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3《瓦尔登湖》课文精讲

合集下载

梭罗《瓦尔登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梭罗《瓦尔登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梭罗《瓦尔登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梭罗《瓦尔登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品提要】 1845年,我在瓦尔登湖畔开始了两年多的林中生活。

语文:1.3《瓦尔登湖(节选)》第1课时课件(1)(粤教版必修3)

语文:1.3《瓦尔登湖(节选)》第1课时课件(1)(粤教版必修3)

课堂小 课堂小结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作者通过细腻描写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 展现了他 作者通过细腻描写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 对大自然的不同寻常的丰富感受和与大自然亲近的天性, 表 对大自然的不同寻常的丰富感受和与大自然亲近的天性, 达了他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破坏大自然行为的斥责。 达了他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破坏大自然行为的斥责。 三、写作特色 1.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描写叙述当中。作者是一位 .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描写叙述当中。 有思想有理想的作家, 他把自己的湖边生活当作他的人生观 有思想有理想的作家, 价值观的一种实验或实践,因此, 价值观的一种实验或实践,因此,他的作品便有了深刻的思 想基础。尽管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写景状物、叙述议论等, 想基础。尽管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写景状物、叙述议论等, 但这些东西都是深厚的思想感情的外化。 但这些东西都是深厚的思想感情的外化。
基础精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1)单音字 单音字 ①深邃( suì ) . ④霓虹( ní ) . ②干涸( hé ) . ⑤蜿蜒( wān yán ) .. ③峰峦( luán ) . ⑥湛蓝( zhàn ) . ⑨俯瞰( kàn ) .
⑦一泓(hónɡ) ⑧熠熠( yì ) . . ⑩璀璨(cuǐ càn) ..
第3课
瓦尔登湖(节选) 瓦尔登湖(节选)
第 1 课时
目标定位 1.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 . 的追求。 的追求。 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 .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 3.引导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自然,关心自然。 .引导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自然,关心自然。
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 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 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ppt精品课件19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ppt精品课件19
(1)这三段主要是描写瓦尔登湖的
必 修 三 瓦 尔 登 湖 : 3
2019/3/31
水色,但在描写瓦尔登湖的水色之 前却向读者介绍康科德所有的湖泊 的颜色,这是为什么?
康科德湖泊颜色: 晴天夏日——蔚蓝 远处望——蓝灰 暴雨下——蓝黑

作用:为下面描写瓦尔登湖作铺垫
和烘托。 (侧面描写) 举一反三:与《巩乃斯的马》的开 头何其相似!

2019/3/31
:
12
09高一
5、哪处具体叙述瓦尔登湖“坚
必 修 三 瓦 尔 登 湖 : 3
2019/3/31
持着自身的纯洁”? 第7自然段 研读最后这一段,思考: 1、在这里作者抒发了一种怎样 的情感? 对瓦尔登湖的歌颂,由此推广到 对整个大自然的歌颂。

2、作者在这里提及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伊 甸园一事,又是世纪美国 09高一 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名作,在梭罗生前, 它的名气不很大,但以后声誉与日俱增, 被誉为美国环境运动的思想先驱。 必 书中记录了梭罗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畔 修 自食其力,过一种原始简朴但又诗意盎 三 然的生活的情景及所思所悟。其中对工 3 业文明的反省常常令人拍案叫绝。 瓦 著名作家徐迟的译本生动、细腻,引人 尔 入胜。徐迟说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 登 湖 孤独的书、一本智慧的书。近年,美国 又开始了新一轮评读梭罗的热潮。这本 著作激励了无数自然主义者和倡导返归 大地的人们。

2019/3/31
:
4

09高一

必 修 三 瓦 尔 登 湖 : 3
2019/3/31

细读课文,交流讨论 1、本课划分层次有以下几种划法,正确的为哪种? 并写出各部分大意。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2、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来 概括。 3、第五自然段作者写钓狗鱼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4、第六自然段的描写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什么特色? 请用此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5、哪处具体叙述瓦尔登湖“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6、把本课分别与《黄山记》和陶渊明的《归田园 居》比较,说说三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何不同? 你更欣赏谁的态度?为什么?

