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证各家论述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 痰饮

中医内科学 痰饮

【辨证论治】 1.辨标本的主次
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 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 都要根据症状 辨别二者主次。 2.辨病邪的兼夹
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 初起若有塞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 化,气机升降 受阻,常兼气滞。
二、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本方功能和解清热,宣肺 利气,涤饮开结,用于悬饮初期出现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 常用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瓜蒌、半夏、枳壳宽 胸化痰开结;青皮、赤芍理气止痛;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2.饮停胸胁证 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 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 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谢谢
本节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 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 联系。
【病因病机】
痰饮的成因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 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 为患。 一、病因 1.外感寒湿
【相关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
检查。如胸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胸水常 规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 巴细胞为主,有助于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 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门螺 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有心功能不全 的临床表现,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 脉压增高,有助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尿常规 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白 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的诊断。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什么是痰证?痰证是因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的一类病证。

历代有“痰饮”、“流饮”、“淡饮”等不同名称。

一般有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之分。

狭义之痰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之可出,有形质可辨者,又称有形之痰;广义之痰多为无形之痰,表现症状纷繁,不易被查知。

《诸病源候论》将痰与饮分为两证,即后世所说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这种对痰饮证的分类法,影响较大,一般教材中均列痰饮一证。

张仲景所说的四饮(狭义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与痰证虽均属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的病证,但与痰证却有较大的区别,尤其与无形之痰差别甚大,故应区别。

痰证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

其理论奠基于《内经》,形成于汉唐,充实于宋、金、元,发展于明、清,飞跃于近代。

痰证是中医领域中许多疾病的一个带有共性病机的一类证候,涉及的病种很多,故有“百病兼痰”的说法。

由于其症状纷繁庞杂,尤其是一些无形之痰病证辨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症状不典型,又无明显形质可辨,有些奇病怪病又多责之于痰作祟,故痰证中有相当比例的证候确属疑难。

尽管如此,痰证中大多数病证还是可辨可治的,而且只要积累丰富的辨痰经验和用药经验,疗效比较理想,部分病例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西医学疾病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胸膜炎、慢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咽炎、肿瘤等,如表现有中医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的症状、特征及相关脉舌者,均可参考中医痰证理论和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个别奇病、怪病、难病,凡用常法无功而临床又具有痰证的特征或症状时,也可从痰证理论中觅寻一线之光。

[病因] 痰证成因虽然复杂,但总不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波及脏腑而致津液代谢失常。

病因上,外感六淫,邪阻气化,津液积聚,可凝结为痰;内伤七情,郁结不畅,气不布津,聚而为痰;贪酒无常,膏粱厚味,湿热熏蒸,灼津为痰;体虚劳倦,房室过度,元气大伤,水谷不化,可反留为痰。

故陈无择谓三因皆可为痰。

(一)六淫生痰,气阻津凝因风生痰: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可见咳喘咯痰之症。

陈士铎治疗痰证学术思想探究

陈士铎治疗痰证学术思想探究

陈士铎治疗痰证学术思想探究曹雯;李崇超【摘要】[目的]探究陈士铎治疗痰证的学术思想.[方法]研读陈士铎著作《辨证玉函》和《辨证奇闻》中有关治疗痰证的内容,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特色等方面,对陈氏治疗痰饮进行解析.[结果]陈士铎提出痰证的病位在“脾”“胃”“肾”,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四饮”分别和“胃气虚”、“胃怯”、“胃气壅”、“胃逆”有关,以及风、寒、湿、燥、火、食等多种因素都可以诱发痰证.同时治疗上以“痰在上宜吐,在中宜消,在下宜降”为原则,善用人参、肉桂、白术、山药、芡实等药物,并创立了治疗痰饮的一些特定方剂.[结论]陈氏对痰证辨证独到,为临床治疗痰证拓展了思路,值得现代临床推广运用.【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0)005【总页数】3页(P363-365)【关键词】陈士铎;痰证;学术思想;辨证玉函;辨证奇闻;方剂;四饮【作者】曹雯;李崇超【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痰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

自古以来医家对痰都十分重视,认识到很多疾病都与痰有关,在治疗上也对痰证形成了丰富的治疗思想。

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广义的痰,则被认为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

