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藏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2024年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变得日益重要。

低渗透油藏因其储层特性,开发难度大,需要精细的井网部署和高效的开发策略。

因此,研究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及相应的油藏工程方法,对于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策略及其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油藏特征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较低的油藏,其储层特性决定了其开发难度。

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包括:储层渗透率低、孔隙度小、非均质性强、含油饱和度低等。

这些特征导致油藏开采过程中存在采收率低、产能递减快等问题。

三、井网部署原则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性,井网部署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规划井网密度和井距:根据储层特性和产能要求,合理规划井网密度和井距,确保井网能够覆盖整个油藏。

2. 优化井位选择:根据地质资料和储层特性,选择合适的井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

3. 考虑经济因素:在满足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开发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油藏工程方法研究针对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可采用以下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研究:1. 地质建模与储层评价:通过地质建模和储层评价,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为井网部署提供依据。

2. 数值模拟技术: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模型,模拟不同井网部署方案下的油藏开采过程,评估各方案的采收率、产能及经济效益。

3. 历史拟合与优化: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对历史拟合结果进行优化,调整井网部署方案,提高采收率。

4. 动态监测与调整:通过动态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油藏开采过程中的产能变化、压力变化等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井网部署方案。

五、实例分析以某低渗透油藏为例,采用上述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地质建模和储层评价,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特性。

其次,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模型,模拟不同井网部署方案下的开采过程。

通过历史拟合与优化,确定最佳井网部署方案。

中原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及注气开发

中原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及注气开发

Ed
沙一盐
ES1
ES上3
文 23
ES上2
ES上2
ES下2
ES下2
ES下2

5
5
6
6
7
7
88
9
ES中3
1
2
3
4
3
3
4
4
7 8
5
5
66
9 10
ES中3
1 2
ES中3
4 5
7
2 3
6
ES上3
5
ES上2 ES下2
ES下2
ES中3 2 3 4
ES中3
ES上3
1
3 4 5 6 7 8
9 10
含油面积66.78平方公里
地质储量8984.16万吨
可采储量2124.34万吨
标定采收率23.64%
河胜口利采采油油厂厂
1、构造特征
文269-4井--文72-457井油藏剖面图
构造复杂、断层多, 断块小。区块内平均单井 钻遇断点2.99个,全区共 有 断 块 213 个 , 平 均 面 积 0.30平方千米。
近几年通过对结垢严重的注水干支线组织清洗,有效降低了注水管网的压力损 失,提高了注水管网效率,解决了管线结垢影响水质指标的问题。
◆应用增压泵变频调速技术,提高泵机组效率
◆回水管网改造,降低漏失几率
河胜口利采采油油厂厂
☀积极开展先导试验
◆注CO2驱试验
2014年通过优选评价,在低渗、特低渗油藏难注 水区域部署实施注CO2驱井组3个,对应油井8口,覆 盖石油地质储量79.9×104t。
中原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及特低渗 油藏注气开发技术调研报告
二〇一五年八月

《2024年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国内外石油工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低渗透油藏因其储层渗透率低、开采难度大,一直是石油工程领域的挑战性课题。

因此,深入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对于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实现油藏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涉及多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包括孔隙结构、流体流动、多相渗流等。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决定了油藏的渗流特性和开采效果。

1. 孔隙结构低渗透油藏的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孔喉半径小,连通性差。

这种特殊的孔隙结构导致了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阻力增大,渗透率降低。

因此,了解孔隙结构对渗流机理的影响,是研究低渗透油藏的关键。

2. 流体流动在低渗透油藏中,流体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重力、毛细管力、粘滞力等。

这些力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流体的流动方向和速度。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井网布置和开采方式,优化流体流动,提高采收率。

3. 多相渗流低渗透油藏往往伴随着气、水等多相流体的共存。

多相渗流过程中,各相流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机制复杂,对油藏的开采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多相渗流规律,对于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和渗流机理,研究有效的开发技术是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的关键。

1. 水平井技术水平井技术通过增大井眼与油层的接触面积,提高井筒附近的地层渗透率,从而降低开采难度。

同时,水平井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低渗透油藏的复杂孔隙结构,提高采收率。

2. 储层改造技术储层改造技术通过注入高压流体或爆炸等方法,扩大储层孔隙空间,改善储层的物性参数,从而提高油藏的开采效果。

常用的储层改造技术包括水力喷射技术、气体冲刷技术等。

3. 多相流开采技术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多相流特点,研究有效的多相流开采技术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多相流开采技术包括气举采油、电潜泵采油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提高采收率。

