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信念—给社工学生的30封信
《坚守信念——给社工学生的30封信》第六封信《社会工作的3个c》

给社工学生的三十封信—第六封信《社会工作的3个c》亲爱的阿靖:收到你的信件,得知你身心疲倦。
当我读你那几行字:“那种低落、那种沉默......胸口被压得一阵一阵的疼痛......”,我的呼吸也不其然地窒息了,胃部的抽搐也放佛在呼应你的失落!我长长地呼了几口气,凝望远方,好让我能在大自然安隐中得力量。
脑海中浮现了那日与你在督导会谈中的片段。
你告诉我你心里那种对自己期望所引来的重负/面对学业成绩而产生的恐惧和那伴随高傲性格而来的孤独。
我还记得当时我静下来,留下一点空间,让你好好地痛哭了一场。
我还深深记得当我第一次出国时,携着沉重行李走向宿舍那情景:有一位同学从远处走来协助我,心里头那份喜悦是在难以描述。
我也记得当我第一次跑完42公里马拉松,以为朋友协助我解下鞋带时,心里头对他的那份感谢。
我也深深记起我第一次走上香港三尖之一的蚺蛇尖时,大自然给我启迪是那一刹那的喜悦。
阿靖,这些就是我所理解的“联系的力量”(The Power of Connection).我们的出生本就是一种因联系而产生的奇迹。
男与女的联系、母与子的联系、人与人的联系。
而人与自然的联系本就是我们的本性,生命力的泉源。
不幸地,因为生活的压力,我们往往被孤立了。
社工的路途上,我们也很容易犯上三宗罪:自我膨胀、自我封闭及自我局限。
“北斗星”这外号,往往叫我们自以为是、误以为我们是高高在上!我们忘了“北斗星”也只是庞大星际中的一点儿,忘了天与地本来就是联系一体的。
就像我们在走上助人的路途上,忘了同行同在的重要。
在设计多元化介入策略时,我们也忘了人的转变本来就变幻莫测。
与此同时,繁忙的工作、密密麻麻的课程、做不完的功课,使我们不自觉地选择了自我封闭。
我们眼中只有工作,但却忘了珍惜过程;我们只记挂个案,却忘了体悟珍贵的人性;我们仅追求目标,却迷茫地送走了真诚。
自我的封闭叫我们流失了对朋友、对自然、对自己内心声音的联系。
面对现今社工专业前途的困扰,行业中所存在的怨气及迷茫,还有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独特包袱,我们也不自觉地选了自我局限。
教与学 城大推出新书《坚守信念──给社工学生的30封信》-- 黎佩明

教與學/城大推出新書《堅守信念──給社工學生的30封信》-- 黎佩明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出版社新近推出《堅守信念──給社工學生的30封信》一書,由城大21位社工老師,以書信形式與學生校友細談以「信念為本」的社工實踐體會,為面對社福界改革浪潮種種挑戰的社工學生及前線工作者打氣。
近年來,香港社會經濟模式急劇變化,人口老化、新移民問題、家庭暴力事件,以及社會福利改革浪潮,對社會工作專業帶來種種衝擊。
社工專業雖早有倫理規範與工作守則,然而社工在工作上面對不少價值觀念與實務工作之間出現的兩難局面,因而對社工本質及信念產生懷疑。
本書正是針對這個情況,以清新的筆觸重申社工本質、信念、理想及價值觀念的重要性,與學生及校友分享個人的經驗,給予積極指導。
書中有些篇章是特為內地社工學生撰寫的,暢談如何為投入社工專業做好準備。
本書三位編者──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甘炳光博士、城大專上學院社會科學學部高級講師陳偉道先生及講師文錦燕女士,透過凝聚城大社工教學及實習導師的力量,重申信念對社工教育及實踐的重要性,並期望本書能發揮螢火蟲引路的作用,為社工學生及同業指引方向。
三位編者指出社工專業絶不僅僅是理論知識與實務介入技巧。
甘博士說:「我們希望以深入淺出及互動啟迪的方式,啟發讀者設身處地、代入當事人角色,讓社工在實務過程裏察覺謬誤所在,進而提升本身的自律與倫理行為。
專業人員所持守的信念與價值觀,正是工作的原動力。
」城大副校長(本科生教育)何炘基教授在今天(9月30日)舉行的新書發佈會上表示:「社會工作是一門緊扣道德價值操守的專業。
本書正是彰顯城大優質專業教育的最佳明證。
我們很高興見到一群熱心的社工老師在緊守教學崗位之餘,更能關心業界發展。
本書能闡述社工信念及分析實際個案,是有志社會工作者的心靈雞湯。
」為進一步喚起業內對社工信念的重視,新書發佈會後更舉辦了「回歸信念、迎接挑戰」專題講座。
三位講者分別是香港第一屆優秀社工徐祥齡先生、甘炳光博士,以及具督導經驗的長者服務資深社工黎守文先生。
写给社会工作者的一封信

写给社会工作者的一封信尊敬的社会工作者,您好!首先我想以最真诚的心情向您表达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作为一名优秀的书信撰写者,我谨代表社会的一部分人,向您致以由衷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
