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宗教音乐艺术

合集下载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一、基督教和宗教艺术基督教是西方比较典型的宗教,教义强调个人信仰,其中的艺术作品也体现了宗教信仰。

在早期基督教艺术中出现了很多寓意深刻的艺术作品,如圣经中的圣母子像、救世主受难像等。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传承带来了大量宗教艺术作品。

教堂壁画、窗户玻璃、雕塑等表现手法不断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为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教堂,这个建筑物充分体现了基督教教义和法则。

教堂内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等,极具美感。

基督教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重要素材。

圣经中很多故事和情节都出现在绘画作品当中,如《最后的晚餐》这幅著名的基督教画作,讲述了耶稣和门徒的晚餐,艺术家们通过画面传达罪与救赎的主题,具备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佛教和绘画艺术佛教作为东方的典型宗教,对绘画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流传到中国后,佛教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作涉及佛经、佛陀教诲和佛教史传等内容,成为绘画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佛教绘画也呈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中国大量的岩石佛像和印度佛教壁画都是很好的例子。

岩石佛像一般由石雕工匠在山岩上刻制而成,它们的姿态生动,神采奕奕,给人以较为宏伟的视觉体验。

印度佛教壁画非常细致精美,流露出强烈的宗教氛围和文化意蕴。

伊斯兰教强调《古兰经》的普及和宣传,因此伊斯兰教绘画以书法装饰为主,并建立了颇具特色的装饰艺术。

这些装饰作品有些是基于几何图案,有些是基于植物形象和动物形象。

伊斯兰教绘画的表现手法逐渐扩展开来,除了书法装饰,还出现了彩色装饰与图案设计,很早就将视觉艺术和物质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伊斯兰教建筑也是宗教艺术中的重要一角,如阿拉伯邮局和土耳其蓝色清真寺等建筑物就体现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的特点。

结论绘画艺术是一门跨学科的艺术,各大宗教文化对其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可以再现不同宗教信仰的历史和传说,反映出宗教文化的精神内涵。

通过宗教绘画艺术的学习,人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各种宗教的文化底蕴。

浅谈中国的佛教音乐

浅谈中国的佛教音乐
超 然脱 俗 ,蓄 韵 幽微 的 音 乐 旋 律 , 佛 教 音 乐 在 中经 常 出现 。 三是 吸 收 民 间音 乐 养 料 。佛 教 走
佛 教 音 乐 。 南 北 朝 时 ,随 着 佛 教 的传 播 , 教 佛
音 乐在 民 间广 为 流传 ,出现 了很 多擅 长佛 乐 的 高 僧。 梁 武 帝 崇 尚佛 教 , 中 国佛 教 音 乐 的发 为
佛 教 音 乐都 达 到 了鼎 盛 时期 。在 寺 院 ,净 土 宗
的 流 行 ,为佛 曲 的传 播 以及 宗教 活 动 中音 乐 的
形 象 化 手 段 来 演 唱佛 经 故 事 , 我 国特 有 的佛 是
大 量使 用 创 造 了条 件 ; 宫廷 , 自西藏 佛 国 在 来
的音乐 , 了当时上 层人 士 的 “ 成 流行 音 乐” 。公
化的佛教音乐。 佛教 音乐源于印度 , 佛教认为音乐有“ 供养” 颂 “ 佛” 的作用。 西域 的佛教传入 中国内地 , 当时称梵 呗。 由于双 但
梵语音不 同, 印度佛乐的曲调很难在中国流传。为 了熬扬佛
梵 音 妙 曲 I 19 1
调 和 节 奏 ,朗诵 佛 经 , 就 是 念 经 ; 呗是 歌 也 梵 赞 部 分 , 于歌 颂 佛 德 的赞 美 诗 。相 传 最 早 进 属 行 这 方 面 尝试 的是 三 国魏 时 的曹植 。魏 晋 时 已 出现 了与 印度佛 教 音 乐 不 同 的 由 中国人 创 制 的
事 《西 游记 》 中 的唐 僧 , 去 西 天取 经 的路 途 在
中 , 路 弃 恶 扬善 , 正反 应 了人 们 的 愿 望 和 一 不 期 盼? 此 剧 虽为 神话 , 唐 僧 确 有 其 人 , 符 但 正 合 人 们 的心 声 。唐 代 的众 多 寺 院 , 了社 会 的 成 主 要娱 乐场 所 ,艺僧 们 高超 的 音 乐 技 巧 , 但 不

