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方法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方法
概述
污水处理是一种将废水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以去除其中污染
物质并达到排放标准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污水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常
用方法。
工艺流程
1. 预处理:将污水经过网格过滤和沉淀去除大颗粒物和悬浮物,减少对后续处理工艺的影响。
2. 气浮法:利用气泡的浮力原理,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油脂浮起,以便更好地去除。
3. 活性污泥法:通过添加活性污泥,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
将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同时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
4. 滤池法:利用滤料层对污水进行过滤,去除细小悬浮物和有
机物。
5. 紫外线消毒法: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消除污水中的细菌和病毒,以确保排放满足卫生标准。
6. 深度处理: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吸附、膜分离等深度处理工艺,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
常用方法
1. 厌氧处理: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通过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沼气和稳定的底泥。
2. 曝气法:通过向废水中注入气体,增加氧气浓度,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污染物的分解。
3. 植物处理法:利用植物的吸收和分解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去除,达到净化的效果。
4. 化学沉淀法: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在污水中形成沉淀物,从而去除悬浮物、重金属等。
5. 膜分离法:利用特殊的膜过滤技术,将水中的污染物与清水分离,以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总之,污水处理是一个综合运用多种工艺和方法的过程。
在选择适合的处理工艺时,需要考虑污水的性质、流量、处理效果以及经济性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和经济效益。
污水处理基本工艺流程

污水处理基本工艺流程污水处理是指对排出的污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污染物质,使其达到排放标准,不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污水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生化处理和深度处理等环节。
一、预处理阶段:预处理阶段是对原始污水进行初步处理,去除其中大颗粒、悬浮物等杂质,减轻后续处理设备的负荷。
主要工艺包括格栅、沉砂池和调节池等。
1.格栅:用来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杂物、纤维等固体物质。
通过设置格栅,使污水中的固体物质无法通过,而只允许水流通过。
2.沉砂池:将污水中的沉积物和砂粒通过重力沉降的方式去除。
沉砂池内设置斜板或旋流器,使污水中的颗粒物质沉降到池底,进而采用排污系统将这些颗粒物质排出。
3.调节池:调节池作为暂时性储存设施,用于收集和平衡进水的流量和水质。
主要目的是使进水水质和流量稳定,便于后续处理设备的运行。
二、生化处理阶段:生化处理是利用生物活性污泥来降解和消化污水中的有机物质。
主要工艺包括好氧池、缺氧池和二沉池等。
1.好氧池:好氧池通过加入空气进行通气,提供充足的氧气供给,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被微生物降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通过搅拌和空气通入,能够使微生物分散均匀,提供良好的接触条件。
2.缺氧池:缺氧池是为了创造一种缺氧、还原的环境,使污水中的部分有机物质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有机酸和气体。
这些有机酸经进一步降解后,可被好氧微生物进一步降解。
3.二沉池:二沉池是为了分离和减少废水中的悬浮物而设置的。
通过斜板或分散装置,使悬浮物在沉砂池中沉降,减少悬浮物的含量,同时,通过排污和上清水的控制,分离水和污泥。
三、深度处理阶段:深度处理是对生化处理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以去除其中的营养物质、微生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主要工艺包括深度过滤、膜处理和消毒等。
1.深度过滤:深度过滤是通过石英砂、煤炭等介质,将污水中的微生物、悬浮物、胶体等进一步去除。
通过水中的生物附着在滤料表面,起到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污水处理的方法和工艺流程介绍

污水处理的方法和工艺流程介绍污水是指用过的、废弃的、脏乱的或带有有害物质的水。
在现代化社会中,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污水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合理的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