现今社会,物质生活优越,饮食结构上人们多喜膏粱厚味,同时体力劳作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增加,“思伤脾”,运化失司,这些造成了痰证不断增加。

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心脑血管、内分泌疾病等患病的人数明显升高。

这些疾病,很多都与中医所讲的“痰”有关。

因此,挖掘历代医家对于痰证的认识和治疗思想,对于现代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清代名医陈士铎,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痰证的认识和治疗思想,有很多深刻的见解和实用的方法,并对现代认识痰证、治疗痰证,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川贝降肺经之火痰,杏仁行肺经之寒痰,白附去肺经之风痰,蒌仁涤肺经之结痰。

肺经之虚痰,非阿胶不下;肺经之毒痰,非硝石不除。

若湿痰发于脾经,半夏驱之使不滞;痰气伏于脾经,旋覆推之使不停;血痰结于脾经,冬花开之使不积。

又有湿热在脾胃而成痰者,槐角理之,痰自清豁而弗生;实痰留于胃腑而致胀者,玄明荡之,痰自消归于乌有。

如因痰而胃痛,螺壳止之;宿痰而成囊,苍术除之。

豁痰迷于心窍,远志为功;破心经之痰郁,赖有蕤仁。

礞石滚痰之滞,肺经独爽;铁花开痰之结,地脏自泰。

肾经得肾盐,痰火顿息;肾中入蛤粉,痰热皆除。

至于肾经之虚痰,牡蛎逆之而见功;肾水泛为痰,熟地补这而奏绩。

膈上之痰兼火者,青黛疗之;兼燥者,花粉降之。

惟大黄能下顽痰于肠胃,枳实能散积痰之稠粘。

更有相火逆结之痰,解之者在僵蚕;肋下寒结之痰,豁之者需白芥。

经络中之风痰,南星可祛,有则荆沥导之;结则牵牛散之;热则竹沥行之。

惊风而生痰饮,非攻之不退,全蝎之力也;风热多致痰壅,非吐之不平,白矾之力也。

常山逐痰积,狼毒开恶痰,槟榔坠痰癖,滋姑吐痰痫。

川蓼子决风痰之上壅,马兜铃下梅核之痰丸。

诸药各有专治,诸痰别有分消,不知痰所从来,不审药所职司,动以川、半为治痰之品,一概混施,未有能济者也。

疑难杂症是很多医者倍感头疼的疾病,面对疑难病,那种束手无策的无力感,那种诚惶诚恐的恐惧感,是萦绕众医者心头的困惑。

有人说,怪病多痰,而且很多古籍中也有相关记载。

古今医籍及历代各家对痰与疑难杂症的关系的论述颇多,有“顽疾怪病,均责之于痰”“一切顽疾怪病,皆从痰论治”的说法。

如《寿世保元》曰:“一切怪症,此皆痰实盛也。

”《医学入门》曰:“痰火所以生异证。

”《丹溪心法》影响较大。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倡导“相火论”,对气、血、痰、郁诸病的成因及治疗均有独到见解。

尤其对于因痰致病有精辟论述,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中医痰证的临床认识

中医痰证的临床认识

浅谈中医痰证的临床认识【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42—02痰病即因痰致病,痰浊来源于脏腑功能失调,因此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动因。

古代医家对痰致病性质已有散在记载,如“痰生百病形各色”,“痰注全身”,“怪病多痰”等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痰邪致病的广泛和奇态性。

为了便于临床上认识痰证痰病,从而准确无误地进行施治,我们根据前人对痰致病性质的论说,结合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体征特点,通过进一步整理、综合、分析、归纳,找出其发病的一般规律,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分述如下。

1 痰属阴性,遏伤阳气痰为水液凝聚变化而成,水液的代谢主要依赖肺气的宣降,心气的推动,脾阳的温运,肾阳的温化,肝阳的疏通。

如果脏腑的阳气偏衰,阴寒内盛,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生痰邪。

痰水性同质异,皆属阴邪,其临床表现多以病变部位的闷胀困重,麻木冷痛为主,遇寒则剧,得渐则舒,或见肿块不红不热不痛,根脚散漫,或见冷痛不红,败血腐骨。

古人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及“痰为阴邪,非温不化”之说,是以说明痰乃阴冷之邪,遇阳得温则消。

