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较为模糊,法治观念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观念。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供学生查阅。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法律的标志,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案例内容可以涉及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制裁这些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例如,设置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模拟消费纠纷解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课《法不可违》课件

第七课《法不可违》课件

民事违法行为
案例:
张某在镇上开了一个小吃店,生意红火。 他由于忙着赚钱,从不关心两个孩子的学习。后来 张某干脆把正在读初一的儿子和读初三的女儿叫回 家,说什么现在生意好,人手不够,要孩子帮忙。 学校老师几次劝导他送子女复学。他却说,反正两 个小孩子的成绩不怎么样,将来肯定考不上大学, 不如早点回家帮忙赚钱。学校只好把情况反映到镇 政府,由政府出面做工作。镇政府责令张某尽快送 子女复学,但张某仍置若罔闻。镇政府依照义务教 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责令张某必须在 天内送子女复学,并对他做出元的行政处罚。在法 律的强大压力,张某只好接受处罚,并让事实说话 子女上学。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 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只是在危害程度和处罚方法上有所不 同。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 犯罪,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用这种观点指导自己的 行为是极其危险。 二、张某在马路边丢失了元钱,后得知是李某拾得,便去找 李某,但李某说拾钱归自己,拒不归还。请你帮张某出个主意, 如何处理此事。 答()用法律知识劝告李某,告知拾得他人钱物不还属违法行 为。如果李某不听,可请居民委员会或派出所帮忙。()直接 上法院,依据《民法通则》告李某
85.每一年,我都更加相信生命的浪费是在于:我们没有献出爱,我们没有使用力量,我们表现出自私的谨慎,不去冒险,避开痛苦,也失去了快乐。――[约翰· B· 塔布] 86.微笑,昂首阔步,作深呼吸,嘴里哼着歌儿。倘使你不会唱歌,吹吹口哨或用鼻子哼一哼也可。如此一来,你想让自己烦恼都不可能。――[戴尔· 卡内基] 87.当一切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贾柯· 瑞斯] 88.每个意念都是一场祈祷。――[詹姆士· 雷德非] 89.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柏格森] 90.习惯正一天天地把我们的生命变成某种定型的化石,我们的心灵正在失去自由,成为平静而没有激情的时间之流的奴隶。――[托尔斯泰] 91.要及时把握梦想,因为梦想一死,生命就如一只羽翼受创的小鸟,无法飞翔。――[兰斯顿· 休斯] 92.生活的艺术较像角力的艺术,而较不像跳舞的艺术;最重要的是:站稳脚步,为无法预见的攻击做准备。――[玛科斯· 奥雷利阿斯] 93.在安详静谧的大自然里,确实还有些使人烦恼.怀疑.感到压迫的事。请你看看蔚蓝的天空和闪烁的星星吧!你的心将会平静下来。[约翰· 纳森· 爱德瓦兹] 94.对一个适度工作的人而言,快乐来自于工作,有如花朵结果前拥有彩色的花瓣。――[约翰· 拉斯金] 95.没有比时间更容易浪费的,同时没有比时间更珍贵的了,因为没有时间我们几乎无法做任何事。――[威廉· 班] 96.人生真正的欢欣,就是在于你自认正在为一个伟大目标运用自己;而不是源于独自发光.自私渺小的忧烦躯壳,只知抱怨世界无法带给你快乐。――[萧伯纳] 97.有三个人是我的朋友爱我的人.恨我的人.以及对我冷漠的人。 爱我的人教我温柔;恨我的人教我谨慎;对我冷漠的人教我自立。――[J·E·丁格] 98.过去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聪明的人是考虑现在和未来,根本无暇去想过去的事。――[英国哲学家培根] 99.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只是为了寻找全新的景色,也为了拥有全新的眼光。――[马塞尔· 普劳斯特] 100.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美好的事物,然而能看到这些美好事物的人,事实上是少之又少。――[罗丹] 101.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发生巨大的作用,在这种令人愉快的影响之下,我觉得更加聪明了,各种想法,以异常的速度接连涌入我的脑际。――[托尔斯泰] 102.人生过程的景观一直在变化,向前跨进,就看到与初始不同的景观,再上前去,又是另一番新的气候――。[叔本华] 103.为何我们如此汲汲于名利,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保持不一样的速度,或许他耳中听到的是不同的旋律,让他随他所听到的旋律走,无论快慢或远近。――[梭罗] 104.我们最容易不吝惜的是时间,而我们应该最担心的也是时间;因为没有时间的话,我们在世界上什么也不能做。――[威廉· 彭] 105.人类的悲剧,就是想延长自己的寿命。我们往往只憧憬地平线那端的神奇【违禁词,被屏蔽】,而忘了去欣赏今天窗外正在盛开的玫瑰花。――[戴尔· 卡内基] 106.休息并非无所事事,夏日炎炎时躺在树底下的草地,听着潺潺的水声,看着飘过的白云,亦非浪费时间。――[约翰· 罗伯克] 107.没有人会只因年龄而衰老,我们是因放弃我们的理想而衰老。年龄会使皮肤老化,而放弃热情却会使灵魂老化。――[撒母耳· 厄尔曼] 108.快乐和智能的区别在于:自认最快乐的人实际上就是最快乐的,但自认为最明智的人一般而言却是最愚蠢的。――[卡雷贝· C· 科尔顿] 109.每个人皆有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潜在能力。无论是谁,在千钧一发之际,往往能轻易解决从前认为极不可能解决的事。――[戴尔· 卡内基] 110.每天安静地坐十五分钟· 倾听你的气息,感觉它,感觉你自己,并且试着什么都不想。――[艾瑞克· 佛洛姆] 111.你知道何谓沮丧---就是你用一辈子工夫,在公司或任何领域里往上攀爬,却在抵达最高处的同时,发现自己爬错了墙头。--[坎伯] 112.「伟大」这个名词未必非出现在规模很大的事情不可;生活中微小之处,照样可以伟大。――[布鲁克斯] 113.人生的目的有二:先是获得你想要的;然后是享受你所获得的。只有最明智的人类做到第二点。――[罗根· 皮沙尔· 史密斯] 114.要经常听.时常想.时时学习,才是真正的生活方式。对任何事既不抱希望,也不肯学习的人,没有生存的资格。 ――[阿萨· 赫尔帕斯爵士] 115.旅行的精神在于其自由,完全能够随心所欲地去思考.去感觉.去行动的自由。――[威廉· 海兹利特] 116.昨天是张退票的支票,明天是张信用卡,只有今天才是现金;要善加利用。――[凯· 里昂] 117.所有的财富都是建立在健康之上。浪费金钱是愚蠢的事,浪费健康则是二级的谋杀罪。――[B·C·福比斯] 118.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干劲可能会加速走向油尽灯枯的境地,努力挑战自己的极限固然是令人激奋的经验,但适度的休息绝不可少,否则迟早会崩溃。――[迈可· 汉默] 119.进步不是一条笔直的过程,而是螺旋形的路径,时而前进,时而折回,停滞后又前进,有失有得,有付出也有收获。――[奥古斯汀] 120.无论那个时代,能量之所以能够带来奇迹,主要源于一股活力,而活力的核心元素乃是意志。无论何处,活力皆是所谓“人格力量”的原动力,也是让一切伟大行动得以持续的力量。――[史迈尔斯] 121.有两种人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一种人无法做被吩咐去做的事,另一种人只能做被吩咐去做的事。――[C·H·K·寇蒂斯] 122.对于不会利用机会的人而言,机会就像波浪般奔向茫茫的大海,或是成为不会孵化的蛋。――[乔治桑] 123.未来不是固定在那里等你趋近的,而是要靠你创造。未来的路不会静待被发现,而是需要开拓,开路的过程,便同时改变了你和未来。――[约翰· 夏尔] 124.一个人的年纪就像他的鞋子的大小那样不重要。如果他对生活的兴趣不受到伤害,如果他很慈悲,如果时间使他成熟而没有了偏见。――[道格拉斯· 米尔多] 125.大凡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所以要养成由后面.里面,甚至是由相反的一面,来观看事物的态度――。[老子] 126.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怀特曼] 127.一般的伟人总是让身边的人感到渺小;但真正的伟人却能让身边的人认为自己很伟大。――[G.K.Chesteron] 128.医生知道的事如此的少,他们的收费却是如此的高。――[马克吐温] 129.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能够轻蔑、藐视或批评什么,而是在于:他能够喜爱、看重以及欣赏什么。――[约翰· 鲁斯金]