社会工作者,您是我们社会中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您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我们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您是坚守在人民身边的守护者,您的工作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在您的工作岗位上,您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您需要面对贫困、疾病、家庭纠纷、社会不公等问题,而您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您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和希望,为他们的人生注入了新的力量。
您的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
您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解决他们的各种难题。
您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思,耐心地与他们沟通、感受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您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不计寒暑,不畏辛劳,默默地奉献着。
亲爱的社会工作者,您是我们最值得尊敬和敬仰的人之一。
您为了改善他人的生活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您是一个充满爱心和耐心的人,您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您愿意耐心聆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支持。
社会工作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
您的工作给了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重新开始的机会,给了他们希望和力量。
他们将永远感念您的好意和关怀,他们将感激您的帮助并将您的助力传递下去。
您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我衷心地祝愿您一路顺风,事事顺利。
愿您的工作充满力量和动力,愿您能时刻保持乐观和坚定。
在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请不要气馁和放弃,相信您的努力和奉献将会换来更好的明天。
无论您在哪个岗位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始终记得您的工作的重要性和社会对您的期望。
最后,我再次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祝福。
愿您的工作一路平安,愿您的人生幸福美满。
感恩有您,感恩您对这个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衷心感谢您的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谨上。
坦然走进职场,努力成就梦想----致全体社工同学的一封信

坦然走进职场,努力成就梦想----致全体社工同学的一封信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一的学生,非常高兴和荣幸跟大家分享一些专业成长的情况和我个人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和近三年迅行论坛网站管理工作对专业的一些认识和心得体会。
希望对专业一些叙述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能为同学们正确看待专业、合理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和职业生涯有所参考。
初入大学,陌生的专业和环境不免引发了我对四年大学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新奇和玩耍的心理持续了两年后,随着大学生活一步步以倒计时来计算的时候,对毕业后职业发展的思考和对专业优势的计较就占据了主角。
