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区别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区别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区分起源于公司治理理论中的法律模型。
这一模型认为,股东由于向公司供应资本,而成为全部者,拥有法定的权力,其中最基本的权力就是选举董事会作为其受托人来进行公司的重大决策,再由董事会来选择和监督经理,进行日常的经营管理。
这样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区分在公司法关于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权责关系的界定上得到反映,即董事会从事治理,经理层从事管理。
从目的上来看,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降低因代理人违反托付人意志而给托付人带来的损失和成本,而管理的目的是正确选择经营目标和高效率地实现经营目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公司治理的主体是股东以及各利益相关者,而公司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的经理层;公司治理涉及公司战略方针的制定、掌握和监督,以及公司与外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管理则是运用肯定的方式来知道或监督某一活动,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公司治理的焦点在外部,公司管理的焦点在内部,公司治理假定一个开放的系统,而公司管理相对假定一个封闭的系统;公司治理基于战略考虑,公司管理基于任务考虑;公司治理考虑公司往哪个地方去,公司管理考虑怎样使公司到达那里。
从程序和手段来看,公司治理强调的是董事会借以监督和激励经理的程序、方式和手段,重点强调利益关系的调整,公司管理关注的是为了达到公司的目标,经理应当做什么、怎么做,重点强调为达到特定目标应选择的手段、方法和管理技术,也就是说,公司治理是董事会的工作,而公司管理则是经理的事情。
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决策程序模糊于二者之间,特殊是参加治理的人员同时也是参加管理的人员(执行董事),要对二者做出严格的区分是很困难的。
若将战略管理看作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这部分既是公司治理的范畴又是公司管理的范畴。
由此可见,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区分是相对的,公司治理针对的是管理体系的高层管理人员,事关企业进展方向、目标,它通过战略管理,组织体系及企业文化,与日常管理连为一体。
企业管理、公司治理与治理公司之间的内在联系

躬 亲。 2 优化 领 导 职 能 结 构 ,领 导职 能逐 步 走 向 .
法制化 和制度 化 。领 导职 能 结构 是领 导 力发 生 的 载 体 ,合理 的领 导职 能结 构是 一种 强 大 的领 导力
的监 督和 激励 ;治理 公 司是 利益 相关 者通 过某种
量 ,既有助于领导体制 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又有
企业管理、公司治理与治理公司
之问的内在联系
石莹 、赵健 在2 0 年 第 1 《 论 学 刊 》发 09 期 理
表 文 章 认 为 ,从 制 度 经 济 学 的 角度 考 虑 ,企业
现 实 问 题 ,有 针 对 性 地 “ 为 ” , 有 意 识 地 作
“ 作 为 ” ,不 应 该 也 不 可 能 事 事 操 劳 、事 必 不
领 导 转 变 ; 建 立 完 善 领 导 监 督 职 能 ,将 领 导
者 的 活 动 纳 入 可 监 督 的 范 围 内 ; “ 性 协 柔
束之 下 ,领 导 工作不 能 因具 体领 导 人 的改变 而 改
变 ,不 因人废 事 。我 国 目前 处 于利 益分 化 和利 益 主体 多元化 、价 值 取 向多样 化 的转 型社 会 ,利益
念 应是 和谐 领 导 观 念 的理 想 形 态 。我 国传 统 的
道 家 领 导 哲 学 , 以 “ 为 ” 为 手 段 ,达 到 “ 无 无 不 为 ” 的 目的 ,其 实 质 上是 一 种 授 权 。 领 导 力 要 具 有 “ ” 、 “ 为 ” 的 清 晰 界 限 。 作 为 领 为 无 导 者来 说 ,要 深 刻 认 识 和谐 社 会 领 导 力 面 临 的
提 高 和谐 领 导 力 的 目标 。其 次 要 完 善 和 谐 社 会
论述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相关性问题

论述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相关性问题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全球扩散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冲击力也越来越强。
许多中小企业没有经历太多的发展便流星般的陨落了,即便是一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公司也一样厄运难逃,毁于一夕之间。
造成如此结果的根本原因:一是企业自杀行为导致;二是如判断、决策失误,环境变化等内外部多重因素所致,而企业自杀行为导致最终毁灭性结局的比重更大。
这种种自杀行为的根源无非就是公司治理问题和公司管理问题的处理不当。
这两者间的关系常常突出表现为经营者和所有者的潜在冲突,那么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该怎样处理二者关系呢?看看那些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物竞天择中,虽然浮浮沉沉,却能不断地自我调适与超越,使生命力长存的企业,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共性,即虽然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在不同时期凸现的重要性不尽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和时期得到了关注,将它们适时协调,合理整合,这就是企业持续发展、基业长青的根源所在。
而理性人假设即:“追求最大利润”,并不被其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或其追求的唯一目标,因为只有企业发展壮大,有了企业这样一个载体,它的最终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1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内涵在古典企业中,公司的所有者就是其管理者,不存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状态,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企业的形态也在逐步演进,特别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问题随之凸显,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主要的侧重点。
1.1 公司治理的内涵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可以说是公司治理理论的先驱,他在《国富论》中指出,“股份公司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的钱财,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的合伙人那样的警觉性去管理企业……”亚当·斯密的这些话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有些学者对于这样的问题也有所感慨:如果让另外星球的客人只是通过公司人员的个人行为来进行判断,不是首先让他们明白法律条文的话,毋庸置疑,他一定会把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看做是公司的投资者或者所有者。
公司治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定位探讨

公司治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定位探讨公司治理是指通过内外部监管机制、合理分工、权力约束等手段,建立和维护企业良好运行秩序和利益最大化的制度体系。
