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证各家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证各家论述

一、痰的认识及演变过程

痰的概念有四:一、痰指排出体外之黏液,《黄帝内经》中已有痰的原义,隋代以后出现“痰”字,并逐渐取代了“涕”、“沫、“汁”等一义多字的用法;

二、痰指积聚体内之涎液;三、指痰饮病;四、痰是对复杂病证的思维方式。

中医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但《黄帝内经》对痰证论述不多,但对水液代谢生理情况有所论述;《金匮要略》对痰饮描述很多并提出四饮分类及很多具体治疗原则和方药;《诸病源候论》列出“痰饮候”、“诸痰侯”,区分痰与饮,提出“百病皆有痰作祟”。至宋金元时期以后,痰证证治不断丰富和发展,各代医家均有独到见解,使痰证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二、各代医家理论概述

1.孙思邈

孙思邈医疗经验极为丰富,但多方药少理论,在方药方面,广泛搜集了大量前代方剂及当时验方,其中《千金要方》中载有痰饮病方数十首。用药特点有:1.治疗痰饮日久者,善于并用活血药,如用防己汤治疗膈间支饮,“若不愈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三合,微下利即愈”,芒硝活血软坚,使久痰得愈;2.善用吐法;

3.温药如生姜,姜汁运用很多;

4.亦有大黄、芒硝、大戟、芫花等峻下之法。孙思邈治疗经验丰富了痰饮病的治法,为后世进一步发展提供方药指导。

2.张从正

张从正将痰分为风痰、热痰、湿痰、沫痰,创造性提出“痰迷心窍”说,为用痰证学说理论治疗精神神经方面痰病做了有益的尝试。

3.朱丹溪

朱丹溪是痰证论治的代表者,他继承《和剂局方》并发展了痰证理论,病因方面,他强调“脾虚”、“气郁”,“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揉”。临床表现方面,提出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痰在膈间使人癫狂或健忘”。治疗方面,提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金元之前,治痰多用汗吐下温法,但容易损伤阳气,故朱丹溪提出“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实脾土,燥脾湿”。与此同时,还强调应根据其成因、性质以及痰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定,以二陈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4.张景岳

张景岳对痰证的论述,在景岳全书中有痰饮专篇,首先对痰和饮进行鉴别。其次分析了痰证的病机,“痰即人之津液……而血气即成痰涎”,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不行时就会形成痰涎,同时指出痰饮病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又将痰证分为虚实两类,“实痰无足虑”、“最可畏者唯虚痰”。治疗方面,张景岳强调元气的重要性,并提出温脾、强肾的治痰方法,强调温补的作用,总结了20余首方剂。预后方面,张景岳指出痰为水谷津液所化,可以随去随生,攻伐伤害元气是“但知目前,不知日后。”提出治痰关键在于“使之不生”。

5.清代医家

清代医家注重对痰证治疗的探讨,田宗汉《痰饮治效方》是一部痰饮治

疗方药专著,选方八十三首,立九十九法分述痰饮的病因证治,内容颇为实用。喻昌提出实脾、燥湿、降火、行气为其治疗大法,并制定了吐禁十二则,药禁十二则,律三条,更加全面地概括了对于痰病的认识与治疗。南海名医何梦瑶对广义痰病提出标本缓急、攻补兼施的治则,痰病患者要注意饮食调摄,以保脾胃之气。叶桂提出“见痰休治痰”的学术见解,因为痰首先是病理产物,然后才成为致病因素,所以应“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消也”。唐宗海在《血证论》指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进一步提出淤血、痰水相互胶结为害的病理机制。

6.温病痰证

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逐渐认识到温病挟痰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从痰论治温病的论述亦逐渐增多,并不断成熟和完善,形成了与杂病治痰截然不同的论治理论。痰证论治的范畴也由杂病突破到外感温病,痰证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于痰证的形成,总结认为有三:一、患者素有停痰伏饮,温邪侵入与痰互结,形成痰证。如叶天士《温热论》:“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

二、留连气分,三焦气化失司,津液失去正常布化,聚而成痰。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肺脾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

三、感受温热之邪后,热邪内炽,煎熬津液而成痰。何梦瑶《医碥》:“过于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

在痰证的分类方面,根据病因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将痰证分为热痰、燥痰、风痰、湿痰等。

治疗方面,提出痰证往往是温病的兼证,故在治疗温病挟痰时,常以他法为主而配合化痰之法,或直治其成痰之因,用药选用轻灵流动之品,且用量小。此外,在温病的治疗中,从痰论治急性热病及重症,是痰证理论的重要突破。如治疗热陷心包证,用清心涤痰开窍之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等,突破了从痰论治杂病的局限,显示了温病痰证的特色。

7.总结

经过各代医家丰富发展,痰证病因病机不断完善,依据痰证理论治疗疾病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治疗方法也日益复杂,最能体现中医扶正、祛邪和辩证论治的特点,使痰证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关于痰证的研究仍是一大重点,各代医家的宝贵论述仍须时时借鉴,不断用于学习应用和研究,以使中医理论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