我很有幸能在本科期间遇到一批对专业很有见地、眼光长远、工作扎实、认真负责的老师们,我们学校连续几个年级的同学都跟随老师们做了很多专业范围内及相关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当然,毕业后的前景也都很不错,连续几届找的工作都很出色,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工机构都有不错的去向,这不仅增加了我对专业老师和同学们的感恩与怀念,更坚定了我对专业的信心和期待,这也是我今天愿意跟大家交流的主要原因。
以下我想从职场发展、职业规划、能力培养、专业特点等方面简单阐述一下专业的成长情况和我们作为社工专业的学生面向未来和职业应做的准备。
职场发展:职场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意味着真正独立的标志,步入职场,我们可以自由施展才华,发挥智慧,挥洒汗水,铸就事业,这意味着我们生平第一次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另一半,回报养育我们多年的父母和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亲人朋友,拿到一张顺利进入职场的入场券对每一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和激动的事,同时,职业成长和成功也需要我们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和能力,应对和突破自己身心的阻碍和外在的挑战,适应与学校不同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方式。
这对我们,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即新鲜又充满疑问的事。
不过首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坦然潇洒面对这个人生必经的阶段和另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这是我们完成从依赖到独立,从消费到创造,从稚嫩到成熟,从积累到成功,从获得到回报,从疑惑到稳健,从顽愚到智慧的绝佳机遇和契机,职场意味着更多的新鲜、更多的创造,更大的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和更多的亲人朋友,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积极面对,努力追求的事。
《坚守信念——给社工学生的30封信》摘录

《坚守信念——给社工学生的30封信》摘录《死取信心——给社工弟子的30封信》摘录转自:青翼社会做事网云天狂龙1.外貌﹑知识和技艺须要随岁月和处境变迁而变更,但一颗关怀的心,在社工身上却须要永恒长存…(文锦燕)2.社工不应只是帮助别人去挽回标题及学习自我办理标题标才力,更须要令人没关《死取信心——给社工弟子的30封信》摘录转自:青翼社会做事网云天狂龙1. 外貌﹑知识和技艺须要随岁月和处境变迁而变更,但一颗关怀的心,在社工身上却须要永恒长存…(文锦燕)2. 社工不应只是帮助别人去挽回标题及学习自我办理标题标才力,更须要令人没关系自助之余,也会帮助其他人,以回馈社会。
(甘炳光)3. 只要我们在实务上苦守“接纳他人”、“不持批驳的态度”、“局部裂”等原则,在助人的关联中表达我们的同理心、尊重、赞赏、和真诚,人是大概变更的!(****绮文)4. 我们笃信每个都有其局部的潜质、奇特的能量。
(倪凌锦霞)5. 我们不要忽略社工参预时所产生的点滴作用。
这些点滴作用偶尔看来虽然细小,但日后大概为任职标的目的带来巨大的变更。
(甘炳光)6. 当我们知道相干的力量,就不怕孤独;当我们能造就出怜爱之心,便能以爱与和睦作为生长的能源;当我们笃信并勤恳功勋,在逆境中也可以找到高兴!(利明威)7. 社会做事的实践和信心****上是一体两面,不足****。
社工专业的主题代价就在社会做事者的实践中展现。
(关伟康)8. 对受众的纰谬动作,不作道德审判,只持绽放态度,加以慰问与热情,尽一已之才力予以助理与帮忙。
(黎定基)9. 若我们渴望有高质量的生命内涵,便须要学习络续地检视自我,更新演练,提升个别的生命质量,并议决“运用自我”来影响他人生命。
(陈伟文)10. 社工的助人进程中,“信任”可以令受助人感想被信任,进而信任人,可以自由地感想及表达自己。
(陈国康)11. 要以能帮助任职标的目的,便要先放弃想要牵他方鼻子走的动机,要先知道他方,然后依据他方的须要、奇特性来与他同步前行!(胡黛莉)12. 社工不会扮演一个为民请命的角色,不会代表群众去举行争取手脚。
给社工实习生的一封信

给社工实习生的一封信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刘瑾学弟学妹们,你们好:我是一名毕业于社工专业,从事社工服务八年的社工,听闻你们要来机构实习,我感到非常的开心,欢迎你们的到来。
实习期间将由我督导大家,对此我倍感荣幸。
