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模拟试题集锦---特教

儿童发展心理模拟试题集锦---特教
儿童发展心理模拟试题集锦---特教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编总论

一、选择题

1.403以下哪个人物不是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

A、皮亚杰

B、沃纳

C、格赛尔

D、瓦龙

2、40

3、406格赛尔认为的支配发展因素是哪两个?

A、遗传、练习

B、成熟、学习

C、遗传、环境

D、学习、环境

3、403胎儿生长发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大概是哪几周

A、1—7周

B、2—8周

C、4—10周

D、3—11周

4、403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交叉研究

D、跨文化研究

5、403发展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兴趣是

A、学校儿童

B、学前儿童

C、青年

D、中老年人

6(大二、404—2).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发展中的争论,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为:绝对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相互决定论,请问相互决定论中的代表人物是以下哪位?A:高尔顿B:华生C:格赛尔D:皮亚杰

7.504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中的共同决定论者鲁克森伯格对于遗传与环境在儿童生长不同时期的作用的观点是()P8

A遗传作用逐渐减弱,环境作用逐渐增强B遗传作用逐渐增强,环境作用逐渐减弱

C两者作用一直不变D他的观点未提及

8.504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的()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P14 A《儿童心理学》B《实验儿童心理学》C《儿童心理》D《儿童心理研究方法》

9.504在不同时期儿童心理学家们研究的课题都是不同的,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时,西欧的心理学家们主要强调()对发展的影响P16

A成熟B环境C遗传D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0.504心理学家们对于影响婴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比较一致的看法是()P51

A心理成熟B生理成熟C教养的方式D环境的影响

11.504.在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中()研究能更好地形成理论和对变量能作出更全面的考虑,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况对行为的影响P20

A横向研究B跨文化研究C横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D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12、(404—1)儿童在-----能行走自如

A、8个月

B、1岁左右

C、1岁半

D、两岁

13、(404—1)哪个不属于纵向研究的优点或者缺点?

A.揭示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量表、质变的规律

B. 反复测量可能会影响被试的发展和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

C. 其结论往往流于一般化,不易查明心理发展变化较为深刻的背景

D.费时较长,不易同时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

14、(404—1)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A、教养方式

B、生理成熟

C、环境

D、经济水平

15、(404—1、2)关于遗传与决定的争论,认为环境决定论的是

A、优生学派华生

B、行为主义格赛尔

C、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D、行为主义华生

16、(404—1)下列理论与提出者相一致的是

A.关键期——斐利斯

B.最佳学习时期——洛克

C.白板说——霍尔

D.复演说——劳伦兹

17、(404—1、406)儿童重要动作的发展顺序,下列正确的是

A、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动作技能

B、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动作技能——腿和脚

C、头部——手臂和手——躯干部——腿和脚——动作技能

D、头部——手臂和手——腿和脚——动作技能——躯干部

18、(404—1、2)皮亚杰理论代表

A绝对决定论 B、共同决定论 C、相对作用论

19. 405—1、406儿童属于哪个年龄范围()

A.6--18岁

B.0—17、18岁

C.0—14岁

D.0—8岁

19.1.404-2儿童的科学年龄范围是()

A出生至童年晚期

B乳儿期至青年早期

C出生至青年早期

D童年早期至童年晚期

20.405—1、406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高尔顿皮亚杰华生斯腾

B.皮亚杰华生高尔顿斯腾

C.华生高尔顿斯腾皮亚杰

D.高尔顿华生斯腾皮亚杰

21.(404—1)儿童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是()

A. 《儿童心理》B.《儿童心理之研究》

C.《儿童发展和个性》 D. 《儿童心理学》

22.405心理研究的方法()

A.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

B.问卷法实验法测验法

C.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

D.观察法问卷法测验法

23.405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A.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

B.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跟踪研究

C.跨文化研究跟踪研究纵向研究

D.跨文化研究横向研究跟踪研究

24.405.404—2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D)

A.抬头―坐―翻身―爬―站―行走

B.抬头―坐―爬―翻身―站―行走

C.抬头―翻身―爬―坐―站―行走

D.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25.405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是()

