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入门论文范文参考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一):欧美及亚非经典文学中精神文化浅探论文文学是在语言文字最初的交流和记录功能之上发展、升华出来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主观感受的外在流露。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涂险峰、张箭飞主编的《外国文学》一书,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分别以时序和国家地区为标准,遴选了一批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个民族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全方位地勾画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地图,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中国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了解、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文化的极富价值的图书。
本书中篇幅最长、着墨最多的是欧美部分。
欧洲文学的源头和第一个高峰是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无论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悲剧《俄狄浦斯王》里人与命运的抗争,还是伟大的罗马诗人维吉尔作品中对人类情感的真实表现,都是直至现在仍被不断借鉴的主题。
欧洲文学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
标志文艺复兴发端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作品所流露出的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追求真理的思想,成了文艺复兴的第一声号角,也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300多年的时间里,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作家和传世的名作。
无论是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还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无不体现着人文主义的精神,为欧洲和世界开启了一个文化的新时代。
而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莎士比亚,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和地位至今无人超越。
流传下来的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是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近代以后,歐洲文学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以反映真实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高峰。
无论是莫里哀的喜剧,还是歌德的诗歌,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小说,都把人类的精神境界推向更加理性和高尚的层次。
欧洲传统文化论文

欧洲传统文化论文欧洲文化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其以民主与法制精神 ,科学与理性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现代化的进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欧洲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欧洲传统文化论文篇1谈欧洲传统艺术教育传统艺术教育始于欧洲,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为大学艺术教育的教法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既为职业教学提供了教学理论和方法,又为学生提供了社会训练。
欧洲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是从传统艺术教育中延伸出来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在西方开始于视觉艺术,也就是传统的绘画和雕塑。
早期与艺术设计有关的教育,主要是传统工艺品的设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基础的影响。
在西方,如果追根溯源,最早的艺术学校是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在希腊建立的,在帕拉图的著作中提及到有关画室教授学徒。
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就是以写实型的绘画训练为基础,我们称之为“学院派”,起因是出自于在17世纪中期就形成了这个教育训练方法的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
欧洲传统绘画的特点,就是再现与强调描述。
长期以来画家们都是把如何有效地表现故事场景、描绘具体的情节或表达某种寓意来进行艺术创作的。
早在艺复兴时期,艺术教育在意大利就发展得比较成熟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艺术教育的教学教法领域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想法。
在技法纯熟的艺术大师们不断地创作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都是按照被保留下来的古代文明的碎片进行了整理和收集。
艺术家们不仅恢复了博大精深的欧洲传统艺术,也为创造了艺术教育历史上的里程碑,达到了人类不为所知的高度。
在14-15世纪早期,画家乔托等就对大自然的景象进行了十分逼真的描绘,与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虽然有些呆板僵硬的痕迹,却也显示出了与中世纪所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盛期三杰”。
提香·韦切利奥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提香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
欧洲文化的论文(3)

欧洲文化的论文(3)关于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7]基督教教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高级文化的载体,它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开化。
这一过程使得基督教成为欧洲人精神世界的统治者,奠定了其在欧洲人统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中的统治地位。
作为中世纪意识形态的主导,基督教的教条成为了欧洲文化中伦理道德的规范。
基督教在中世纪时期有着其整体化的机构与活动。
其教义的传播者教士是文化的象征,而其物质载体修道院则成为教化民众的场所,是当时社会主要的文化中心。
修道院因其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影响成为现代大学的前身。
可以说,基督教对欧洲人统一性的精神统治在欧洲认同观念的形成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综上所述,欧洲认同观念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
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明的起源,基督教文化是欧洲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二者为欧洲认同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深入探究欧洲认同形成的文化根源才能深刻地认识欧洲及其不断加强的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1] 郑晓云. 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 伊迪丝·汉密尔顿. 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泉 [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4] W. Fleming. Arts and Ideas [M]. New York, 1968.[5] 陈乐民,周弘. 欧洲文明扩张史[M]. 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9.[6] Anthony Pagden. The Idea of Europe [M].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2002.[7] 惠一鸣. 欧洲联盟发展史(上).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欧洲文化的论文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添些学校《xxx》结课论文题目:欧洲文化之哥特式建筑姓名:黄文泽性别:男专业:xxx班级:xxx学号:xxx欧洲文化之哥特式建筑欧洲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无论是其人文艺术方面的发展还是其自然科学的严谨都吸引了广大的研究者和历史文化爱好者,经过本学期老师对欧州文化的讲解,我对本来就很感兴趣的欧洲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下面我从其起源、建筑特点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简述下我眼中的欧洲建筑的代表——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超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是地位。
其特点主要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的感觉.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线线条,宏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的空间, 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里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是基本的拉丁十字型,但是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建筑结构也十分多样,主要有尖肋拱顶,飞扶壁,花窗玻璃等,下面就各国建筑代表为例来介绍哥特式结构在建筑上的体现。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十二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型,只是把它当做是一种装饰风格,所以在意大利很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建筑.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很多的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认为是中世纪的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的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行的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德国的教堂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形制和风格,如德国的马尔堡的圣伊莉莎白教堂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德国教堂建筑的最早特点:屋顶平缓,陡坡屋面罩在拱顶上,高度相等的教堂中厅和侧厅,教堂内部采光是依靠端体墙上高窄普通的窗户,全然去除尖顶、高侧窗、飞扶壁等等之类的样式,可谓一大创新。
欧洲文化概况论文 苏格拉底

Socrates's philosophy is an influential part of philosophy, because of his great personality. After he dead, his thoughts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successive philosophers, even common people can perceive truth to conduct their life.
