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梵呗与佛教音乐
梵呗采风及其思考--小记上海松江灌顶禅院的梵呗

该谱例是《杨枝净水》中的一个片段。这是一个具有“起承转 合”性质的乐段。谱例的第1小节至第5小节的f1是该片段的起句, 调性为bE宫调式。该乐句的旋律先上扬转而降落在第3小节处的商音 f1上,第4小节则是对第3小节的材料的延伸,并在第5小节的f1上结 束了第一个乐句。从整体来看,该延伸材料是对之前起句的补充, 既使之形成为一个更为完整的乐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连接 后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一个起中带承的乐句。接着,在前面起句 的铺垫下,该片段自然地进入了第5小节至第7小节的承句,调性也 为bE宫调式,并于第7小节的第一个bb1上停顿;第7小节至第11小节 的bb1为该片段的转句,其中第8小节出现的ba1为bE宫系统的“清角” 音,并且连续紧密出现了两次,可以认为此处调性通过借字形式由 bE宫系统转入bA宫系统,由于前面的承句具有承中带转的性质,因此 此处转句与承句的连接更为紧密,转换速度更自然。同样,该片段 中的转句也具有转中带合的性质,为下句的进行提供了动力来源, 使得在第11小节快速转为合句。其中第13小节的g1为bA宫系统的“变 宫”,因此认为此处调性又转回了bE宫系统(也可认为是bA宫系统的 变宫音,是七声旋法),该合句的旋律线条总体呈下行走势,在第14 小节以模进的形式出现了三次连续的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其很好 的推动了乐句的进行,又对终止进行了补充,最后乐句在第17-19小 节结束处多次落至徵音be1,既巩固了终止的稳定性,也更表现出了 梵呗音乐庄重、沉稳的特点。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7期 总第532期
梵呗采风及其思考*
——小记上海松江灌顶禅院的梵呗
王 璐 佳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摘 要:采风是学习民间音乐的最真实、直观的方法,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获得更真实的音乐 素材及直观的音乐体会感受。赴上海松江灌顶禅院对悟旺法师的梵呗采风就使我们具有了许多的收获,以及对采风本 身的思考。 关键词:采风;梵呗;梵呗演唱;中国民族音乐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的意义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的意义中国汉传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在中国不仅传承了印度佛教的精髓,还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和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
律腔梵呗是汉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了佛教教义、文学艺术和宗教仪轨等多重意义,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汉传佛教具有重要意义。
律腔梵呗作为佛教的一种诵经形式,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它是借助榻上机、梵文译文、琴瑟琵琶、竽笙笛箫等乐器,按照传统的节奏和音调,诵读佛经和经文的一种形式。
在历史上,律腔梵呗在中国佛教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佛教经典的传承方式,更是佛教文化的载体和展示方式。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具有宗教文化传承的意义。
律腔梵呗凝聚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经文,是佛教教义传承的重要方式。
以《心经》、《药师经》、《华严经》等为代表的佛经,通过梵呗的诵读传承,能够让更多的信众了解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律腔梵呗也成为了佛教信仰的一种仪轨和仪式,在佛教寺院和庙宇中被广泛使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有利于弘扬佛教音乐和艺术。
在汉传佛教中,梵呗不仅是一种诵经的形式,更是一种音乐和艺术的表现。
在梵呗中,乐器与声音相结合,音调和节奏相得益彰,使得诵经的过程成为了一种审美的享受。