〖2021年整理〗《瓦尔登湖》课文详细解析

〖2021年整理〗《瓦尔登湖》课文详细解析

《瓦尔登湖》课文详细解析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1.写景方面.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

依次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有远景全景和近景小景两种景致。

远观全景,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近观小景,也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两个比喻都生动而贴切,尤其是后一个,感觉很新鲜,这是静心观察、细心揣摩的结果。

其间还穿插着描写了一些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有燕子低空汆水、掠水虫带水生光、鸭子整理羽毛、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鱼儿捉虫子、水蝎在水面上滑行……还有水的波纹、水的漩涡等。

这些都是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

“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主要写小鲈鱼的嬉戏场面。

嬉戏的环境:湖面“出奇地平静”,“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阴暗颜色”,湖水“这样透明、似乎无底”。

用“阴暗”一词。

说明作者对景物色彩非常敏感。

嬉戏的鲈鱼“成亿万”,身长五英寸或三英寸,身色是“华丽的铜色”,动作是“盘旋、飞翔”,有时“跳跃得比以前更高,半条鱼身已跳出水面”。

这段的几个比喻非常精彩:“我好像坐了轻气球而飘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

“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枝鞭挞了水波,立刻它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每个比喻都是一种情景,一幅动态的画面,这些画面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

瓦尔登湖高一课文赏析

瓦尔登湖高一课文赏析

瓦尔登湖高一课文赏析瓦尔登湖高一课文赏析《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本文的内容是瓦尔登湖高一课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瓦尔登湖高一课文赏析《瓦尔登湖》的文辞优美扑面而来的是植物的芬芳和湖水的清新味道。

如今,瓦尔登湖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清凉剂和镇定剂,读一读梭罗的文字,我们就会融化在森林的'气息中,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甜蜜和幸福。

《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戴维·梭罗从1845年7月4日到1847年9月6日独自筑屋隐居在瓦尔登湖边。

他“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双手劳动,养活自己”。

在劳动生活中,他思索人生、社会等问题,后来就把这段经历写成文字《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

它很适合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

至于是在家里阅读还是在外面阅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寂静。

翻三两页,读七八段,然后我随着“从没有一个人在晚上经过我的屋子,或叩我的门,我仿佛是人类中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人”、“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荣誉,给我真理吧”这样一类的句子进入表面沉静而内心活跃的思想王国。

《瓦尔登湖》用大量优美的散文笔调描绘了湖边林中幽静迷人的自然景色、四季更迭带来的无穷变幻的情景。

那澄清透明的湖水,茂密翠绿的山林会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以外找到一方净土,然后像一株杉树一样把自己种植在这方净土里,迎风而长。

捧读这本书,一个人的思想会被一次次地洗涤,去除尘埃,留下智慧的血脉。

《瓦尔登湖》初版于1854年。

它记述了作者在瓦尔登湖畔所经历的一段生活,以及其间作者的所思所想。

1845年3月尾,作者戴维·梭罗向邻人借了一柄斧头,跑到郊外一处人迹罕至的森林去砍伐白松,在那儿的山丘林地环抱的湖泊边上盖起一座小木屋;随后,他独自一人在那里整整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之久。

梭罗以他对自然的沉思为主题,在他的作品《瓦尔登湖》中融入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向往,以及对那个时代物质主义的批判,使得该书极具生态意义。

语文必修三第2课《瓦尔登湖》课件

语文必修三第2课《瓦尔登湖》课件
(2) 在 很 深 的 湖 底 的 东 西 历 历 可 数 , 还 可 以看到成群的鲈鱼和银鱼,甚至连鲈鱼的横 行条纹都清晰可辨,把斧子掉在25英尺的水 里,也能清楚看到,并能用树枝把斧子勾上
(3)湖水清可见底,没有一处是污浊的, 并且居然连一棵水草都没有,即使在湖边所 见到的很少的水草也和湖水一样,清净无垢。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 事;出一个高招,大家又立即理解,那也不 是高招。
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造;没有争 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创造者。任何真正的创 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 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如果眼巴巴地指望 众人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大大降低。 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2)当晴空万里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 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糅进更多 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较远的一些湖水比 天空更为湛蓝。
(3)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 难与君说的亮蓝,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 的丝绸,还像青锋刀刃,比之天空更为清新 的空灵。
艺术手法: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 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
②用十七大精神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的思想,对于确保社会主义中国在 ________的国际局势中始终保持安定团结 和强大生机,具有重大意义。
(2)融解·溶解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化解” 的意思。融解:融化,即(冰、雪等)变成水, 也作溶化。溶解:一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等 状态,均匀地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语文:1.3《瓦尔登湖》课文精讲

语文:1.3《瓦尔登湖》课文精讲

3。

瓦尔凳湖(节选)·课文精讲1.文本全解.(1) 作者简介《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1817 — 1862) ,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3 — 1837 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 1838 — 1840 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与爱默生的交谊独厚,1841 - 1843 年,他曾以友人和助手的身份在爱默生家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爱默生的鼓励和思想的影响。

1845 年,他就单身只影,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 年才回到康城。

1848 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1849 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

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On Civd Dmobedience) 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1854 年,出版《瓦尔登湖》.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尔登湖·》的影响越来越大. 1860 年末,梭罗由于不肯取消一次约定的讲演而得了严重的感冒,后来转为气管炎,最后变成急性肺结核,后来病情恶化,于1862 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4 岁.(2)基本解读.《瓦尔登湖》是一部文笔细腻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散文随笔。

