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简介
傣族

酸汤
带有酸味的汤菜,是傣族最喜欢烹饪的汤菜之 一。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健脾、开胃、增 进食欲的功能。
酸笋煮鸡
傣语叫做“克糯松赛盖”。主要原料是鸡肉和 酸笋;配煮的佐料,有青辣椒或辣椒油、生姜、 芫荽、荆芥、薄荷、野花椒粉。这道汤菜,味 酸而鲜,略带辛辣或麻辣,极开胃口。
酸笋牛肉米线
竹筒饭
菠萝饭
拴线仪式
接下来是举行拴线仪式,在竹楼的堂屋里摆上一 张小桌,上面放着两个用芭蕉叶做成的圆锥形帽 子,下面放着煮熟的雌雄鸡各一只。拴线仪式开 始,新郎新娘并排跪在婚礼桌前,接受老人的祝 福和来宾的祝贺。接着由主婚人致贺词,在座的 人们都要伸出右手搭在桌子上,低首聆听贺词。 贺词完毕后,新郎新娘每人从桌子上扯下一团糯 米饭,在酒里蘸一蘸,然后点鸡、盐和白线等物, 每人需连点三次,点完后又把饭团放回桌面。这 是,主婚人拿起桌上一根较长的白线,从左至右, 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头搭在婚桌上,表 示已把两个人的“灵魂”拴在一起,从此白头到 老,永不分离。
视频
象脚鼓
象脚鼓舞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有物色的 一种群众性男子舞蹈。因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起 舞,故名象脚鼓舞。象脚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 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当工余、节日或赛鼓盛 会,身背象脚鼓的小伙子从各村寨赶来,跳起 矫健、浑厚、灵活的象脚鼓舞。哪里有象脚鼓 声。哪里就有欢乐的人群。
关于象脚鼓的来历,在傣族民间流着一个非常 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傣族地区年年 洪水为患,人们不得安居乐业,后来才知,是 一条蛟龙作孽。大家都恨死了这条蛟龙,有一 个勇敢的傣族青年,立志为民除害。他在乡亲 们的帮助下,终于杀死了蛟龙。在庆祝胜利的 时候,人们为了表示对孽龙的憎恨,对幸福生 活的憧憬,就剥下蛟龙皮,仿照象征吉祥如意 的白象的脚,作成了象脚鼓。从此,象脚鼓的 咚咚声,响彻傣家村寨,表达出傣族人民的欢 乐心情。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百兽中的大象 和百鸟中的孔雀都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因此, 每当象脚鼓敲响之时,男女老幼都欢快地跳起 舞来。
傣族资料

傣族资料目录:傣族概况(1)傣族服饰(1)傣族人饮食(2)虫类特产(2)傣家特色饮品(3)傣家特色食品(3)普通民居(4)佛寺建筑(4)傣族舞蹈(4)傣族节日、风俗(4)傣族概况:傣族,现有人口102.5万。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后定名傣族。
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傣族人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服饰:女性〃传统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一个个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嫩粉、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女性〃现代妇女服装既保持了傣族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汉族风格。
傣族传统的短衫和筒裙仍为女性所青睐。
她们所穿上衣袖管细长,仅容一支胳膊穿过。
衫身紧窄,长仅及腰,刚好在筒裙的银腰带上,以浅色居多。
天冷时,外套各种彩色的毛衣、西装。
傣族—搜狗百科

傣族—搜狗百科中国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籍中提到的宋朝时期分布在南诏、大理统治范围内的一些民族为中国傣族的先民,认为《蛮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即今西双版纳一带傣族的先民;郑晓云认为,古滇国为傣族建立的第一个王国。
据《泐史》记载,公元1180年左右,今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在叭真的带领下统一了傣族的各个部落,建立了景龙金殿国。
勐泐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西双版纳傣族的主体傣泐人正式形成。
另外,有些学者还认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哀牢很可能是早期的傣泰民族之一,其一部分有可能融入了中国境内的傣族之中。
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于云南行省。
此时已开始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与傣泰民族有关的古人类遗址度。
在云南南部傣族地区设置了车里军民总管府,管辖西双版纳等地;西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管辖德宏等地傣族。
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在西部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在南部设车里军民宣慰司,并设较小土司区,全面推行土司制度。
在广大傣族地区任用世袭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强了元、明王朝对傣族地区的统治。
这一时期,汉、傣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别是大量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内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在傣族地区广为传播,迅速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初的记载表明,当时德宏地区的傣族仍然使用奴隶从事劳动。
元明之际各地傣族地区先后进入了封建领主制社会,社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铁器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农作物亦增加了新的品种,棉花已经普遍种植。
手工业也有新的发展,出现了珍贵的“干崖锦”、“丝幔帐”等优美的手工艺品。
商业活跃,出现了车里等较大的商业城镇。
1570年车里宣慰使把辖区划分为“十二版纳”(傣语称十二为“西双”,“版纳”意为千田,每千田为1个征收封建负担的行政单位),从此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名称。
西部傣族曾以今德宏瑞丽江河谷为中心建立了勐卯地方政权,即勐卯果占壁王国,11至15世纪一度称雄于世。
北宋时代(约公元11世纪),勐卯与勐生威、勐兴古、勐兴色联合,建立了“勐卯果占壁”王国。
三年级傣族资料