并且,梵呗的演唱所使用的各种乐器,如琴瑟琵琶、竽笙笛箫等,也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艺术。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对于维护佛教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世俗文化对传统宗教文化的冲击也愈发明显,梵呗这一汉传佛教的传统文化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关注。
只有通过对梵呗的传承和弘扬,才能够保护佛教的文化多样性,维护佛教的传统文化,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汉传佛教的价值和意义。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有助于增强社会文明和道德建设。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相关推荐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佛教音乐伴随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我国后,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而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然而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日趋衰微。
一、佛教音乐在我围传承与发展中的兴衰融合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特色音乐,佛教音乐历经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兴衰融合过程:佛教音乐最早由于印度的“梵呗”与中原的语言及音乐传统不适应而妨碍了传播,后来经僧人们不断摸索和实践,逐渐地熔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炉,形成了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中国佛教音乐,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部分。
东晋时期佛教音乐正式确立了唱导制度,并对其目的、内容、形式、场合进行了规范。
庐山慧远开创了以音乐为舟楫,广弘佛法的途径。
佛教音乐发展到南北朝之后形成了说唱兼有、声文并茂的讲演艺术,并由此涌现了许多擅长佛教音乐的高僧。
如道照、昙宗、慧琚等,他们“尤善唱导,出语成章”。
由于他们的积极倡导和传播,梁朝佛法兴盛,红及一时,尤其是北魏笃信佛教,以致“梵呗屠音,连檐接响”,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在各地传播且各有地方特色。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盛旺时期,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包括佛教音乐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帝王和上层人士大都是佛教的信奉者,也是佛教事业的支持者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者。
佛教音乐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也为佛教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元以后,佛教音乐因市民阶层的出现而日趋通俗化。
明清以后,佛教音乐日益深入民间,许多佛曲用民间曲调演唱,受佛教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日趋繁荣。
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逐渐走向衰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佛教音乐迎来复苏的春天,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佛教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佛教音乐也迈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
1986年,北京佛教音乐团冲破重重阻力,赴德国、法国、瑞士演出,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音乐第一次走出国门,此后几年,北京智化寺音乐、五台山佛乐、拉卜楞寺佛乐也陆续走向世界。
浅谈中国的佛教音乐

佛 教 音 乐 。 南 北 朝 时 ,随 着 佛 教 的传 播 , 教 佛
音 乐在 民 间广 为 流传 ,出现 了很 多擅 长佛 乐 的 高 僧。 梁 武 帝 崇 尚佛 教 , 中 国佛 教 音 乐 的发 为
佛 教 音 乐都 达 到 了鼎 盛 时期 。在 寺 院 ,净 土 宗
的 流 行 ,为佛 曲 的传 播 以及 宗教 活 动 中音 乐 的