一、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是污水处理的基础步骤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去除污水中的固体颗粒和悬浮物。
常见的物理处理方法包括筛网、沉淀、过滤和浮选等。
筛网是最早用于污水处理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使用网状物质,如钢丝或塑料网,将较大颗粒的污物过滤出来。
筛网通常设置在污水入口处。
沉淀是通过重力作用使固体颗粒沉淀到底部,使污水变得清澈。
污水进入沉淀池后,静置一段时间,固体物质会逐渐沉淀到池底,而清水则从上方流出。
沉淀池通常用于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
过滤是用孔分离杂质和固体颗粒,常用的过滤介质有石英砂、滤纸和滤布等。
当污水通过过滤介质时,固体颗粒会被拦截,而清净的水则通过。
浮选是利用气泡或溶解的气体将悬浮物浮起来,从而分离出来。
气泡会附着在悬浮物上,使其漂浮到污水表面,形成浮渣。
浮渣可以通过刮板机等设备进行收集和处理。
二、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通过加入化学品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溶解或水解。
化学物质的选择要根据污水的性质和处理的目的来确定。
常见的化学处理方法包括凝聚、沉淀、离子交换、中和和氧化等。
凝聚是利用化学物质使污水中的悬浮物聚集成较大颗粒,便于沉淀或过滤。
常用的凝聚剂有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
沉淀是通过加入沉淀剂使污水中的溶解物质转化为固体颗粒,然后再通过物理处理将其分离出来。
常见的沉淀剂有氯化铁、氯化铝等。
离子交换是通过树脂等吸附介质去除污水中的离子。
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功能团可以吸附水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并释放出等量的H+或OH-。
常见的离子交换树脂有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
中和是通过加入酸或碱使污水中的酸碱度达到中性。
中和可将酸性或碱性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中和成无毒或难溶的盐类。
污水处理主要工艺流程

污水处理主要工艺流程污水处理是指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村污水经过一系列处理工艺,最终达到排放标准或再利用的过程。
污水处理主要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初级处理、中级处理、高级处理和后处理等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流程。
一、预处理。
预处理是指对原始污水进行初步处理,去除大颗粒杂质、泥沙、油脂等,以减轻后续处理工艺的负担。
预处理主要包括格栅除渣、沉砂池和调节池等工艺。
首先,原始污水通过格栅除渣,将大颗粒的杂质拦截下来,防止堵塞管道和设备。
然后,污水进入沉砂池,通过重力沉降去除泥沙和沉积物。
最后,污水进入调节池,进行流量调节和水质均化,使污水的水质和流量更适合后续处理工艺的要求。
二、初级处理。
初级处理是指对预处理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
初级处理主要包括沉淀池、气浮池和过滤器等工艺。
首先,污水进入沉淀池,通过静置和重力沉降去除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
然后,污水进入气浮池,通过气体的注入和搅拌,使悬浮物浮起并被除去。
最后,污水通过过滤器,去除残留的悬浮物和有机物,使污水的水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中级处理。
中级处理是指对初级处理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主要是通过生物和化学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
中级处理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和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工艺。
首先,污水进入活性污泥池,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转化为无害物质。
然后,污水进入生物滤池,通过生物膜的附着和微生物的作用,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
最后,污水通过生物接触氧化池,通过生物膜的附着和氧化作用,使污水的水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高级处理。
高级处理是指对中级处理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主要是通过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的微生物、重金属和有机物等。
高级处理主要包括膜分离、活性炭吸附和臭氧氧化等工艺。
首先,污水通过膜分离工艺,通过滤膜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微生物、重金属和有机物等。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介绍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介绍污水处理工艺是将污水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工艺,使其达到一定标准后再排放或者再利用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一、预处理预处理是污水处理工艺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物质、悬浮物质和沉积物。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格栅、砂池和沉淀池等设施。
首先,将污水通过格栅进行初步筛除,去除大颗粒物质。
