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翻译五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五法”既……且……:又……又……。
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以是):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居无(亡)何(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无以……为:用不着。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毋(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
;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何所……?所……的是什么?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孰与……?与……相比,哪个……?安……乎?怎么……呢?独……耶?难道……吗?何为……?为什么……?何……哉?怎么能……呢?何……为?……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如之何……?怎么能……呢?何其……也!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该不是……吧?……庶几……欤?或许……吧?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其……其……也……?是……还是……呢?……与?抑……与?是……呢,还是……呢?盍……矣(与)?为什么(不)……呢?有……者:有人……2.常见文言倒装句对译⑴定语后置句:①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如下:
1、留(保留法):凡国名、朝代、年号、地名、人名(字、号等)、官职名、
物名、器皿、数量词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翻译。
如《桃花源记》中“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句中的南阳刘子骥,地名人名,不译。
2、换(替换法):关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固定句式等,翻译时应把古词换
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3、删(删减法):翻译时可删减词语,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
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等。
简单说就是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骨已
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
删去。
4、补(增补法):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这里译文时“见”的前面应加上“桃花源中的人”,“乃”前也要加“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5、调(调位法):翻译时,有些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
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的五个基本方法精选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的五个基本方法翻译古文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办呢?以下是关于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六个字:对、增、删、移、留、换。
一、对,即对译法。
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如:“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
”二、增,即增添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
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
如:“问:何以哉?’”(《曹刿论战》)“问”缺主语和直接宾语,应做补充。
译文则为:“(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三、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如: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者,起提顿作用。
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这两个虚词,应删。
四、移,即移位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
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例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陆离”是修饰“长铗”的,“崔嵬”是修饰“切云”的,翻译时应移到被修饰的中心语前。
五、留,即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文言文翻译五法指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其辞简奥,其义深微。
欲明古人之意,非翻译不可。
然翻译之道,非一日之功,须得法度。
兹为五法,以助学者翻译文言文。
一曰直译法。
直译者,直译其字,不增不减,不删不益,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文辞平实、意义明显之句。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学之,时习之,不亦悦乎?”直译法要求译者对文言文有较深的理解,对字词含义要准确把握,以免误解原意。
二曰意译法。
意译者,译其意,不拘泥于字面,力求传达原文之意。
此法适用于文辞华丽、意义含蓄之句。
如《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意译为:“我是高阳氏的后裔,我的父亲名叫伯庸。
”意译法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文学修养,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使译文既不失原文之韵味,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
三曰增译法。
增译者,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此法适用于原文意思较为晦涩、需要补充说明之句。
如《史记》中“夫秦之所以强,以其地大而富也。
”增译为:“秦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增译法要求译者注意原文的语境,增加的词语要与原文意思相符,不可随意增减。
四曰减译法。
减译者,删去原文中的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此法适用于原文意思重复、冗余之句。
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减译为:“青衿,我心悠悠。
”减译法要求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避免删减重要信息。
五曰换译法。
换译者,以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原文中的古词,使译文更加贴近现代语言习惯。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一些生僻难懂的古词。