形 象 化 手 段 来 演 唱佛 经 故 事 , 我 国特 有 的佛 是
大 量使 用 创 造 了条 件 ; 宫廷 , 自西藏 佛 国 在 来
的音乐 , 了当时上 层人 士 的 “ 成 流行 音 乐” 。公
化的佛教音乐。 佛教 音乐源于印度 , 佛教认为音乐有“ 供养” 颂 “ 佛” 的作用。 西域 的佛教传入 中国内地 , 当时称梵 呗。 由于双 但
梵语音不 同, 印度佛乐的曲调很难在中国流传。为 了熬扬佛
梵 音 妙 曲 I 19 1
调 和 节 奏 ,朗诵 佛 经 , 就 是 念 经 ; 呗是 歌 也 梵 赞 部 分 , 于歌 颂 佛 德 的赞 美 诗 。相 传 最 早 进 属 行 这 方 面 尝试 的是 三 国魏 时 的曹植 。魏 晋 时 已 出现 了与 印度佛 教 音 乐 不 同 的 由 中国人 创 制 的
事 《西 游记 》 中 的唐 僧 , 去 西 天取 经 的路 途 在
中 , 路 弃 恶 扬善 , 正反 应 了人 们 的 愿 望 和 一 不 期 盼? 此 剧 虽为 神话 , 唐 僧 确 有 其 人 , 符 但 正 合 人 们 的心 声 。唐 代 的众 多 寺 院 , 了社 会 的 成 主 要娱 乐场 所 ,艺僧 们 高超 的 音 乐 技 巧 , 但 不
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

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国佛教文化历史悠久,梵呗作为其中一环,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汉传佛教梵呗的起源、特点和作用,并举出五个例子加以证明,以了解汉传佛教梵呗的文化内涵。
一、汉传佛教梵呗的起源汉传佛教梵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印度。
印度佛教一直以来都是钟爱音乐和歌唱表达来表达我们对神圣、智慧和美丽的崇敬。
由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教诲和指示,印度佛教音乐和歌唱演唱的曲子被贯彻成一门神圣的技艺,进而流传至汉传部洲。
二、汉传佛教梵呗的特点汉传佛教梵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宗教音乐形式,它具有以下几种显著的特点:1. 观音菩萨梵呗:汉传佛教梵呗的经典篇目,着重于弘扬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智慧,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其内容清晰明了,富于动感和激情,能够让信徒们产生无比的敬意和崇敬之情。
2. 以唱颂佛为主:汉传佛教梵呗的主题内容都以唱颂佛经和佛陀的经文为主,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信徒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佛的教诲。
3. 陶冶人心:汉传佛教梵呗所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宗教的,同时也包括人道主义的。
它所体现的世间至善,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
它的音乐美、美人美言、含义深刻,助于人们陶冶情感,懂得互爱、互助和协作。
4. 丰富的情感表达:在汉传佛教梵呗中,音乐和歌词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感性的音乐语言,可以表达复杂的情感、情绪和思想,并让听众从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5. 具有国际性:汉传佛教梵呗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在东南亚及世界范围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内容丰富,感人至深,能够贯穿佛教文化的纵深,引发人们对于佛教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三、汉传佛教梵呗的作用汉传佛教梵呗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佛教方面,它不仅具有弘扬佛教文化、传递佛教思想、深化信众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修养等作用,同时还能帮助信徒消除内在的精神障碍,安抚情绪、平心静心,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首先,常州天宁寺梵呗的音乐特征独具特色。
梵呗通常以低音唱诵为主,音色深沉庄重。
演唱者对发声技巧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保持声音的稳定和清晰,在演唱过程中需要连续长时间保持同一音高和音速,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演唱者还需要将声音和呼吸完美结合,通过气息的控制达到音乐效果的最佳呈现。