《2024年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逐渐成为国内外石油工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低渗透油藏是指由于储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等特点,导致油藏开发难度大、采收率低的油藏。

因此,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对于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相对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物理、化学和地质因素。

下面将详细阐述几个主要方面。

1. 孔隙结构和渗流路径低渗透油藏的储层孔隙度小,孔隙结构复杂,导致油流在储层中的渗流路径曲折。

这些孔隙和通道的连通性差,使得油流在储层中的流动受到很大限制。

2. 渗流速度与压力关系低渗透油藏的渗流速度与压力关系密切。

随着压力的增加,渗流速度也会相应增加。

然而,由于储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压力的增加并不能有效提高采收率。

3. 饱和度与渗透率变化低渗透油藏的饱和度和渗透率随开采过程而变化。

在开采初期,储层中原油的饱和度较高,但随着开采的进行,饱和度逐渐降低,渗透率也发生变化,对渗流产生影响。

三、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和渗流机理,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开发技术。

下面将介绍几种主要技术。

1. 优化井网系统优化井网系统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合理布置井网密度和井距,优化注采比和采液速度等参数,可以提高储层的采收率。

2. 水平井技术水平井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

通过水平井的多段切割、钻进及组合注采等方式,可以有效增加储层的采收率。

同时,水平井技术还可以降低开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物理化学采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辅助采油方法。

通过向储层中注入化学剂或采用其他物理手段(如振动、声波等),改善储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提高采收率。

该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效果好等优点。

四、结论综上所述,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基础研究》范文

《2024年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基础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基础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已成为国内外石油工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低渗透油藏由于渗透率低、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开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因此,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的基础研究,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油藏特点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较低,储层物性较差的油藏。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渗透率低: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一般较低,导致油井产量低,开采难度大。

2. 储层非均质性强:低渗透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强,使得开发过程中难以准确预测油藏的产能和开采效果。

3. 含油饱和度低:低渗透油藏的含油饱和度一般较低,需要采取有效的驱油措施才能提高采收率。

三、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基础研究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有效开发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评价与储层描述地质评价与储层描述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基础。

通过对油藏的地质特征、储层物性、含油饱和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油藏的产能和开采潜力,为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2. 采收率研究提高采收率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关键。

通过研究驱油机理、优化驱油参数、改进采收技术等手段,可以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

同时,还需要考虑经济因素,制定合理的采收方案。

3. 开发方式与井网部署开发方式与井网部署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核心。

根据油藏的特点和开发需求,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如水平井、垂直井、丛式井等)和井网部署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油藏的开采效果。

4. 工艺技术与设备研究工艺技术与设备研究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保障。

通过研究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的采油工艺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措施、优化生产流程等手段,可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

同时,还需要研究适应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专用设备,如钻井设备、采油设备、分离设备等。

四、结论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发是石油工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2024年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范文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中,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性对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这类油藏因其内部复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低渗透性,使得其渗流规律与常规油藏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旨在研究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并对其反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1. 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孔隙结构复杂,孔喉大小不一,连通性差。

这种结构特点导致流体在油藏中的流动受到阻碍,表现为低渗透性。

2. 渗流规律由于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规律表现出非达西流特征。

在低压差下,流体流动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特征,随着压力差的增大,渗流逐渐接近达西流。

3. 影响因素影响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性的因素包括:岩石类型、孔隙结构、流体性质、温度和压力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油藏的渗流特性。

三、反问题研究反问题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反推油藏的参数和性质。

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中,反问题研究对于优化开发策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反问题模型的建立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建立油藏的反问题模型。

该模型应综合考虑地质、工程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最优化目标。

2. 参数反演利用反问题模型,对油藏的渗透性、孔隙度、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反演。

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和模型,提高参数反演的精度和可靠性。

3. 优化开发策略根据反问题研究结果,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开发策略进行优化。

通过调整井网密度、注入参数、采收策略等,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采收率。

四、实例分析以某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为例,通过实际应用本文所述的反问题研究方法,分析其渗流特征和开发策略。

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开发效果,验证反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通过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性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实际开发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