A.头的发展

B.手的动作发展

C.动作技能的发展

D.腿脚的发展

26.405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

A.遗传环境生理成熟

B.遗传生理成熟教养方式

C.环境生理成熟教养方式

D.环境教养方式遗传

27.406.格赛尔的双生子研究主要是为了证明()和()两个因素在支儿童发展中的支配作用。

A.遗传、成熟B.成熟、学习

C.成熟、适应D.遗传、适应

28.406婴儿学会用手和膝盖爬行的时间一般是在()P49图

A.32—44周B.36—52周

C.20—36周D.56—76周

29.406不同民族或不同国家的儿童,尽管他们的母语各不相同,可是语言的发展都会经历相似的阶段,这属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哪一方面研究:()P4A.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B.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C.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年纪D.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30. 404_2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P17

A《儿童心理学》

B《儿童心理之研究》

C《实验儿童心理学》

D《儿童的心理护理》

31. 404_2婴儿头部发展顺序:P47

A、仰卧时能抬头—坐着时能竖直—俯卧时能抬头

B、俯卧时能抬头—仰卧时能抬头—坐着时能竖直

C、俯卧时能抬头—坐着时能竖直—俯卧时能抬头

D、坐着时能竖直—俯卧时能抬头—仰卧时能抬头

32.404_2乳儿期的范围是()P12

A出生~一个月B 1个月~1岁C2个月~1岁D1岁~3岁

33404_2请问“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这个观点出自于哪个理论()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相互作用论D辐合论

34.404_2下列哪项不属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

A.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B.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C.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D.相同环境对不同个体发展的影响

35. 404_2儿童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是( )期。P48

A.学前

B.小学

C.幼儿

D.儿童

36、405-2儿童的动作发展中,“站”这一动作发生在()个月

A、7个月

B、8个月

C、11个月

D、12个月后

37.502儿童什么时候能说出第一个能被理解的词

A.六个月左右B九个月左右 C.第一年末左右 D.一年半

答案

1—5 CBBCA 6—10 DACBB

11—15 BCCBD 16—20 AACBC

21—25 ACADB 26-30 CBBAB31-36 CBADA

二名词解释

1)辐合论:(504)

2)相互作用论:(504、403、406、405)

3)追踪研究:(504 )

4)横向研究:406、404-1

5)纵向研究:406、404-1

6)跨文化研究:(504、406、404—2)

7)发展心理学:(403、404—1、405、404_2、)

8)眼手协调(大二):看见东西并能抓住她,用眼睛控制手的活动,并把手准确地伸向物体所在地。:

9).“关键期”:406、404_2

10).绝对决定论:406.

11)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404_2

12.动作技能404_2

13.共同决定论:406

三简答题

1.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及其阶段?504

答:规律:1.从上至下;2.由近及远;3.由大到小;阶段:1.头部;2.躯干部;3.手臂和手;4.腿和脚;5.动作技能。

2.简述将儿童看成是个主动的个体的具体表现。504

答:1.首先要尊重儿童,将儿童当成是一个有自己的气质特点、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有探究性的独立的个体;

2.重视鼓励和表扬;

3.重视开发儿童的优势领域;

4.充分发挥儿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请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并简单回答三者的优缺点(大二、406、404—1、405)

答:1、横向研究:(优点)时间短所以不易手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取样大,能迅速获得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材料,省时省力。(缺点)不一定能确切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反战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

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并且可以对儿童各个方面作细致的、整体的考察,以揭露心理不同方面的关系。(缺点)研究数量小,所花时间长,出现样本流失,影响取样代表性,反复的测验可能使被测者出现厌烦情绪。

3、跨文化研究:(优点)更好地形成理论和对变量能作出更全面的考虑,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

清变量并确定情景对行为的影响。

4、404—1、406、大二、405-2 、504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扩大儿童认识事物的范围;

为儿童空间知觉的形成创造条件;

为游戏者已有目的活动准备条件;

促进儿童独立意识的发展。

5、404—1、502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从上至下

由近及远

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6、404—1现代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扼杀儿童积极性的行为有哪些

教育者从需要和想象出发,把知识硬性地塞给儿童;

强调外部的奖励;

不重视启发式和诱发式教育;

强调盲目的听话、服从.