Using all his life to show what happiness is, what beauty is, how we can spend our life. We know that Socrates's appearance is as famous as his philosophy, but it is not because he is handsome, conversely, he is ugly. However, he persists into giving speeches on the square. Socrates is intended to tell people that we should experience the reality, and settle present problems. If you are sad because of your appearance, you are really foolish. If you think others pay attention to and laugh at you when you are walking on the street, you are wrong, for they only care themselves. If you are an ugly duckling, the only thing you can do is to believe you are also beautiful, rather than think how to be a white swan. There is no happiness, when there is no reality,
欧洲时尚文化论文

欧洲时尚文化论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时尚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及行为。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欧洲时尚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欧洲时尚文化论文篇1浅析欧洲的古老与时尚虽然时尚在中国已经被广泛认可、接受,但作为―个产业还远远不够成熟。
如果不说产业的话,当我们努力发展自己的时尚品牌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和欧洲相比。
就像高科技喜欢与美国相比,要建设中国的硅谷一样,我们总喜欢说要做中国的阿玛尼、中国的路易・威登、中国的香奈儿……而这些如雷贯耳的品牌无一不是出自欧洲。
欧洲作为时尚的策源地和集大成者,一直是全球时尚的中心。
无论是法国、意大利还是英国,这些欧洲老牌国家都有自己的著名时尚品牌,更有属于自己的时尚特色,比如法国的浪漫奢华、意大利的精工细作、英国古典和前卫的碰撞。
无论是什么风格,欧洲的时尚从来就不是孤芳自赏的小众玩意,而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在欧洲一些国家,时尚的链条覆盖了非常大的产业,包括时装、钟表、家具、珠宝甚至汽车等,时尚更成为欧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感受古典与前卫的碰撞了解世界创意产业的人当然不会不知道英国。
就是这个一直以来以保守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国家,第一次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并且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的支柱性产业。
现在,英国的创意产业理念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思想。
事实上,英国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样保守的国家,这一点通过英国的创意产业已经可以看出了。
而时尚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在英国的发展更加发达,甚至提到时尚产业已经绝对无法绕过英国。
而且,由于英国发达创意产业的影响,英国的时尚产业也充满了浓重的创意气息,先锋和前卫已经成为其明显标志。
伦敦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低调的城市,然而每年时装周他表现出来的让人惊叹的创意姿态却让巴黎与米兰都无法企及。
1994年的伦敦时装周只有15场秀,2002年增长到将近60场秀。
欧洲文化概况论文参考范文

欧洲文化概况论文参考范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来自各种文化的人群在各个领域的接触日益频繁,欧洲的一些国家也都在纷纷重视文化的作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欧洲文化概况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欧洲文化概况论文篇1试谈欧洲文化线路发展概述摘要:“欧洲文化线路”由欧洲委员会于1984年提出并于1987年正式施行,其目标为“以文化合作的形式提升对欧洲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认同,保护欧洲文化的多样性,鼓励文化间的交流,协助调解地区矛盾”。
经过四十余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欧洲文化线路”计划在文化线路的管理体系、标准设立、资金筹措以及与其他国际组织相关项目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
体系、主题、形式的多元化构成了欧洲文化线路最大特点。
“欧洲文化线路”以推动新兴旅游业(如文化游、体验游等)促进当地发展,对欧洲地区的遗产保护和地区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文化线路;欧洲委员会;多元化欧洲,作为文化线路概念的发源地,在欧洲委员会的指导下历经三十年的磨合形成了一个顺应时代背景、凝聚欧洲认同感、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线路体系,成为提升欧洲遗产共享意识、维系民众关系、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