作为过来人,觉得今天的你们真的好幸福,实习社工期间不仅有经验丰富的师兄师姐告诉你们社工是什么,而且还有专业的督导来指导你们的实习;可以去一线现场了解和感受社工是怎么样工作的,真正体验一次社工,让自己对社工这个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而当年我们刚毕业的时候,这些资源都没有,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和实践,才能够寻找到答案。
在即将来临的实习过程,你们会遇到许多机遇和挑战,在这里想跟你们分享一些内容,希望对你们的实习生活有所帮助。
一、安排好食宿开始实习生活从今天开始,你将开始真正的独立生活了,不管是衣食住行、生活照料、人际交往还是其他的方面,都需要你自己独立面对了。
新到一个地方首先安排好自己的住宿和吃饭问题。
因为实习的机构不一定都会有宿舍提供,因此你在前往实习所在地之前需要提前咨询机构行政部门同事,了解机构的实习安排,问清楚实习是否有食宿安排;如果需要自己安排,则需要跟机构行政部门同事了解实习岗位附近的住宿和生活的情况,以便安排自己的实习期间的生活,社工同事往往会给你相关的建议的,如果你们实习的同学分配在一个驻点的,那就可以结伴合租了,既有伴又安全。
因为要在实习的单位生活工作一个多月或者更久,因此你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和处理新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当然,我相信你们有能力克服这些困难的。
二、实习期间的温馨提示1、签订三方协议。
你们需要跟实习机构以及学校一起签订实习协议,明确三方的责任和义务,最关键的是明确实习目标和任务。
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中,无论是你自己还是社工机构和实习督导都会按照协议安排你的实习工作,以确保实习目标的达成。
2、认真完成实习的各种记录。
这里的记录包括实习日志、督导记录、实习报告,还有一线服务过程中的相关文书,这些资料是评估你实习成果的有效资料,因此你需要用心完成并保存好。
《坚守信念—给社工学生的30封信》(附7封信摘录)

给社工学生的三十封信第一封信一颗关怀的心文锦燕***************.hk 理论、知识和技巧会随时间和环境变迁而变更,但一颗关怀人的心,在社工身上却需要永恒长存……思思:实在谢谢你,毕业多年,仍然记挂我这个“过气”老师。
你一年数次的电话问候、来信和亲身探望,使我暖在心头。
但我更珍惜的,就是你让我有机会分享、分担你的种种经历,以及你对工作、生活的反思。
从最近的来信,得知你为几个较为艰难的个案四处奔波,劳心劳力,请你谨记保重身体,珍惜健康。
在信中,你一再问道:“要帮助服务对象,社工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社工要专业的理论和知识、熟练的介入方法、加上灵活地运用社会资源,才可有效地协助服务对象。
因此,你愈来愈质疑自己的能力,发觉自己拥有的理论、知识及技巧均有限,开始对自己缺乏信心。
你由经验总结而来的社工必备条件,全都是重要的。
但我认为,有另外一项条件比它们更重要,更是我们每一个社工都要拥有的灵魂。
你知道那是什么吗?相信你必定同意,社工的主要职责是助人,以服务人为本位,故此拥有一颗关怀人的心其实是最基本先决的。
由关怀出发,社工才会特别留意及关注别人的需要;而这颗心亦驱使我们适当地伸出援手,使我们有敏锐的触觉洞察别人生活中不同的需要。
你曾经处理的几个个案,特别给我深刻的印象。
还记得几年前,你要中心工作,服务对象主要是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
当时,你曾向我诉说一个低收入家庭里的三姐妹的故事。
他们的父母都有工作,早有晚归,但收入微薄。
中午入学后,就读高小的大姐便带弟弟、妹妹两人到中心,吃他们自备的午餐和功课。
眼见他们的午餐,一般都是面包数片,偶尔才买来一份盒饭,三个孩子一同分享,你知道几个孩子在午餐的食物,只可稍填肚子,但谈不上饱足。
许多次,在下午时分,你悄悄地请孩子吃点糕点,或请他们喝点豆奶。
你担心孩子正值发育的重要时期,极需要补充营养。
你和同事建议孩子的父母考虑申请综援(即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由香港社会福利署负责推行的计划)以帮补家计,但他们婉拒了大家的善意,选择自食其力,你只好继续默默地为孩子送上点点可以充饥和补充少许营养的食物。
给社工学生的三十封信第三十封信

第30封信常怀社工心—在非专职社工岗位内也可发挥所学所长摘要:只要常怀社工信念,虽然不一定担任专职社工岗位,仍有不少空间在日常生活里彰显社工精神,学以致用。
京京:你从北京以挂号函件寄出的书信,早已收悉,勿念。
信函内附你业余所拍广告宣传片光盘,以及你为律师事务所撰写《律所管理新知》专栏文章:浅析当前大学生的求职择业心理。