7、404—1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8、404—1、405-2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9.大二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及基本理论问题。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部分,具有发展心理学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的特点;是研究个体从胚胎期开始到17、18岁左右心里发展及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10、问题的实质:儿童心里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主要观点有:绝对决定论,即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环境决定论(儿童心里的发展是环境教育机械作用的结果);共同决定论与成熟论;相互作用论

(2)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即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4)儿童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个体差异)

(5)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关键年龄问题(在敏感期、最佳期,早期教育关键年龄)

11.403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哪里P20

12.403儿童心理研究的问题来自哪几个源头P6

13.40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P4,5

14.405-1.请在“绝对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相互作用论”中任选两个做描述分析

15.405_1、502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小到大

16.406在探讨儿童发展要素的过程中,主要出现了哪几种争论?其代表人物是哪些?

(1)绝对决定论——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2)共同决定论——“辐合论“倡导者斯腾、鲁克森伯格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404-2(16-29题)

17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18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哪些基本的理论?

19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的研究方法?

20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21儿童一些重要动作的发展顺序是什么?

2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23.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

24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25.著作《儿童心理》的意义。

26.自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显著特点。

27.动作发展有何意义?

28.简述纵向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29简要回答横向研究的定义以及优缺点

30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31、405-2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2.502男女儿童的动作发展是否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

男生擅长长肌动作协调方面女生擅长短肌动作方面

33.502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

1.403论述共同作用论和相互作用论的异同P8,9

2.403论述一下相互作用论的观点并且说出它对发展观点的重大改变以及它的不足之处P9,10

3.403论述儿童心理学发展研究方法中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的优缺点P19,20

4.406目前人们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都十分重视,因而对婴幼儿动作发展是否通过学习训练可以加快的问题十分关心。请结合格赛尔的相关理论,作简要论述。

5、404-2(5-10题)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6.论述横向研究。

7.论述纵向研究。

8.论述儿童动作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9.评价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方法

10.请用一个事实证实这个观点:影响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同

时阐述影响幼儿动作发展的其他可能因素。

五、材料分析

1.403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与特

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间任意选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说明了什么观点P7

2.403婴儿时期儿童身体柔软,容易学习许多动作,加之他们喜欢模仿并且喜欢

不厌其烦的重复同一动作,能翻书,串珠,折纸,搭积木,接球,用剪刀沿画线的样子剪,对我们教育孩子有什么启示P48

3.50

4.在讨论儿童心理因素发展的过程中,很长时间时间里存在着遗传和环境在

发展中作用的争论。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是什么?请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并概述其基本内容。

答:相互作用论。

认识:打破了是遗传决定发展,还是环境决定发展的长期的简单化的机械争论的局面。内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的。一个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因素。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互相转化相互包容的。有时候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不同的心理或行为,不同年龄阶段,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与大小也不同。

4.504.通常心理学上采用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以及测验法等。同时也都

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需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设计原则。举出两种研究设计类型并概述其基本内容与优缺点。

答: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能迅速获得大量数据资料。

缺点:由于被实验者来自不同年龄个体,不一定确切地反映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特点。

纵向研究。对同一个体或同一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观察,实验或测量。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资料,对各方面做出细致,全面的考察,从而深入了解。

缺点:经历时间长,被试对象不具备横向研究的代表性,且易出现厌烦情绪

五、案例分析

案例一:504

活动时,有些小朋友趁着老师与家长交流的时候在活动室内拿着玩具打打闹闹,乱成一团,我正想要组织他们坐在位置上有秩序的玩玩具的时候,看见佳佳把一个个其他小朋友搭好的在展出的玩具一个个的扔在地上,我看见后连忙让他把玩具放好,他并没有听我的劝阻,继续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我以为他没听清,大声重复了一遍,谁知他很淡定的看了我一眼之后继续乱扔,我被他惹的有点生气了,拉着他的手让他站住,他这下虽然停止了破坏活动,却仍是一幅无所谓的样子,用身体扭开想要挣脱我的手,我把他硬拉住,问他在干什么?他并没有打算回答我,把眼睛朝其他地方看,很不屑的表情。我问他为什么老师叫他可是他不理?这时候带班老师来了,知道情况后,问佳佳原因。万万没想到他回答:“因为客人老师不喜欢我,所以我也不要和客人老师好。”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之前区角的时候他举手了但我没有请他回答。