此外,梵呗的音调变化独特,旋律有时高亢激昂,有时低沉寂静,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佛教思想和情感,给人以精神上的冲击。
其次,常州天宁寺梵呗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梵呗是经典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唱的内容常常是佛经或佛教经典中的偈语、经文等。
这些内容具有悲愿利他的意义,可以启迪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同时,梵呗还融入了佛教的传统修行方式和教义,如念佛、般若咒等,使得梵呗具有了很高的宗教性和教化意义。
此外,常州天宁寺梵呗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特点。
梵呗的演唱者通常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僧侣,他们要求学者功夫扎实,要求在演唱过程中音准精确,节奏把握准确,表达力丰富。
演唱者的风姿仪态也很重要,他们需要保持端庄肃穆的形象,给人以宗教仪式感。
此外,梵呗演唱还常常会伴随有佛教器乐的伴奏,如龙钟、木鱼、大鼓等,在音乐表演中起到衬托与增强的作用。
总之,常州天宁寺梵呗作为中国佛教音乐的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其音乐特征独具特色,以低音唱诵为主,音色庄重。
梵呗的演唱内容包含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能够启迪人们的心灵。
在艺术表现上,梵呗要求演唱者功夫扎实,风姿仪态端庄,常常会伴有佛教器乐的伴奏。
这一独特的美学特征使得常州天宁寺梵呗成为一种传统宗教音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艺术形式。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的意义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的意义1. 引言1.1 了解律腔梵呗的历史背景律腔梵呗,作为中国汉传佛教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律腔梵呗起源于印度梵文经文的诵唱,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
律腔梵呗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史料记载,律腔梵呗最早出现在中国南朝时期,当时主要由僧侣们在寺庙中演唱,用以传播佛法和教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律腔梵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众和听众。
律腔梵呗的演唱方式多样,既有独唱,又有和唱,歌词内容多为佛经经文或赞颂佛陀功德的诗歌。
演唱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音乐伴奏,如木鱼、钹、铃铛等,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通过了解律腔梵呗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中国汉传佛教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1.2 汉传佛教的重要性汉传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宗教文化中的重要信仰之一。
汉传佛教融合了印度佛教和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文化体系。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汉传佛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传佛教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其教导人们向内心深处探寻自我,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净化,提倡慈悲、智慧以及慈爱与自我超越。
这些思想启迪了无数人的心灵,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汉传佛教还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律腔梵呗作为汉传佛教特有的音乐形式,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承载了宗教文化的内涵。