你的广告宣传片效果、构思新颖,形象清淅脱俗;至今专栏作品,则对那些大学毕业生,快踏上已臻白热化竞争的人才市场,颇有启发与参考作用。
从你多次来信与电邮沟通中,我深为你赤子真情、勤奋、乐纲与积极的态度所感动。
记得数年前,你刚念完社工专业课程时,曾为找不到称心如意的事业岗位而懊恼。
难得你天资聪颖,长于音乐与舞蹈等艺术;待人接物方面,更见谦逊有礼,勇于服务,敢于承担,你渴望有机会发挥潜能,好好服务人群,贡献社会。
从工作锻炼中,你渐次领悟到原来社会工作精神,在社群与组织里,常可实践与坚持。
来信中,你剖白许多念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常感到前路茫茫,疑虑他们学非所用。
不少社会人士仍未接纳社工的专业性;加上政府机关在人事聘用时,鲜有特别关顾具社工事业训练的申请者,情况值得大家关心。
可是,我不禁要问:难道社工专业生只可在专职社工岗位内发挥社工所学所长吗?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可有空间实践社工精神?京京,我深信你已掌握好《社工实务过程》里“接案、预估、计划、实施、评估及结案”那些处事要则,加上熟练的会谈技巧,包括关系建立与沟通方法,纵遇那些不讲情理的客户或诉求,仍能顺利迎刃而解。
你不在专业社工岗位,却善用所学所长,融会贯通理论与技巧,坚守社工信念以人为本的精神,专注聆听需要,终于帮助公司蔬解客户的怨气,助“客户”之时,也助“己”,委实难能可贵。
社工信念是以人为本,我们深信只要好好动员周遭的社会资源,确切地提升“服务对象”的动机,就有办法积极改善,所谓“明天会更好”;从而使个人、社群或社会里的气氛淡化而日趣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守信念——给社工学生的30封信给社工学生的三十封信——第二封信《助人自助.自助助人》洁儿:很高兴收到你的电邮,与我分享在课堂后的反思。
我十分欣赏你的学习态度。
正如我常对你们说,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之内,课堂后多反思,多发问并多于老师交谈,会令你学得更多,更深入。
你在电邮中提出以下疑问:一方面你认同社工需要相信社会是有责任去调配资源,提供社会服务,以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
但另一方面,你担心社会资源有限,而社会上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究竟社会能帮助到多少呢?而社会或政府又如何能承担这责任呢?你质疑若我们宣导这信念,可能会耗尽社会资源,有损社会的经济发展。
其实国王也有很多人向我提出类似的疑问,尤其是一些对社工专业未有清晰认识的人。
我觉得你的疑问或担心,是源自你对社会工作或社会服务的功能未有全面的掌握。
不少人只认识到社会工作的“补救性”功能(Remedial Function),以为社会福利服务只是帮助有需要的人士解决问题,将破烂的“锅”修修补补。
将社工理解为“补锅”工作的观念令很多社会人士误解社工只懂得消耗社会资源(Consumption of Social Resources),因而引起你所担心的经济负担问题。
其实社会福利服务除了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之外,更有“预防性”(Preventive)及“发展性”(Developmental)的功能。
我们提供的服务,除了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之外,更能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缓和社会矛盾,使社会更趋安稳。
近代不少经济学者指出,社会福利服务有助于社会稳定,并制造和谐的社会条件去促进经济的发展。
至于发展性功能,很多人也忽略了这点。
社工不是只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眼前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会进一步协助服务对象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令他们懂得自我解决问题。
我们更会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及肯定自己的能力,以进一步帮助及发展自己。
若你没有忘记,这种信念便是社工经常倡议的口号:“助人自助”的精神。
这句话的意思是社工不只为别人解决问题,更会帮助别人学习自助,让他们日后在没有社工的帮助之下,仍然有能力及信心去面对自己的问题。
譬如说,我们不会只为饥民送上鱼儿,我们更会教他们钓鱼的方法;我们会重教懂农民学习种植稻米,而非只局限于送上粮食。