然后,将污水流入砂池,利用砂池中的砂子过滤去除悬浮物质。
最后,将砂池中的淤泥沉淀到沉淀池中,以便后续处理。
二、初级处理初级处理是对预处理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从而去除大部分的悬浮物质和有机物质。
常见的初级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两种方式。
物理处理常用的设施有沉淀池、气浮池和过滤器等。
沉淀池通过重力作用使悬浮物和沉淀物沉淀下来,再利用池底的刮泥机将污泥排出。
气浮池通过注气使悬浮物浮起,然后通过污泥刮板或者旋流分离器将悬浮物取出。
过滤器则通过滤料对污水进行过滤,去除悬浮物质。
化学处理主要是通过加入化学药剂来促进污染物的沉淀和凝聚,以便于后续处理。
三、中级处理中级处理是对初级处理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以去除残余的悬浮物质、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
常见的中级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处理和吸附处理两种方式。
生物处理以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为主要作用体,通过它们的代谢活动来将有机物质与营养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
生物处理常用的设施有活性污泥法、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和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等。
吸附处理则是利用吸附剂将有机物质吸附在其表面上,然后通过再生或者干化处理将其脱附。
四、高级处理高级处理主要是对中级处理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净化,以达到特定的排放或者再利用标准。
常见的高级处理方法主要有深度处理、消毒和去除特定成分三种方式。
深度处理是通过进一步降解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以及去除营养物质来提高水质。
消毒则是利用消毒剂杀灭或者去除残留的致病微生物,确保水质的卫生安全。
去除特定成分则是针对特定的污染物进行进一步处理,以满足特定的要求。
污水处理的方法和工艺流程介绍

污水处理的方法和工艺流程介绍污水处理是解决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严重威胁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介绍污水处理的方法和工艺流程,以期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一、物理处理方式物理处理是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固体颗粒,达到初步净化的目的。
常用的物理处理方式包括格栅过滤、沉淀池、气浮池和过滤等。
1. 格栅过滤:将污水中的大颗粒物通过格栅网拦截,避免对后续处理设备造成损害。
2. 沉淀池:利用重力作用使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到底部,减少悬浮物对后续处理设备的干扰。
3. 气浮池:通过注入气体形成微小气泡,使悬浮物浮于污水表面,然后通过刮泥器将其除去。
4. 过滤:通过层状材料,如砂滤层、活性炭等,过滤掉污水中的固体颗粒和某些有机物。
二、化学处理方式化学处理是利用化学方法将污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进行氧化、沉淀、中和等反应,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常用的化学处理方式包括共沉淀、吸附、氧化和中和等。
1. 共沉淀:通过加入化学絮凝剂(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使悬浮物得以沉淀,并与其结合形成较大的颗粒,便于后续的过滤。
2. 吸附:利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达到去除的目的。
3. 氧化:通过加入氧化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物质。
4. 中和: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调节污水的PH值,达到中和反应,去除水中的酸碱度。
三、生物处理方式生物处理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分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常用的生物处理方式包括活性污泥法、固定化生物膜法、人工湿地和生物滤池等。
1. 活性污泥法:将含有微生物的活性污泥与污水混合,在氧气的存在下,微生物通过氧化降解有机物,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2. 固定化生物膜法:将活性污泥附着在载体上,形成生物膜,通过生物膜中的微生物作用,对污水进行降解和净化。
3. 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通过渗透、吸附和降解等过程,对污水进行净化和去除有害物质。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1.预处理:生活污水首先经过预处理,主要是去除大颗粒物质和悬浮物。
预处理通常包括格栅、砂池和沉砂池等设备。
格栅可以过滤掉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如纸张、布料等;砂池可以沉淀掉重质物质,如沙子和沉淀物;沉砂池可以进一步去除悬浮物和溶解有机物。
2.沉淀池:经过预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沉淀池,通过长时间的静置,使悬浮物和沉淀物进一步沉淀,形成污泥。
沉淀池可以是连续流程或间歇流程,具体设计取决于实际情况。
沉渣可以进行二次处理,以提取有价值的物质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3.生化处理:沉淀后的污水进入生化处理池,通过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来降解有机物和氨氮。