分析:⑴佳佳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孩子,什么事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据他外婆说在他们家是一个比较民主的家庭,有什么事都会征求他的意见,而今天区角时我没有请他回答问题,没有让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他产生了挫败感,因此产生了这种逆反情绪。

家庭教育中采用民主的形式对孩子的成长必然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我觉得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会让孩子觉得任何事情必须要有我的加入,过于个人主义。而幼儿园往往会以大部分小朋友为考虑对象,有时候可能没办法照顾到个别孩子,因此就会引起一些负面情绪。

⑵在没有受到老师的注意的时候,佳佳一方面通过破坏行为来宣泄自己不满的情

绪,另一方面想通过破坏行为来引起老师注意。可能是一种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不自信,需要获得他人肯定的表现。面对用外在物品发泄情绪的孩子时,可以先帮他安静下来,耐心地和他一起找到正确的情绪转移方法;同时让他们意识到破话公物是不正确的。

案例二:504在区角活动的时候,BB选了我指导的图书吧。当我拿着图画书

给他们讲解的时候,坐在BB旁边的糖果因为想要看图更近一点,不小心用手肘碰到了BB的脸,BB马上用打了下糖果的手,可能被打痛了,糖果马上就哭了。我停下了故事,安慰了下糖果之后让BB给糖果道歉,可是BB不肯,一脸倔强的不看我。我便跟他讲道理,告诉她我们要互相友爱不能打小朋友。可是BB却告诉我:“我外婆告诉我,其他小朋友打我,我一定要打回来。”我听了一时语塞,讲不出话来,只好说:“可是刚刚糖果只是碰了一下你呀。”没想到BB迅速说道:“碰我也不行。”

分析:独生子女家庭幼儿的普遍现象就是“霸道”。因为是独生子女,是家中唯一的明珠,所以在家受到家长过度的溺爱,并且生怕会在幼儿园受到欺负,因此对孩子传输了一些比较偏激的概念,导致幼儿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半点委屈,更加不懂得与人相处时应宽容和忍让,稍微遇到一点外界的刺激便怒火爆发。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通过嘴说,而不应该用手“说话”,靠力气来解决问题。并明确告诉他,任何侵害他人的行为都是父母所不能容忍的。

另外,独生子女的这种个人主义思想应该尽早的被消除,家长可通过饲养宠物,多接触小伙伴,洋娃娃等方式让其建立关爱他人的概念。

2.404-2新几内亚的阿拉佩希人的婴儿在独坐之前就能靠两手扶住东西站立,

这与母亲经常竖着抱婴儿有关,这样婴儿就能用脚去踢抱他人的手臂和腿。

非洲婴儿在母亲背上的襁褓中,因为缺乏支撑,所以很快就学会了使头直立。

(1). 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因素? ( 2 ) . 根据上述材料,应怎样对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进行适当的训练?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填空题1、下列属于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特点的是(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2、保育员道德品行素质首先表现为完善健全的 (人格) 3、婴幼儿(3-4 岁)时说谎为正常现象。 4、孩子在初入园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行为主要是由于(分离焦虑)造成的。 5、幼儿的需要主要有生理的需要、活动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 等。 6、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 化)、易受感 染和易外露。 7、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8、婴儿生理性流涎发生的原因是(唾液腺发育完善,唾液分泌旺盛)。

9、婴儿(动作)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10、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外露。 1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情绪)。 12、幼儿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与同龄伙伴的关系和与成人的关系。 13、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有(反抗、竞争、模仿、学习)等。 14、影响幼儿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 影响、 (遗传和技能的影响)和性格的影响。 15 、记录(个别儿童的情况)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体弱儿童的身体和活动情况以及个别需要帮助的儿童的情况。 16、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 新)的基本要求。 17、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18、(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19、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上。 20、幼儿衔接工作主要是培养(入学的适应 性)而非小学化。 2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22、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3、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 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基本要求。 24、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25、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6、(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1)可 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27、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

