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计划
【精选资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

军事技能训练、“两课”课外实践、就业指导实践、企业认识实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五、学制
三年制专科(全日制)
六、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进程表(见附表一)
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见附表二)
七、教学时间安排表(见附表三)
八、毕业学分要求(见附表四)
附表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科教学计划进程表
1
18
课外18
52210010
就业指导
2
36
小 计
36
694
-
608
-
32
19
8
8
6
专
业
必
修
课
05210690
管理学
3
48
1
48
3×16
05210050
经济学
3
48
1
48
3×16
05210880
人力资源管理
2
32
1
32
2×16
05210670
市场营销学
3
51
2
51
3×17
05210090
组织行为学
3
入学、始业教育
军事
训练
社会
实践
生产劳动
毕业
设计
(论文)
毕业教育
机
动
合计
一
1
16
2
1
(1)
1
20
2
17
2
1
(1)
20
短学期
2
2
二
3
16
2
1
(1)
1
人力资源课程设计撰写

人力资源课程设计撰写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任务。
2.解释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包括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员工关系和劳动法。
3.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分析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趋势,提出改进措施。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
2.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及其作用和流程。
3.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模型,如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模型等。
4.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包括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关系和劳动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如《人力资源管理词典》、《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等。
3.多媒体资料:制作和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音频等。
4.实验设备:准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实验设备,如招聘面试模拟室、培训教室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的情况出发,分析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政策和法规,吸收借鉴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培养规格1.掌握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掌握文件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4.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 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6. 掌握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设计和操作技术。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实行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55学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学分分配表五、教学计划表(附后)主要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管理学 Management内容简介: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
主要内容有管理思想的演变、管理过程、管理结构、管理行为、战略管理、比较管理和未来管理等。
对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信息和创新等管理者职能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
教材名称:《管理学》第二版,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参考书目:《管理学》第七版,斯蒂芬·P·罗宾斯等著,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郭咸纲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出版。
2024年《人力资源管理教案》(版)

《人力资源管理教案》(附件版)《人力资源管理教案》一、引言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本教案旨在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教学目标1.理论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和任务。
2.实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招聘、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发展历程、战略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人力资源规划:讲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内容、程序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供需预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等技能。
3.招聘与配置:介绍招聘与配置的基本流程、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具备招聘方案设计、面试技巧、人员配置等能力。
4.培训与发展:讲解培训与发展的意义、类型、程序和评估方法,使学生掌握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效果评估等技能。
5.薪酬管理:介绍薪酬管理的概念、原则、体系设计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薪酬调查、薪酬结构设计、福利管理等能力。
6.绩效考核:讲解绩效考核的目的、原则、方法和流程,使学生掌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考核方法选择、考核结果运用等技能。
7.劳动关系管理:介绍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相关政策法规,培养学生具备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能力。
8.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讲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实施方法,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趋势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案

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案课程名称: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案编写人:智能助教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和职责;3. 掌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福利管理等基本技巧和方法;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人力资源管理概述1.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意义;2.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3.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第二课:人力资源规划1. 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和目的;2. 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和步骤;3. 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和预测方法。
第三课:招聘与选拔1. 招聘与选拔的定义和目的;2. 招聘与选拔的流程和方法;3. 招聘与选拔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四课:培训与开发1. 培训与开发的定义和目的;2. 培训与开发的策略和方法;3. 培训与开发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第五课:绩效管理1. 绩效管理的定义和目的;2. 绩效管理的步骤和流程;3. 绩效评价和奖惩措施。
第六课:薪酬与福利管理1. 薪酬与福利管理的定义和目的;2. 薪酬与福利制度的设计和执行;3. 薪酬与福利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和讲解案例,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3. 角色扮演: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锻炼学生的应对能力和沟通能力;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编写人力资源计划、设计员工培训方案等。
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每节课结束后,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 作业评估: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项目评估:组织学生进行团队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人力资源管理教材;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3. 各种案例分析资料。
人力资源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完善人力资源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人力资源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规定。
第三条人力资源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符合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基本国策和办学原则。
第二章教务管理第四条人力资源学校设立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工作。
教务处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制定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日程表;组织教师授课安排;负责学生选课管理和课程安排;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估等。
第五条学校教学计划必须充分考虑国家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第六条学校教学日程表按照教学计划和学生选课情况合理安排,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第七条学校教师授课安排必须坚持合理、科学和公平原则,充分调动每位老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第八条学生选课管理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业规划和学术能力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
第九条学校教学检查和评估必须建立健全的机制,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第三章教学管理第十条人力资源学校注重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把教学质量管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第十一条学校教学管理要抓好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十二条学校教学管理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每个环节规范有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十三条学校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类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十四条学校要加强教学质量评估,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第十五条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第四章教学评价第十六条学校教学评价要坚持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教案