该体系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文化线路体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文化线路和相关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一、概况(一)发展背景欧洲的“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起源于欧洲委员会的“欧洲委员会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of the Council of Eur ope,以下简称“欧洲文化线路”)计划。
欧洲委员会是欧洲历史最悠久成员国最多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通过实现成员间相互团结,以维护其被视为共同遗产与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理想和准则”。
多年来,欧洲委员会同欧盟不断致力于开展区域间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并通过能力建设、文化交流等方式维护区域稳定,如保护战后科索沃地区文化多样性、格鲁吉亚战后恢复、基辅区域保护计划等。
欧洲文化入门论文

欧洲文化入门论文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是人的存在样式,一部人类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相互渗透、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欧洲文化入门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欧洲文化入门论文篇1浅析欧洲认同的文化根源摘要:欧洲认同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人对其同源文化的延伸。
作为欧洲文明的渊源,古希腊罗马文化奠定了欧洲的文化传统。
在中世纪__大一统的文化氛围中,基督__成为欧洲人长期共同秉承的精神家园。
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__响早已深入到了欧洲人的血液中,成为欧洲认同的重要文化根源。
关键词:欧洲认同;文化根源;古希腊罗马文化;__欧洲,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凝聚的象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欧洲认同是欧洲人对自身特性的定位,更是对欧洲超越经济范畴的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肯定。
“欧洲在伦理领域存在着某种文化的共同性。
”[1] (P251) 要正确认识欧洲认同的深刻内涵就必须探究其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共同性。
从整个欧洲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传统来看,欧洲认同的实质即是对希腊罗马文化和__文化的认同。
一、欧洲文明的起源—古希腊罗马文化在古希腊时代,现在“欧洲”所指的这片土地被称作“欧罗巴”,来源于希腊神话。
随着地中海地区以及现在的中欧、西欧广大地区被罗马帝国所征服,希腊罗马文明也随之而来。
人类文明的中心开始由地中海区域向西转移,希腊的文化成就和罗马的帝国统治长远而深入地影响着“欧罗巴”地区,为其同源性文化与社会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诚然,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高度认同成为了欧洲认同形成的根本因素。
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2] (P506)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明之源,它在诸多领域如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就以及其繁荣发达的城邦政治文化为欧洲创立了规范。
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理性精神是古希腊文化的核心,也构成了欧洲文化的精神主线。
古希腊重视对各种知识进行分类研究,将哲学独立为一门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文化入门论文范文参考欧洲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检查探析摘要:欧洲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由欧洲大学联合会于2021-2021年实施的“质量文化检查”是欧洲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项目。
此次检查通过对欧洲高校质量保障现状以及高校质量文化的调研,得出一系列重要结论,并以“质量文化”作为一种反思性分析工具,对欧洲高校质量保障的“战略与政策”“工具与实践”“原则与假设”等方面进行了审视,从而为欧洲高校质量文化的进一步建构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欧洲;质量保障;质量文化检查一、“质量文化检查”项目实施背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被誉为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时代”。
