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客难》原文及翻译
《答客难》的文言文翻译

《答客难》的文言文翻译《答客难》的文言文翻译“难”是西汉东方朔首创的一种古文体。
据《汉书》本传,东方朔向武帝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遭到冷遇,他便作《答客难》,用来安慰自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客难》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答客难》原文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
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麋,泽及后世,子孙长享。
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
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
’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
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
譬若鹡鸰,飞且鸣矣。
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答客难

《答客难》是东方朔晚年的作品。
他从二十岁负才自荐可以为天子大臣以来近四十年间,虽然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
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郡国守相至公卿,而对他,却一直与对枚皋、郭舍人一样,诙啁而已,终不见用.因此内心幽愤难以平衡,遂作此篇,发泄牢骚,自慰表志。
作品开始即虚构出一位客以不解之辞问难东方朔: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愤懑不平之情已经沛然而出。
继而再以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辩答,引出一大篇发愤以表志,……渊岳其心,麟凤其采(《文心雕龙·杂文》)的妙文。
在这部分中,作者旁征博引,谈古论今,首先以彼一时也,此一时也的所谓时异事异,表面上看似责怪客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颂扬当今之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犹运之掌,贤不肖何以异哉· 实际上则是在机巧地反话正说,极辛辣地讽刺汉武帝刚愎昏暗、贤愚不分,甚至还不如战国诸侯明白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用人之道。
尤其是当他嘲弄了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的所谓盛世之后,顺势揭露封建帝王唯我独尊,凭个人好恶,对人才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致使才士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 其感情的激越、笔锋的犀利、针砭的深刻,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至于后面对自己的困境,表示要以务修身,完善道德来求得解脱,自慰之中,又流溢出封建专制制度之下多数正直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答客难》在艺术上成就也是很突出的。
它承继被称为宋玉的《对楚王问》,又有重要发展创新。
答客难

《答客难》一、单项选择题1.《答客难》的作者是A.张衡B.班固C.东方朔D.司马迁2.《答客非》的作者东方朔所处的朝代是A.西汉B.东汉C.宋代D.明代3.东方朔辞赋的风格是A.柔情抒怀,意味深长B.刻薄冷峻,言辞犀利C.言辞幽默,诙谐风趣D.铺陈华丽,用词典雅4.东方朔的《答客难》主要是抒发了A.行役之苦、羁旅之愁B.怀才不遇的牢骚C.家破之哀、人亡之痛D.失意之忧、遭眨之悲5.下列对《答客难》一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先假设有客诘难东方,讥讽他官微位卑,东方朔进行答辩B.东方朔说,武帝时天下太平,圣主德高权重,在朝士人想对朝廷尽忠效力,但不知如何进退,处境和战国时不一样C.东方朔认为,应该加强士子的修养,哪怕有小的过错,外界也应该对他要求、责备,这就是圣人的教化方式D.全篇用了整饬又不拘对偶的语言,议论酣畅,发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情绪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东方朔赋作的有A.《悲士不遇赋》B.《答客难》C.《非有先生论》D.《羽猎赋》2.在汉代,模仿东方朔《答客难》的作品是A. 扬雄《解嘲》B. 赵壹《刺世疾邪赋》C. 班固《答宾戏》D.《应间》三、填空题1.东方朔,字(),西汉著名文学家。
2.“难”是西汉()首创的一种古文体。
四、词语解释题1.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当:2.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释:3.是固.非子之所能备。
固:4.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兵:5.圣帝德流,天下震慴.,诸侯宾服。
慴:6.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
绥:7.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