在企业管理中,公司治理起着重要作用,既能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也能保护投资者权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本文将从公司治理的作用和定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司治理的作用1. 促进公司稳定经营公司治理通过建立透明、公正和负责任的决策机制,促使企业内部正当程序和规范化管理。
这样就能避免个人主义和权力滥用,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公司治理还能构建风险管理机制,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提高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提升公司治理效率公司治理通过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权分责机制。
通过权力分散和透明化,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灵活性,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汇报滞后问题。
这样一来,企业管理者能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创新。
3. 保护投资者权益公司治理有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降低投资风险。
通过建立透明度和信任度,使投资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公司治理还能有效制约管理者的激励和监督机制,防止其滥用职权和违规操作,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 提升企业竞争力公司治理能够促使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和运作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
通过权力约束和监督机制,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决策失误和风险。
这样企业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1. 公司治理对内定位对内,公司治理应当以提高公司管理效率、优化公司内部运作、规范内外部协调关系为目标。
通过分工明确、责权匹配、信息流通、内外部监管等机制,营造一个和谐、高效的组织环境,促进公司内部各部门间有效沟通和协作,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2. 公司治理对外定位对外,公司治理应当以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提升企业形象为目标。
公司治理要通过透明度、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等机制,提高公司的诚信度和可信度,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投资和资源进入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研究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 ,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风云莫 测 。且不论有多少 中小企业流星般 的陨落了,即便是 些曾叱咤风云的知名公 司也一样厄运难逃 ,毁于一
公 司治理与公 司管理的相互依存 来 自两者之间的 匹配协调,两者的区别根 源在于现代 企业所有权与经 营权的分 离。公 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 间的匹配协调是动态的 ,随着企业 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两者需经
适 时调 整 ,以达 到 新 的平 衡 。
关键词:公司治理 ;公 司管理;匹配协调 中图分类号 :F7 . 266 文献标识码 :A
t a  ̄nvti B t r tre ed n i n ieetrm aho e . nedp n ec t o tem t iga dco- om i ily. o 8ei ed pn etwt a ddf rn o ec t r It ee dnes msf m ac n n ot n at h n h f h r e r h h
维普资讯
商 业 研 究
文章编号 :1 1 4 X (06 6 04 — 3 0 —18 20 )0 — 07 0 0
公 司治理 与公 司管理 的关 系研 究
邓 健 ,彭胜 志 -
(. 1 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 00 . 1 0;2 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 01 0 5 0) 0 摘要 :理顺公 司治理与公 司管理存 ,又互有区别。
T eS u y o lt n hp B t e r o ae Go en n ea d C r o a a a e n h td n Reai s i ewen Co p r t v r a c n o o p r t M n g me t e D N in , P NG S e gz i E G Ja E h n .h
公司治理、管理、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与管理的交集2007-04-10 08:52:00一、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理论探讨回顾李维安教授等从狭义和广义上对公司治理作了界定。
他们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于制衡机制。
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
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最早论及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区别与联系的是Tricker,RobertI.教授。
在其1984年的专著《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中,Tricker明确提出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及其与公司管理的区别。
他认为:公司管理就是运营公司,而公司治理则是确保这种运营处于正确的轨道之上。
KennethN.Dayton教授则将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关系形象的比喻为一个硬币的两面。
在专著《公司治理:硬币的另一面》(CorporateGovernance:theothersideofthecoin)中,Dayton认为公司治理指的是董事会利用来监督管理层的过程、结构和联系;公司管理则是管理人员确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此外,一个公司中优化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也有人认为,公司治理规定了企业运作的整个基本网络框架。
而公司管理是在这个框架下驾驶企业奔向目标。
公司治理模式考察的事构成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划分,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实现相互制衡。
这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基础和保障;公司公司是在既定的治理模式下企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区别、联系、系统整合与互动关系

( 公 司治理 结构本 质上是一 个 关于企业所 有权 五) 安排的契 约;而且 他们进 一步 认为,企 业治 理 结构 就 是 一套 治理 企业交 易关 系的制度 安排,它 包括 外部 治 理机 制和 内部治理机 制。 仔细 分析 推敲 上述 定 义 ,可以发现它 们有 两 共 识:1 司治理结构是有关所有者 董事会和高级执 公 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三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的
一
、
种 较有代表性 的定 义:
( 公司治理涉及公 司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 一) 事 会和公 司其 他利益相 关者之 间的 相互 作用 中产 生 的 具体问题。其核心问题是: 1 从公司决策稿 层管理 旌 者的行动中受益;2 . 谁应该从公司决策稿 层管理 者的 行动 中受 益( hi LC c1n a d s v l .Wa i , p l .o hf t  ̄ L p - n i e nc k