《WY区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及水驱规律研究》范文

《WY区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及水驱规律研究》范文

《WY区低滲透油藏产量递减及水驱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滲透油藏作为重要油藏类型之一,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

然而,在WY地区低滲透油藏的开采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产量递减的现象,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对WY区低滲透油藏的产量递减及水驱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WY区低滲透油藏概述WY区低滲透油藏位于我国某地区,具有储层非均质性强、油层厚度大、储量丰富等特点。

然而,由于低滲透特性,油藏的开采难度较大,导致产量递减现象较为普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低滲透油藏的产量递减及水驱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三、产量递减原因分析(一)储层物性变化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储层物性发生变化,如孔隙度、渗透率等降低,导致油藏产能下降。

(二)工程因素影响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等工程因素对油藏的开采产生影响,如钻井轨迹偏离、采油设备故障等。

(三)水驱规律变化水驱是低滲透油藏开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水驱规律的变化也会对产量产生影响。

如注水压力上升、注水效率降低等。

四、水驱规律研究(一)注水压力变化规律通过对注水压力的监测和分析,研究注水压力的变化规律,为优化注水方案提供依据。

(二)注水效率评价方法建立注水效率评价方法,对注水效果进行评估,找出影响注水效率的因素,为提高注水效率提供指导。

(三)水驱波及范围研究通过地震、测井等手段,研究水驱波及范围的变化规律,为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五、产量递减应对策略(一)加强储层保护采取措施保护储层物性,如优化钻井轨迹、采用保护油层的钻井技术等。

(二)优化采油工程方案根据油藏实际情况,优化采油工程方案,如调整井网布局、提高采收率等。

(三)强化水驱管理加强注水管理,优化注水方案,提高注水效率,以保持或提高油藏的产能。

六、结论本文通过对WY区低滲透油藏的产量递减及水驱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储层物性变化、工程因素及水驱规律变化是导致产量递减的主要原因。

《2024年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渗流规律与油藏工程研究》范文

《2024年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渗流规律与油藏工程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渗流规律与油藏工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逐渐成为国内外石油工业的焦点。

低渗透油藏具有储层非均质性强、渗流规律复杂等特点,其开发难度较大。

水平井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开发方式,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渗流规律及相应的油藏工程技术,为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油藏基本特征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较低、单井产量较低的油藏。

其基本特征包括:储层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储量分布不均,且往往伴有复杂的断裂和裂缝系统。

这些特征导致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复杂,开发难度较大。

三、水平井渗流规律研究水平井技术通过增加井筒与油层的接触面积,提高了采收率,成为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有效手段。

研究水平井的渗流规律对于指导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渗流模型建立基于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建立适合的水平井渗流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储层非均质性和复杂的断裂、裂缝系统对渗流的影响,能够较好地反映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

(二)渗流过程分析在渗流模型的基础上,分析水平井的渗流过程。

包括压力分布、流量变化、采收率等因素对渗流的影响。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室实验,揭示水平井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机制。

四、油藏工程技术研究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研究有效的油藏工程技术,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

(一)钻井工程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殊地质条件,研究适合的钻井技术。

包括优化钻井参数、提高钻井速度、降低钻井成本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同时,研究如何有效识别和处理断层、裂缝等复杂地质结构,为水平井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采收技术研究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措施,包括优化注水技术、优化采液政策、应用化学剂等手段。

同时,研究如何通过监测技术实时掌握油田的生产情况,为采收技术的优化提供依据。

(三)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针对低渗透油藏储层的特点,研究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

包括储层评价、储层改造方案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渗透油气藏调研报告1 概念21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日趋增大,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石油和天然气作为目前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能源品种,其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据统计,2011年我国全年共消耗石油是4.5亿吨,其中2.5亿吨从国外进口,占石油总需求的56%。

这意味着中国能源环境已经从“比较安全”向“比较不安全”转移。

2 0 0 6 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特别是自2 0 0 8 年1 月2 日国际油价首次突破1 0 0 美元/ 桶后,一直走高达到1 4 7 . 2 美元/ 桶的历史最高记录。

尽管2 0 0 8 年9 月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国际油价回落,但从长远看,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多个国际机构组织预测,至2 03 0 年石油仍将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石油市场仍以卖方市场为主,国际油价仍将高价位运行。