保护律腔梵呗不仅是对汉传佛教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汉传佛教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和传承汉传佛教文化,尤其是律腔梵呗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试论梵呗与佛教音乐之差异

试论梵呗与佛教音乐之差异作者:秦航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6期摘要:笔者于2013年腊八节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鱼山梵呗传承人释永悟禅师,据禅师指点,当今学者盲目将梵呗与佛教音乐混同对待,其实两者存在着很大差异性。
为了弄清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区别,本文将从两者的含义、历史渊源、功能价值等方面论述梵呗与佛教音乐的不同。
关键词:梵呗;佛教音乐;历史渊源;功能价值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8-0098-01一、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含义梵呗,又称“呗匿”、“呗赞”、“梵音”、“梵曲”等。
佛教音乐中赞体歌曲的旧称,范指一切声乐类的佛教音乐。
“呗匿”(梵文)略称“呗”,意译为“赞叹”,因中国佛教传自天竺,故前冠以“梵”字。
梵呗是传自印度的一种带有吟诵性质的佛教音乐,原来包含咏经与歌赞两个方面,进入中国后,结合中国语言音律的规律,在音乐上起了变化,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音乐。
以咏读佛经成为“转读”,以歌赞成为“梵呗”。
《梁高僧传·经师篇轮》曾记述了这种转化过程,唐代道世《法苑珠林》也说:“转读近于诵,……一般均作四句。
”从定义上讲,梵呗是举行佛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颂、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
即用清净、离欲的言语赞叹诸佛菩萨三宝功德,达到赞颂歌咏与见闻受持者趋于清净内省、收摄身心、止断离欲、吉祥如意、自度度他的目的,后来逐渐引申为佛教仪式中各种唱念的统称。
佛教音乐,简称佛乐,是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形式有声乐和器乐等多种。
是指佛教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佛教音乐,也可指世人创作的歌颂佛教的音乐。
佛乐是将佛理与音律相结合的一种音乐形式,通过音乐这一美妙的载体将佛的教化广为宣传。
从以上两者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它们同为宗教仪式上所用的音乐,只是后者更具音乐的抒情功能。
佛乐歌唱注重的是音色,要求声音优美,不注重修行的过程,而梵呗是从清净心、慈悲心中所流露出的微妙清净声音,止断、解脱七情六欲,深深包含了梵呗艺术追求身心愉悦、安宁的简单愿望,两者一收一放,一智一痴,一深一浅,依佛教教义两者实属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藏法师讲《如何正确认识梵呗与佛教音乐》2013年01月18日文/法藏法师梵呗对于中国的出家人而言,虽然不是一门被刻意强调的出家知能,然而却几乎是所有中国僧伽于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能力。
凡是初级佛学院,几乎无有例外的,一律开有梵呗的课程。
寺院道场,每天朝、暮五堂功课固不必说,举凡开讲经大座、打七、节日法会、信徒应酬等等,无一不用到梵呗。
乃至住茅蓬、公寓的,遇着信施檀越有事,佛法不坏人情,佛事酬唱亦在所难免。
再如个人修忏用功、半月诵戒等等,在佛教的传统中,梵呗的运用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然而出家这几年来,看到出家人对于梵呗的认知,率多一知半解,甚至认识偏差,因地不正的,亦不在少数。
有些人不喜梵呗,坚持“梵呗无用论”或“非佛本制论”,视一切佛门传统唱诵或仪式等,皆为异端而排斥之。
完全无视于经、律之中,佛有开许的明文,以及如法从事梵呗,所产生的功德利益之事实。
另有一些人,为了某些原因,却“特别”喜爱梵呗,因此不免扩大施用。
法会、人情、酬对、自行,不但传统梵唱无缺,甚至另作新编,配以乐器……。
大肆与声尘相染,奇声怪唱,吟弄无已,美其名曰:音声佛事。
却又无视于佛制不得歌舞观听,乃至箫、笛、吹呗等戒。
更有一类藉此而虚应众生,稗贩佛法者,则更是等而下之,不足论矣。
另一方面,由梵呗所异化出来的所谓“佛教音乐”,近几年来,正随着佛教的兴盛、与社会消费大众的喜爱,而逐渐地风行了起来。
在此潮流下,不少出家人,也投入了消费,甚至创作、演唱的行列当中,他(她)们的理由不外是:佛教音乐嘛!利益众生嘛!听听又无妨……。