30 3)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 浙江大学 管理 学院 浙江 杭州
摘要 会 司治理理 论是近年 来研 究的 新热点 之一。 其核 心 内容是 有 关企业 所有权 与企业控 制权 的具体 安 排 , 包括 内部 治理 结构 和外部 治理 I - 两方 面。 战略管理是 公 司治理与公 司管理 的联结 点 系统整合 模 m ̄ ' 1 型 和 互 动 关 系共 同作 用 的 最 后 姑 果 表 现 为 公 司 经 济 、 技 术 和 社 会 效 益 的 评 价 葙 标 。 关键 词: 司治理 ;公 司管理 ;战略 管理; 系统 整合 与互 动
a d 1trcjn n nea t 6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涵义 迄今为止,公司洽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些学 者对此作过 比较全面 的综 述 ( cr n w rc, o n c ha ad at k i 18;费 方域, 19 ) 98 9 6 。在 此 为简 便 起 见 ,仅 列 出 几
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成为企业运作中至关重要的两大领域,它们分别指的是企业内部管理的相互关联和企业整体战略规划、决策实施的过程。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一、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联系1. 目标一致性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公司治理实施规范化、透明化、高效化的管理,确保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障,提高企业整体治理水平;而企业管理则是负责实施公司治理制度,以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 相互依赖性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是相互依存的,二者需要协同合作才能实现企业目标的最大化。
公司治理负责制定一套完整的决策机制,通过透明的信息披露,确保企业内外部各方的权益得到合理保障;而企业管理则根据公司治理的要求,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将其贯彻落实,依据内部制度达成企业的目标。
3. 强调效率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都追求效率优先,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益和效率。
公司治理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流程,促进企业的各部门开展协同工作,提高了企业决策的效率;而企业管理则是通过分配资源,实施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全面优化企业的生产和运营,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二、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1. 功能不同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功能不同。
公司治理是负责监督管理层,确保企业运营符合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和公共利益需求,促进公司内部管理的透明、公正和规范化;而企业管理负责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资源分配和业务决策,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和效益最大化。
2. 管理者不同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管理者不同。
公司治理的管理者是股东和董事会成员,股东代表企业资本方,董事会则是企业治理的重要机构,负责监督企业决策和运营状况;而企业管理的管理者则是高管团队和中层管理人员,他们负责具体的业务操作和实施企业战略计划。
3. 内容不同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需要实现不同的内容。
公司治理负责制定企业的决策机制和规章制度,确保企业运营符合市场要求和公共利益需求,强调内部的透明度、公正度和规范化程度;而企业管理负责实际的经营和决策,具体涉及生产管理、市场拓展、资金运作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
公司治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中国,从1978年中国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司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改革的攻关环节。
那么什么是公司治理?它和公司管理的关系如何?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
1.公司治理的产生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从独资企业到合伙企业再到公司企业的过程。
在公司制组织形式下,企业业主变成了资金要素的提供者(投资者),公司依法成立,企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投资者无权随意处置企业财产,只享有剩余收益权和剩余控制权。
公司治理在公司制组织形式的出现后,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
在独资或合伙企业组织形式下,业主对企业的统治和支配的同时也表现为业主管理、运营企业的过程。
2.公司治理的概念
较早提出公司治理概念的是Tricker(1984),他认为公司治理本身并不关注企业的运行,而是给企业提供全面的指导,监控管理者的行为,以满足超过企业边界的利益主体的合法预期。
Keasey和Wright(1993)认为公司治理和责任机制在于确保代理人按照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行事。
“公司治理实质上是公司出资者借助公司权力机关来统治和支配公司,以实现公司目标并最终实现其自身目标的过程。
”(吴冬梅,2001)通过上面所述,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定的权力机关来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指导来监控从而使其满足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3.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治理结构的设计和安排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这里主要有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
两权分离理论即“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理论”,这一理论学说论证了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产生的前提和过程,是公司治
理结构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委托代理理论”论证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中,公司治理所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委托代理制,这时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具有独立利益的控制权主体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权主体利益的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是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委托代理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它完善了“委托代理理论”中关于委托人主体资格的论述,触及到了公司治理的深层次问题,即:到底谁是公司的所有者?或者说,公司治理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等等。
