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惊梦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出里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典故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出里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典故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出里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典故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作品《牡丹亭》里,在〈惊梦〉出的【步步娇】曲牌里的曲辞,汤显祖依腔填词,填下了:【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其中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句,是《牡丹亭》里很有代表性的一句。
例如,清初的李渔,就在其《闲情偶寄》的〈词曲部〉里,谈及戏曲剧本的创作时,于『词采第二』即举汤显祖的【步步娇】首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说明戏剧作品的写作,应不可以用士大夫心态只求满足士大夫少数人,而写成处处掉书袋而艰深晦涩如《牡丹亭》,以致于人民大众根本看不懂。
应该以元曲为借镜,要做到『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而不要像汤显祖的写《牡丹亭》,『满纸皆书』(即,指满纸都是艰深的典故),像《牡丹亭》的曲辞就是反面教材,『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所以并不是『绝妙好词』。
而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为例,指出了『以游丝一楼,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惨淡经营矣。
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若谓制曲初心并不在此,不过因所见以起兴,则瞥见游丝,不妨直说,何须曲而又曲,由晴丝而说及春,由春与晴丝而悟其如线也?若云作此原有深心,则恐索解人不易得矣。
索解人既不易得,又何必奏之歌筵,俾雅人俗子同闻而共见乎。
』他指出像是汤显祖此句,连文义,人民百姓一看之下。
『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大多都看不懂,如果连曲辞人民大众都看不懂,只有『雅人』(封建士大夫)懂,而『俗子』(人民百姓)都不懂的话,那么汤显祖这种戏曲作品,根本就『何必奏之歌筵』,只有案头读物供士大夫阅读赏心之用,达不到演出娱乐大众的戏剧应有的效果了:『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
景、情、戏、思 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

景、情、戏、思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作者:张琼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510631 该文发表于《语文月刊》2006年第4期【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景现情发,情入景存《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
“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情之萌,戏之始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潜在的、且更为深刻的。
牡丹亭惊梦原文和翻译

牡丹亭惊梦原文和翻译
原文:
牡丹亭惊梦
明代汤显祖
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
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间梅遮柳不胜芳。
(罗隐)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风一断肠。
翻译:
没有人欣赏这样美丽的春花,他们都为枯井付出了代价。
在这样美丽的春天,我们怎么能度过宝贵的时光呢?什么样的人有愉快的事情?雕梁画栋,楼阁彩绘,亭台楼阁飞扬,碧瓦亭台楼阁如云,如灿烂绚丽,春风暖暖,带着细雨,浩瀚的泉水漂浮着彩绘船,封建父母们看到这美丽的泉水,实在是太卑微了。
牡丹亭[1].惊梦
![牡丹亭[1].惊梦](https://img.taocdn.com/s3/m/3470f6dba58da0116c174965.png)
汤显祖塑像
遂昌 遗 爱 祠 (浙江丽水) 浙江丽水)
4
明 代 万 历 刻 本
5
江西抚州汤显祖墓
汤显祖著作书影
6
二、《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 共五十五出, 共五十五出,写杜丽娘为追求爱情因
梦而死,死后因得到爱情而生的过程。 梦而死,死后因得到爱情而生的过程。它通过杜丽娘为情 而死的,情节,揭露了在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的重压下,青 而死的,情节,揭露了在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的重压下, 年女性被摧残的事实,同时又通过她为情而生的情节, 年女性被摧残的事实,同时又通过她为情而生的情节,表 达了广大青年要求个性解放, 达了广大青年要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 强烈呼声。正因如此,它问世以后,在青年中, 强烈呼声。正因如此,它问世以后,在青年中,尤其是在 青年妇女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青年妇女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3
分析:在性爱自由被完全排除的礼教现实中, 分析:在性爱自由被完全排除的礼教现实中,历代 情爱作品多从男性视角写性幻梦、 情爱作品多从男性视角写性幻梦、写女性的美艳及荐枕 行为,实是表现男性在现实中受压抑、遭挫折的欲望, 行为,实是表现男性在现实中受压抑、遭挫折的欲望, 是对男性性欲望的排解、宣泄和自我抚慰、疗救。 是对男性性欲望的排解、宣泄和自我抚慰、疗救。 《牡丹亭》摆脱了这种男性中心主义的性视角,把 牡丹亭》摆脱了这种男性中心主义的性视角, 关注的目光转向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它以杜丽娘为主角, 关注的目光转向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它以杜丽娘为主角, 从女性角度正面表现比任何前代更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明 代妇女所受的压迫, 代妇女所受的压迫,表现她们性的苦闷以及对性爱的渴 望和追求。这一性视角的转换, 望和追求。这一性视角的转换,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同情 和尊重,显示了性爱中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的内容。 和尊重,显示了性爱中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的内容。
牡丹亭中惊梦翻译和赏析

牡丹亭中惊梦翻译和赏析牡丹亭中惊梦翻译:丽娘游园归来,困倦了,便伏几小睡,却作了个甜美的梦:梦见一个小生,拿着柳枝,向她说道:“小生那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