浅谈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浅谈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受社会大环境如政治、经济 等的制约,不同的政治要求会不同程度地调节艺术与宗教 的关系。如同当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时艺术必然被宗教所 掌控,而当社会政治的发展需要去打压宗教时,艺术必然 会抛弃宗教的外衣全神贯注地为社会的其它领域而服 务。
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从发生学上讲宗教与艺术有着历史 和内在的深刻渊源,从宗教的外在形态 看,宗教中都充斥着艺术与美,宗教音 乐﹑宗教建筑﹑宗教器物和宗教舞蹈等 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与宗教有着携手前行、欲言又止的 微妙关系。
一、历史途中的携手前行
• 宗白华说过:“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数千年, 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第一 流的文学作品也是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神曲》 代表着中古的基督教“浮士德”代表着近代人生 的信仰”,艺术与宗教作为文化中最亲密的伙伴 从历史上和发生学上都紧密相连。艺术用具象的 表现方式使抽象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得以表达, 宗教用其丰富的而又多样的题材为艺术提供素材。 艺术情感最终表达了人的自由和生命的思考,带 着作家美好的愿望表现作品的内在号召力,宗教 情感由于受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常带有约束性,但 是无论是艺术还是宗教,它们的情感都带有相互 交织性。

伴随着文明的成熟,艺术与宗教相互影响, 并都在文化的影响下带给人类无限的精神价值和 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尼采曾说:“宗教消退之 外,艺术就抬头,它吸收了宗教所生的大量情感 和情绪,置于自己的心头,使自己变得深邃,更 有灵气,从而能够传达升华和感悟,……无论何 处,只要在人类的奋斗中觉察一种高级的阴郁色 彩,便可推之,这里滞留着灵魂的不安,焚香的 烟雾和教堂的阴影。”,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是一 个艺术社会学的问题,如同艺术与经济、政治一 样是在联系中共存,个性中发展的,艺术世界的 健康生存是需要多方面的营养供给的,宗教是艺 术营养的一部分,艺术带给宗教的只是特定时期 特定条件下的不同显现。

浅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浅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宗教在中西美术史担任的角色及对艺术的影响1宗教与艺术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艺术之所以被宗教所影响,具体表现在后者利用前者来宣扬与传播自己,并为前者所需的发展提供了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同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精神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同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千丝万缕的,是“人类普遍的无法摆脱情感精神病”,两者在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方式方面是有一些共同点的。

宗教与艺术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这区别于科学说属于的现实实证的领域、理智的领域。

因此,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强调说:二者“是人们到达痴迷的境界同时摆脱现实环境需要的两个途径,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

所以,罗丹曾告诉我们:“人类之中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最信仰宗教的”。

因为宗教和审美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大多都是超脱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产生的情感,两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是精神方面的愉悦。

的发展提供了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同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宗教对于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同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第一,表现在艺术被宗教用来宣扬和传播自身,同时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自身的题材与内容。

并且艺术创作与其直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了艺术所不可忽视的发展因素。

而宗教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致力于从世界获得一种自由,致力新关系和新理解的行动自由。

从世界各民族的民学史来看,最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由宗教文化背景所产生的神话故事。

在西方国家中,如但丁、普希金、拜伦等欧洲的作家,他们都曾借鉴基督教文学产生的代表作《圣经》之中描写出的许多写作素材而撰写出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

作为欧洲文学开端的古希腊文学,也是源于古希腊神话,如对所示欧洲文化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的“荷马史诗”,正是在神的故事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浅谈佛教仪式中的音声

浅谈佛教仪式中的音声

浅谈佛教仪式中的音声作者:张晓阳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9期【摘要】佛教仪式中的音声是指佛教仪式中的人声、器声等。

佛教仪式中音声是佛教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在仪式中声音与乐器的变化为信众传递着佛教文化。

在今天,佛教音声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本文通过自身实践以及查阅文献资料,以佛教的早课中的音声为例,分析总结佛教音声中的主要特征以及其意义所在,希望能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微薄之力。

【关键词】仪式音乐;佛教;音声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098-01一、仪式音乐研究的主旨及意义仪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承载方式,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舞蹈以及音乐是仪式的重要呈现方式,音乐方面基本依靠人声、器声构成,这种表现方式主要是参与者为了传承仪式文化,同时也是为了增添仪式氛围,以此帮助达到仪式活动的目的。

二、以佛教中早课为例对音声的研究虽然佛教传入中国后已经演化成不同宗派,但唯一没变的就是早晚课制度。

(一)早课中的音声早课是全寺僧众于每日早晨4-5时集合于大雄宝殿大殿,依次唱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

如逢佛菩萨圣诞,则加唱其他咒语及佛菩萨祝祷。

下面以平常日的早课音声为例。

当唱诵完毕后,维那起腔唱赞偈:“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回向三宝众龙天,守护伽蓝诸圣众……”①两序大众开始绕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几百声。