如《左传》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换译为:“小心翼翼,如同踩在薄冰上。
”换译法要求译者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都有较深的了解,能够准确把握词语的古今异义,使译文既不失原意,又符合现代语言规范。
总之,翻译文言文非易事,需遵循以上五法,结合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方能译出忠实于原文、易于理解的佳作。
然翻译之道,无止境也,学者宜不断学习,以期在翻译之路上越走越远。
文言文实词翻译法

文言文,古之遗音,传之千载,其辞简而意深,文雅而意蕴丰富。
然文言文中实词繁多,词义多变,翻译实为一大难题。
兹将文言文实词翻译之法,分述如下,以助后学。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中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意义明确,现代汉语中有对应词汇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对应法:将文言文中的实词直接对应现代汉语中的词汇。
如:“君臣之道,义也。
”(君臣之间的道义。
)“道”,在此处直接对应现代汉语中的“道义”。
2. 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的兴衰,普通百姓也有责任。
)“匹夫”,在此处用“普通百姓”替换。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用现代汉语进行解释。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较为复杂,或与现代汉语词汇对应不明确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意会法:根据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用现代汉语进行意会。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吹拂,我心情愉悦,马儿奔跑得飞快,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中的美景。
)“得意”,在此处意会为“心情愉悦”。
2. 比喻法:用现代汉语中的比喻词汇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志向的仁人,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损害仁德,而是愿意为了成就仁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仁”,在此处用“仁德”比喻。
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具体语境,推测其实际意义。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模糊,难以直接翻译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上下文分析法:根据文言文实词在上下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推测其实际意义。
如:“夫子哂之。
”(孔子微笑。
)“哂”,在此处根据上下文推测为“微笑”。
2. 修辞分析法:根据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推测其实际意义。
如:“山川秀美,气象万千。
”(山川秀丽,景象万千。
)“气象”,在此处根据修辞手法推测为“景象”。
四、综合运用法综合运用法,即将上述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对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
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
其词义深邃,韵味悠长,然今人读之,往往难解其意。
故翻译文言文实词,实为学文言之要务。
今略述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如下:一、字面意义法字面意义法即以实词在文言文中的直接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固定的实词。
例如: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翻译:经过寒冷的岁月,然后才知道松柏之树在寒冷中依然挺立。
2. 水落石出。
(《诗经》)翻译:水退了,石头就露出来了。
二、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语境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灵活的实词。
例如:1. 虽然如此,吾仍愿为之。
(《左传》)翻译: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去做这件事。
2.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语》)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美酒。
三、同义词替换法同义词替换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简单的实词。
例如: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翻译:尊敬自己的老人,也要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也要爱护别人的小孩。
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翻译:桃花娇艳,盛开如火焰。
四、反义词替换法反义词替换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反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明显的反义词。
例如:1.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战国策》)翻译:忠告虽然刺耳,但有利于行动;良药虽然苦口,但有利于治病。
2.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翻译:不合礼节的事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听,不合礼节的事不要说,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做。
五、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即结合上下文、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因素,对实词进行综合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实词。
例如:1.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翻译:水的积累不够深厚,那么它就无法承载大船。
文言实词翻译的五种方法

词, 进而推断它为“ 确实” 之意。句② 中,犹” “ 是副词 , 作状语 ;信 ” “ 处在谓语 的位置上 , 是 动词 , 相信 ” 为“ 之意 。句③ 中 ,著” “ 为谓语 动词 ,信义” “ 处在 主语 的位置上 , 为名词 , 故
“ ” “ 信 为 信誉 ” 之意 。
再 看 下面 这个 例子 : 对 下列句 子 中加 点 词语 的解 释 , 不正 确 的一项 是 ( )
简析 句 ①从 结 构来 看 , 于对 仗 。“ ” “ ” 对 ,用 ” “ 相 对 。“ ” “ 属 忠 和 贤 相 “ 和 以” 忠 和 贤”
同义 , 由此可 以推断“ 和“ 同义。故“ 的意义就是“ 用” 以” 以” 重用 、 任用 ” 的意思。句②从结