生化处理可以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
好氧处理是指在充氧条件下进行的微生物降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厌氧处理是指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微生物降解,产生甲烷等有机物质。
生化处理池中需要提供充足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PH值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4.深度处理:经过生化处理的污水需要经过深度处理,以进一步去除残留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
深度处理包括接触氧化,生物膜法,净化塔等。
接触氧化是利用氧气气泡与污水接触,氧化有机物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生物膜法是利用生物膜附着在填料等材料上,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质。
净化塔是一种物理化学方法,利用出水后残留的混凝剂或沉淀剂去除残留污染物。
5.除磷和除氮:一些生活污水中含有较高的氨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引起富营养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的大量繁殖。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生活污水处理中通常采用除磷和除氮的方法。
除磷通常采用化学沉淀,通过加入适量的化学试剂使磷酸盐形成沉淀,然后将沉淀去除。
除氮通常采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将氨氮通过硝化反应转化为硝酸盐,并通过反硝化反应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6.消毒:最后,经过除磷和除氮处理的污水需要进行消毒以杀灭其中的病原菌和病毒。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消毒、氯消毒等。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引言概述:生活污水处理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介绍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初级处理、中级处理、高级处理和消毒。
一、预处理:1.1 沉淀池:生活污水首先进入沉淀池,通过重力作用,固体颗粒沉淀到底部,形成污泥。
1.2 筛网:在沉淀池后设置筛网,用于去除大颗粒的悬浮物和飘荡物,如纸张、布料等。
1.3 砂滤池:经过筛网后的污水进入砂滤池,通过砂滤层的过滤作用,去除较小的悬浮物和有机物。
二、初级处理:2.1 活性污泥法:将经过预处理的污水引入活性污泥池,通过搅拌和通气等方式,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转化为污泥。
2.2 水解酸化法:将污水引入水解酸化池,通过调节温度和酸碱度等条件,使有机物发生水解和酸化反应,产生易降解的有机物。
2.3 厌氧消化:将初级处理后的污泥引入厌氧消化池,通过厌氧发酵作用,进一步降解有机物,产生沼气。
三、中级处理:3.1 氧化沟:将初级处理后的污水引入氧化沟,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
3.2 人工湿地:将污水引入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去除残留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
3.3 活性炭吸附:将经过中级处理的污水引入活性炭吸附池,通过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有机物和微量污染物。
四、高级处理:4.1 膜分离技术:利用微孔膜或者超滤膜等膜分离技术,将污水进行过滤和分离,去除弱小的悬浮物、胶体和有机物。
4.2 反渗透技术:将经过膜分离的污水引入反渗透设备,通过高压驱动力使水份子逆渗透膜,去除溶解的离子、重金属和有机物。
4.3 紫外线消毒:利用紫外线辐射破坏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物质,达到消毒的效果。
五、消毒:5.1 氯消毒:将处理后的污水注入氯消毒池,加入适量的氯化物,通过氯的氧化作用,杀灭细菌和病毒。
5.2 臭氧消毒:将污水引入臭氧消毒设备,通过臭氧的氧化和杀菌作用,达到消毒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污水处理按照处理程度划分,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属于物理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物理处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级处理的要求。
经过一级处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达不到排放标准。
一级处理属于二级处理的预处理。
二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BOD,COD物质),去除率可达90%以上,使有机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进一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氮和磷等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等。
主要方法有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分析法等。