接着,转板念“阿弥陀佛”,大众归跪下三称“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然后,维那起腔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僧众敲引磬和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接着,维那起腔念:“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接铃鼓)。

”②紧接着是维那起腔唱三皈依,完成后敲磬诵《大吉祥天女咒》。

最后,唱《韦驮赞》。

唱诵完后,仍然站立,维那敲磬三下,接三下引磬两序大众闻声而动顶礼三拜。

浅谈宗教音乐艺术

浅谈宗教音乐艺术

浅谈宗教音乐艺术一、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有关于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有不少的美学家、思想家们都曾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去对其加以解释。

马克思认为艺术与宗教的方式都属于同一个领域,它们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或许,这也就是艺术与宗教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在认识论根源。

黑格尔认为:最接近艺术的领域就是宗教。

美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更是分析了艺术与宗教的密切关系,他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

并且强调了:“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环境的两个途径······”我们暂且不说贝尔所谓的“迷狂环境”是否有一定的偏颇,不得不承认的是,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的确有种使人的精神有所解脱,或者说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心中的烦躁、困惑、不解以及种种不好的情绪。

在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曾提到过一句:“艺术作品道出了个别的东西”。

这种个别的东西很多时候会由不同的人引发不同的感受,这种个别很大程度上有种不确定性。

艺术家制造它时所想赋予给作品的东西并不会因作品的介绍或是作品的外形等形式化东西而去影响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欣赏者去从中提取自己所“看”到得信息。

当宗教从艺术中体现,这种看似虚无的感受或许只有真正相信它的人才能够体会得到······有人会在偶然的时候面对某处的一尊神灵的雕像黯然落泪,有人会在某种声音的指引下而与某处宗教建筑在梦中结缘,不可否认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这些是现代的科学所解释不了的也是否定不了的。

有关于什么艺术影响宗教,宗教影响艺术之类的话,再次我并不想多提。

因为我并不想在两者之中分出先后。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将两者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于说是它们原本为一体只是更多的时候被分开来谈。

因为所谓的“艺术”不只与宗教有关,还与许多其他的事物有关。

浅谈宗教艺术

浅谈宗教艺术

浅谈宗教艺术摘要:宗教与艺术是一个相互不可分离的混合体,宗教色彩伴随着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宗教艺术的特点是这一艺术不但具备宗教文化,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赋有浓郁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宗教艺术宗教崇拜艺术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

我们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

有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了解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认识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什么是宗教艺术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

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

宗教经典与宗教仪式中文学色彩较浓的神话传说、故事。

如《圣经》中的洪水神话与伊甸园的故事,佛经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

这些故事的结尾往往要点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或劝人改恶从善,或告诫人严守教规,或宣扬神佛的神明与智慧。

虽然在宗教经典中许多故事来自民间,但是由于他们自身融入了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服务的,就应属于宗教艺术。

另外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义、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舞蹈等。

如音乐,《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氏族首领,这段配以舞蹈的音乐分为八段:第一段“载民”是歌颂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鸟”歌颂葛天氏部族的图腾;第三段“遂草木”则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则赞扬天帝的公德无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谢土地神祗;第八段“总禽兽之极”祝愿飞禽走兽大量繁衍生殖。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一、佛教音乐的特点1.宗教性质: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宗教性质。

它以佛教经、佛教教义为内容,通过音乐的形式将教义融入人们的心灵中。

在佛教音乐中,经文的吟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旋律和音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佛教的思想。

2.虔诚庄重:佛教音乐追求的是一种虔诚庄重的氛围。

在佛教寺庙里,每天早晚都会有佛教音乐的演奏,音乐的旋律悠扬、庄严,通过音乐来传达对佛教的崇敬之情。

3.曲调丰富多样:我国佛教音乐的曲调丰富多样,包括佛教经文的朗诵、念诵和吟诵,以及佛教音乐剧、佛乐器演奏等形式。

每一种曲调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从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1.宗教信仰的载体:佛教音乐作为佛教信仰的载体,承载着佛教的教义和思想。

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进一步加深对佛教的信仰和崇敬。

2.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佛教音乐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代表了佛教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3.宗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佛教音乐是宗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通过音乐的形式来传达宗教的思想和情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宗教带来的宁静和安宁。

2.培养人们的情感:佛教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宗教带来的宁静和安宁。

通过音乐的形式,人们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我国佛教音乐具有独特的特点、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作用。

它是佛教信仰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宗教艺术的表现形式。

通过它,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感受宗教的宁静和安宁,促进文化交流,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宗教音乐艺术不同的国度总会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敬仰神灵的方式。