中医认为“阴盛则阳病”,所以,痰常可遏伤人体阳气,以致清阳不展,而见嗜睡、困顿、体倦乏力。

病位恶寒,甚为冷痹。

因此,临床上治疗痰病痰证,要注意扶助人体阳气,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忽略痰之热化,以及台邪为病。

2 痰性粘滞,阻碍气机粘滞即是粘稠,滞涩之意。

祖国医学认为“稠浊者为痰”,痰的粘稠性,在临床上视之可见,表现为咯痰粘稠,或口粘口腻,呕恶或呕吐痰延;或咽中有粘痰梗塞,吞吐不利;或大便粘裹痰垢;或见溃疡,糜烂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品,凡此种种,显见十分充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痰属阴邪,质性粘稠,留伏遏阻,滞涩不散,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病情缠绵,不易速效;二是指症状,凝结滞涩为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结于皮里膜外,或结于腹腔、脏器。

中医的“瘰疬”、瘿瘤“、”痞块“、症瘕”、“痰核”、“流痰”、乳癖“等等,大都属其所致病症表现。

_格致余论_论治痰证

_格致余论_论治痰证

荡涤攻逐之后,血下可能一时更多,但胞宫清泽,经血自可归经。

罗元恺教授对功能性子宫出血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可取得中药刮宫止血的效果,方药可用失笑散重加益母草。

阎润茗老中医指出:功血若由于血瘀而引起的出血,多表现为长期淋漓不断或时间不长量不多有血块,伴有腹痛腹胀等气滞血瘀的现象,我们应用活血祛瘀达到止血目的,采用了 祛瘀生新引血归经 的方法。

本法除了在妇科的广泛应用外,还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之因,责之热,虚与瘀。

火热薰灼,迫血妄行,或脾虚络损,气失统摄,均可造成吐血,黑便;而离经之血留而为瘀,瘀郁化热,迫血妄行或瘀阻络脉,血不循经而出血不止,又可致热致虚,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瘀血贯穿于出血过程之始终,正所谓 瘀血不去,出血不止 。

陈泽霖教授采用祛瘀止血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积累了丰富经验。

他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过去按照辨证分型治疗,用药多,方法繁,止血速度慢。

上消化道在出血阶段可只归纳为一个类型,即瘀血型。

因为患者在出血前往往有肝郁气滞,伤食气滞或气虚等因素,气虚或气滞都可导致血瘀,血瘀后血失常道可引起出血。

此外瘀郁化热,热灼络脉也可导致阳络伤则血上溢,阴络伤则血下溢。

再者,离经之血便是瘀,故黑便是瘀血的有力证明。

据此采用化瘀的生大黄,止血的白芨作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药,取得满意疗效。

黄一峰在治上消化道出血时注意到胃肠本身的生理功能,即宣通瘀滞,以通为用,灵活辨证,多选用活血止血的药方治疗。

刘景泉采用去瘀止血汤(含田七末、蒲黄、五灵脂、大黄)治上消化道出血65例,并与常规止血西药作对照,结果止血成功率达95 3%,高于西药对照组。

此外,该法还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脑出血和眼底出血等病变的治疗中,吴松田、李尉生、齐智勇等肯定了水蛭用治脑出血恰合病机,赵金华、谢帮军,孙怡等也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取得很好的疗效,周袁卿、祁宝玉提出在治眼底出血病时应用活血化瘀法可免造成留瘀之弊。

这些临床治验无不体现通用通用在活血化瘀法中应用的独特性,在此不一一赘述。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赵雨田中医认为痰为诸病之源,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又有“怪病多痰”之说,而历代医家对痰的学术观众说纷纭,在治痰上也各有心得,每使后学眩目。

余谓诸家之论,各有发挥,但必综合观之始全,现就其痰病观作一总括分析:1 仲景之痰病观:当以温药和之痰饮一名,实始于《金匮要略》。

仲景论痰饮基本上继承了《内经》的思想,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不能化气行水,故而“水精”不布、“五经”不行,停积而为痰饮主论,进一步阐述了其病因病机。

如《痰饮咳嗽病》篇中说:“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仲景于痰饮形成之机理独发中焦之论,足见其在痰饮的形成中尤其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