学前特殊教育_自考_论述题

1、简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答(1)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 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任何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存在,都给他们的家庭带来许多特殊的问题工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每一位特殊儿童,都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存在的,与整个社会及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13 2、论述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1)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势。世界各国都在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特殊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2)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势。当代特殊教育的一体化倾向使得特殊教育不再是一个与普通教育截然分离的独立系统,促使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产生了变革。一体化融合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主张特殊教育正常化---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的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二是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特殊服务。(3)整合教育的趋向。受当代儿童学习和儿童教育理论的影响,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整合教育的问题也受到了特殊教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摒弃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方式,在整合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这种改革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这样的整合教育取向,充分注重给每一个学习者满足的完整经验,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3、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答(1)综合多种感官法,在进行教育训练时应当坚持多种感官并用的原则,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加丰富的刺激;(2)表象指导法,对每一个事物的教学都应结合实物和模型,使儿童得到直接的印象,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该事物所具备的各种特征;(3)愉快学习法,从幼儿特点出发,开展愉快教学;(4)试误法,鼓励孩子大胆探索世界,不要担心孩子做错事;(5)及时反馈法,视觉障碍儿童的进步是一点点的,所以要鼓励他们点滴的进步,多从正面表扬,不要过多指责,压制孩子的积极性;(6)实践法,给孩子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这种学习应紧密地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4、论述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早期干预?答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1)言语和语言发展:语言是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听力受损儿童语言障碍很明显。(2)认知与思维:有听觉障碍学生的思维迟滞,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将感知和思维统一起来,感知活动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积极参与,很难利用间接经验,主要借助于直接经验,感性知识贫乏、肤浅、零乱。(3)社会化发展:听觉障碍儿童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较少,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猜疑等,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退缩、自我封闭等。听障儿童倾向于与同类儿童交往。对听觉障碍儿童最主要的是进行早期干预。目前早期干预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教育。听觉障碍干预有两个基本观念,一是回归主流观念;二是整合教育观念。进行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基础,是要尽早发现听障问题,尽早佩戴助听器,并注意维护、保养和适时更换,进行师资培训。听觉障碍儿童最大的障碍是与人交流困难,语言训练包括以下内容:听觉训练,发音练习,语言理解与掌握,语言能力评估。听障儿童适合在小集体中学习,教师要积极利用同伴教学模式,并结合使用手语交流法与口语交流法。还要特别重视教学,教育难度尽可能接近普通学前儿童的水平,为听障儿童日后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做准备。教师对听障儿童要进行一对一形式的个别辅导,矫治的时间要有所保证。 5、试论述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答智力落后儿童同正常儿童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他们自身的特点。(1)感知觉的特点: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觉速度缓慢,感知的范围狭窄;在感知过程中,分辨能力差,往往看不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感知觉的恒常性也较差。(2)注意的特点: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范围狭窄,注意力的转移和分配能力差。(3)记忆的特点:智力落后儿童识记速度慢,记忆容量小,保持时间短,再认困难,不完整。(4)言语的特点:发音困难,语法混乱,缺乏内在逻辑,语言表达贫乏,不准确。(5)思维的特点:智力落后儿童思维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6)个性特征:智力落后儿童的期望值普遍较低;缺乏自我尊重意识;缺乏交往的需要,性格胆怯、孤僻,不愿意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交谈和往来。 6、如何为智力落后儿童制定个别教育计划?答首先,要对智力落后儿童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估,特别要重视对其发展潜力的评估,以此为基础。其次,要充分考利智力落后儿童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儿童的身心条件、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制定适合于不同儿童的个别教育计划。再次,要认真考虑智力落后儿童个体的内部差异,发现其在认识、动作、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训练。 7、试论述语言发展异常的原因及类型。答语言发展异常的形成原因:构音器官异常、脑损伤、智力缺陷、感官损伤;儿童情绪不良,缺少学习语言的动机;环境中缺乏正常的语言刺激等。语言发展异常的类型:(1)语言缺乏,指儿童到一定年龄阶段还没有获得语言;(2)存在质量差别的语言,指儿童可以发音并且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在用词方法上与正常儿童有差别,不能有效的使用语言交流;(3)语言发展迟缓,指儿童在语言发展阶段语言发展速度明显晚于普通儿童;(4)语言发展中断,儿童语言原本正常发展,由于脑损伤或听力受损等原因,语言发展出现异常现象。 8、什么是构音异常?形成构音异常的原因是什么?语音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清晰度影响听者的理解程度,对语言表达和交流至关重要。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包括代替音、歪曲音、省略音、添加音、声调错误、整体性语音不清等。构音异常形成的原因从感知运动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两方面探讨。感知运动因素包括舌头或者其他口腔构造异常,发音动作协调不良,社会心理因素是指儿童自身情绪及所处环境不良造成语言异常。 9、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应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与干预?答孤独症儿童也称自闭症儿童,他们发展的四个特征:发育速度和顺序异常;对任何一种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言语、语言认识及非语言性交流异常;与人、物和事的联系异常。教育与干预对策:(1)提供支持性、接纳性环境,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不要让孩子产生惧怕和挫折体验。(2)培养语言沟通能力,首先要引发儿童的沟通意向,帮助儿童扩充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其次要选择辅助的沟通方式。最后要教会儿童有关的社会性会话的知识和技巧。(3)感知觉统和训练,感尽量为儿童提近体表感受器的刺激,鼓励儿童反复触摸玩具等。(4)体验性认知学习,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对儿童正在体验和从事的活动进行命名和学习。