整个过程为通过粗格栅的原污水通过污水提升泵提升后,流经格栅或者砂滤器,之后进入沉砂池,经过砂水分离的污水进入初次沉淀池,以上为一级处理,初沉池的出水进入生物处理设备,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器有曝气池,氧化沟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处理设备的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二沉池的出水经过消毒排放或者进入三级处理,一级处理结束到此为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包括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
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初次沉淀池或者生物处理设备,一部分进入污泥浓缩池,之后进入污泥消化池,经过脱水和干燥设备后,污泥被最后利用。
二、典型的五种工艺(1)间歇活性污泥法(SBR)间歇活性污泥法也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Bateactor-SBR),它由个或多个SBR池组成,运行时,废水分批进入池中,依次经历5个独立阶段,即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
进水及排水用水位控制,反应及沉淀用时间控制,一个运行周期的时间依负荷及出水要求而异,一般为4~12h,其中反应占40%,有效池容积为周期内进水量与所需污泥体积之和。
比连续流法反应速度快,处理效率高,耐负荷冲击的能力强;由于底物浓度高,浓度梯度也大,交替出现缺氧、好氧状态,能抑制专性好氧菌的过量繁殖,有利于生物脱氮除磷,又由于泥龄较短,丝状菌不可能成为优势,因此,污泥不易膨胀;与连续流方法相比,SBR法流程短、装置结构简单,当水量较小时,只需一个间歇反应器,不需要设专门沉淀池和调节池,不需要污泥回流,运行费用低。
(2)吸附再生(接触稳定)法这种方式充分利用活性污泥的初期去除能力,在较短的时间里(10~40min),通过吸附去除废水中悬浮的和胶态的有机物,再通过液固分离,废水即获得净化,BOD5可去除85%~90%左右。
吸附饱和的活性污泥中,一部分需要回流的,引入再生池进一步氧化分解,恢复其活性;另一部分剩余污泥不经氧化分解即排入污泥处理系统。
分别在两池(吸附池和再生池)或在同一池的两段进行。
它适应负荷冲击的能力强,还可省去初次沉淀池。
主要优点是可以大大节省基建投资,最适于处理含悬浮和胶体物质较多的废水,如制革废水、焦化废水等,工艺灵活。
但由于吸附时间较短,处理效率不及传统法的高。
(3)氧化沟氧化沟是延时曝气法的一种特殊型式。
氧化沟氧化沟是延时曝气法的一种特殊型式。
它的平面象跑道,沟槽中设置两个曝气转刷(盘),也有用表面曝气机、射流器或提升管式曝气装置的。
曝气设备工作时,推动沟液迅速流动,实现供氧和搅拌作用。
与普通曝气法相比,氧化沟具有基建投资省,维护管理容易,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好,污泥产量少,还有较好的脱N、P作用,适应负荷冲击能力强等优点。
(4)连续进水周期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ICEAS)ICEAS反应器前部设有预反应区(占池容积的10%)。
反应池由预反应区和主反应区组成,并实现连续进水,间歇排水。
预反应区一般处在厌氧和缺氧状态,有机物在此被活性污泥吸附,该区还具有生物选择作用,抑制丝状菌生长,防止污泥膨胀。
被吸附的有机物在主反应区内被活性污泥氧化分解。
反应连续进水,解决了来水与间歇进水不匹配的矛盾。
但该工艺沉淀效果较差、净化效果变差,易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负荷较低,反应时间长,设备容积增大,投资较大。
(5)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A/O)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与回流污泥混合,在兼性厌氧发酵菌的作用下,废水中易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聚磷菌可以吸收小分子有机物(如VFA),并以PHB的形式贮存在体内,其所需的能量来自聚磷链的分解。
随后,废水进入缺氧区,反硝化细菌利用废水中的有机基质对随回流混合液带入的NO3-进行反硝化。
废水进入好氧池时,废水中有机物的浓度较低,聚磷菌主要是通过分解体内的PHB而获得能量,供细菌增殖,同时将周围环境中的溶解性磷吸收到体内,并以聚磷链的形式贮存起来,随后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统。
系统中好氧区的有机物浓度较低,正有利于该区中自养硝化菌的生长。
厌氧、缺氧、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菌群的有机配合,能同时具有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的功能;工艺简单,水力停留时间较短;SVI一般小于100,不会发生污泥膨胀;污泥中磷含量高,一般为2.5%以上;厌氧-缺氧池只需轻缓搅拌,使之混合,而以不增加溶解氧为度;沉淀池要避免发生厌氧-缺氧状态,以避免聚磷菌释放磷而降低出水水质和反硝化产生N2而干扰沉淀;脱氮效果受混合液回流比大小的影响,除磷效果则受回流污泥中挟带DO和硝酸态氧的影响,因而脱氮除磷效果不可能提高。
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过程污水处理工程是城市市政建设、工业企业建设或排污达标治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建设须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现行的基本建设程序一般分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工程设计、工程和设备招投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运行调试和达标验收几个步骤。
这些建设步骤基本包括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它们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项目立项阶段。