抗:8.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
信:9.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愆:1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察:11.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举:12.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
直:五、翻译题1.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答客难原文及注释

答客难原文及注释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固非子之所能备也。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谈说行焉。
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廪仓,泽及后世,子孙长享。
今则不然。
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犹运之掌,贤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谈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募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
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故曰:时异事异。
注释:1. 难(nàn):诘问。
2. 苏秦、张仪:战国纵横家。
苏秦曾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张仪曾游说六国连横事秦,为秦相。
3. 都:居。
4. 子大夫:您。
这是对东方朔的尊称。
5. 修:学习。
先王:古代的圣明君王。
6. 讽诵:背诵。
百家之言:诸子百家的著作。
7. 著于竹帛:写在竹简和白绢上,指写成著作。
8. 服膺(yīng):衷心信奉。
9. 遗行:过失,不检点的行为。
10. 同胞之徒:兄弟辈的人。
11. 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
12. 长息:长叹。
13. 力政:以武力相征伐。
政,通“征”。
14. 相禽:互相擒杀。
禽,通“擒”。
15. 并为十二国:指战国时天下分裂为秦、楚、齐、燕、韩、赵、魏、宋、卫、中山、鲁、邹等十二国。
16. 未有雌雄:尚未分出胜负强弱。
17. 圣帝:指汉武帝。
18. 震慑:震惊恐惧。
19. 宾服:诸侯按时入贡朝见天子,表示服从。
20. 连四海之外以为带:把四海之外的地方像衣带一样连接起来,形容天下一统。
21. 安于覆盂:像倒扣的盂那样安稳,形容十分安定。
22. 动犹运之掌:行动起来像在手掌上运转东西一样容易,形容天下太平,治理容易。
《答客诮》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客诮》原⽂、翻译及赏析鲁迅⽣前好友许寿裳先⽣曾在《怀旧》⼀⽂中说过,《答客诮》⼀诗的写作,“⼤概是为他的爱⼦海婴活泼可爱,客⼈指为溺爱⽽作”。
对此,鲁迅愤怒地指斥说:“连出世不过⼀年的婴⼉,也和我⼀同被喷满了⾎污。
”这⾸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的。
下⾯是⼩编给⼤家带来的《答客诮》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答客诮近现代:鲁迅⽆情未必真豪杰,怜⼦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於菟。
译⽂对⼦⼥没有感情的⼈不⼀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怎见得就不是⼤丈夫呢?知不知道在⼭林⾥兴风狂啸的⽼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虎呢。
注释诮(qiào):讥讽。
丈夫:指有作为的男⼈。
兴风狂啸者:指⽼虎。
虎啸风⽣,形容猛虎之威。
眸(móu):指眼睛。
於菟(wū tú):⽼虎的别名。
赏析这⾸诗的前两句“⽆情未必真豪杰,怜⼦如何不丈夫”,坚实有⼒,具有不可辩驳的⼒量,是流传较⼴的名句。
作者没有多⽤笔墨去铺叙事情的原委,⼀开始就⽤哲理性的诗句,雄辩地提出那种“⽆情”之辈未必是真正的豪杰,⽽“怜⼦”者倒完全可以是⼤丈夫。
诗句有⼒地回击了那些抽象地玩弄“有情”、“⽆情”的论客,严正指出,以“⽆情”⾃嘘的⼈并不就是英雄,⽤攻击别⼈的“怜⼦”,以显⽰⾃⼰的“⽆情”更是卑鄙可笑。
在鲁迅看来,是否英雄,不在于它是否怜⼦,⽽在于他对敌⼈是否⽆情。
诗句,先⽤⼀个“未必”,否定了“⽆情”论者,⼜⽤⼀个“如何”,诘问攻击“怜⼦”者,使之⽆⾔以对。
这两句诗,是对仗的写法,但不是情对,也不是景对,⽽是理对。
它的哲理性很强。
⽓势也很壮。
鲁迅在当时的众⽮飞射之下,理直⽓壮地热爱其⼦,并把这种感情泛⽽⾄于⼴⼤⼈民,并不失为丈夫本⾊,⽽那些标榜“⽆情”的⼈却跟豪杰⼀点也不沾边。
诗⼈痛斥“⽆情”论者,没有回避“怜⼦”,相反地正以“怜⼦”来证明攻击者的卑鄙,这就完全取得了主动的地位。
这两句诗语意深刻,对仗天成,有否定,有肯定,有判断,有诘问,毫不费⼒,轻⽽易举,使得讥讽者⾃讨没趣,本相毕露。
东方朔《答客难》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廪,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慴,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
$$$$《答客难》 东方朔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持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何故也?”