(5)以儿童为中心,教师要跟在儿童后面走,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用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6)保护儿童安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小心,以免伤害其他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本人。 10、试用“心因论”、“身因论”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观点分析孤独症产生的原因。(1)“心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是因为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与孤独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一观点得到了精神分析学派观点的支持。(2)“身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的产生源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3)“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观点认为孤独症的产生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处于相对不利环境如移民儿童具有较高的孤独症发病率。儿童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过多或过分的负强化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儿童来说,极易成为孤独行为的诱发因素。 11、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应如何对多动症儿童进行教育与干预?列举三种治疗方法。答138140 多动症儿童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儿童。教育与干预:(1)行为管理治疗,强调积极地行为强化对儿童行为改变的影响。多动症儿童经常难以在行为后果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系,因此需要进行多次的训练和强化。(2)认知行为治疗,强调认知对行为的监控作用,让儿童通过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即自己对自己说话,通过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语言引导,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目的。(3)心理治疗,教师、家长要对多动症儿童有正确的认识,要帮助儿童树立克服行为的信心。 12、举例说明如何正确对待幼儿园中有情绪行为障碍的儿童。答情绪行为障碍是指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这种偏异不是躯体疾病或缺陷的继发情况,也不是某种特定精神患疾的症状表现常见的情绪行为有:攻击性行为,恐惧情绪,嫉妒行为,退缩行为,残忍行为。例如,退缩性行为儿童:在教育中创造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其自信心。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模仿学习待人接物的礼节,并在日常活动中为儿童创造机会,让儿童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开始是可以是集体性的,不十分强调个人的表现强的活动,以后逐步过渡到个人表现强的活动。让孩子在放松心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社交能力。就得勇敢起来。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 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 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 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 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 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 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 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重点提示: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横向研 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 1.遗传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40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4.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以后听觉敏感性不断提高。听觉偏好有助于婴儿发展 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5.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研究发 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7.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能 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儿童左右概念 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9.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传统的记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 2.婴儿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3.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儿童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 8."9岁 B.0—3岁 C.0—6岁 D.0— 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 B.吮吸反射 C.转向反射 D.张嘴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 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 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出生后一年 C.出生起 D.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A.生后1个月 B.生后2个月 C.生后3个月 D.生后4个月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A.吉布森和福克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 B.无意识记忆 C.再认记忆 D.重复记忆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 D.具体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 A.皮亚杰 B.吉布森和福克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卷 (答题卷)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卷 (答题卷) (编号1) 一、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 1 分) 1.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中发展心理是基础,教育心理是根据, 而是本课程的目的。 2. 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对 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3.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 和生殖期。 4. 人的情感具有两大功能:功能和信号交际功能。著名教育家 曾经不无感慨地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5.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体现了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中的原 则。 6.男孩的兴趣多指向于,喜欢摆弄物体,拆散玩具,并探索其中的微妙,积极 参加小发明、小创造。而女孩的注意多指向,喜欢探索人生,对人际关系很注意,很敏感。 7.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三个重要的观点: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强调 学习的。 1.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 意义信息的方法,称之为()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观察法 D. 故事法 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 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3. 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迁移B.变式C.定势D.原型启发 4.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 A.皮亚杰 B.布鲁纳 C.桑代克 D.斯金纳

