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浅析艺术创作中“情”与“理”的关系

义 的艺术创 作 , 任何 艺术 的发展 , 其根本
都是各种形 态的契合体 , 艺术 的创作过程 也就 是对现 实 的审美认识 与对 审美认识 的表现 过程 。 在 艺术创 作 中 , 如何将 自身 的情感通 过艺术方式表达 出来 , 怎样 将“ 情” 与“ 理” 完美 结合 , 是 艺术创作和探 索中的一个重 要问题 。
偶, 打动不 了观者 , 引起不 了共 鸣, 也没有
生 动感 人 可 言 了。
结语
在创作过程 中, 各种艺术实践 的手法
运用都是理性的反射, 艺术 家 由此 寻 找 自
与精神 面貌 的不 同, 也会使其在接受艺术
家感 情传递 的过程 中产 生不 同的心理 感 受。很 多人 在欣 赏达理 解其情感 和精 神。创作 中选择
感 兴趣 的题 材 , 融合 自身的情感 , 可 以集 成传 统 的手法 , 学 习借 鉴 , 也可 以在创作
过 程 中匠心独运地使 用创 新 的方 法打破
常规。 艺术风格 的形成是 艺术家 成熟 的 标 志, 同时也是展现艺术家 自身特 点和个
① 王宏 建. 艺 术概 论. 文 化 艺 术 出版 社
2 0 1 0 .
唐朝 以胖 为美, 我们可 以从 当时的美术作 品中发现这 一审美倾 向, 如, 周防的《 簪花
仕 女 图》 中人 物都是身 体丰 盈, 作 品用 笔 细腻 、 简约 。而到后来 的清朝 直至如今 ,
人 情感 的重要部分 。创作 者 内心 的复杂
1 . 艺 术 接 受 的 过 程 空 间性 差 异
二、 创作 之“ 理”
在 艺术创作 中, 接 受者 一方面进行着 不 自觉 的再 创作 , 另一方面 , 创作 者需要
艺术创作中理智与情感的变奏分析-艺术创作论文-艺术论文

艺术创作中理智与情感的变奏分析-艺术创作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艺术创作是高度个性,极为复杂的精神劳动。
艺术创作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理智与情感的交融和冲突,艺术家则总是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寻找平衡,时而情感占据上风,时而理智压倒情感。
在理智与情感的不断的较衡中,使得艺术作品更加的精彩,引人入胜,从而达到艺术作品的几近完美,情感的升华和创造者智慧的传达。
关键词:艺术创作;理智;情感;艺术艺术是一种意象化的活动和审美传达的过程,它来源于生活,不但是社会生活中人的体验、反映与创造,还是高于生活的。
托尔斯泰说艺术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词句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同样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①”可见情感在艺术创作中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艺术创作也不是无所秉承和无所顾忌,它也是需要利用规律和技巧来更好的表达出所想所向,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与加工。
一、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艺术尽管有的时候令人难以捉摸,很深奥,却给人以警示和启迪。
艺术就像人心,有的时候会不符合逻辑。
正因为情感的作用,艺术才显得如此丰富。
《毛诗序》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书法理论中有“ 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②。
”情感是一切艺术创作所必备的特性之一。
春暖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花残月缺使人产生惆怅的情感。
人们带着希望与绝望,欢乐与愉快,爱怜与厌恶的不同心情去反映所闻所见和发现。
这种反映,反映了社会生活,反映了多彩缤纷的自然,就必然会带有感情。
情感是艺术不可或缺的本质特征,也是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必备特性之一。
中国艺术创作中自古便有“情”的存在,处处有“情”的表达。
“寄情于景”更是许多艺术作品在创作中的一种手法。
理智与感性的艺术平衡

理智与感性的艺术平衡在人类的生活中,理智和感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属性,然而,这两者的平衡却是创造艺术的基石。
理智代表着人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而感性则表达着情感和直觉。
在艺术创作中,这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平衡,引领着人们进入美的世界。
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而这个触动往往源自创作者的感性表达。
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文学作品,都需要倾注创作者的情感和直觉。
感性的表达使作品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能够引起观者内心的共鸣。
例如,梵高的《星夜》中,他运用了丰富多彩的笔触和夸张的色彩,展现了他内心的激情与痛苦。
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也会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冲击,与梵高产生共鸣。
然而,单纯的感性表达也会导致作品缺乏内在的力量和思考。
这时,理智的作用进入了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给予作品更多的深度和内涵。
理智能够帮助艺术家思考作品的结构、主题和表达方式。
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反思,艺术家能够将个人感性的表达与大众思考的需求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普适性和影响力。
例如,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数学和逻辑来构建作品的结构和和谐感,使音乐旋律更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理智与感性的平衡需要艺术家的自觉和努力。
艺术家们需要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自己的情感和直觉,并通过创作将其转化为作品的形式。
同时,艺术家也需要保持理智的思考和反思,审视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艺术的要求。
这个过程需要艺术家同时发挥自己左脑和右脑的思维能力,寻找平衡。
只有在理智与感性的相互作用下,艺术才能得以发展和进步。
对于观众来说,理智与感性的平衡也是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关键。
在欣赏作品时,观众需要用感性的心灵去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需要用理性的思考去解读作品的含义和目的。
通过理性的思维和分析,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在思想和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理智和感性相互结合,使观众与艺术作品形成了更加深入的对话。
综上所述,理智与感性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
寄情于理的意思