不过,我相信强调助人自助的功能都未能完全释除你提出的疑虑。
因为,很多人仍觉得,社会资源还是用了来为社会上很多有需要的认识解决问题及帮助他们培养自主能力。
这种想法,始终令人觉得社工只会耗用有限的社会资源。
事实上,社工的发展性功能不应只停留在助人自助。
社工应该要将“助人自助”的精神扩展至鼓励、启发及发动服务使用者去帮助别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例如:社工协助独居老人解决了搬迁到新社区的适应问题后,会鼓励这些独居老人去探访其他区内感到孤独无援的老人,分享他们自身的经验,去开解其他独居老人,并成为他们的社区支援网络。
所以,今年我致力宣导弱势长者成为长者义工。
这是因为我们相信“助人治疗”(Helper Therapy)的效用。
所谓助人治疗,是当一个人懂得并乐于帮助别人的时候,他/她便会加强动机及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助人的历程中,人会学习更多帮助自己的方法。
给你举另外一个例子,香港社工机构在近十多年来,协助伤残人士及长期病患者成立了不少自助组织。
这些自助组织背后的理念,就是组织有共同需要的伤残人士及长期病患者互相帮助。
既帮助自己之余,他们也要出力帮助自己的组织成员,并运用大家作为“过来人”或“同路人”的经验,互相扶持,共同解决大家面对的问题。
自助组织的成立令不少服务对象成为“施受者”(Prsumers)。
洁儿,可能你对这个概念有点陌生,在日后的课堂中我会详加解释。
简单来说,施受者的概念是指接“受”服务的人,同时也是“施”予服务的一群(Consumers or clients sa produncers of services)。
自助组织运动的兴起为香港复康服务发掘及提供了不少宝贵的人力资源。
说起自助组织,就想起你们的一位师姐,她去年转职往自助组织工作。
几次回校探访都曾与我分享,觉得在自助组织的工作十分有意义,所得到的满足感较过往的工作大得多。
因为,过往她只重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而现实她最感兴奋是自助组织的工作让她真正明白社工的意义,让她懂得帮助服务对象之余,也去发挥这些同路人互相帮助的能力,除了让他们有机会为组织贡献之外,更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建立正面人生观,达致为服务对象“充权”(empowerment)的效果。
你知道吗。
在不少社工推行的社区发展计划当中,我们除了帮助居民合力解决共同的社区问题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目标,包括宣导居民互助、动员居民多参与社会事务、推行社区照顾计划及鼓励居民为社区出一分力,以建立一个关怀的社区。
你还记得我曾在课堂与你们分享为何我这么喜欢做社区工作吗?社区工作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能够全面发挥社工的补救、预防及发展性功能。
在多年从事社区发展服务的经验中,我看到不少草根居民及弱势群体成长,他们不少由最初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渐渐意识到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而关怀身边的邻居,组织居民表达对改善社会政策及促进社区发展的意见。
上学期,我邀请了一位二十多年前与我在临时房屋区及旧型公屋区一起并肩工作的街坊,到课堂与另一级的社工同学分享他多年的社区参与经验。
很高兴见到他至今仍十分热心为社区出力,还积极帮助现时他所居住的社区中的弱势群体。
他的分享,令到不少同学明白及感受到在香港的基层社区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从他身上,让我看到当年我和同工所播下的种子,如何在往后发芽生根。
所以,洁儿,希望你明白,其实社工并不只是帮人,也不只是帮人自助;我们更会促进服务对象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士,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若社会大众多明白了社工这方面的发展能力,就不会视社工为只会消耗社会资源的一群。
反之,会认同社工是能够帮助制造或发展社会资源的(Produnc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洁儿,我不知道你的疑问是否与我们惯常挂在嘴边的“助人自助”口号有关。
我个人觉得,“助人自助”有可能令人狭隘的理解社工只是去为人解决问题并帮人自助,而忽略了还有“自助助人”的精神。
其实,在我开始肩负起社工教学的岗位后,我已察觉你所提出的疑问。
因此,在近年的教学中,我喜欢将社工的口号由“助人自助”扩展为“助人自助.自助助人”。