在梭罗看来,城市生活是令人厌恶的,在那里,人的生命被物质享受消磨掉了。

为了物质生活的享乐,人们终日疲于奔命,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1845 年,他单身只影,住进了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起来的木屋。

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

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不是逃避人生,而是在探索人生。

他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隐居之原因”中,说:“我隐居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

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

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这种必要,我也不愿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摄取其精华。

瓦尔登湖课文赏析

瓦尔登湖课文赏析

瓦尔登湖课文赏析瓦尔登湖课文赏析《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

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

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瓦尔登湖课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景简介瓦尔登湖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附近的一座普通的湖泊,因为梭罗的这一名著而成为一处风景名胜。

1844年秋天,梭罗(1817-1862)住进了自己在湖边盖起来的小屋。

在这湖滨的山林的木屋里,他独立生活了两年又多一点时间。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隐居之原因”中,说:“我隐居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

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

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这种必要,我也不愿听天由命。

我想深入生命,摄取其精华。

我想借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赘疣;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

生命如是无核之果,我也必将此大哀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

”《瓦尔登湖》便是他这段生活与思想的真实记录。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

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课文节选自书中篇目《湖》,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写景,一是抒情、议论,一是叙事。

写景方面,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

依次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作者从正面、从侧面,运用比喻、反衬等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湖水的纯清和湖面的平静。

抒情、议论方面,主要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文明负面影响的痛心与厌恶。

叙事方面,主要是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瓦尔凳湖(节选)·课文精讲1.文本全解。

(1) 作者简介《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1817 — 1862) ,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3 — 1837 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 — 1840 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他与爱默生的交谊独厚,1841 —1843 年,他曾以友人和助手的身份在爱默生家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爱默生的鼓励和思想的影响。

1845 年,他就单身只影,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 年才回到康城。

1848 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1849 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

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On Civd Dmobedience) 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

1854 年,出版《瓦尔登湖》。

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尔登湖·》的影响越来越大。

1860 年末,梭罗由于不肯取消一次约定的讲演而得了严重的感冒,后来转为气管炎,最后变成急性肺结核,后来病情恶化,于1862 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4 岁。

(2) 基本解读。

《瓦尔登湖》是一部文笔细腻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散文随笔。

在梭罗看来,城市生活是令人厌恶的,在那里,人的生命被物质享受消磨掉了。

为了物质生活的享乐,人们终日疲于奔命,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1845 年,他单身只影,住进了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起来的木屋。

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

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不是逃避人生,而是在探索人生。

他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隐居之原因”中,说:“我隐居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

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

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这种必要,我也不愿听天由命。

我想深入生命,摄取其精华。

我想借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赘疣;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

生命如是无核之果,我也必将此大哀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

” 《瓦尔登湖》便是他这段生活与思想的真实记录。

本文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

文章细腻地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

文章一开始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环境等情况。

接着细腻地描写瓦尔登湖的颜色,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呈现不同颜色,让人觉得奇妙无穷。

之后,又反复描写了湖水的清澈纯净。

在这里,一切都是纯洁无瑕,自然本色,未经任何污染。

作者娓娓道来,使人觉得作者之心与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

瓦尔登湖之景随着季节的流转而变迁,而作者之情却始终如一。

纯净的湖水正是作者心境的反映。

在这纯净的世界中,倾听松风天籁,静观山光湖色,玄思妙想,从容悠然,人可以贴近自然,省悟内心,享受生命,完善自我。

最后一个段落,作者感叹随着世事的更替,曾在湖边饮用过湖水的部落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这个早已存在的瓦尔登湖被人遗忘了,但它依然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瓦尔登湖》中的描写充满诗意的情趣。

它没有华丽的语言,一切都只是平平道来,就像瓦尔登湖那样平淡、感性和透明,给人视觉神经的冲击和心灵感受。

只有当作者涤除了所有尘世的杂念,与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才能对那一泓如许清澈的湖水的体察做到细致人微,并且充满着诗意,给人宁静致远的力量。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通过对瓦尔登湖“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描写思考人类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理想家园。

参考答案:文中所描写的湖水的颜色尽管有很多变化,但都不是湖水本身的变化。

视角的转移、天气的变化、湖水深浅不同,给人多种颜色变化的视觉感受,其实湖水本身是清澈五色的,以至于·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你会感到这种鱼是逃离尘世,到这清静世界定居的”。

掉到湖中的斧头,“如果不把它吊上来,它会一直保持这个姿态,直到斧头烂掉”。

“大概陆陆续续有不少部落在湖边饮用过湖水,连连赞叹不已并测试它的深邃,接着又随世事的更替,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一个天也没漏掉! ” “坚持着自身的纯洁”,其实寄托着梭罗的人生理想。