寄情于理的意思
寄情于理,也叫做寓情于理,是一种将情感与理性相互融合的表达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情感与理性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
通过具体的审美形象,如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相互交织的表达方式,来揭示具有深刻意蕴的主题。
这种方式用富有思辨的力量引人深思,让人在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理性的启示和思考。
寄情于理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理性的表达。
它要求作者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要注重理性思维的运用,让情感与理性相互补充、相互提升。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读者在情感体验上得到满足,更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寄情于理的方式可以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文化等领域。
例如,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可以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人物和情节,来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刻意蕴。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对色彩、线条、形态等元素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涵。
在文化传承中,寄情于理的方式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寄情于理是一种将情感与理性相互融合的表达方式,它不仅能够让读者在情感体验上得到满足,更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寄情于理的方式可以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文化等领域,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刻意蕴。
绘画艺术中的感性与理性情感探析

绘画艺术中的感性与理性情感探析摘要:在绘画艺术中,一幅幅动人的画作来源于感性与理性情感的交织。
感性使得作品有了灵魂,理性给了作品以恰当的表达方式,艺术在这感性加理性的思索中不断地成长、升华。
本文主要介绍绘画艺术中的感性与理性情感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绘画;艺术;感性;理性;情感;Abstract: In the art of painting, depicting the moving paintings from the emotional and rational emotions intertwined. Sensibility makes the work with the soul, the rational to work in an appropriate way, art continues to grow, sublimation emotional plus rational think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motional and rational emotional content in the art of painting.Keywords painting; art; emotional; reason; emotion;引言艺术世界更多需要的是艺术家的情感投入和哲学沉思。
西方近代美学家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暗示了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的理念或精神赋予了它。
,中国艺术的真实观,要求的是艺术家情感真诚以及艺术描写对象与人情感的相符合。
在艺术创作中,绘画技巧固然重要,却不能轻视情感表现,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
“情感”本身就是人的心理的主要品质,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和心情的反映。
因此,绘画就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把内在情感呈现出来以供观众感受和认识的形式。
1、绘画艺术中的情感“艺术是一种情感系统, 正是产生优美形式的温床” , 这是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赫伯特里德对艺术的定义。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创造出来的语言,它能够传递出人们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因此,艺术作品往往是一种具有情感和思想深度的表达。
今天,我想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
首先,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是直接驱动着作品的灵魂。
一个艺术家通过自身的经验、情感以及观察和思考,将内在情感表达出来,这种情感会被转化为作品的形式,进而作品传递出来,观众们感受到的就是这种情感。
比如,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他在创作时都是以自己的天地为参照的,他的作品背后透露出的是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这种敬畏是一种内在的情感。
因此,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是由艺术家自身的经验和感受所驱动,感受的深度和个人特点会导致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艺术家眼里饱含着不同的情感。
其次,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是其内在价值的体现。
艺术作品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现实和人生本质思考的结果。
比如,小说《百年孤独》中哥伦比亚镇的设定,反映出作者马尔克斯的反对美国对拉美的霸权和强加的现代化理念。
同样,来自贝聿铭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就传递了对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思考和对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的权衡。
因此,艺术作品中的思想与内在价值是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呈现而体现出来的。
然后,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往往是相互交织的。
如同一座雕塑之于金属、石头和石膏,一幅绘画之于颜料和画布,艺术家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且需要使这些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相互支持和融合。
因此,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是相互交织的。
艺术家的情感驱动着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而思想又深刻地塑造着艺术家的情感,使创作充满着生命和活力。
最后,在探讨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仅是在其内在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上,也在于其行使的功能和效果。
比如,在国画中,绘制的不仅是物象,还有表现形态、表现情感和表达思想的内在价值。
艺术家通过描绘出的万物形象和气韵,引人情感、启人思考,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活动。
理智与情感理智与感性的碰撞与平衡