我更会在课堂中提醒同学,社工不应只是帮助别人补救问题及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令人能够自助之余,也会帮助其他人,以回馈社会。
在稍后的课堂中,我会与你们分享更多有关“助人自助.自助助人”这种社工精神的真义。
若果你有兴趣在课堂前先多了解这方面的资料,可参阅附上的承诺书目。
在阅读后如有任何问题、回应或反思,欢迎你来到我的办公室详谈。
洁儿,你若认同“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精神,希望你与其他同学一样,将这精神传颂开去,让更多人明了社工的本质。
在日后的社工岗位上,多学习如何贯彻这精神,与服务对象并肩而行,培育更多的“施受者”。
祝学习愉快!生活充满喜乐!甘sir给社工学生的三十封信——第三封信《人可以改变吗?》敏臻:十分高兴可以在你完成这个实习后,与你分享对社会工作信念的一些看法。
对你来说,这次实习的确是一个十分宝贵的体验;你有机会接触一个唐氏综合征儿童及其母亲,一个有吸毒背景的刑满释放人员,和一个百病缠身的独居婆婆。
过去几个月,你总是很努力地运用社区资源去帮助他们。
正如中心主任和我对你的评价:以一个仍在就读社工课程的学生来说,你的表现已是超乎期望。
一直以来,你不时向我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人可以改变吗?”或许可以从你处理的个人中找到点启示。
犹记得当你初次接触有唐氏综合征的琪琪及她的父母时,你的第一个反应是:“琪琪既然是一个智障的儿童,我们即使为她提供任何服务,也改变不了她的智商。
”当你知悉琪琪家境十分富裕时,你便不断地游说她当医生的母亲放下工作,留在家中好好照顾女儿。
无奈她不但不接受你的“好言相劝”,反而用了很多时间告诉你,她已为女儿找到一个十分称职的外佣照顾女儿。
结果你在第二篇反思文章中写道:“为何她不能为她的女儿作出一些改变?也许,人是不愿意改变的。
”针对这个信念的真确性,我们讨论良久,结果你有以下结论:“倘若我们什么都不做,人一定不会改变;但是如果我们尽力协助当事人,或许人是可以有些改变的!”于是,你开始为琪琪安排参加一些训练课程,让她学习一些自理常识和技巧;同时你又细心聆听琪琪的母亲诉说她失去一个健康孩子的痛楚和失望,随后又协助她明白她和女儿可以做一些事情以帮助发展。
渐渐地,她主动跟你谈到,打算腾一些时间参与家长小组及陪同琪琪进行一些群体活动,同时她也很积极地在互联网查找资料,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协助琪琪成长。
诚言,琪琪接受训练后,仍然是一个智障的儿童,将来她也不能入读大学,但她会慢慢学懂如何照顾自己。
那个有毒瘾并有多次案底的亚成,也曾经令你困扰多时呢!犹记得你第一次跟我讨论这个个案时,你说:“亚成有这样不良的记录,但每次都不能汲取教训,现在又用说谎这卑劣手法尝试索取资源,他一点儿也不自爱,我看他是在没有打算改变自己!是在无药可救了!”当时我们不断思考:“为什么他会落入这个境况呢?”于是,你决定先耐心地理解他的背景:他来自低下阶层,自幼父母离异,少年时不慎误入歧途,在朋辈的诱惑下吸食毒品,后来更铤而走险不断犯案,结果得到的惩罚一次比一次严重,更导致妻离子散。
在了解他的背景后,你开始对他的行为多了一份包容及接纳,明白他过去的所作所为,源于他没有一技之长和适当的工作态度,也理解到他由于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无论对他人(包括他的至亲)及自己,都已信心全失。
渐渐你开始发掘到他有一些优点,有一次,当你很由衷地赞赏他是个守时而负责任的人时,尽管他有点儿不好意思,但你却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
以后每一次的面谈他都准时出席。
另外一次,他告诉你,他打算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去面试找工作,你不但赞赏他,同时告诉他你对他蛮有信心呢!结果他找到一份正当职业,而且至今已上班差不多一个月了。
亚成的进步,令我们感到欣慰不已。
还记得那独居老婆婆的个案吗?打从你第一次跟她见面,你便感到非常痛心。
她百病缠身,却要每天大清早拖着十分疲惫的身躯到街上拾荒。
然后把拾回来变卖东西所得来的十元八块,拿去买一些过期食品来充饥,一天三餐如是。
而那些不能变卖的东西就堆进她那本来已经十分拥挤肮脏的房间,留待日后有需要时使用。
你多次劝她申请综援和高龄津贴,以及清理屋内“垃圾”。
她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还破口大骂你一顿。
当时你对这个案的看法是:“这位老人家,为何那么固执,完全不听别人的劝告,我很相信,她是死性不改!”其后我们讨论这个个案时,发现婆婆自从年轻丧偶后,便一直在工厂工作,靠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