恰好在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乎?”丽娘没有答话,只是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小生一笑,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便牵丽娘衣袖,转过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说话去了。
丽娘怎会在梦中与一素昧平生的人幽会呢?原来一直受封建礼教禁铜的丽娘,没有人与她说过知心话。
与她最亲近的母亲,看她睡个午觉,也要说不符家教,看她绣对鸳鸯,也不以为然。
丽娘委实寂寞得很,渴望有人关心她同情她,当梦中人说出这“似水流年,如花美眷”八个字时,动魄惊心,怎能不引为知己?以柳枝求题,也不是一般市俗之见,他不是捧来珠光宝气的首饰,而是分文不值的垂柳枝。
戏里有一折“写真”,描写杜丽娘作自画像,可见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她眼里,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之间并不划等号,一草一木都可人画,对金银珠宝、乌纱玉带却看不上眼。
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有了共同语言。
心灵上的相通,在丽娘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与此人为伴是幸福的,轻轻地一牵,便随他而去了。
欣赏:牡丹亭中惊梦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
“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曳、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
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
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
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
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
牡丹亭惊梦原文及翻译

牡丹亭惊梦原文及翻译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牡丹亭游园》是昆剧的典型传统剧目,系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所作。
昆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元朝末年产于苏州昆山一带,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
《牡丹亭》是昆剧的经典曲目之一。
《牡丹亭游园》改编自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作品《牡丹亭》,《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或称《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剧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牡丹亭的主要人物?《牡丹亭》的男主人公是柳梦梅,女主人公是杜丽娘。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的主要人物有杜丽娘、柳梦梅、春香、杜宝、陈最良。
其中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成功地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长过程。
牡丹亭游园惊梦原文及注音

牡丹亭游园惊梦原文及注音【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2〕,乱煞年光遍〔3〕。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4〕,抛残绣线〔5〕,恁今春关情似去年〔6〕?【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7〕,宿妆残。
(贴)你侧着宜春髻子〔8〕,恰凭栏。
(旦)剪不断,理还乱〔9〕,闷无端〔10〕。
(贴)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吩咐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11〕”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12〕,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13〕。
没揣菱花〔14〕,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15〕。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16〕! (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17〕,艳晶晶花簪八宝填〔18〕,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19〕。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20〕。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21〕。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22〕,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23〕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24〕,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25〕!(贴)是花都放了〔26〕,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27〕,荼䕷外烟丝醉软〔28〕。
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
(合)闲凝眄〔29〕,生生燕语明如翦〔30〕,呖呖莺歌溜的圆〔31〕。
(旦)去罢。
(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32〕。
(旦)提他怎的! (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33〕,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34〕。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36〕。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
瓶插映山紫〔36〕,炉添沉水香。
《牡丹亭惊梦》曲词分析

身子困乏了,姑且靠着几案睡上一觉。(睡介) (梦生介)(生持柳技上)“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 风情笑口开。一径落花随水久,今朝阮肇到天台。” 小生顺路儿跟着杜小姐回来,怎么看不见小姐?(回 看介)呀,小姐,小姐!(旦作惊起介)(相见介) (生)小生寻找杜小姐哪一处没找遍?却在这里! (旦作斜视不语介)(生)恰好在花园内,折取了半 枝垂柳。姐姐,你既精通书史,可以作诗以赞赏这柳 枝吗?(旦作惊喜,欲言又止介)(背想)这个后生 素昧平生,怎么到这里?(生笑介)小姐,我可喜欢 你哩!