5. 对于那些常说“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其道德的() 的培养。 A.情感 B.判断 C.认知 D.意志 6. 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特点的表现。 A.主导性 B.双向性 C.民主性 D.互动性 7. 从迁移的性质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是()迁移。 A.顺向 B.逆向 C.正 D.负 8. 后习俗水平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内容:() A 以人际和谐为准则 B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 C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D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 9. 动机的显著特征为()。 A、启动性 B、方向性 C、持久性 D.、强度 10. 教学的构成因素为()。 A教师 B.学生 C.课程内容 D.教室 1. 研究显示,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10岁以后,随 着年龄增长,儿童视力呈逐渐下降趋势。-----------------------------------------() 2.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3. 道德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 () 4. 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进行等基本 功能。 -------------------------------------------------------------------------() 5.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 6. 追求成就动机比回避失败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做难度较大的工作,这样的任务具有足 够的挑战性,满足个体的成就动机。---------------------------------------------() 7. 小学儿童智能水平的差异给我们教育的启示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部分智能超常或者 低下的儿童身上,关注差异化教育。---------------------------------------------() 8. 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动机都是为着某种外在的目的,所以都属于外部动机。---()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

<目录>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 5.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62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 7.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7.儿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 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 9.句子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 10.语言获得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 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 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 13.影响怯生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 14.玛西娅的同一性发展理论p221 15.性别恒常性(性别一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 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 17.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252 18.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为三阶段(同伴的作用)p256 19.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p274 20.儿童观察力发展的大致趋势p75(老师补充的) 21.思维(认识)的起源发展p78 22.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p123(老师补充的) 【论述】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启发)p8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3.“视崖”实验(目的+结果+结论)p76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评价p93)p86 5.论述皮亚杰对人类思维的起源、结构和机制的看法,以及你对该理论的评价。(老师补充的) 6.语言获得理论(有什么+代表人物+观点)p144 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p196 8.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7 9.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200 10.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p202 1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p274 12.柯尔伯格(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名称+特点)p277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这场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的影响。 斯腾——遗传与环境的“辐合论”; 鲁克森伯格——遗传与环境的作用论; 格塞尔——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该理论主要来自于双生子研究。 3)相互作用论:在共同决定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有: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和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来自不同年龄点的不同个体,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某个心理特质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被试的流失影响取样的代表性;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长期的纵向研究还可能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3)聚合交叉设计:结合横向和纵向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组群进行多次观察或测量。 --优点:能够区分年龄效应,组群效应和测量时间效应,确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pdf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学前特殊儿童: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求的儿 童。 2、视觉障碍:又称视力残疾,一般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或视野缩 小,而难能从事正常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听觉障碍:指由于传音系统或感音神经系统受损,导致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 环境和语言的声音。 4、学前特殊教育: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 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5、语言障碍:语言异常和言语异常都称为语言障碍。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者语 言障碍,从而难能通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6、广泛性发育障碍: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 障碍、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的局限、刻板与重复等。 二、选择和填空 1、学前特殊教育的产生背景围绕年龄较大的盲童和聋童展开1874年开办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瞽叟通文馆”。 2、发展的阶段 (1)、启蒙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依附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 (3)、独立阶段——20世纪中后期至今 目前:处于独立阶段早期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3、特殊儿童按生存与发展条件异常的角度综合分为四类: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听觉障碍、 视觉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智力异常儿童(智力超常和智利落后);言语发展障碍(构音异常、流畅度异常、发音异常、语言发展异常);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多动症、Rett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Asperger综合征等)。 4、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1)、民政部办的福利机构; (2)、中国残联办的康复机构; (3)、教育部门主办的残障儿童幼儿园; (4)、教育部门要求普通教育中心开办的特殊教育班; (5)、随园就读制,普通班中接纳特殊儿童。 5、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原则 (一)全面性 (二)个别化 (三)直观性 (四)启发性 (五)趣味性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2.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3.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6.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7.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8.关键期:(见简答题)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0.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二、填空 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6.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7.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8.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 )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11.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1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1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4.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