而宗教与艺术的关系也不时从中体现出来。

宗教建筑、雕塑、绘画等无处不在,当然,还有更有助于体验宗教气氛的音乐——宗教音乐。

相比之下,宗教音乐艺术对于宗教神圣性的传达丝毫不亚于建筑绘画等。

因为,只要你静下心去听,即使没有处在教堂庙宇之中,没有面对神灵的雕塑化身,你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神圣与庄重。

下面店铺为您简要介绍一下宗教音乐艺术。

一、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有关于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有不少的美学家、思想家们都曾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去对其加以解释。

马克思认为艺术与宗教的方式都属于同一个领域,它们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或许,这也就是艺术与宗教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在认识论根源。

黑格尔认为:最接近艺术的领域就是宗教。

美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更是分析了艺术与宗教的密切关系,他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

并且强调了:“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环境的两个途径······”我们暂且不说贝尔所谓的“迷狂环境”是否有一定的偏颇,不得不承认的是,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的确有种使人的精神有所解脱,或者说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心中的烦躁、困惑、不解以及种种不好的情绪。

在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曾提到过一句:“艺术作品道出了个别的东西”。

这种个别的东西很多时候会由不同的人引发不同的感受,这种个别很大程度上有种不确定性。

艺术家制造它时所想赋予给作品的东西并不会因作品的介绍或是作品的外形等形式化东西而去影响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欣赏者去从中提取自己所“看”到得信息。

当宗教从艺术中体现,这种看似虚无的感受或许只有真正相信它的人才能够体会得到······有人会在偶然的时候面对某处的一尊神灵的雕像黯然落泪,有人会在某种声音的指引下而与某处宗教建筑在梦中结缘,不可否认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这些是现代的科学所解释不了的也是否定不了的。

有关于什么艺术影响宗教,宗教影响艺术之类的话,再次我并不想多提。

因为我并不想在两者之中分出先后。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将两者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于说是它们原本为一体只是更多的时候被分开来谈。

因为所谓的“艺术”不只与宗教有关,还与许多其他的事物有关。

当然,在此我们只提宗教与艺术这一部分。

二、我们眼中的宗教艺术一说起艺术,大家想到最多的便是建筑、雕塑、绘画。

谈到与宗教相关的艺术更是如此。

中国的庙宇、佛像,西方的教堂、神像可谓是数不胜数。

这种以建筑、雕塑形式为宗教精神所构建的场所给我们视觉上以一种更为直观的认识。

这些建筑的共同点是为神灵们建立了一个个神圣的领域,而在这领域之中的雕像则使得“神本身现身在场” 。

当然,还有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身的中国的石窟艺术、西方的壁画艺术等等无疑不是对于神圣领域的一种塑造式呈现。

关于以上这些艺术形式的论述可谓是数不胜数,在此不多作解释,以下是我更想表述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

一种形式能够给予人听觉意义上的熏陶——宗教音乐。

三、音响对于宗教宗教所宣扬的一且无非是想向人们展示一片理想中的净土,让人脱离世俗的喧嚣,进行心灵的洗礼。

宗教音乐亦如此。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有提到音乐的一种净化作用,他说音乐的净化作用不仅能够使宗教狂热的人安静下来,同时使受哀怜、恐惧以及其他情绪影响的人平静下来。

不难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宗教音乐给人的感觉一致地是一种空灵或者说是安静的渺然之音。

以下,我将通过三种宗教音乐来用语言诠释它们与宗教精神的音乐对话······看过之后,对于欣赏这些音乐,或许会有种不同的心境,体会到其中的“净化”所在。

1、佛教音乐我国的佛教音乐是伴随佛教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

由于以本国的群众为宣传对象,自然而然地便利用了中国一些民间的艺术形式。

佛教音乐一般分为三类:一、禅宗音乐(正宗佛教音乐),根据宗教礼仪而分,其中佛教的修行法式中有朝暮课诵,它是佛教最基本最普遍的法式仪轨。

朝暮课诵乃“以音声作佛事”。

《大日经义释》曰:“歌咏,皆是真言。

”《长阿含经》中又言:“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命梵声。

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

”可见佛曰音声讲究清净、平和、淡雅、深沉。

此为佛乐中的吟诵类。

还有器乐类,其中包含法器。

汉传佛教音乐使用的乐器有:管、笙、笛、云锣等;法器有铙、钹、木鱼、法铃等······二、应教音乐。

即不是正式出家的应教僧人所使用的音乐。

三、群众性的佛教音乐。

当代人还有遵循佛教音乐美学思想中清净淡雅的原则,创作出一些适应当代人的音乐如《云水禅心》等等,让大家能够感悟其淡雅宁远的意境。

当然,相比之下,符合佛教音乐审美意境的由当代人创作的音乐能够更好地为当代大众所接受,除了那些对佛教极为信仰的人,更多的人仅是需要从那种静谧的音乐中去寻求一份脱离喧嚣的心灵洗礼。