然而,美音乃坏乱禅定之毒箭,佛陀早有明训,是不是“佛教”音乐就不会有坏乱禅思的危险呢?而且,利益众生的方法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方法出家人都适宜投入?听音乐固然不是什么“大戒”,可是心神荡漾久了,道心、道行会不会腐蚀?……数日前南部的友人送来几卷“佛教音乐”带,抽空听些,不禁感触良多。
又逢去夏以来,集注《法华忏仪》,内中提及须用梵唱,亦曾为“是不是一定要梵呗而唱诵?”与道友讨论过,同时也为此而请教过几位老法师。
当然,在集注的过程中,自己亦亲自以梵呗之唱诵方式而修习之,这当中也的确累积了不少感触与想法。
此外,在历代的《高僧传》当中,率皆立有“诵经”或“呗唱”一科。
可见,梵呗其实在中国不但流传久远,而且在修行、利他与住持佛法上,亦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
这种事实不但见于中国、日、韩、西藏、南洋、泰国等地,甚至中世纪时的西域诸国,亦有类似的法门存在。
凡此种种,再加上其它平日的所见所闻,因此决定就能力所及,援引经、论的说明,希望就梵呗的产生、利益与如法从事等,以及如何面对所谓的“佛教音乐”等问题,做一番粗浅的考察与分辨。
不尽理想处,愿教中前辈大德慈悲匡正。
梵呗之名义梵呗,梵语bhasa,具称为“呗匿”或“婆师”、“婆陟”,略称“呗”。
《高僧传》卷十三云:“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今言“梵呗”乃是华梵并举。
又作“赞呗”、“经呗”,因依梵土(印度)之曲谱而咏唱,故称梵呗。
读前引云:“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
因此在中国,梵呗乃是专指以曲调赞咏或歌颂佛德、经法等而言,至于以曲调诵经,则中国古来皆习惯称之为“转读”,而不说是梵呗,此种用法与印度有别。
《行事钞》引《出要律仪》云:“如此郁鞞国语,翻为止断也,又云止息。
由是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也。
”(见〈说戒正仪第十〉)又《法华玄赞》四云:“婆陟,此云赞叹。
”由此可知,梵呗具有“赞叹”及“止断”二义,乃是透过吟诵、赞叹佛德或讽咏经法之方式,而达到止断外缘、息却妄心,从而可以进行法事之目的。
梵呗之成立佛陀原则上是禁止以婆罗门法之声调读诵经文的,如《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九云:“若作吟咏之声,而授法者,得恶作罪。
”又云:“若作婆罗门诵书节段音韵,而读诵者,得越法罪”。
但若以清净梵音,赞叹佛德、歌咏说法,则佛陀并皆许可,同前引云:“若说法时,或为赞叹,于隐屏处作吟讽声诵经,非犯” 又云:“若方言,若国法,随时吟咏为唱导者,斯亦不犯。
”《法苑珠林》更引《十诵律》云:“为诸天闻呗心喜,故开呗声也”又引《毘尼母经》云:“佛告诸比丘,听汝等呗。
呗者言说之辞……从修多罗乃至优婆提舍,随意所说十二部经。
”又云:“(诸比丘问佛)若欲次第说文,众大文多,恐生疲厌。
若略纂集好辞,直示现义,不知如何?……佛即听。
诸比丘引经中要言妙辞,直显其义。
”由此可知,佛陀已明确地听许比丘,就十二部经中,取其“要言妙辞”,以讽诵的方式而“直显其义”。
此外《高僧传》卷二,亦引鸠摩罗什法师对僧叡言:“天竺国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
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
经中偈颂皆其式也”由此更可了解到,在什大师的时代,歌呗佛、法,已是西域僧伽的重要知能之一。
以上,皆是梵呗之所以产生,并流传于教中,乃至佛灭后的西域诸国之根据。
梵呗之利益与用途梵呗之原义,固然是为了止息内外妄缘,以歌咏经文的方式而达到自行、化他的效果,但其具体的利益,则不止于此。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云:“五天(印度)之地,初出家者。
……无问大乘、小乘,咸同遵此。
有六意焉:一、能知佛德之深远。
二、体制文之次第。
三、令舌根清净。
四、得胸藏开通。
五、处众不惶。
六、长命无病。
”又《高僧传》卷十三云:“夫圣人制乐,其德四焉: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
如听(准许)呗,亦其利有五: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懈倦、音声不坏,诸天欢喜。
”由于梵呗具有以上诸多利益(合摄心息缘与化他导众二利,则以上共有十三种利益),故自我国有梵呗流行以来,历代各宗各派皆延用不辍,且迭有创发。
论及梵呗之应用,主要分三方面:一者用于日常朝暮课诵及六时行道当中(上供、过堂等亦属之);二者用于讲经前后及授归、授戒、拔荐、度亡等法会仪式之中;三者用于道场忏法(正是以天台忏法为代表)的专精修持中。
梵呗在这三方面的应用,除了具有摄心息缘、化他导众的使用利益之外,针对修忏当中,之所以要运用梵呗,考其用意,除了尚有赞咏佛德、知法次第等目的外,最重要的,就是要透过清净梵音的讽诵,引发修忏者内在的忏悔、惭愧与体会、觉悟之心。
时下有人认为:修忏法时,可直诵忏文无妨。
此议虽亦无不可,但天台大师之所以要令修忏行人,于必要之处,以梵呗行之,实有其深义在!这是今日欲修习忏法者,乃至欲修学中国佛教者,所不可不知的。