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升高,中国在国际油价的话语权将会越来越少,石油、天然气的国际高价格将给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世界和我国油气工业的发展消耗以及未来对石油的需求,那些规模大、储量大、资源丰度高、易勘探、好开采的油气资源在整个剩余油气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一些以前不被重视的、未列入主要勘探目标的、开发效益相对较差、勘探开发技术要求高的油气资源逐步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

用于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工艺技术也可同样适用于低渗透油气资源。

此外,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是所有目前人类可开发利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中相对较小的,因而开展低渗透油气资源研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以来在大庆、吉林、辽河、胜利、长庆等主要油田陆续发现了许多低渗透油藏。

据统计,在近几年探明的未动用石油地质储量中,渗透率小于50md的低渗透储量占58%,而在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油藏的石油地质储量所占比例高达60~70%,甚至更高。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我国在低渗透油田的特征认识、开发决策和工艺技术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低渗透油藏开发均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低渗透储量的动用程度很低,只有储层条件好、埋藏浅的低渗透油藏才得到较好的开发。

加速开采特低渗透油藏,开展理论和技术创新,掌握地址规律,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特低渗透油藏特征的开发理论和技术体系,使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获得重大突破。

将大大提高我国石油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我国石油产量的稳定和增长,维护我国石油安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

严格来讲,低渗透是针对储层而言的,一般是指渗透性能低的储层,国外一般将低渗透储层称之为致密储层。

而进一步延伸和概念扩展,低渗透一词又包含了低渗透油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概念,现在讲到低渗透一词,其普遍含义是指油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差、喉道小,需要进行人工改造的油气田,流体渗透能力差、产能低,通常需要进行油藏改造才能维持正常生产。

目前低渗透储层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粉砂岩、砂质碳酸岩、灰岩、白云岩以及白垩等,但主要以致密砂岩储层为主。

低渗透油藏的基本特点为:低渗、低孔、自然产能低,常规投产甚至不出油,必须经过油层改造才能达到商业产能;原油粘度低,密度小、性质较好;储层物性差,粒细、分选差、胶结物含量高,后生作用强;油层砂泥岩交互,砂层厚度不稳定,层间非均质性强;油层受岩性控制、水动力联系差,边底水不活跃;流体的流动具有非达西流的特征。

2 界限实际上,低渗透油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各国的划分标准和界限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不同而各异。

国外曾把渗透率小于100×10-3µm2的油田划为低渗透油田。

前苏联学者将渗透率小于50~100×10-3µm2的油田算作低渗透油田。

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把渗透率小于0.1×10-3µm2的储层成为致密储层。

李道品根据油田平均渗透率把低渗透油田分为三类,即一般低渗透油田(油藏平均渗透率为50×10-3µm2~10.1×10-3µm2)、特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0.1×10-3µm2~1.1×10-3µm2)、超低渗透油田(1.0×10-3µm2~1.1×10-3µm2)。

另外,还有一些地域性的分类,如赵靖舟等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砂岩储层的研究,将低渗透砂岩储集层分为低渗透层(Ⅰ类)、特低渗透层(Ⅱ类)、超低渗透层(Ⅲ类)、致密层(Ⅳ类)四个亚类。

美国A.I.Leverson把渗透率大于10×10-3µm2的低渗透油藏划为好储层,故低渗透储层的上限就等于10×10-3µm2。

低渗透下限就是通常所称的有效渗透率下限,对低渗透油田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有效渗透率的下限一般是为0.1×10-3µm2,如加拿大最多大的油田帕宾那油田,总地质储量92059×104t,而渗透率为0.1×10-3µm2~1×10-3µm2的特低渗透储层储量就有40195×104t,占总储量的44%,加拿大队低渗透油藏的分类与油田的实际情况比较适应。

他们主要根据某一压汞饱和度所对流的喉道大小,配合渗透率、孔隙度和其比值等参数对油层进行分类。

1998年开始实施的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油气储层评价方法》(SY/T6285-1997)将低渗透层的渗透率上限定为50×10-3µm2,并分别确定了含油储层与含气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评价分类标准。

该标准将低渗透含气砂岩储层分为低渗透(10×10-3µm2~0.1×10-3µm2)和特点渗透储层(<0.1×10-3µm2),将低渗透油田分为三种类型:一类储层渗透率50×10-3µm2~10×10-3µm2,为一般低渗透储层,此类储层的特点接近于正常储层。