构来看 , 也属 于 对仗 。“ 国” “ ” 对 ,灭 ” “ ” 对 , 六 与 秦 相 “ 与 族 相 由此 可 推知 , 族 ” “ 就是 “ 灭 ” 族
外夷见忽’ ’ 中的 “ ” 据 此可 推 断 为第 一 人称 代 词 “ ” 见 , 我 的意 思 。 此 句 翻译 为 : 因为 我 是 不
外夷 而 轻视 我 。 也 可 以联想 成语 推 断 。 少 成语 源 自文 言 文 , 不 可借 助 这些 成语 中的 意 义来 推断 文言 实
词 的意 义。例 如 :
简析 以上两 句 同 出苏轼 的 《 石钟 山记 》 大多 数 同学把 两个 “ ” 都 理解 为“ ” , 言 , 说 。句
①根据前文语境可知 , 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 自己的看法 , 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
详细 。 由此 推知 此 “ ” “ 述 ” 意 。句② 我 们 联 系整 篇 文章 的语 言环 境 及历 史 背 景来 言 为 叙 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词李清照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翻译五法
摘要 2002年高考文言文的比重增加,文言翻译由选择题变为主观题,分值增加,这一变化,突显了文言翻译的重要性。
这种主观题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察了学生的表述能力,难度更大一些,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笔者根据教学之经验,归纳了文言实词翻译的五种方法。
关键词语境词性对偶句语法结构
一、把握语境,明确词义
词语具有多义性,但是,在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思是唯一的。
《考试说明》也强调翻译“文中”的句子,因此,把握语境,也正是命题者所强调的;实践证明,把握语境,的确是明确词义的好方法。
如,“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
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
’帝廉之,果枉。
”要解释“廉”的含义,需要整体把握上下文的语境:有人说郭的儿子要杀郭,皇帝要杀郭的儿子,皇后表示怀疑,皇帝经过“廉”之后,发现郭果然冤枉。
在这个语境中,“廉”的含义,就可以明确为“调查”。
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的“不审于何得此绢”中的“审”,“审”有“详细、周密”的意思,也有“弄清、知道、了解”之义,把这句话放入语境之中,就能比较快的判断“知道”义是正确的。
二、分析成份,推知词性
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
的成分,句子的不同成份对词语的词性要求也不同。
根据这个特点,通过分析句子的成份,也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
譬如,“众客和之如响”的“响”,它作“如”的宾语,结合旧知“云集响应”,可知“响”的意思是“回声”。
又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中的“在郡多有出息”中的“出息”,它作“有”的宾语,应是名词,结合上下文语义,可以肯定不是“发展前途”之义,而是指产业的“收益”。
这里的“出息”与现代汉语的“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不同。
再如,“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中的“矜”,在句子中作“饥馁”的谓语,“饥馁”是饥饿之人,因此“矜”可以翻译为“同情、怜悯”之义。
三、温故举例,举一反三
高考文言文是立足于课本的知识点,设置课外的题目。
《语文教学大纲》也只是要求高中生掌握浅易的文言文。
这样,学生就没有必要在复习中训练难度过大的文言文,而应该立足课本,注重积累,以便在考试中能够温故举例,举一反三。
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条好的复习之道。
譬如,“汝父为官时,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中的“废”,是“停止、终止”之义,成语“废寝忘食”“半途而废”中的“废”,都是这个意思。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中的“乘”,是“四”的意思,《崤之战》中有“以乘韦先”句,其中的“乘”就是“四”之义。
1999年全国高考卷中,有“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句,“听事”之义是“官府处理事情办公的地方”,“听事”曾在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出现过,文章的句
子是“听事仅容旋马”。
四、整句对文,类比释义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因而,比较喜欢使用对偶句,整句,而这些整句对文有一些规律:句式整齐,句义相近或相反,位置相同的词成分相同。
根据这一点,我们常常可以由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
例如,“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足”的意思就可以通过“瞥”“啜”推出,因为“瞥”“啜”是动词,可知“足”必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走一趟”;“疏”通过“披”“谈”推知为“书写”。
又如“家给人足”,这是个并列短语,“家给”与“人足”的意思相近,因此解释“给”的意思就很简单,“给”就是”足”,“富裕”的意思。
五、习用语言,注意积累
文言文在今人看来,古奥难懂,是因为古今词汇的巨大差异使然,因此,注意积累古代习惯用语,明确其词义,就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数奇(命运坎坷曲折),驵侩(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县官(指朝廷),坟策(泛指古书典籍),自居(自以为有某种身份),非礼(不合礼节),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秩满(指官员任期期满),服阕(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转运),委吏(管理粮食的小官吏),自许(期望自己干什么),黔首(指百姓),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藉田(古时帝王在春耕前亲
自耕作农田以鼓励百姓的活动),下车(指官员上任),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望门投止(投靠有名望的家族),畋渔(打猎捕鱼),墨者(有贪赃行为的人),锐意(决心),属辞(撰写文辞),累官(屡次升迁),左迁(贬官),通货(通商),女弟(妹妹),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往来),突出(奔突而出),具体(形体具备),三尺(指剑;法律条文),烈士(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舅姑(公公与婆婆),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无赖(无所依靠;无聊),影响(影子和声音),身体(亲自实行),处分(处置安排),结束(整装,装束),放心(丧失了意志),等第。
熟练掌握这些习惯用语,就会扫除文言文阅读中的许多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当然,文言文翻译涉及到的还有很多,譬如,翻译中的“加字”、“替换”、“保留”、“删减”、“补充”、“凝缩”、“调整”等方法,翻译的原则“信”、“雅”、“达”,此类论述甚多,笔者也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