答客难(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至则靡耳,何功之有《答客难》宾语前置困于衣食,或失门户《答客难》被动句,被衣食所困此士所以日夜孳孳[z],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答客难》判断句子何疑于予哉《答客难》状语后置而终惑于大道也《答客难》状语后置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答客难》被动句,被封在齐国古今异义: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古义:居,居于,今义:全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古义:一致,统一,今义:两者数量相等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而终惑于大道也古义:真理,今义:大路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古义:一种小官今义:典故词类活用: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答客难》副词“全”用作动词,“用尽”故绥[su们]之则安,动之则苦《答客难》使动用法,使…平定:使…动荡,折腾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答客难》使动用法,使……尊贵,泽为“尊崇”使……下,为“贬斥”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答客难》宣扬、实行,名作动枉而直之,使自得之《答客难》使动用法,使…变直丽食其[iyijil之下齐《答客难》名作动,说降子又何怪之邪《答客难》意动用法,以…为怪以下愚而非处士《答客难》形容词做名词,愚钝的人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答客难》证明,形作动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答客难》名作状,像车条一烂鼓钟于宫,声闻于外《答客难》名作动,,敲击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答客难》名作,白天晚上上观许由,下察接舆《答客难》名作状,向上,向下通假字: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答客难》通“伸”,舒展开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答客难》通“汹”,哗;吵嚷虽欲勿困,固不得已《答客难》通“矣”,虚词,无意义此士所以日夜孳孳[z],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答客难》通“孜”勤勉,努力不懈。
东方朔答客难全文解析

东方朔答客难全文解析一、引言东方朔,字朔之,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和讽刺家。
他的一生中,以回答难题的才能和聪明智慧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东方朔答客难的全文进行详细解析,从中领略东方朔的智慧和幽默。
二、东方朔答客难全文GALLANT OF SUI-YE ONCE MET DONG FANG SHUO AND ASKED : WHAT ARTSARE BEST FOR MAN? GOVERNMENT, SAID THE WISE ONE. WHAT ARE THEPLEASURES OF THE WORLD? ASKED GALLANT OF SUI-YE. WINE ANDBEAUTIFUL WOMEN, SAID THE WISE ONE. WELL, THEN, WOULD YOU SPEAKOF BEER AND PROSTITUTES? THEY ARE NOT FOR ME, SAID THE WISE ONE, BUT PERHAPS THEY MIGHT BE GOOD FOR YOU.1. 智者和艺术1.1 智者的定义在这段对话中,东方朔首先被问及什么是对人类最好的艺术。
他明智地回答道:“政府”。
从这个答案中我们可以得出,智者会选择政府这个艺术,意味着他认为良好的治理是对人类最有益的。
1.2 智者的见解接着,他被问到世界上的享乐是什么。
东方朔回答道:“美酒和美女”。
这个回答展示了智者对世俗享乐的见解,认为人们对美酒和美女感兴趣。
2. 东方朔的幽默2.1 啤酒和妓女然而,提问者进一步追问东方朔对啤酒和妓女的看法。
东方朔回答说:“它们不适合我,但也许对你来说是好的。
”这个回应虽然看似简单,却展示出东方朔的幽默和机智。
他并没有直接否认啤酒和妓女的价值,而是提醒提问者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来决定。
3. 总结东方朔在这段对话中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幽默。
他认为良好的政府治理是对人类最有益的艺术,而人们对美酒和美女的追求也是合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客难
东方朔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壹当万乘之主[1],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
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2]。
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
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凛,泽及后世,子孙长享。
今则不然。
圣帝德流,天下震慴,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
天下平均,合为一家。
动发举事,犹运之掌。
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
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
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
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
”故曰:“时异事异。
”
虽然,安可以不务脩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苟能脩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脩学敏行而不敢怠也。