在这段时间,欧洲各国开始探索和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和评估制度,并逐步形成了以英国为代表的“中介式”、以法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式”、以比利时为代表的“二元结构型”、以瑞典为代表的“委员会制”等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制度[1]。
成立于2001年的欧洲大学联合会The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更是欧洲高等教育质量运动纵深发展的引领者。
这些都使欧洲成为在国际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
尽管20世纪90年代欧洲各国逐步建立了质量保障机构,但是人们认识到,高校在质量保障方面承担着更重大的责任,应当通过内部质量文化的建立来促进战略性的管理。
在此背景下,欧洲大学联合会于2002-2021年实施了“质量文化项目”[2],以便在大学建立系统的质量文化保障体系,强化学校对构建内部质量文化和推进内部质量管理的必要性的认识。
该项目选择“文化”一词作为核心词,是想表明“质量”这一概念既是一套共享的价值,也是高校所有人包括师生与管理人员的集体责任。
在此,质量文化成为一种组织文化,它同时具有文化、心理因素以及结构、管理因素[3]。
文化、心理因素指向一套共享的价值、信念、期待与奉献,这是高校每个成员的责任;结构、管理因素指向个体行为间的协调,这是学校的责任。
质量保障程序是质量文化的结构性组成部分。
相对于用以应对公众绩效问责的外部评估程序而言,质量文化保障程序则用以促进院校自身的发展。
经过对40个国家近300所高校的三轮调研,欧洲大学联合会对质量与质量文化的概念进行了大范围讨论,从战略、结构、内部评价程序与反馈回路、高级领导、学术与行政人员、学生、外部利益相关者、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讨论了质量文化的建设,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必须在特定情景中予以理解和构建;院校高度自治有助于形成成熟、有效的质量文化,将“质量”定义为持续提高,而自治度不足的高校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把质量保障限定于“认证”,从而陷入服从性、官僚化等低效的质量文化中;在质量文化构建方面应采取形成性而非惩罚性的策略;认同学生在质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效植入质量文化需要高等院校领导创造一种鼓励自下而上地提升质量的空间。
欧洲大学联合会在2021-2021年进行的高校“质量文化检查”[4]可以看作是2002-2021年“质量文化项目”的延伸与深化,也是欧洲大学联合会建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活动的延续,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该项检查的样本来自欧洲36个国家的222所高校。
项目第一阶段为质量保障程序的现状调研,第二阶段为质量保障程序与质量文化关系研究,最后进行了总结性研讨。
下面介绍此次检查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质量保障程序现状调研结果第一阶段的调研结果显示:欧洲高校普遍形成了质量保障程序,但因其与价值、信念等紧密相关,而这些文化因素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所以,形成质量文化还需要时间和努力。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于质量保障的实施以及建设更完备的质量文化都至关重要,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高校善于收集信息,但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才有助于战略规划进而推动持续进步。
一质量保障结构近年来,高校在质量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大部分高校都形成了实质性的政策、结构与程序。
在不同高校,实施质量保障的组织结构有所不同。
质量保障历史较长的高校可能建立了诸如教学创新与教师发展方面的支持性制度。
在政策与相关程序方面,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学校或者学院层面的战略。
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大部分高校都已认识到校级管理者在质量保障中的重要性,且其校级管理者都以某种方式参与到质量保障中。
尽管师生的参与是形成质量文化与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但近半数被调研高校没有设立专门向质量保障机构负责的相关委员会。
这类委员会在质量保障历史较长的高校中比较常见,这些高校更重视学生调查、反馈回路,并公布学生质量保障活动的相关后续工作。
在从课程设计到正式的质量保障各阶段,如果说,教师参与已经系统化和普遍化了,那么学生的参与则仍不普遍。
在很多高校,外部利益相关者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质量保障程序的构建与运行,但参与的层次与性质不尽相同,有的作为治理机构的成员,有的仅作为信息顾问,后者似乎更为普遍。
三信息运用几乎所有高校在利用各自的信息系统来调控其质量保障活动,但收集到的信息不一定是公开的。
信息收集与师生知情权之间存在矛盾,有些信息是保密的或者只有高校管理者可以看到。
尽管很多高校组织了学生调研,但只有半数高校会告知学生调研结果与后续跟进行动。
在战略管理方面,有2/3的高校管理者进行年度评估以审查其目标达成情况,但只有逾一半的高校建立了关键绩效指标来调控其战略进展。
四教与学的质量保障约2/3的高校在遵循国家质量框架与标准的同时,设计了具有院校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框架,少数高校选择采取外部质量保障模式。
课程体系一般由委员会或者工作小组设计。
