有效提高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相对同步注水平均单井日产油提高15%左右。

HS油田Z211井区长6油藏2010—2012年开展了定向井小井距超前注水试验,注水井21口,平均单井日注水18.7 m3,注水压力13.5 MPa,储集层有较强的吸水能力(见图3),注水开发效果明显优于天然能量开发(见图4)。

矿场试验数据统计表明,超低渗—致密油藏能够实现有效注水,鉴于定向井超前注水的开发效果[12],水平井采用超前注水开发方式。

结合室内研究成果和现场开发实践,已基本查明注水补充能量水平井开发特征,为注采参数优化奠定了基础。

3.1 驱替机理注水补充能量水平井开发过程存在水驱和拟弹性溶解气驱两种驱替机理。

两种方式在不同的区域分别占有主导地位:压裂缝之间的区域由于相邻缝的屏蔽作用,主要靠拟弹性溶解气驱替;注水井与裂缝之间的区域主要靠注入水驱替。

两种驱替方式分布区域及流线场图见图5。

3.2 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的间接作用以西峰油田X233区块长7油藏(渗透率0.21×10-3μm2,孔隙度13.0%)YP1井、YP2井为例,YP1井入地总液量7 794.4 m3,排出3 743 m3,返排率仅48%;YP2井入地总液量7 472.1 m3,排出3 834 m3,返排率仅51.3%。

将水平井压裂技术参数和微地震监测裂缝参数(见表1、表2)导入数值模拟FrontSim模块,评价压裂后近井渗流场特征。

由压裂后地层压力抬升水平和压裂液流场图可见(见图6),体积压裂过程中大量压裂液的注入,很好地改善了近井地带的渗流环境,形成了较大范围的改造体积,且抬升了近井地层压力水平,地层压力增加2.4 MPa,压力水平为115%。

3.3 注水补充能量开发水平井渗流阶段定向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纺锤形五点井网注水补充能量开发过程中,水平井渗流过程分为3个阶段:①定向井超前注水,注水井周围压力上升(见图7a),压力传播速度慢;②水平井大规模压裂,水平井周围压力迅速上升,并向注水井周围扩散(见图7b);③水平井投产后,进入水驱和拟弹性溶解气驱并存阶段,如果初期产量过高,水平井近井区域快速降压(见图7c),容易造成近井地带脱气,影响水平井稳产效果。

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裂缝网络对注水井参数优化有较大影响,体积压裂理想的目标是在压裂过程中产生分叉缝,多个分叉缝形成“缝网”系统,最终可形成纵横“网状缝”系统。

长庆油田超低渗—致密油藏水平井井底微地震监测结果显示,体积压裂微地震信号带长和带宽比常规压裂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微地震信号带长由约200 m增大到260 m左右,微地震信号带宽由约90 m增大到100 m左右。

在定向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面积注水方式下,体积压裂人工裂缝影响注水开发效果,需要优化注水参数,包括超前注水量、单井配注量和注水时机,以降低水平井投产初期裂缝性水淹风险,并防止后期含水上升过快。

4.1 超前注水量4.1.1 理论计算根据地层压缩系数的定义,可得到累计注水量与地层压力的关系。

该方法计算简单,可根据所需压力保持水平计算要求的超前注水量(见图8)。

图版计算的原始地层压力为12.0 MPa,压力保持水平为110%,不同区块应用时需根据实际地层压力进行校正。

依据注水补充能量水平井开发驱替机理研究认识,与定向井计算注水井单井控制面积时一般不考虑压裂缝不同,水平井计算注水井单井控制面积时,应扣除形成的缝网面积。

4.1.2 矿场实践HQ油田长6油藏Y284区块为典型的超低渗—致密油藏。

截至2013年底,该区10口水平井发生溢流,根据定向井超前注水量与溢流井的统计关系,超前注水量大于1 400 m3后,水平井有可能发生溢流。

为了进一步优化超前注水量,选取水平段长度和裂缝改造密度接近的水平井,由超前注水后投产初期单井日产油、投产满1年单井日产油统计结果可知,超前注水量为1 200 m3左右时,水平井投产初期(前3个月)和投产满1年日产油量均高(见图9a、9b),且含水率较低,超前注水量超过1 200 m3之后,产油量随超前注水量增加增幅降低。

水平井超前注水量包括2部分:①定向井的超前注水量(可由图8得到);②水平井体积压裂液存地液。

仍以HQ油田长6油藏Y284区块为例,该区块储集层改造方式主体采用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改造工艺,统计80口井的压裂改造参数,平均改造段数8段,单井入地液量1 130.5 m3,返排率仅为43.4%,存地液量640 m3,存地液量间接起到了超前注水作用,因此该区实际超前注水量应该在1 800 m3左右。

4.2 单井配注量针对不同储集层物性,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基本参数见表3,不同储集层单井日注水量方案见表4)分别评价投产15年不同渗透率下单井日注水量与采出程度、压力保持水平、含水率等开发指标的关系(见图10),并与HQ油田长6油藏(渗透率0.41×10-3μm2)和ZB油田长8油藏(渗透率0.69×10-3μm2)矿场实践相结合,确定了超低渗—致密油藏不同储集层单井日注强度图版(见图11)。

其他相似油藏应用时,可以根据实际油层厚度确定单井配注量。

4.3 注水时机考虑到目前钻井过程出现溢流的情况,尽管对超前注水量进行了优化,但由于实际储集的复杂性,为了进一步降低钻井过程中发生溢流的可能性,超前注水时机由水平井钻井前优化到完井后。

近4年来储集层改造前准备时间逐年缩短,由2010年的67 d缩短到2013年的43 d,目前单井试油周期约34 d,储集层改造准备时间加上单井试油周期约77 d,能够满足超前注水的要求(超前注水时间一般为70~80 d)。

5.1 采油水平井开发试验阶段长庆油田前期开发试验阶段水平井开发规律可分为3个阶段(见图12)。

初期稳产阶段:主要受裂缝周围溶解气驱和存地液补充能量的影响;递减较快阶段:主要受近井裂缝段溶解气驱控制;稳定递减阶段:远井地带受溶解气驱和水驱控制,进入真正的地层供液阶段。

初期产量过高使得近井地带脱气严重,第1年递减较大,产量大幅度递减后,再由注水提高地层压力难度较大,从而影响最终采收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