三年级傣族资料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傣族是我国的第25个认定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年级傣族的资料吧。
一、傣族的起源和历史傣族是中国的南方民族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
他们曾经是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部落,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
傣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和茶叶为主要生活方式。
二、傣族的语言和文字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傣-台语族。
傣族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汉字,另一种是傣文。
傣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傣文在傣族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傣族的服饰和民俗文化傣族的服饰非常独特,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裤子,女性则穿着华丽的彩色长裙和上衣。
傣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傣族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泼水节、傣历新年等,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都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喜庆和豪放的性格特点。
四、傣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傣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他们崇尚自然,敬畏神灵,尊重祖先。
傣族人民相信佛教,许多家庭都会在家中供奉佛像,每天进行祈福和礼拜。
傣族人民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就是在家中养一只象征好运的小象,这被认为可以带来好运和财富。
五、傣族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傣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
傣族人民善于织布和刺绣,他们制作的织物和刺绣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非常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傣族还有独特的舞蹈和音乐,如傣族花灯舞、傣族竹竿舞等,这些艺术形式展现了傣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的性格特点。
六、傣族的民居和生活方式傣族的传统民居是木质结构的楼房,屋顶上有独特的彩色雕花,给人一种古朴而华丽的感觉。
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农耕为主,他们种植水稻、茶叶和蔬菜,养殖家禽家畜。
傣族人民还非常重视家庭和睦,尊敬长辈,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七、傣族的美食和特色菜肴傣族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以米饭和米粉为主食,辅以各种蔬菜和肉类。
傣族的资料

傣族的资料1. 傣族简介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湖南等地。
傣族人口较多,是中国人口最集中的少数民族之一。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傣族国家。
傣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
2. 傣族的语言傣语是傣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
傣语有多个方言,其中以西双版纳傣语最为常见。
傣语是一种声调语言,有六个声调。
与其他藏缅语系语言相似,傣语也有自己的文字。
傣族的文字主要有三种:傣文、缅文和汉字。
傣文是傣族自己创造的文字,而缅文和汉字是傣族通过与缅甸和中国的接触而学习和使用的。
3. 傣族的文化3.1 衣着傣族人民喜欢穿着传统的傣族服饰。
男性通常穿着一件短袖衣裳和一条长裤,裤脚上绑有布带。
女性则穿着一袖带花的长袖上衣和一条长裙。
傣族服饰多采用鲜艳的颜色和纹饰,给人以热情而明亮的感觉。
3.2 饮食傣族的饮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搭配蔬菜、水果、鱼类和肉类。
傣族人民喜欢辛辣和酸味的食物,他们的传统菜肴有傣味酸菜鱼、傣味火锅等。
此外,傣族还喜欢饮用咖啡和茶。
3.3 舞蹈傣族人民喜欢跳舞,他们的舞蹈多以傣族传统乐器的伴奏为背景。
傣族舞蹈形式多样,有傣族舞、波波舞、门州古舞等。
这些舞蹈通常展示了傣族人民勤劳智慧的一面,也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4 节日傣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傣族新年“水灯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江边放水灯、举行划龙船比赛等活动。
此外,傣族还有泼水节、蛇王节等富有特色的节日。
4. 傣族的宗教信仰傣族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多样。
他们主要信仰原始宗教、佛教和道教。
在傣族的村寨中,常见到各种宗教场所,如庙宇、神坛等。
在宗教仪式上,傣族人民会进行祭祀、祈福和开光等活动,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傣族人民相信宗教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吉祥。
5. 傣族的传统工艺傣族人民有丰富的手工艺传统。
他们擅长制作竹编、木雕、织布和银器等工艺品。
傣族资料文档