“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之时,那个天的早晨,瓦尔登湖已经存在于天地间”,人们已经遗忘了瓦尔登湖的存在,但它依然是那么清澈纯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先进”,为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速发展而倾倒,对物质的追求日益显露。

可这就是人类的理想家园? 就是人们的精神归宿? 梭罗住进瓦尔登湖边,过着一种简朴的生活,这应该也是要“坚持自身的纯洁”。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的主旨是欣赏《瓦尔登湖》中的描写手法。

参考答案:例子:而瓦尔登湖更为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

俯仰于天地之间,它同时兼备了两种颜色。

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见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作者没有直接抒情,但在这些描写之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明净无尘,悠然自得的心境。

因为只有在心中毫无杂念而与自然融为一体之时,才可能静观瓦尔登湖的水色如此细微的变化;几乎不需要什么华丽的形容词,就把湖水颜色的变化描写得充满情趣。

作者之心与自然之物交融,正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王国维语)(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答案:《黄山记》的作者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其第二部分回顾人们登黄山的历史,目的也是要说明社会发展了,古人不能去的,今天已不再是艰险。

作者要说明的是“文明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人在大自然的面前充满着自豪。

而《瓦尔登湖》的作者却是强调回归自然,他不是要存心抵制文明,而是要对人类的理想家园作深入的思考。

学生赞赏谁的态度,都应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

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谓战胜自然,并不表明人类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离不开自然,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在理解所谓回归自然的问题时,要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必然的,是不可阻挡的,,但人类的文明发展不应该以毁坏自己的家园为代价。

应该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应该怎样诗意地栖居于地球。

3 、相关资料。

《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

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

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

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亨利·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

这位梭罗先生是与孤独结伴的。

他常常只是一个人。

他认为没有比孤独这个伴儿更好的伴儿了。

他的生平十分简单,十分安静。

1817 年梭罗生于康科德城;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3 — 1837 年) ;回到家乡,执教两年(1838 — 1844 年) 。

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 — 1843 年) ,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到1845 年,他就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 年才回到康城。

1848 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1849 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 的书。

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On Civil Disobedience) 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

按字面意义,这也可以译为“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

后面我们还要讲到它。

然后,到了1854 年,我们的这本文学名著《瓦尔登湖》出版了。

本书有了一些反响,但开始的时候并不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1859 年,他支持了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当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他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并到教堂敲响钟声,举行了悼念活动。

此后他患了肺病,医治无效,于1862 年病逝于康城,年仅44 岁。

他留下了( 日记)39 卷,自有人给他整理,陆续出版,并有多种版本和多种选本问世。

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

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

他的读者将会发现,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而且是精美绝伦,世上罕见。

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

他对自己的出生地,即马省的康城,深感自豪。

康城是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首义之城。

他说过,永远使他惊喜的是他“出生于全世界最可尊敬的地点”之一,而且“时间也正好合适”,适逢美国知识界应运而生的、最活跃的年代。

在美洲大陆上,最早的欧洲移民曾居住的“新英格兰”六州,正是美国文化的发祥之地。

而正是在马省的康城,点燃了美国精神生活的辉耀火炬。

小小的康城,风光如画。

一下子,那里出现了四位大作家:爱默生,霍桑,阿尔考特和他,梭罗。

1834 年,爱默生定居于康城,曾到哈佛大学作了以( 美国学者》为题的演讲。

爱默生演讲,撰文,出书,宣扬有典型性的先知先觉的卓越的人,出过·一本《卓越的人) ,是他的代表作。

他以先驱者身份所发出的号召,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

在爱默生的推动之下,梭罗开始给《日晷} 杂志寄诗写稿了。

但一位要求严格的编辑还多次退了他的稿件。

梭罗也在康城学院里作了一次题为{ 社会》的演讲,而稍稍引起了市民的注意。

到1841 年,爱默生就邀请了梭罗住到他家里去。

当时爱默生大肆宣扬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聚集了一班同人,就像办了个先验主义俱乐部似的。

但梭罗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先验主义者。

在一段日记中他写着:“人们常在我耳边叮吟,用他们的美妙理论和解决宇宙问题的各种花言巧语,可是对我并没有帮助。

我还是回到那无边无际,亦无岛无屿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测着、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的好。

”本来梭罗的家境比较困难,但还是给他上了大学,并念完了大学。

然后他家里的人认为他应该出去闯天下了。

可是他却宁可回家乡,在康城的一所私立中学教教书。

之后不久,只大他一岁的哥哥约翰也跑来了。

两人一起教书。

哥哥教英语扣数学,弟弟教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

学生们很爱戴他们俩。

亨利还带学生到河上旅行,在户外上课、野餐,让学生受到以大自然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的生活教育。

一位朋友曾称梭罗为“诗人和博物学家”,并非过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