如法梵呗之相貌梵呗虽具有如上种种功德力用,然而必须以梵音声,如法地讽诵,方能成就如上所说,种种自利利他之利益。
《法华经》序品云:“梵音微妙,令人乐闻”。
《华严经》亦云:“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
然而何者才堪称是梵音微妙呢?《长阿含五阇尼沙经》云:“时梵(天) 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
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对此梵音之五种特质,大明《三藏法数》有解释云:“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又云:“谓诸梵天,禅定持身,无诸欲行,而其音声端正质直而不邪曲,是名正直音。
……心离欲染,爱乐律仪,而其音声柔和典雅,离诸粗狮,是名和雅音。
……不浊曰清,透明曰彻。
谓诸梵天戒行清净,心地圆明,而其音声,清净明彻,是名清彻音。
……净行圆满,心光湛寂,而其音声,幽深充满,而不浅陋,是名深满音。
……足备曰周,普通曰遍。
谓诸梵天心光莹净,普映十方,而其音声,周遍远闻,而不迫窄,是名周遍远闻音。
”又《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引《梵摩喻经》云:“如来说法声有八种:一、最好声,二、易了声,三、柔软声,四、和周声,五、尊慧声,六、不误声,七、深妙声,八、不女声。
言不漏阙,无得其短者。
”此外《大智度论》卷四亦云,佛之梵音具有五种清净的特质:“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播,闻而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
以上这些音声特质,乃是佛于因位时,无量世中不恶口、说实言美语、教善语、不谤正法等,所感得之妙相(三十二相之一)。
方能令闻者随其根性而得利益,皆生善心而无杂乱,大小权实皆能谛解,断惑消疑,常爱乐欲闻。
然而,这些毕竟是佛的无上功德,方能圆满致此。
至于我等凡夫,当如何以凡夫所能之音声而讽诵经法呢?宋朝赞宁法师有一原则,或可为吾人所把握。
谓:“一言蔽之,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为读诵之正音也”(见《宋高僧传》卷二十六)。
然而何谓“正音”呢?既然梵呗于自修的目的,是用来歌赞佛德、吟叹佛法、抒己之诚,以启发悟性;于化他的目的,是用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以导俗入道的,因此其用音自然是为了“集众行香,取其静摄专仰”为目的。
在这样的前题下,梵呗之用音,当然就要以清净、悠远,庄严、肃穆,平雅、和缓,安定心神为高、为尚。
尤其不可“淫音婉恋、娇弄颇繁”,如此徒增世俗贪着、推荡心智,不但达不到梵呗的预期效果,反而有坏乱佛法、令生贪着而与道不应的过失!此外,梵呗之“用音”虽可依以上之原则而行,但是在曲调、旋律与节奏上,又该如何转折引弄,方能达到文显韵幽,清净自他身心,令人天闻皆欢喜的效果呢?梁朝慧皎法师云:“夫音乐感动,自古而然。
……故击石拊石,则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则凤凰来仪。
鸟献且犹致感,况乃人神者哉?”(见《高僧传》卷十三)这是肯定梵呗足以化导人天,感应天地的道理。
然而如何方能致此?法师接着有一段很精彩的说明:“但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
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唯文而不声,则俗情无以得入。
故经言:‘以微妙音,歌叹佛德’,斯谓也 (以上明根本)。
而顷世学者,裁得首尾余声,便言擅名当世,经文起尽曾不措怀。
或破句以合声,或分文以足韵,岂唯声之不足,亦乃文不成诠。
听者唯增恍惚,闻之但益睡眠,使夫八真明珠未揜而曜,百味淳乳不浇而自薄,哀哉!(以上诫过失)若能精达经旨,泂晓音律,三位七声次而无乱,五言四句契而莫爽。
其间起掷荡举,平折放杀,游飞却转,反迭娇弄;动韵则流靡弗穷,张喉则变态无尽。
故能炳发八音,光扬七善;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
谅足以起畅微言、怡养神性,故听声可以娱耳、聆语可以开襟。
若然,可谓梵音深妙,令人乐闻者也”(以上明相貌)。
由此可知,梵呗看似与修道无关,实则诚如赞宁法师云:“入道之要,三慧(闻、思、修)为门,若取闻持,勿(无)过读诵者矣。
何则?始惟据本,本立则道生。
……须令广览多闻,复次背文高唱。
……故(法华)经云: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见《宋高僧传》卷二十六)事实上,梵呗正是闻慧所依,正与修持有着密切的关系,望有心行者,不以其通俗而轻视之。
中国梵呗之起源与发展梵呗虽起源于印度,但由于中国文字以象形为主,音短而促,印度文字则以并音为主,音长而繁,两种语文的差异,以至古来“译文者众,传声盖寡” (《高僧传》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