傣族资料引言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也有部分分布在泰国、老挝和缅甸等国家。
傣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傣族的历史背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和传统艺术等方面的资料。
历史背景傣族是云南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
在古代,傣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在宋代,傣族先后建立了傣国和傣文化政权,成为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傣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居住地区和人口分布格局。
语言文字傣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台语族,其文字称为傣文。
傣文是傣族人民用于书写的一种象形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傣族社会中,傣文被广泛用于记载历史、文学、宗教经文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因受到外界影响,傣族人民也常使用汉字作为交流工具。
傣文的文字特点独特,并通过傣族人民的口头传承,保留了该民族的文化和思想。
宗教信仰傣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其中以原始宗教和佛教信仰最为常见。
在傣族社会中,原始宗教信仰是主要的宗教形式,人们崇拜自然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和福祉。
同时,佛教也在傣族中广泛传播,成为重要的信仰体系。
傣族人民崇尚佛教的思想,认为佛教能够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因此,在傣族地区,佛教寺庙被视为宗教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节日庆典傣族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傣族水灯节。
水灯节是傣族人民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间举行。
这个节日一般持续三天,期间,傣族人民会在河边放置彩灯,燃放烟花爆竹,载歌载舞,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
节日期间,人们还会进行泼水活动,以象征洗去一年的晦气和灾难,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和祝福。
水灯节是傣族人民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展示傣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绝佳时机。
传统艺术傣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手工艺品和绘画等。
傣族

傣族简介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
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在泰国与老挝称傣泐族。
与印度的阿萨姆邦的阿洪傣也有着渊源关系。
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文化傣族一般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民众受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影响比较深。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节庆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是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
服饰饮食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服饰更是婀娜多姿。
妇女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扎包头,发上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与过去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料子的质量、花色品种、服装的式样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男子服装,一般穿无领对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蓝布、红布包头。
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习惯用手捏饭吃。
傣族简介

2、自己独特的历法
• 医学:傣医(傣族) 蒙医(蒙古族) 朝医(朝鲜族) 维医(维吾
尔族 ) 藏医(藏族) 壮医(壮族)是中国最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 系。
• 文学:叙事诗《召树屯与
楠玛诺娜》、《娥并与桑 洛》。
• 戏剧:傣剧是云南省最具
佛寺建筑——喊萨奘房
•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
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 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
傣族服饰
筒帕
傣族饮食
民族节日——泼水节
• 泼水节的由来 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
“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 第二天为“恼日”; 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 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 区。
泼水节的活动:划龙舟 “放高升” 等
泼水节的舞蹈:象脚鼓舞和孔雀舞等
其它节日
•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
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傣族历史悠久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 • 汉朝:“滇越 ”“掸”或“擅”等。
• 魏晋以后:“金齿”“白衣”“摆 夷”等,但自称“傣”。
• 唐宋时期:“金齿”“黑齿”“花 蛮”“白衣”等。
• 元明时期:“白夷”“百夷”“伯 夷”等。
•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 愿,正名为傣族。
民族语言
特色的少数名族戏曲剧种之 一。(1962年,《娥并与 桑洛》的戏剧演出被誉为 “东南亚的明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傣家竹楼
竹楼是傣族人因地制宜创造出的一种特殊 形式的民居。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 造的二层楼房。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底层有的架空,用来饲养耕牛或堆放杂物, 有的用竹墙围作粮仓或厨房。傣家竹楼通 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 的袭击,十分安全。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 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 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 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 、放高升、 孔明灯 ,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 斗鸡等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 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 的特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 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 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傣族舞蹈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 洛”。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西双版纳被 称为孔雀的故乡,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 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 民最喜受的民间舞蹈。在欢度泼水节期间,跳孔雀舞 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届时,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 芒锣,打起象脚鼓,跳起优美的孔雀舞,欢度节日。 孔雀舞最早是一种化装舞蹈,演员头戴菩萨金冠,脸 覆金刚面具,腰间绑着用彩纸或花布扎成的孔雀,两 手用线牵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随着锣鼓的节奏做出 各种优美的孔雀动作。象脚鼓舞Fra bibliotek大鹏鸟舞
花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