分析:
梦中的杜丽娘,恣情享受刻骨铭心的性爱欢乐。试把 《惊梦》中手执柳枝寻踪而来的柳梦梅与春日游园的杜丽娘 撩云拨雨的场面与《诗。溱洧》所描绘的相比较: ‚溱与洧,方涣涣矣。士与女,方秉蔄兮。女曰‘观 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两者在意境神韵上何其相似!在《诗•溱洧》这首代表 ‚郑卫之风‛的民歌所反映的性爱相对自由的时代里,有 《周礼》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当斯时也,奔者不禁‛ 的仲春欢会礼俗,青年男女‚每值风日融和,良辰美景,竞 相出游,以至兰芍互赠,播为美谈,男女戏谑,恬不知羞‛, 《牡丹亭。惊梦》实是再现了‚仲春之月令会男女‛这一古 老而庄严华妙的仪式,体现了那个性爱自由的时代。
【鲍老催】(末)真是混阳蒸变, 看他像虫儿般蠢动搧情。娇凝翠绽魂儿 都在颤抖。这是梦幻中的情缘,前世注 定,必将要实现的情缘。呀,淫邪弄脏 了花台殿。让我拈片落花儿惊醒她(向 鬼门丢花介)他正梦酣,梦中春情正浓, 怎生留连?花片拈碎红了一片。秀才才 到半梦;梦结束之后,好送杜小姐仍回 香阁。我去了。(下)
【山桃红】为了你这如花一样的美眷,流年似水,到 处把你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我和你那边儿讲话去。 (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到哪里去? (生)转过这芍药栏向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 秀才,去干什么呀?(生低答)和你松领扣,宽衣带,用 袖梢儿遮盖着身体。你要忍耐,我要将你抚爱一会儿。 (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 (合)是在哪处曾经相 见过,相看眼熟,难道这么相好相逢却没说一句话?(生 强抱旦下)(末扮花神束发冠,红衣插花上)“催花御史 惜花天,检点春工又一年。蘸客伤心红雨下,勾人悬梦彩 云边。”我是掌管南安府后花园的花神。因杜知府小姐丽 娘,与柳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杜小姐游春感伤, 导致柳秀才入梦。我们花神专掌惜玉怜香,所以来保护她, 使她云雨之情十分欢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惊梦【教学目的】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杜丽娘形象;《惊梦》的文化价值;戏曲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一、疑难字词句的解析二、杜丽娘形象及其文化意义三、艺术特点【思考题】1.杜丽娘形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惊梦》一出对表现该剧的主题有何作用?【导入语】《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曲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内容。
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
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67岁。
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因为这四部剧作都以“梦”来构思情节,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
又叫“玉茗堂四梦”。
玉茗是指白色的山茶花,而汤显祖酷爱白山茶。
他家的庭院中有一株白色的山茶亭亭玉立,所以他的书房就叫“玉茗堂”。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这首诗是当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后的心情写照。
汤显祖自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那么,《牡丹亭》究竟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二、主要人物与情节南安太守杜宝请到腐儒陈最良来教女儿杜丽娘(闺塾)。
在贴身丫鬟春香的鼓动下,杜丽娘到后花园游玩(游园),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柳)。
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描画自己的容颜后伤情而死(写真)。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拾画叫画),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夜走京城(婚走)。
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团圆)。
《惊梦》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最为精彩的一出。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正值青春年少,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试图用自己的道德观念把杜丽娘塑造成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大家闺秀。
杜丽娘被隔绝在深闺大院,平时是“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几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白天打个盹都成了违反家教、大逆不道的行为,遭到父母的责骂,她只能做些女红,或者看看书来打发时光。
杜宝为了把女儿调教成一个合乎封建规范的大家闺秀,请了个迂腐的老先生陈最良来教女儿读书,这个老先生是一个典型的老学究,满嘴的之乎者也,满脑子的封建教条。
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使这个正在成长中的青春少女苦闷万端。
她在丫鬟春香的鼓动下,准备到太守府的后花园游玩。
《惊梦》一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文本赏析《惊梦》选自《牡丹亭》第十出,包括“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内容,我们重点讲析《游园》部分,也就是《绕池游》这一套曲子。
【绕池游】“旦”是古代戏曲的女性角色名称,这里是“正旦”(也就是年轻女主角)的简称,在戏中指杜丽娘。
“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
“啭”,啼的意思。
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
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年光”,春光。
“乱煞”,纷纭、缭乱。
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
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
“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
“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缭乱。
“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
“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生命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
“贴”是“贴旦”的简称,在古代戏曲中扮演小姐的贴身丫鬟,在这里是指春香。