譬若鹡鸰,飞且鸣矣。
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
君于道其常,小人计其功。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3],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
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盖圣人之教化如此[4],欲其自得之。
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5],下察接舆[6],计同范蠡[7],忠合子胥[8],天下和平,与义相扶。
寡偶少徒,固其宜也。
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9],秦之任李斯[10],郦食其之下齐[11],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
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
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12],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
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文选》卷四十五[1]苏秦、张仪:战国纵横家。
苏秦主合纵,张仪主连横。
[2]执戟:指执戟侍从的官。
[3]黈(音偷上声)纩:黄色丝绵,悬于冕之两边。
[4]圣人:指孔子。
前所引诸语皆孔子所云。
见《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5]许由:尧时隐士。
尧让天下,不受,隐于颖水之滨。
[6]接舆:孔子时隐士。
曾狂歌讥孔子,称楚狂。
[7]范蠡:越王谋臣,助勾践灭吴后,退隐五湖。
[8]子胥:伍子胥,吴王夫差忠臣,被杀。
[9]乐毅:燕昭王战将,曾破齐,称雄一时。
[10]李斯:秦始皇时为丞相。
[11]郦食其(音义几):汉高祖刘邦谋臣。
曾说齐王田广归汉,下齐七十二城。
[12]鼱鼩(音精渠):地老鼠。
【译文】
有人诘难东方朔道:“苏秦、张仪一旦遇上万乘之主,就能身居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如今你修习先王之术,仰慕圣人之义,诵读《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典籍,不可胜数。
甚至将它们写于竹帛上.以致唇腐齿落,烂熟于胸而不能忘怀。
好学乐道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了;自以为才智海内无双,可谓博闻强辩了。
然而尽心竭力.旷日持久地侍奉圣明的君主,结果却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按:韩信谢绝项羽派来的说客时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恐怕还是品德上有不足之处吧?连同胞兄弟都无处容身,这是何缘故呢?”东方朔喟然长叹,仰面回应道:“这不是你能完全理解的啊。
此一时,彼一时也,岂能一概而论呢?想那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不朝,争权夺利,兵革相战,兼并为十二国,难分雌雄。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游说之风大行于世。
他们身处尊位,内充珍宝,外有粮仓,泽及后世,子孙长享。
如今则不然:圣主德泽流布,天下震慑,诸侯宾服。
四海相连如同腰带,天下安稳得像倒扣的痰盂。
一举一动尽在掌握,贤与不贤如何区分呢?遵天之道,顺地之理,万物皆得其所。
所以抚慰他就安宁,折腾他就痛苦。
尊崇他可以为将领,贬斥他可以为俘虏。
提拔他可在青云之上,抑制他则在深泉之下。
任用他可为老虎,不用他则为老鼠。
虽然做臣子的想尽忠效力,但又怎知道进退得宜呢?天地之大,士民众多,竭尽全力去游说的人就像车轮的辐条齐聚车轴一样,多得不可胜数,被衣食所困,找不到晋身之阶。
即使苏秦.张仪与我并存于当世,也当不上掌故那样的小吏,还敢期望成为侍郎吗?所以说时异事异呀。
虽然如此,又怎么可以不加强自身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室内鸣钟,声闻于外,鹤鸣于高地,声闻于天。
如果真能修身,何患不荣耀!姜子牙践行仁义,七十二岁见用于文、武二王,终于得以实践他的学说,受封于齐,七百年不绝于祀。
这就是士人日夜孜孜不倦,勉力而行不敢懈怠的原因呀。
就好像那鹡鸰鸟,边飞翔边鸣叫。
《左传》中说: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而使冬天消失,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险峻而停止其广大。
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嚣而改变自己的品行。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
君子走正道,小人谋私利。
《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
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
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
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
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
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当今之贤士,才高无友,寂然独居。
上观许由,下视接舆,谋似范蠡,忠类子胥。
天下太平之时,与义相符,寡合少友,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您对我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至于燕用乐毅为将,秦任李斯为相,郦食其说降齐王,游说如流水,纳谏如转环,所欲必得,功如高山,海内稳定,国家安宁,这是他们遇上了好时势呀。
您又何必感到奇怪呢?俗话说,如果以管窥天,以瓢量海,以草撞钟,又怎么能通晓规律.考究原理.发出音响呢?由是观之,就像耗子袭击狗,小猪咬老虎,只会失败,能有什么功效呢?现在就凭你这样愚钝的人来非难我,要想不受窘,那是不可能的。
这足以说明不知通权达变的人终究不能明白真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