理智与情感理智与感性的碰撞与平衡理智与情感:理智与感性的碰撞与平衡人类作为情感与理性并存的生物,无论是在个体生活还是社会互动中,都面临着理智与感性的碰撞与平衡。
理智与情感之间的较量和融合,既是个体内心的较量,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理智与情感的相互作用,并阐述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
一、理性与感性的界限理性和感性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模式,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理性是指通过逻辑思维、分析和推理来处理问题,追求客观、精确和合理。
而感性则强调对情感、直觉和直观经验的依赖,更注重主观感受和审美价值。
在一般情况下,理性和感性并无严格的界限,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二、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在日常生活中,理性和感性常常产生碰撞。
在面临抉择时,理性倾向于依靠事实、数据和逻辑来判断和决策,而感性则依赖于直觉、情感和人际关系等。
例如,在选购商品时,理性会让我们侧重于产品的性能、价格等客观指标,而感性则会让我们更关注产品的外观、品牌、口碑等主观感受。
这种碰撞常常使人左右为难,难以做出明确的选择。
三、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平衡理智与情感,是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首先,要明确感性的主导地位,合理利用理性。
感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需求,倾听内心需求是满足自身情感的前提。
而理性则可以给予人类智慧的引导,辅助合理决策。
其次,保持平衡是关键。
既不偏激地追求纯粹的理智,也不盲目地沉溺于感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到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释放相辅相成。
最后,加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情绪和需求,以及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可以更好地实现理智与感性的平衡。
四、理智与情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在不同领域,理智与情感的平衡有着各自的应用方式。
在科学研究领域,理性的思维和分析是基础。
科学家需要依靠理性处理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并做出科学推理。
然而,感性的灵感和直观也是科学创新的源泉,它们常常在科学家的思考过程中发挥作用。
感性与理性在文学中的冲突