2、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在进行斋醮仪式时,为了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

老子与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想可是说是概括道教音乐的最好代表。

崇尚自然,以恬淡平和为准则,不仅在音乐表现中给人以“音声相和”、“法天贵真”感受,曲名中更是不难发现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如《蓬莱仙韵》、《》3、教堂音乐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来说,宗教具有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它的影响可以说是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在这之中,艺术与宗教的密切关系也随处可见,诸如教堂建筑,有关圣母,天堂等极具宗教色彩的绘画以及雕塑等等。

当然,提到教堂,大家能够想起的便是十字形平面、彩色玻璃窗、钟塔、穹顶等等,当然还有管风琴。

这件教堂里不可或缺的乐器见证了音乐艺术与宗教的联系。

基督教精神对于西方音乐的影响体现在音乐作品的题材和题材与基督相联系以及音乐创作在价值观念、心理意向上与基督精神的内在联系两方面。

除了教堂中信徒们在管风琴伴奏或是无伴奏状态下经常咏唱的赞美诗,题材与体裁方面的联系,从不少音乐家的宗教音乐创作中皆可体现出来。

以《圣经》中的经典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

如:巴洛克时期杰出的清唱剧大师亨德尔创作的清唱剧中大部分都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举世公认的经典之作有《弥赛亚》、《参孙》。

《弥赛亚》是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讲述耶稣从诞生、传福音、受难、钉死十字架到显圣复活的故事。

1743年首演时,在这当中第二幕的终曲《哈利路亚》更是使得英国国王乔治二世起立以示敬意直至曲终。

乔治二世没有身处教堂之中,没有面对耶稣雕像,但在音乐的带动下,对神明的崇敬与神圣之感油然而生,宗教音乐的力量显而易见。

还有海顿的《创世纪》,取材于弥尔顿的《失乐园》,叙述了上帝创世以及亚当、夏娃的故事等等。

不少作品中用到最多的乐器也是管风琴。

基督教神父们认为音乐是宗教的奴仆。

它能开启心扉,使人便于接受基督教义,感受神圣的基督思想。

集古代教父哲学之大成的奥古斯丁在其《论音乐》一书中就从上帝之神性论述了音乐与宗教的关系。

4、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属于教堂音乐的范畴,之所以将它单独列出,与它在宗教音乐中的关键地位是分不开的。

中世纪时,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改进教会音乐,主持编订了《格里高利颂歌谱》,形成了格里高利颂调。

格里高利圣咏可以说是是现存具有实际音响的、最早的西方音乐。

它一度被认为是西方单音音乐时代最完美的音乐。

它由专职音乐家予以规范加工,并且在教会的宗教生活中被演唱,由此被看成一种极具神圣性质的宗教歌曲,也使得它具有艺术的严肃性。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获得创造性的突破与发展。

既然有关艺术的权威学说皆来自国外,那么教堂圣咏无疑对于诠释音乐与艺术的关系就显得更具有说服力。

教堂里的合唱极为讲究,从歌声中你会有一种无比空旷、广阔的感觉,让人顿感肃穆与庄严神圣。

音乐对于宗教精神的宣扬更不会受场地环境的制约,也而就是说,即使你不现身在教堂,只要安静的心听到圣咏音乐,依旧可以感到那种神圣。

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在听《哈利路亚》之后的反应是有目共睹的最好例证。

基督教对于西方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支柱,它浸透于人的思想观念及西方人的文化历史传统之中。

从基督教典仪音乐以及作曲家们的宗教音乐体裁我们不难从中发现宗教与音乐艺术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的、心灵上的联系。

中国的宗教音乐亦如此。

小结:在中西方宗教音乐、建筑、雕塑、绘画中,那种现世与彼岸、肉体与灵魂的神圣是永恒的话题。

如果说宗教建筑、雕塑、绘画是视觉中的宗教世界,那么宗教音乐在视觉中加入了听觉因素,与视觉因素一道,塑造一种宁静虔诚的境界。

甚至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音乐可以装入小小的MP3让我们随时都可以听到,由此一来,只要想要感受宗教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宁静之感,即使在一片荒地,没有任何可以烘托气氛的建筑、绘画,音乐一样可以做到。

在这方面,宗教音乐艺术与其他宗教艺术可以说是不亚于其他宗教艺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