“炷尽沉烟”,“炷”,作动词用,燃烧;“沉烟”,点燃的沉香(沉香是一种香木名,这里指用沉香木制作的香)。
这句是说沉香燃尽。
“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
“恁”(rèn),怎么。
“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似”,用于比较,表示程度更甚。
这句意是,怎么今年春天比去年更牵动我的情怀呢?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的心思与去年不一样。
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
【乌夜啼】这里以一首词作为人物的上场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
“望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
“宿妆残”,还残留着昨天的妆容,没顾上重新梳洗打扮,只是发呆地望着。
这首词的意思是,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
(杜丽娘生活在江西,柳梦梅从广东过来,须经过梅关,所以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伏笔,有暗示作用。
)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因由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杜丽娘从春香那里知道已派人将后花园打扫过了,便吩咐春香取镜台、衣服来,这是为游园做准备工作。
以上写杜丽娘在游园之前被春光吸引所生发的感情。
作者用【绕池游】曲文与【乌夜啼】词文的组合,刻画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百无聊赖的感情和青春之心跃跃欲动的情状。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
“袅晴丝”句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出细细的游丝,飘浮在空中,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
“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
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
一是,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
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丝丝可怜的春光。
二是,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作为妙龄少女,春光已牵动她的情怀,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
游丝是很细的,心不细的人很难发现。
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三是,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
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
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
因此,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可以看作是春光投射进丽娘闭锁的心扉、情思逐渐萌生的心理写照。
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
这一缕“情思”恰如一缕“晴丝”纤细微弱,随风飘荡,尚无定向(爱情目标),所以说“摇漾春如线”。
作者借春光抒春情,依晴丝发情思,运用修辞手法,使情与景妙合无垠,天衣无缝。
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得非常巧妙,真称得上是体察入微。
接下去写对镜梳妆,这里着意表现女主人公天真娇羞的神态。
因为主人公有了“情思”,所以心情一直激动荡漾,难以平静。
如果将春情的思念转变为梳妆的行动,需要感情上的大力调整,故此须得“停半晌”。
当她“整花钿”之时,定要照镜。
“没揣(chuǎi)”,没料到。
“菱花”,指镜子。
“迤(tuó)逗”意为挑逗、引惹,都是当时的口语。
“彩云偏”,是指头上的发髻偏向一边。
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明明是人照镜子却偏说镜子把自己的半边面容偷照了进去,惹得我急忙躲闪弄歪了美丽的发髻。
拟人手法和口语的运用,使这两句唱词更加活泼生动。
一个“偷”字,颇堪回味,似乎镜子已偷窥到了姑娘春情荡漾的内心隐秘,把怀春少女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封建社会里,像杜丽娘那样的大家闺秀,她是不能轻意出门的。
即使她们从镜中自窥春心颤动的秘密,都不免羞涩万分。
如果仅仅在闺房中走动,又如何能使别人欣赏到自己美丽的身段和容颜呢!便,适合,适宜。
想到这里,只有顾影自怜了。
因此“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一句,既写杜丽娘的羞涩、腼腆,也反映出封建礼教对闺阁女子的严重束缚。
所以这句不能轻轻放过。
短短七句曲词,从景物和动作的描绘中.将人物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醉扶归】这支曲是写杜丽娘沉浸于华美服饰和惊人丽质的自我欣赏中。
“翠生生”是形容色彩艳丽、鲜明。
“出落的”,是显得的意思。
“茜”,指绛红色的裙子。
“艳晶晶”,形容光彩绚丽灿烂。
“花簪”,用珍宝装饰的簪子;“八宝”,泛指各种珠宝。
“填”,嵌饰。
是说:杜丽娘戴着各种名贵的珠宝嵌饰而成的簪子,显得十分明艳、光彩照人。
那么上一句就可解释为她穿着绛红色的裙子显得十分艳丽鲜明。
开头两句极写服饰的华贵,显示出作为一个官宦少女顾影自怜、喜形于色的娇憨神态。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好(hăo):美也。
意谓爱美是我一生天性使然,是这支曲子中的“曲眼”,是关键句。
这是作者发掘她内在的心灵美,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是杜丽娘自然升腾的青春憧憬的直言告白,也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否定与挑战。
“三春好处”比喻青春姣好的容貌。
“沉鱼落雁”,形容女子有惊人之美,使游鱼沉水,使飞雁落地。
“羞花闭月”,也是说人的美使花儿羞惭,使月儿关闭。
这里都用了拟人化手法。
在这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里,尽管有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可又有谁来赏识呢?这三句写杜丽娘容貌美丽,表现官宦少女的孤芳自赏、无人问津的自矜自悲等多种心态。
杜丽娘用美丽的春天自喻,为后文伤春埋下伏笔,暗示“伤春”即是“自伤”。
两种修辞,交相运用,无比自然、贴切。
自己如花的美丽无人了解,更无人欣赏,造成了杜丽娘心灵深处的强烈失落,一种孤独无偶的情绪渗透内心。
这就点明了上文杜丽娘所感喟的“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这一郁郁寡欢心情的来由。
以上三支曲子,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景语的点染来写的,来刻画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
先写孤锁深院,韶华虚度,春光撩人;再写对镜梳妆、欲行又止,顾影自怜,情思摇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