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复习整理
初中文言文整理

序号
文章标题
作者
主要内容
重点字词解释
重点句子翻译
文章主旨或启示
1
《论语》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涉及学、修身、治国等方面学而时习之:学习并经常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并经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修身、治国等方面的道理
2
《曹刿论战》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强调了直言进谏的重要性,以及领导者应该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道理
4
《出师表》
诸葛亮
诸葛亮在出师伐魏前给后主刘禅上书,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的决心和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左丘明
讲述了鲁国与齐国交战时,曹刿向鲁庄公提出作战策略并指挥战斗的故事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强调了作战时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取信于民、抓住战机、详察敌情等战略思想
3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讲述了邹忌通过自身经历向齐威王进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全力,到死方休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显达。
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北伐的决心,以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欢迎。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1《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1、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说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 段看是: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直接说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
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7、说明以下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认的语气,增强了否认的力量。
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 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2、字形、字音(读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3、默写(让背篇目 (准确熟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多字、草字4、实词翻译(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思想,作者感情、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自己的感受一、《三峡》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曦月:阳光,月亮。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清荣峻茂素;白色。
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4、区别: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绝献:极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5、通假字:阙;同“缺” ,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 (总写 (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初中课内文言文整理

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
斯是陋室(4),惟吾德馨(5)。
苔痕上(6)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7),往来无白丁(8)。
可以调素琴(9),阅金经(10)。
无丝竹(11)之(12)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
南阳(16)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7)。
孔子曰:“何陋之有(18)?”注释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
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⑴在:在于,动词。
⑵名:出名,名词作动词。
⑶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⑷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此,这。
是:表判断。
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⑹上:动词,长到,蔓到。
⑺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⑻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⑽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⑾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⒃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简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初中语文23篇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

初中语文23篇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九年级下册1.《鱼我所欲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心句)(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举例论证)(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举例论证)2.《送东阳马生序》(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
(6)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7)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3.《曹刿论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统领全文)(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4.《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令初下,群臣进谏(jiàn),门庭若市。
5.《出师表》(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
初中中考篇目文言文整理(19篇)