4.公司治理结构及内容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公司各权力机关的组成方式,其实质是公司各权力机关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这种权力制衡关系在实践中表现为某种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
”(吴冬梅,2001)“在经济学家看来,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于支配若干在企业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股东与贷款人)、经理人、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钱颖一)其中控制权的配置是核心。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形成及其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它通过建立一套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并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
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权力机构设置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
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
股东大会通过信任托管选出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决定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计划、预算、利润分配、总经理的任命、奖惩、解聘等公司重大决策的制定。
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运营公司的合法性和决策、执行的有效性等。
管理层是执行机构,受董事会委托执行公司的目标方针。
二、公司管理的内涵
企业管理自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现代规范化的管理理论的诞生、之后经历了行为和结构学派、系统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从整个管理理论的丛林中,其关注的核心都是企业内生产率的提高,而对企业的形成及其构成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基本不涉及,原因在于它隐含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企业是事先存在的。
正如Tricker(1984)所指出的“没有一个管理思想把公司治理当作一个特定的研究兴趣:传统职能式主流观点关注于管理者所做的工作——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和协调;行为和结构学派则侧重于通过人和组织取得结果;系统理论则着重于信息和决策;权变理论认为整个管理过程是不确定的。
”Tricker是最早区分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其在《公司治理》一书中明确提出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及其与公司管理的区别。
认为管理是运营公司,而治理则是确保这种运营处于正确的轨道。
三、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
通过以上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内涵的简述,我们可把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从公司治理产生的根源来看,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是企业系统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公司治理从企业管理中分离满足了股份公司管理的需要。
2.从公司治理机构责权划分来看,治理结构为公司管理提供了基本的运作框架。
即公司的管理者只能在公司治理主体设定的公司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导下进行目标的执行。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具有共同的企业目标。
3.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在公司实际运行中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缺乏良好治理模式的公司,即使有“很好”的管理体系就像一座地基不牢固的大厦,同样,没有公司管理体的畅通,单纯的治理模式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蓝图,而缺乏实际内容。
这可以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得到证实。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实施承包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是管理层面的变革,但是出现了“过度消费”、“过度投资”,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单纯的从企业管理来进行变革,而没有涉及公司治理关系,即出资人缺位,权责关系不明,政企不分等造成的。
1992年10月,党的
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从此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兼顾公司管理同时也兼顾公司治理。
当前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仍然是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继续。
1994年国务院决定,选择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试点。
之后,在国家经贸委的领导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
重点完成以下工作: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评估资产,核定企业法人财产,确定试点企业投资主体,设置合理的股权结构,制定公司章程,建立公司治理机构,依法注册登记等。
2004年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为了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地行使出资人权利,决定选择部分中央企业进行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在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陆续开展起来。
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了企业管理改革到治理结构和管理改革同步进行的实践过程,这说明了,没有治理结构的改革,是不成功的改革,只有将管理变革和治理结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国有企业运行在效率和效果上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结论
随着目前公司股份经济的发展,研究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是企业系统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实际运行中,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都要做相应的调整和变革,而不能只顾其一。
2.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治理结构运行的效率和决策效果直接影响到管理效率的提升和企业经营效果,因此提高治理层的决策能力和决策人员的素质以及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