儿童发展心理学模拟试题汇总

《儿童发展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 C )的观点。 A.华生 B.高尔顿 C.皮亚杰 D.斯腾 2.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模式中智力活动的三个维度是()。 A.过程 B.内容 C.结果 D.标准 3.关于效度的定义,正确的是()。 A.效度反映测验的一致性程度。 B.效度是指测验能够准确测量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C.效度是评价测验的可靠性的指标。 D.效度是反映测验的有效性的指标。 4.下面关于男女性别差异的表述正确的是()。 A.女孩获得语言比男孩早,在语言流畅性方面,以及在读、写和拼写方面均占优势。 B.男孩在言语理解、言语推理方面比女孩好。 C.男性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而女性的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强。女性在所有年龄阶段上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都优于男性。 D.男性偏于逻辑思维,女性偏于形象思维。 5.儿童从很早开始就因为不同的行为而受到奖励与惩罚。他们通过对别人的观察学会期待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这是()的观点。 A.社会学习理论 B.认知发展理论 C.性别图式理论 D.心理人类学理论 6.由于照顾者总是与满足婴儿的食物需要相联结,减少了饿这个基本的内驱力,从而使照顾者获得了二级强化,成了满足婴儿需要的客体。这是()关于依恋的看法。 A.社会学习理论 B.习性学理论 C.心理分析理论 D.认知理论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关键期 2.元认知 3.常模 4.对抗性条件作用 5.移情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简述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思维特点。 2.简述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 3.简述卡特尔的液体和晶体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4.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5.依恋有哪些类型?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试论述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补偿性发展: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的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要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5支持性教育环境: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6早期干预: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7回归主流:从传统的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之外,到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从摒弃漠视救济残疾儿童,到尊重残疾儿童的权利,改变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从单纯的肯定盲聋哑残疾儿童为特殊教育对象,到将服务范围扩大至各类需要在教育上给予特别扶助的轻度障碍儿童。 8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领会:1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 答:(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5)超常儿童,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儿童成为超常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答:(1)直接效益—对特殊儿童成长的意义。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潜能的发展。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的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答: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亲密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中日益长进。 简单应用:1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 答: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原理常标

儿童发展心理学2017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许昌学院 2017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批次专业:2017年春季-初等教育(高起专)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高起 专) 1. ( 单选题) 下列特征中,( )不是前运算思维的特征。(本题4.0分) A、思维不可逆性 B、思维缺乏同一性 C、思维缺乏互补性 D、思维的可逆性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4 2. ( 单选题) ()认为儿童是“高尚的野蛮人”,因为他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高尚的观念和品性。(本题4.0分) A、霍尔 B、格塞尔 C、卢梭 D、洛克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4 3. ( 单选题) 皮亚杰主要从儿童的( )中来研究道德认知发展。(本题 4.0分)

A、道德判断 B、道德体验 C、法律观念 D、道德行为 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4 4. ( 单选题) 在_(1)_,儿童的再现记忆开始发展起来(本题4.0分)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前幼儿期 D、幼儿期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0 5. ( 单选题) 在产前发展过程中,对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最敏感的阶段是_(1)_。(本题4.0分) A、合子阶段 B、胎儿阶段 C、胚胎阶段 D、围产期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4

6. ( 单选题) 在( )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本题4.0分) A、1-2岁 B、2-4月 C、7-9月 D、5岁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4 7. ( 单选题)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的潜伏阶段的儿童的年龄为( )。(本题4.0分) A、1-3岁 B、6-12岁 C、3-6岁 D、2-12岁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4 8. ( 单选题) 在()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本题4.0分) A、1—2岁 B、2—4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卷

秘密★启用前 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本试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总成绩___________ 温馨提示: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专业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左密封内的相应位置上.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胎儿期注意发展的一种注意表现形式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选择性注意 D.长期性注意 2.下列不属于空间知觉的选项是(). A.方位知觉 B.时间知觉 C.深度知觉 D. 大小知觉 3.()是指在头脑中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 A.表象 B.记忆 C.感觉 D.知觉 4. ( )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 程.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 幻想 D.无意想象 5.下列不属于创造力的行为表现的特征的是(). A.变通性 B.流畅性 C.独特性 D.灵活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4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格,每个空格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相应题号的横线上.) 6.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是过多的无关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 活动组织不合理. 7.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8.桑代克的三因素说,认为人类可能有三种智力,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 面. 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题纸 姓名:___________总成绩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空格,每个空格1分,共10分). 6. 、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_________ 18. 、__________、__________ 19. 、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0. 注意 21.思维 22.气质 24.自我意识 25.依恋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