又如《水气病》篇指出:“寸口脉弦而紧。

弦则卫气不行,既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总之,仲景认为,痰饮是肺脾肾气化失司,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水液的正常敷布与排泄,以致水饮停积而形成的。

而且三脏之中脾胃运化失司首当其要。

在治疗上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大法。

认为痰饮为阴邪,有形而易伤阳气,遇寒则凝,得阳始运始散,但用药当平和,补阳要防其过于燥化而致胃热上冲其面,故投药当用“温“而不用“热”。

痰饮为患,不能速生,亦难以速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治疗除非急证一般不急不徐,“和之”以取效。

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饮分而言之有四,合而言之总为痰饮而已,或伏于脑隔,或留于胃肠,或积于两胁,或泛溢于四肢,或影响五脏。

而仲景从一源而立法,示人以规矩:“以温药和之”。

在具体运用中又无不处处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根据饮邪之盛衰、标本之缓急,急则治其标,随饮之所处因其势而利导之;缓则治其本,因脾肾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标本俱急则同治,或温或和或和而用温,温则振奋阳气,通调水道,化气行水,而重在脾肾以治本,和则“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随证用药,权宜之计以治标,冀其阳气得复,水饮得躅阴阳调和,气体水行。

王孟英痰证论治探析

王孟英痰证论治探析

河 南中医药学刊

阳辨 》 的体质特 点 , ) 从而创 立 了稚 阴稚 阳学说 , 成为 小儿重
要 的生理特点 之一。
生理病理的各种特点 皆源于历代 医家对d J 体质的认识 , ,L 体 质学说是4 J 生 理病理特 点的核 心 内容 , ,L 是小儿 不同于成人 的关键所在 。这 就是 小儿生 理病 理特点 的实 质 。了解 这种 关系对我们 深刻 理解d J 的生理病理特 点会有很大帮助。 ,L
摘要 : 本文对王孟 英痰证论 治的经验佧 了初步探析 . 痰” 从“ 的成 玛与病机 、 疲证的 治疗 两太方 面进行 论述 。 出他 指 广泛应 用涤 痰法治疗各种痰病 , 具有独到之处 。
关键词 : 痰证 ; 王孟荚 ; 临证探析 中围分类号  ̄ 2 2 1 R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2 42 0 )3 0 7 3 10 3 3 (0 20 —0 0 —0
现脾 胃病证 、 系疾病 以及 与肾有关 的病 证 , 不是指d J 肺 并 ,L 经 常处于三脏不足 的失衡状态 。否则 . 与中医 的基本 理论 则 相悖 。中医认为 “ 阴平 阳秘 , 神乃 治” 正 常人应处 于 阴阳 精 , 平衡 . 协 调 的状态 中。如 若认 为小 儿 经常 处 于稚 阴稚 脏腑 阳 , 三有余 、 或 四不足的状 态 中 , 那么 , 整个 儿科群 体每 时每
《 囱经》 指 出: 颅 还 凡孩子 3岁 以下 . 呼为纯 阳 , 元气未 散。 指出4J 时期 由于禀受父母 的元 阴元阳尚未耗 散 , ” ,L 生长 发育 迅速 , 无论在形态结构 方面 . 还是 在生理功能方 面 , 都是 在不 断地 、 迅速地 向着成熟 完善的方面发展 。 纯 阳” 之体高 度概 括了小儿生 机蓬 勃、 发育迅速的生理特 点。 历代 医家在 对小 儿病理特点 的认 识也多基 于体 质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证各家论述
一、痰的认识及演变过程
痰的概念有四:一、痰指排出体外之黏液,《黄帝内经》中已有痰的原义,隋代以后出现“痰”字,并逐渐取代了“涕”、“沫、“汁”等一义多字的用法;
二、痰指积聚体内之涎液;三、指痰饮病;四、痰是对复杂病证的思维方式。

中医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但《黄帝内经》对痰证论述不多,但对水液代谢生理情况有所论述;《金匮要略》对痰饮描述很多并提出四饮分类及很多具体治疗原则和方药;《诸病源候论》列出“痰饮候”、“诸痰侯”,区分痰与饮,提出“百病皆有痰作祟”。

至宋金元时期以后,痰证证治不断丰富和发展,各代医家均有独到见解,使痰证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二、各代医家理论概述
1.孙思邈
孙思邈医疗经验极为丰富,但多方药少理论,在方药方面,广泛搜集了大量前代方剂及当时验方,其中《千金要方》中载有痰饮病方数十首。