感性与理性在文学中的冲突文学是一种美学艺术,它的创作过程体现了创作者的感性和理性思维。
在文学创作中,感性和理性往往处于一种冲突之中,这一冲突反映了创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不同理解。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交互作用,也是文学生动不息的源泉。
感性是文学灵魂的体现,它是文学创作的根本,也是创新和突破的源泉。
感性可以使诗人的灵魂达到与自然界一体的状态,启发诗人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认识。
感性启发诗人的创作,使人们更加能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也更能唤起读者对于诗歌内容的共鸣。
感性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它赋予文学作品深厚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使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然而,感性并非完全可以代替理性。
理性的体现是在文学创作时作为一种研究和思考的工具,理性思维与创造力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呈现文学作品。
理性的思考可以使创作者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具数字性。
理性是文学创作的基石,它可以使文学作品涵盖更多层次的内容,使作品更加细腻和深刻。
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冲突,并不只是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对抗,更是理性思维和感性创作的压力和撮合。
在文学创作中,把握好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创作者思考的难点。
古咏名《君子之交淡如水》流传至今,恰是因为古时人历经劫难后看清楚了人生的真相,最后明白人的本质其实很朴素,没有必要時刻保持高压状态,或像现代社会那样利令智昏。
恰恰是这一朴素的内心状态,最能资磁恰当的目睹事件发生的真实状态,无需层层遮掩,使人的思考更加深入。
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中,感性和理性相辅相成,两者的平衡关系的落实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以情感为先导,在创造的过程中把握感觉,挖掘情感,用心感受。
第二,理性需要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作用,理性的思考可以为感性创作的突破提供思维的指导。
第三,要在作品中灵活运用感性和理性,结合创作者自身情感和时代特点,创造更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
感性与理性的冲突是文学生动不息的源泉,在感性和理性的互动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
术
概
论
论
文
艺
术
创
作
中
情
感
与
理
性
的
关
系
班级:08环艺2班
姓名:***
学号:*********
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艺术创作过程中,情感是艺术形象塑造的重要推动力,情感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真诚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
没有情感,就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创造。
情感本质上是活动的情感,与人们丰富的想象力相结合所构成的运动结构,在情感和理性的交叉作用下,使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在我们所熟知的众多杰出艺术作品中,能给人以心灵震撼的不胜枚举,艺术作品本身就凝聚着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从作品入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品横空出世的过程,感受和理解艺术家一开始的创作冲动。
同时,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我们在感受艺术品透射的强烈情感的同时又在细心抽离着艺术家表达情感的理性技法。
应该说,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混杂了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元素,只是由于艺术家不同的性格和表达习惯,在这两方面的偏重有所不同而已。
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说明它本身具有某种情趣,这是艺术家赋予它的。
它所代言的不只是一幅画面或是一篇文字,而是这些物质媒介背后的精神内涵。
艺术家是拥有情感的,他们的人生阅历、意识形态、知识结构、情感生活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无不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一件艺术品必然是这很多个坐标的交点,而情感,正是表达这些的开始。
艺术家因为对事物或生活有了强烈的感触才激发了自己创作的灵感和冲动,这对一件艺术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难以想象,没有任何情感出发点的作品如何抒发感情,抒发何种感情,进而去感染观众?情感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的重要。
情感的出现首先需要艺术家对于生活要有敏锐的观察,这里的“观察”并不是指对所有的事物东张西望,而是善于发现生活,发现美。
罗丹说:“上帝把雕塑放在了大理石里,我只不过把它拿出来而已。
”这句话阐释了他的另一句名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理解,世界是物质的。
也就是说,艺术家的情感也全部来源于物质生活,他们需要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进行升华、具象创作,使其再次呈现并感染观众。
这就客观上要求艺术家对于生活要有更强烈的感知能力。
我认为,在观察生活方面拥有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精度,并能将其化作强烈的感受的人都可以称为艺术的天才,这并不是对于这些人的礼赞,而是这些人的确拥有了超乎寻常的创作天赋,有了情感作保障,再加入一定的理性成分和创作技法,艺术品将会感动观众。
能够让观者产生共鸣并为之所动,这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应该做到的。
在浩大的艺术宝库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不管是绘画、诗歌、还是舞蹈、戏剧都是如此。
在世界美术史中,梵高是一朵奇葩。
他的作品中燃烧的色彩和转动的笔触准确生动的表达了他的情感,从他的画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同样,他本身也是在用生命去创作的。
蓝色和黄色把他的病态的生活表达的淋漓尽致,他笔下的向日葵就像他自己一样灿烂火热,最后,他用一发子弹结束了自己三十七岁的生命,也和向日葵一样花谢枝折。
他是个极度感性的人,从他的用色中,我丝毫看不出任何教条的束缚,画笔和颜料只是他挥洒心情的工具,我们无法说梵高不成功,甚至有人嫉妒他可以一直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而作为艺术家,梵高向我们诠释了情感对于艺术品的重要性。
在中国,徐渭也是这样的人,或许中国画的写意风格更利于抒发情感,以至于齐白石先生都感慨说道“愿做青藤门下犬。
”情感对于艺术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李白的诗是音乐型的,杜甫的诗是建筑型的。
在世界文学史上,越写越好的文学家和诗
人并不多,他们是但丁、哥德、杜甫……杜诗之“工”名满天下,可见杜甫“诗圣”的称号来自于过硬的基本功和对诗歌创作理性的思考,“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体现了杜甫的创作精神,这与李白的创作方式大相径庭。
我个人认为唐朝有两个大才子,一个是王勃,一个是李白。
前者的著名作品也多是蒙头大睡后,挥毫即成。
但“文本天成”一词却不仅仅是为王勃李白等人专造。
杜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也曾“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感性成分在其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在感性的同时杜甫丝毫也没有放掉严谨的格律,而李白正好反之。
在李白的诗歌中,观众们感受到的是道家的思维方式,而杜甫却有着儒家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两人不同的人生理想和性格,进而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风格。
绘画艺术中的感性和理性的对比似乎更为强烈,古典主义绘画和现代主义绘画,具象绘画和抽象绘画,冷抽象与热抽象……但是即使是泼洒艺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不是随意地泼洒,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画面构图的理性把握是必不可少的。
从印象派绘画开始,绘画艺术中的形就不是唯一重要的了,甚至是可以被抛弃的部分。
艺术家的情感表达越来越自由,这样诞生了毕加索的《厄尔尼卡》、蒙克的《呐喊》等一批世界名画,毕加索说:“我十四岁时就可以画得和安格尔一样了,我用了一生的时间学着像一个孩子一样画画。
”我们在《厄尔尼卡》中感受得到毕加索对于战争的愤怒,同时,我们又在赞叹他解析公牛时的那份理性。
可见,哪怕是同一位艺术家,在不同的时刻,他们也能表现出情感和理性不同的侧重,这两点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同等重要。
一方面,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充满情感活动,另一方面,情感也是客观的艺术对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艺术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也就同时来自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
从客观方面讲,艺术形象的情感因素就是艺术对象情感因素的反映。
艺术是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重点反映对象的。
这样,人的情感也就不能不反映在艺术形象之中。
但是,艺术形象的情感又是艺术家赋予它的。
艺术家没有不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写自己的对象的。
在同一件作品中,理性是基础,情感是上层建筑。
有情感的作品才有可能上乘,不理性的作品却难以表达情感。
用奥斯卡的名言说:“不是艺术模仿了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艺术。
”——这是艺术家的话语。
情感与理性正是这种关系:“不是情感淹没了理性,而是理性诉说了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