一个专业开办后,一般是依据特定程序来监控其质量。
除外部质量保障程序外,很多高校还进行了某种形式的内部评价。
90%的高校称已制定了学习成果指标,但通常不公开调查结果。
在制定了学习成果指标的高校,学生评价与学习成果指标直接相关。
学生评价在欧洲高校各不相同,但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一般向学生公开。
2000年以前引入质量保障体系的高校都会提供学生支持服务。
三、质量文化调研结果第二阶段的调研旨在研究质量保障工具与程序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了质量文化的建设,特别关注正式的质量保障程序与质量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索相关的成功经验。
研究结果显示,质量保障机制可以通过推行质量文化来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最有效的途径。
该阶段调研表明,有效质量文化的建构需要以下5个条件。
第一,有效的质量文化需要多种质量保障工具,需要与高等院校战略和价值相关联。
这些质量保障工具的成本效益应该受到定期评估,不仅要评估其经济成本,还需要评估其心理成本。
第二,有效的质量保障制度源自有效的内部决策程序与结构。
建立明确的绩效制度和明确各层次的责任可使质量保障程序简洁明了,并形成反馈回路,避免官僚化。
高校要建立一种内部平衡,一方面要有强有力的管理核心,另一方面需要院系落实责任。
即既需要学校层面的质量保障策略,也需要保持基层的多样性。
第三,内部质量保障程序也是权力的反映。
如果它不能成功地促进大学师生的参与,则容易受到争议。
高校管理者的行为对于内部调控和广义的质量保障机制而言非常重要。
管理者应鼓励内部辩论,以确保质量保障程序不被师生排斥。
管理者对质量保障制度的表述也很重要,越是具有学术性,越能降低管理性,越容易为师生接受并在学校扎根。
第四,教师发展在质量保障中十分重要。
高校关于教师发展计划的数量在增长,但与由专业人员负责的支持教与学的教师发展相关的计划还是太少。
这一点需要加强,因为博洛尼亚进程只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第五,在界定大学质量与内部质量保障程序以确保其与学校现状、战略、组织文化相一致方面,质量保障组织的自治十分重要。
某些时候,大学与外部质量保障程序存在冲突,因此有必要对内部与外部程序同时进行评估,使高等教育共同体学校与主管部门一起协商配套程序,以确保落实绩效责任,避免重复评估和质量保障疲劳。
四、质量文化调查的相关讨论两个阶段的调研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即便再好的理念也不能完全照搬、直接引入学校。
质量文化实际上是逐步积淀起来的。
发展有效的质量文化首先需要理解学校的特色与既有环境条件,这些都会影响到质量文化的决策、行动与解释。
一种可以成为高校共同目标的规范性的“好”的质量文化并不存在。
质量文化概念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起点和一种反思性分析工具,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的战略、实践与原则,为未来的质量强化打下坚实的根基。
运用这一工具,可以对当前有关学校质量文化的“战略与政策”“工具与实践”“原则与假设”等方面进行审视。
一有关战略与政策问题的讨论当前大部分高校制定了各自的战略,但最有效的是那些基于良好的管理结构,能够明确目标与责任的战略。
院校战略的制定必须基于院校自身的定位,而不是单纯试图改变现状。
院校战略要在不同目标的利益、倾向中寻求一种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出选择。
因此,战略制定是涉及学校的迫切需要和发展方向的决定,往往会令一批行动者与利益相关者感到失望。
战略是否具有合理性在于其与学校定位是否关联。
由于定位不同,每所高校都应有各自独特的战略。
另外,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不断出现且无法预期的变化。
有效的战略不仅能够体现院校的复杂性和环境的变化,还能以建设性的方式积极应对这些变化。
总之,有效战略应该且必须是有意义的,能反映现实情况,整合特定文化中的意义与价值观;要为其成员与利益相关者提供引导,使其明白在日益复杂和变动的世界中,学校如何实现其使命。
二有关工具与实践问题的讨论第一阶段的调研结果表明,高校在正式的质量保障程序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二阶段的调研表明,各院校间的差距主要在于细节方面。
甚至在被普遍采用的工具,如课程评估或教师发展培训方面,高校都采取了极不相同的形式。
很多情况下,一种院校的质量文化可以在检查质量保障工具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例如,在学生参与方面,一所学校可能只提供数据和反馈信息,另一所学校则会实质性地积极参与某方面的提高过程,如教学大纲评估、学习成果评估等。
由此得出的经验是:一种评估工具的目的以及实施程序必须得到明确界定;工具的检查不仅要看效率还要看效益,要充分发挥数据在诊断问题和改善行为方面的作用,而不是仅限于测量;当前质量保障实践与工具的效率和效益还与多样性问题紧密相关。
院校内部的多样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多样性会对质量文化和特定工具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某一高校的成功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另一所高校。
总之,质量保障工具总是融入广泛的行为与情境中,常与特定的意义相关联。
因此,考虑到其潜在的文化影响,在特定环境中使用某种工具时,必须考虑其适用性。
三有关原则与假设问题的讨论第一阶段的结论认为,质量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与努力。
第二阶段的结论认为,这一文化因素有明显的政治考量,质量保障更多地与权力及意识形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