表现了口技艺人技艺高超和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初中文言文整理(19篇)
题目与作者
朝代与出处
主旨句或名句
中心思想
1
《论语》十则
孔子及其弟子
春秋 《论语》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而后已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道德修养。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曹刿论战 左丘明
春秋 《左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4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北宋 《欧阳修散文选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
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5
爱莲说 周敦颐
北宋 《周元公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对腐朽黑暗社会的批判,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渴望过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8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南朝梁 《艺文类聚》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对自然的喜爱,对逐名逐利之人的蔑视,淡泊功名利禄、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9
三峡 郦道元
北魏 《水经注》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唐 《柳河东集》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复习整理
一、解释加点词要点
1、了解文言实词的单音节构词特点在现代汉语中,词绝大多数是由两个以上的字组成,例如,“老师”、“红彤彤”等。
但是在文言文中,绝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也就是一个字构成的。
因此,在解释文言加点词语时,就必须把单音节的词,解释为双音节的词。
例如,解释《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齐”解释为“齐国”,“师”解释为“军队”,“伐”解释为“攻打”,“我”解释为“我国”。
再如,解释《出师表》中“臣不胜受恩感激”中的“感激”,必须作为两个词来解释,“感”,解释为“感动”;“激”,解释为“激动”。
2、区分古今词义异同现代汉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古汉语到了今天,词语发生了很多改变,有的古义消失了,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语缩小了,还有的词义变的与今天截然不同了。
例如,解释《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的“牺牲”,古义指“猪牛羊作为祭品”,而在现代汉语中,“牺牲”指“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利益或生命”,如“牺牲生命”、“牺牲个人利益”,这里的词义就是扩大了。
再如,在解释《为学》中“西蜀之去南海”的“去”时,就要解释为“距离”或“离开”,与现代汉语意思就大相径庭。
3、注意文言通假在古代,尽管有些汉字还没有造出来,但是古人照样能够表达出来那些还没有造出来的例如汉字的意思。
例如,往返的“返”,在两千年前还没有造出来,因而,在《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就借用了“反”字来替代“返”。
又如,在“河曲智叟亡以应”中,古人又借用“亡”代替没有造出来了“无”。
文言通假现象大致有四种情况。
①利用近音与同音字来代替。
例如,在《扁鹊见蔡桓公》中,“居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句中,“还”字替代“旋”字;《核舟记》中,“左手倚一衡木”句中,“衡”字替代“横”字。
②用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在《扁鹊见蔡桓公》中,“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这两个句子中,用“汤”与“齐”分别代替了“烫”与“剂”。
③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在《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句中,利用形声字“材”代替了声旁字“才”。
④利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句中,“厝”是形声字,用它代替形声字“措”。
4、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一个词语通常都是有几个意思。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积累词义。
例如,在《桃花源记》中,“便舍船,从口入”句中“舍”,解释为“舍弃”,而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中“舍”则解释为“房屋”。
又如“许”字,在《小石潭
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应解释为“左右”;在《大铁椎传》中“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又应解释为“地方”;而在《愚公移山》中,“杂然相许”的“许”又该解释为“赞许”等等。
二、解释文言句子技巧总的要求:“信、达、雅”。
信,即准确翻译,把句中实词意义翻译出来;达,即翻译要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雅,即高雅,翻译的要漂亮一点。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信、达、雅”这三个要求呢?
1、直译。
“直译”就是指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一字一词地对照翻,把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相应地译为双音节词。
例如,翻译“齐师伐我”时,就要把四个字意义翻译出来,译成“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但是,有时候会遇到直译译不通的情况,这时候就可以穿插意译。
何为“意译”?就是指只是译出句子的大概意思,它并不要求把每个字都相应地译出来。
例如,翻译《大铁椎传》“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时,直译后一句就比较困难,可采用意译,译为“我想保护你,那么,就不能使我痛痛快快地杀敌了”。
2、要适当的移动词序,使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种常见的特殊文言句式倒装句。
例如,在《陋室铭》中“何陋之有”,意思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呢),翻译时就不能按原句顺序直接翻译。
3、适当进行增补。
由于文言文中有许多的省略现象,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把省略的部分增补出来,否则,不仅句意不清,而且还会造成句子不通。
例如,翻译《捕蛇者说》中“触草木,尽死”这句时,就必须增补出省略掉的句子主语,即“(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再进行直译。
4、要对原句适当保留,即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不作翻译。
对于文言文中出现的人名(包括名、字、号、别号、谥号等)、地名、官名、年号等等,可以保留,不必翻译。
例如,在翻译《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时,句中“丁未”表示时间,“知府”表示官名,“朱孝纯”是人名,“子颍”是朱孝纯的字,所有这些都可以不作翻译。
这个句子可翻译为:“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从南面的山脚下登山。
”
5、注意文言通假现象。
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我们应该了解常见的通假字。
例如,在翻译《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时,就必须了解“亡”是个通假字,通“无”,而不作“消亡”、“逃亡”、“灭亡”讲。
又如,翻译《黄生借书说》中“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须了解“假”是通“借”,否则这个句子就译不对。
6、注意文言文中古今词义的差异。
我们知道,汉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有些词的词义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那些古今词义不同的词。
例如,翻译《捕蛇者说》
中的“若毒之乎”,“若”、“毒”两个词,古今差异明显,古义是“你”、“怨恨”的意思,而今义则是“如果”、“有毒”的意思。
7、注意文言文中得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的活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规律。
(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泰登山记》中“明烛天南”句中,“烛”原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即“照亮”。
②名词用作状语,即用这个名词来修饰后面的动词,一般译为“像……一样”。
《小石潭记》中得“斗折蛇行”句,“斗”与“蛇”都是名词,它们分别修饰后面的动词“折”和“行”,可译为“(那小石潭的岸势)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弯曲爬行”。
此外,名词也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只是在初中文言文中少见。
(2)动词的活用①动词活用作名词,在《卖油翁》中“吾射不亦精乎”句中,“射”原为动词,但是在这里用作名词,解释为“射箭的本领”。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即指这个动词对于它后面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一般译为“使(之)……”。
《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句中的“生”是个动词,这里活用为使动用法,“生之”即为“使之生”的意思,整句就可译为“你要可怜我而使我活下去吗”。
③动词的意动用法,即指这个动词对于后面的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以之……为”。
如《捕蛇者说》中“若毒之乎”句中,“毒”是动词,作意动用法,即“若以之为毒乎”,译为“你认为干这个差役很痛苦吗”。
(3)形容词的活
用①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在《卖油翁》中“尔安敢轻吾射”句中,“轻”原是形容词,句中作动词,意为“轻视”,本剧可译为“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这是指形容词后面带上了宾语,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异”是形容词,但在句中是意动用法,即“以之为异”,可译为“渔人认为这个地方很奇异”。
此外,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作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等,初中阶段暂没有接触到。
8、熟悉特殊文言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三、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包括对段义的归纳,对全文中心的概括等。
如何做好这种题型呢?在这里我们强调三点:
1、理清文章结构,能够归纳每一部分(段落)大意及文章的中心。
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时,理清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战前论战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曹刿求见鲁庄公,提出备战条件,必须取信于民;第二部分,战役经过,写两军交战中,鲁庄公的急躁冒进和曹刿的沉着冷静、善于把握战机;第三部分,战后论战,写曹刿分析取胜原因。
2、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揣摩作者的态度及写作目的。
例如,学习《捕蛇者说》,如果我们了解当时唐代经历了安史之乱后,阶级矛盾加剧,百姓深受赋税、徭役之苦,民不聊生,就不难理
解作者为什么疾呼“苛政猛于虎”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的感慨,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
3、从文章体裁入手,去把握文章内容,进而理解文章的中心。
例如,《小石潭记》,这是记叙性的文章,写作者被贬官永州司马后,在小石潭游玩,虽然美丽的环境让他陶醉一时,但仍然摆脱不了被贬官壮志难酬的苦闷。
又如,《核舟记》,这是一篇说明文,具体介绍一只用核桃雕刻而成的小船,船上的事物一一说明。
尤其是东坡、鲁直、佛印三个人物的神态衣着等介绍的栩栩如生。
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意图是通过写王叔远巧夺天工的高超雕刻技艺,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议论文,作者先列举六个名人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再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性,最后再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四、文化、文学常识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考察的内容包括,文章出处、作者、作品及相应地文化常识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注意对这些方面知识的积累,并且,还要利用空余时间读读课外古诗文名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