用药特点有:1.治疗痰饮日久者,善于并用活血药,如用防己汤治疗膈间支饮,“若不愈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三合,微下利即愈”,芒硝活血软坚,使久痰得愈;2.善用吐法;
3.温药如生姜,姜汁运用很多;
4.亦有大黄、芒硝、大戟、芫花等峻下之法。

孙思邈治疗经验丰富了痰饮病的治法,为后世进一步发展提供方药指导。

2.张从正
张从正将痰分为风痰、热痰、湿痰、沫痰,创造性提出“痰迷心窍”说,为用痰证学说理论治疗精神神经方面痰病做了有益的尝试。

3.朱丹溪
朱丹溪是痰证论治的代表者,他继承《和剂局方》并发展了痰证理论,病因方面,他强调“脾虚”、“气郁”,“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揉”。

临床表现方面,提出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痰在膈间使人癫狂或健忘”。

治疗方面,提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金元之前,治痰多用汗吐下温法,但容易损伤阳气,故朱丹溪提出“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实脾土,燥脾湿”。

与此同时,还强调应根据其成因、性质以及痰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定,以二陈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4.张景岳
张景岳对痰证的论述,在景岳全书中有痰饮专篇,首先对痰和饮进行鉴别。

其次分析了痰证的病机,“痰即人之津液……而血气即成痰涎”,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不行时就会形成痰涎,同时指出痰饮病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于脾肾。

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

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

又将痰证分为虚实两类,“实痰无足虑”、“最可畏者唯虚痰”。

治疗方面,张景岳强调元气的重要性,并提出温脾、强肾的治痰方法,强调温补的作用,总结了20余首方剂。

预后方面,张景岳指出痰为水谷津液所化,可以随去随生,攻伐伤害元气是“但知目前,不知日后。

”提出治痰关键在于“使之不生”。

5.清代医家
清代医家注重对痰证治疗的探讨,田宗汉《痰饮治效方》是一部痰饮治
疗方药专著,选方八十三首,立九十九法分述痰饮的病因证治,内容颇为实用。

喻昌提出实脾、燥湿、降火、行气为其治疗大法,并制定了吐禁十二则,药禁十二则,律三条,更加全面地概括了对于痰病的认识与治疗。

南海名医何梦瑶对广义痰病提出标本缓急、攻补兼施的治则,痰病患者要注意饮食调摄,以保脾胃之气。

叶桂提出“见痰休治痰”的学术见解,因为痰首先是病理产物,然后才成为致病因素,所以应“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消也”。

唐宗海在《血证论》指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进一步提出淤血、痰水相互胶结为害的病理机制。

6.温病痰证
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逐渐认识到温病挟痰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从痰论治温病的论述亦逐渐增多,并不断成熟和完善,形成了与杂病治痰截然不同的论治理论。

痰证论治的范畴也由杂病突破到外感温病,痰证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于痰证的形成,总结认为有三:一、患者素有停痰伏饮,温邪侵入与痰互结,形成痰证。

如叶天士《温热论》:“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


二、留连气分,三焦气化失司,津液失去正常布化,聚而成痰。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肺脾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


三、感受温热之邪后,热邪内炽,煎熬津液而成痰。

何梦瑶《医碥》:“过于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


在痰证的分类方面,根据病因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将痰证分为热痰、燥痰、风痰、湿痰等。

治疗方面,提出痰证往往是温病的兼证,故在治疗温病挟痰时,常以他法为主而配合化痰之法,或直治其成痰之因,用药选用轻灵流动之品,且用量小。

此外,在温病的治疗中,从痰论治急性热病及重症,是痰证理论的重要突破。

如治疗热陷心包证,用清心涤痰开窍之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等,突破了从痰论治杂病的局限,显示了温病痰证的特色。

7.总结
经过各代医家丰富发展,痰证病因病机不断完善,依据痰证理论治疗疾病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治疗方法也日益复杂,最能体现中医扶正、祛邪和辩证论治的特点,使痰证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关于痰证的研究仍是一大重点,各代医家的宝贵论述仍须时时借鉴,不断用于学习应用和研究,以使中医理论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