该阶段需根据城市市政规划或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阶段以确定项目为中心,一般由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设计研究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计划部门、投资银行或企业计划部门论证便可获得立项,对于某些小规模项目,只编制污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并通过投资部门的论证便可立项。
第二阶段工程建设阶段。
包括工程设计、工程和设备招投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过程。
设计的前期工作设计的前期工作主要是可行性研究,以可行性研究报告(大型、重要的项目)或工程方案设计(小型、简单的项目)的文件形式表达,主要是论证污水处理项目的必要性、工艺技术的先进性与可靠性、工程的经济合理性,为项目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国家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主要内容如下。
①总论项目编制依据、自然环境条件(地理、气象、水文地质)、城市社会经济概况或企业生产经营概况;城市或企业的排水系统现状、污染源构成、污水排放量现状、污水水质现状、项目的建设原则与建设范围、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污水处理要求目标(设计进水、出水水质)。
②工程方案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及用地;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较(比较方案工艺技术与总体设计、工艺构筑物及设备分析、技术经济比较),处理水的出路(回用水深度处理工艺选择);工程近、远期结合问题;节能、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推荐方案设计(污水污泥及回用水处理工艺系统平面及高程设计、主要工艺设备及电气自控、土建工程、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生产组织及劳动定员。
③工程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工程投资估算原则与依据;工程投资估算表;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
④工程进度安排。
⑤经济评价总论(工程范围及处理能力、总投资、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年经营成本估算;财务评价。
⑥研究结论、存在问题及建议。
初步设计初步设计的主要目的如下:①提供审批依据,进一步论证工程方案的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②投资控制,提供工程概算表,其总概算值是控制投资的主要依据,预算和决算都不能超过此概算值;③技术设计,包括工艺、建筑、变配电系统、仪表及自控等方面的总体设计及部分主要单元设计,各专业所采用的新技术论证及设计;④提供施工准备工作,如拆迁、征地三通(水、电、路)一平(墙)并与有关部门签订合同;⑤提供主要设备材料订货要求,即设备与主材招标合同的技术规格书的依据,包括污水、污泥、电气与自控、化验等方面设备与主材的工艺要求、性能、技术规格、数量。
初步设计的任务包括确定工程规模、建设目的、投资效益,设计原则和标准、各专业个体设计及主要工艺构筑物设计、工程概算、拆迁征地范围和数量、施工图设计中可能涉及的问题及建议。
初步设计的文件应包括设计(计算)说明书、工程量、主要设备与材料、初步设计图纸、工程总概算表。
初步设计文件应能满足审批、投资控制、施工图设计、施工准备、设备订购等方面工作依据的要求。
1.初步设计(1)设计依据①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文件;②建设单位(甲方)的设计委托书;③其他有关部门的协议和批件;④建设单位(甲方)提供的设计资料清单(名称、来源、单位、日期)。
(2)城市或企业概况及自然条件①城市现状与总体规划,或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
②自然条件方面资料a.气象,包括气温、湿度、雨量、蒸发量、冰冻期及冻土深度冰温、风向等;b.水文,包括地表水体的功能、地理位置、方向、水位、流速、流量等,地下水的分布埋深、利用等。
工程地质,包括污水处理厂建址地区的地质钻孔柱状图、地基承载能力、地震等级等。
③有关地形资料,包括污水处理厂及相关地区的地形图。
˙④城市污水排放现状及环境污染问题。
(3)处理要求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或环境保护部门要求。
(4)工程设计①设计污水处理水质水量在分析排水系统污水的平均流量、高峰流量、现状流量、预期流量等水量资料基础上,确定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包括2012年处理能力和总处理能力);根据城市或企业排污状况,在分析主要污染源(必要时作一定时间污染源监测)和混合污水现状监测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污水厂设计进水水质指标。
②厂址选择说明结合城市现状和总体规划,具体说明厂址选择的原则和理由,并说明已选厂址的地形、地质、用地面积及外围条件(即三通一平)③工艺流程的选择说明主要说明所选工艺方案的技术先进性、合理性,尤其要说明所采用新技术的优越性(技术经济方面)和可靠性(技术方面)o④工艺设计说明说明所选工艺方案初步设计的总体设计(平面和高程布置)原则,并说明主要工艺构筑物的设计(技术特征、设计数据、结构形式、尺寸)⑤主要处理设备说明说明主要设备的性能构造、材料及主要尺寸,尤其是新技术设备的技术特征、构造形式、原理、施工及维护使用注意事项等。
(5)处理厂内辅助建筑(办公、化验、控制、变配电、药库、机修等)和公用工程(供水、排水、采胶、道路、绿化)的设计说明(6)处理厂自动控制和监测设计说明(7)处理厂污水和污泥的出路(8)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2.工程量列出本工程各项构(建)筑物及厂区总图所涉及的混凝土量、钢筋混凝土土量、建筑面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