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翻译基本技巧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实词方法总结

文言文翻译实词方法总结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博大精深。

然文言文语言古朴,词汇丰富,实词翻译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旨在总结文言文翻译实词的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一、字面意义法字面意义法,即根据实词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近或相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译文:“太阳即将落山,气息微弱。

”二、词性转换法文言文中,实词的词性往往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词性转换法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词性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不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山川秀美,风景如画。

”译文:“山川美丽,景色如画。

”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实词在文言文中的上下文环境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字面意义不符的情况。

例如: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日夜不停。

’”四、对仗分析法对仗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中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落下,黄河奔腾入海。

”五、比喻分析法比喻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比喻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比喻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译文:“岁寒时,才能看出松柏的坚韧;患难时,才能看出真情的可贵。

”六、成语分析法成语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成语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成语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七、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即结合以上几种方法,对实词进行综合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复杂,难以用单一方法进行翻译的情况。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总之,文言文翻译实词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

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

“调”就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

“变”,就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文言实词”怎么翻译?火速围观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怎么翻译?火速围观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怎么翻译?火速围观推断技巧!技法解读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2.语境推断法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

二是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义限定。

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文言文阅读实词题D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可以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肯定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

三是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如“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

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

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的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

3.语法推断法(位置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原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首先是“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需要将其翻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如,《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研究”,“”可对译为“温”。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其次是“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在翻译时,需要先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如,《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有以下4种情况:1)省主语。

例如,《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总结

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总结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献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翻译文言文时,实词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实词是构成文言文基本语义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

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表达、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实词的翻译难点尤为突出。

以下就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进行总结: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实词翻译中的一个常见难点。

同一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意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如“走”字,在文言文中既可表示“行走”,如“走马观花”,又可表示“逃跑”,如“走为上计”。

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其实际意义。

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文中的实词,在古代与现代语境中,其意义发生了变化。

如“父母”一词,在古代语境中,既可指父亲,又可指母亲;而在现代语境中,则专指父亲和母亲。

翻译时,需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三、词类活用文言文中的实词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这种活用现象使得实词在翻译时难以把握。

如“剑”字,在文言文中可作名词,表示“剑”,也可作动词,表示“挥剑”。

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其实际词性。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特殊现象,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的存在使得实词翻译增加了难度。

如“莫”字,在文言文中可通假为“暮”,表示“晚上”。

翻译时,需辨别通假字,避免误解。

五、特殊用法文言文中的实词存在一些特殊用法,如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这些特殊用法使得实词翻译更加复杂。

如“悲”字,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以……为悲”,如“悲秋”。

翻译时,需了解特殊用法,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六、隐含意义文言文中的实词往往蕴含丰富的隐含意义,如修辞手法、比喻、象征等。

这些隐含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容易被忽视。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中的“山重水复”既可指自然景观,又可比喻人生道路的曲折。

翻译时,需挖掘隐含意义,使译文更具有感染力。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正确达意,必定依照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能够够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看作增补,特别句式的翻译也要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畅达。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正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理解畅达,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饶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添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节余、负担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别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地址,更好地吻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出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矛盾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增添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利害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序次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驾轻就熟一、录“录”,就是把文言词句子中不用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用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又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用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用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说。

文言文实词解释技巧

文言文实词解释技巧

文言文实词解释技巧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其语言形式繁复,不易理解,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实词解释的技巧,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1. 根据文意翻译
文言文中的实词常常具有多个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确切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进行翻译。

2. 对比现代汉语
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将其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找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例如,“奉旨出使”中的“奉旨”可以理解为“按照命令”,与现代汉语中的“奉行”类似。

3. 注意古今差异
由于文言文已有千年历史,其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需要注意古今差异,例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中的“粮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在古代则是军队运作的重要物资。

4. 掌握常用词汇
文言文中的实词数量繁多,但是很多实词是经常出现的,例如“天下”、“君子”、“礼义”等,掌握这些常用词汇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总之,掌握文言文实词解释技巧对于学习文言文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理解,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文言文的翻译要领和基本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要领和基本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要领和基本方法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有: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多读,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读为核心,即诵读、理解、背诵。

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必须译作不好一个句子,同样必须遵守“词不距句,句不距篇”的原则。

必须把文言语句放在上下文中来认知,放在具体内容的语言环境中来推敲。

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就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就是如何采用的,怎样精确断句,意译如何展开,这些都必须充分利用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精确认知,也就很难能够译者不好。