地层条件下含水饱和度为25~50%,测井油水层解释效果较好。

这类储层一般具工业型自然产能,但在钻井和完井中极易造成污染,需采取相应的储层保护措施。

开采方式及最终采收率与常规储层相似,但产量低,压裂可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二类储层渗透率10×10-3µm2~1×10-3µm2,为特低渗透储层,此类储层是最典型的低渗透储层。

含水饱和度变化较大(30%~70%),部分为低电阻油层,测井解释难度较大。

这类储层自然产能一般达不到工业性标准,必须采取较大型的压裂改造和其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地投入工业开发。

三类储层渗透率1×10-3µm2~0.1×10-3µm2,为超低渗透储层,此类储层由于孔隙半径很小,因而尤其很难进入。

这类储层已接近有效储层的下限,几乎没有自然产能,但如果其它方面条件有利,如油层较厚、埋藏较浅、原油性质比较好,采取大型压裂改造措施,也可以进行工业开发,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就目前世界上的工艺水平而言,0.1×10-3µm2以下的低渗透油藏也是可以开发的,但经济上可能是不行。

由此可见,仅根据渗透率还不能确定油藏的可采性,还必须考虑生产层的厚度、含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原油粘度以及开发效果等经济指标。

2007年5月,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王光伏、廖荣凤等提出了低渗透油藏的精细分类标准。

如我们所知,影响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中,渗透率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天然能量(油藏原始压力系统往往能反映出油藏天然能量),第三是油藏埋藏深度(决定其开发效益)。

由此,该标准从3方面因素,选择渗透率、油藏原始压力和油藏埋藏深度3个指标,将低渗透油藏初步细分为10种。

表1 低渗透油藏精细分类指标研究院从调研中国石化286个低渗透开发单元的渗透率、油藏原始压力和埋藏深度情况,参考上述低渗透油藏精细分类指标并进行组合,认为中国石化低渗透油藏主要存在深层高压特低渗透、中深层常压特低渗透、浅层低压特低渗透、深层高压低渗透、中深层常压低渗透和浅层常压低渗透6种类型。

并且详细分析了各类油藏参数特征和开采特征,其共同特点是储量丰度较低,原油性质较好,采收率较低。

不同特点是油藏为高压时,地饱压差较大,原始汽油比较高;此外,深层高压低渗透、中深层常压低渗透和浅层常压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为31.1×10-3µm2~33.3×10-3µm2,孔隙度为15.6%~16.9%,一般有工业型自然产能,开采方式与常规储层相似,但在钻井和完井过程中极易造成污染,压裂可进一步提高产能;深层高压特低渗透、中深层常压特低渗透和浅层低压特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为1.2×10-3µm2~6.4×10-3µm2,孔隙度为11.7%~14.5%,储层束缚水饱和度较高,且变化较大,部分为低电阻率油层,自然产能仅部分达到工业型标准,大部分须压裂投产。

这位为低渗透油藏精细分类和进一步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状况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目前,我国在低渗透油田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界限方面比较混乱,缺乏充分的证据和足够的理由。

国外的分类方法也是一样,主要根据生产特征和开发经验来判断。

因此有必要根据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选取有代表意义的特征参数,作为低渗透油藏分类的参数,并根据实验研究,结合生产实际给出划分低渗透油藏的指标。

对低渗透油藏开展精细分类,分析各类油藏在目前开发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暴露的矛盾,查明各类油藏的特点、开发状况和潜力,会大大有利于制定相应的开发技术对策。

3 分布状况3.1 国外世界上低渗透油田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各产油国基本上都有该类油田。

美国中部、南部、北部和东部,前苏联的前喀尔巴阡山、克拉斯达尔、乌拉尔-伏尔加、西西伯利亚油区和加拿大西部的阿尔伯达省都有广泛的分布。

随着时间的延长,小而复杂的低渗透油田的比例越来越大。

例如,俄罗斯近几年来在西西伯利亚地区新发现的低渗透、薄层等低效储量已占探明储量的50%以上。

有的地区,低渗透砂岩油田连片分布,成为低渗油区。

目前,俄罗斯各油区中难以开采的石油储量占剩余可采储量的40%以上,低渗透储层的储量达数百亿吨,其中,渗透率低于50×10-3µm2的低渗透储集层中储量约有150×108t,占低渗透储量的90%以上,占俄罗斯可采储量的3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