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薪酬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薪酬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步骤。
3. 了解薪酬结构的设计方法和策略。
4. 学习薪酬管理的流程和操作。
5. 培养解决薪酬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薪酬管理概述薪酬管理的定义和作用薪酬管理的重要性2. 薪酬体系设计薪酬体系的设计原则薪酬体系的设计步骤3. 薪酬结构设计薪酬结构的设计方法薪酬结构的设计策略4. 薪酬管理流程薪酬管理的流程和操作薪酬管理的挑战和解决方案5. 薪酬管理案例分析薪酬管理成功案例分析薪酬管理失败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薪酬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薪酬管理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薪酬管理的成功和失败案例。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设计一个薪酬体系并进行展示。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相关章节。
2. 案例资料:薪酬管理成功和失败案例。
3. 投影仪和投影幕:用于展示案例和教学内容。
4.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和重点标注。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和展示薪酬体系的情况。
3.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和作业情况。
4. 知识测试:对学生进行薪酬管理知识的测试。
六、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引入薪酬管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案例分析:分析薪酬管理的成功和失败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薪酬管理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促进思考和交流。
4. 小组展示:学生分组设计一个薪酬体系并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课时:介绍薪酬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第2课时:讲解薪酬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步骤。
第3课时:介绍薪酬结构的设计方法和策略。
第4课时:讲解薪酬管理流程和操作。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习计划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习计划一、课程概述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了解企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学习目标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激励和绩效管理等基本理论和方法;3.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案例,了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4.培养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5.加强对企业员工心理学、劳动法律等相关知识的掌握;6.提高综合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学习内容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范畴和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和职能。
2.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和意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分析;-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3.招聘与选员-招聘的概念和特点;-招聘的程序和方法;-面试技巧和评价方法;-选拔和录用员工。
4.员工培训与发展-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和目标;-员工培训的步骤和方法;-员工发展计划设计;-评价培训效果。
5.员工激励与绩效管理-员工激励的理论和方法;-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的流程和工具;-绩效管理的效果评价。
6.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的概念和内涵;-员工参与管理;-员工关系处理方法;-员工关系的维护和改善。
7.劳动法律与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律的基本原则;-用人单位职责和权利;-劳动合同和劳动纠纷处理;-劳动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
8.跨文化管理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管理的基本概念;-跨文化管理的特点和问题;-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方法;-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案例。
四、学习方法1.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来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2.实践操作,通过参与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团队项目来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3.调研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和企业访谈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操作;4.团队合作,通过小组活动和团队项目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具有较强的外语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在广泛而充实的管理通才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具备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毕业生将成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才能的现代国际型人力资源管理高级专业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素质
(1)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社会奉献精神。
(2)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熟悉我国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业务素质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2)熟悉我国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及相关技术知识,懂得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了解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
3.体育素质
具有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标准。
三、学制与学位
1.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2.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
五、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经济法概论、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人才测评与业绩评估、薪酬管理、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为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公共实践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两个方面。
公共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军
事训练、读书报告、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与实践,共18学分,占总学分的11%;专业实践课程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和电子商务实训,共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4%。
七、毕业规定
1.毕业标准
(1)达到德育的培养目标。
(2)修完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总学分不少于160学分。
(3)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学位标准
符合学校学位授予相关规定,可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
八、课程结构及学分分配
本计划共设置毕业学分158学分。
其中公共必修课程模块40学分,占总学分的26%;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为43学分,占总学分的27%;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共设置总学分为76学分,学生至少选修30学分,其中指选课程为学生必选课程,共1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共设置总学分为162学分,学生至少选修22,占总学分的15%;实践课程模块+分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必修)共23学分,占总学分的15%;
本专业修业期满需达到158学分。
(一)基础教育平台:110门共202学分,限选65学分,占总学分的40%
1、公共基础课程:16门共40学分;
2、通识教育课程:94门共162学分。
(二)专业教育平台:36门共108学分,限选67学分,占总学分的45%
1、专业基础课程:14门共45学分;
2、专业选修课程:22门共65学分,限选24学分。
(三)实践创新平台:两个部分共23学分,占总学分的15%
1、各专业共同实践课程:6门共18学分,占总学分的12%;
2、专业实践课程:2门共5学分,占总学分的3%。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有计划的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研究活动,并适时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一年级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篇小论文;二年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分别在学年末撰写一篇学年论文;四年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同时,学院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科学研究,对科研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
九、课程考核
课程的考核形式分为考试和考查,公共基础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考核,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以及实践类课程由学院组织进行考核。
十、专业培养方案实施进度表(见附件)。
十一、辅修
辅修本专业或攻读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应修读本专业课程66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程43学分,分专业实践课程5学分,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专业选修课12学分。
附1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总周数分配表
附件:2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