有些学生不著重斟酌上下文,两眼只盯着建议译者的句子本身,结果就是“欲速则不达”,译者中发生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语境意识导致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小区别是,古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即为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即为由两个字形成一个词。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认知并掌控了这一方法,许多译者题搞出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就是搞好译者题乃至搞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显然的一点。

文言文写作理解能力的构成和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上就是指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显然的技巧还是源自功底,源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一必须搞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

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特别注意备考以前自学过的课文,因为搞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自学过的课文科学知识和能力的搬迁,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轻易源自自学过的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实词翻译基本技巧
作者:詹茂芬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7年第08期
[摘要] 从2002年开始,文言文段落或句子的翻译是语文高考必考题。

近年来这一题型在全国卷中分值一直稳定在10分左右。

因而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便更好地驾驭这一题型。

全国卷《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义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语造句和表达范式的特点。

”另外,我们平时的古文阅读,理解句意也以直译为主。

这样一来,文言文中实词词义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考评卷中,文言实词翻译得正确与否,也是文言文翻译得分的依据之一。

[关键词] 文言文;语文;基本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118-01
经过长期的古文阅读和教学经验积累,我发现文言文实词的翻译有以下几点技巧:
一、换
文言文相对现代汉语来说更为简洁,究其原因是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已演变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翻译时我们只要把这些单音节词替换为相应的双音节词就可以了。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我们把“忧劳”对应替换为“忧虑辛劳”即可。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首先,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两个单独的词,如“可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表示答应许可之意。

而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应翻译为“可以用来”。

如《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

其次,文言文中许多实词具有多重含义,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切不可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如“谢”在古文中有多重含义。

“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中“谢”表“推辞、谢绝”,“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中“谢”表“辞谢”之意,“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谢”表“道歉、认错”之意,“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中“谢”又表“道谢”之意,“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中“谢”是“告诉、劝告”之意。

二、留
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应直接保留下来不译,包括(1)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理解,可以保留不译。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2)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至和”是年号、“临川”是地名,都可以直接保
留不译。

不仅是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就是古人的一些书写表达习惯也可以直接保留,如前文中的“某日”“某记”。

三、记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义不同,这类词语我们称为古今异义词。

对这类词的翻译我们没有什么取巧的方法,只能靠平时的积累,一个字“记”。

如“若设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中,“东道主”意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意为“出使的人”。

这两个词已与我们现代汉语中的“东道主”“行李”意义完全不同,所以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牢记,在文言文翻译时才能懂得运用。

四、删
文言文中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词—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一般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组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的某一个词上。

《孔雀东南飞》中这类词尤其多,如“昼夜勤作息”的“作息”就偏在“作”字上,应译为“劳作”,而不是“劳作和休息”。

“便可白公姥”,“公姥”也是偏在“姥”字上,应译为“婆婆”而不是“公公和婆婆”。

《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入”也是偏在“入”上。

面对这样的偏义复词,翻译时要根据语境,恰当地删去其中一个词的词意,保留剩下的那个词的词意。

五、猜
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时,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比较陌生的词,用上面的方法也无法很好地译出来,那我们就不妨来猜一猜。

猜虽是万不得已的方法,但也不是胡乱猜,而是有规律可循。

文言文中有许多对称的句子或并列的结构,这些对称的句子或并列结构中相同位置上的词的意义,要么是相近的要么是相反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中已知的一个,猜出另一个未知的。

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离骚》),如果我们不知道“尤”字在句中的意义,我们就可以根据“诟”字来猜。

这是一个对称句,根据“屈心”与“抑志”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忍尤”和“攘诟”是并列结构,尤和诟都是名词,而且意义相近。

“诟”是“侮辱”,那么“尤”应和“侮辱”相近,理解为“责骂”。

另外,有些文言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依然保留在成语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成语来猜。

如“严惩不贷”中的“贷”为“宽容”之意,由此我们可以猜出“御史中丞敬白羽贷泰芝”(《新唐书·严郢传》)中的“贷”为“宽容”之意。

当然,文言文的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光翻译好实词还远远不够,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的活用。

只有把这些都考虑全了,才能做到准确完美,而实词的翻译是其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杨国志.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J].新课程(教研),2011(3).
[2]韩忠玉.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革新,20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