5.1《法不可违》课件(共24张PPT)

5.1《法不可违》课件(共24张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较轻 严重
民法
民事责任

刑法
刑事处罚
(背)三类违法行为的相同点
1 2 3
都有社会危害性。
都是违法行为。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判断下图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1
2
3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02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他们这种行为违法吗?
探究分享
“定金”和“订金”混淆 不清,无法履行合同规定 的违约赔偿。
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
探究分享
未经他人允许,将其照片
放到网站使用。
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给 他人的人格尊严造成侵害。
探究分享
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 发表其作品。
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挫伤 了进行创作作品的积极性。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行为是指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主要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 社会管理,轻微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违法行为。其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 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 留等。行政处罚一般由单位组织、公安机关作出处理。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 网,殴打他人、违反交通规则等。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的违法行为。民事 活动是由民法来规范的,通常包括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 婚竺。民事权利是指人们从事各种民事活动享有的各种权利,包括财产权(物权、 债权和继承权)和人身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和 婚姻自主权等)。民事处罚一般由法院来判决执行或调解。
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客观上已经违法
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学情分析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依照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应的课标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遗产、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的含义及法定继承的范围、继承顺序;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

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活动一:角色扮演结合教材76页关于晓军的材料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

因晓军父亲病情恶化,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

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教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真的所有的人都能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吗?板书:二、财产留给谁(一)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遗产?继承人?什么是被继承人?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

学生1:遗产就是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学生2:被继承人是遗留财产的死者,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是继承人。

教师:明白了这几个关于继承问题的概念后,让我们再来看晓军家的事。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5篇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5篇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篇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

同学们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教材,结果是学生是一无所获,关于这一课的教学 ,我认为必须采取教师指导的方式,于是我就给了同学们一些问题,同学们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去看教材,收获甚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效果。

当我在上第一堂的时候,按着我备课的思路去讲,学生的接受效果不好,特别是相应的违法行为应受到什麽样的制裁,学生掌握的一塌糊涂,当我上第二课的时候,改变了策略,我从本节课的根源说起,违法应从法律开始,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法律的类型,特别是宪法,教材中仅仅已连接的形式提到一嘴,但是也得让学生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的最高法律。

同学们知道了法律的类型,就很容易的针对相应的案例去判断相应的违法行为,知道了违法的行为就很容易的知道会得到相应的处罚,行政处罚教材中只在案例中体现,但是,学生提出了异议问:“老师,一般违法就不用受惩罚了吗?”这时我才注意到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的惩罚是刑事制裁和民事责任,即受到警告、拘留、罚款等惩罚。

总之,每上一节课,我都能得到一些收获,我们一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成长,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让自己在成长中进步。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篇2八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些成人观念,在感性的同时更加理性。

本节课我们采用更加直观的典型案例,更吸引学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本节课我们通过案例、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的同时更具备知识性。

让学生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

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课型新授课课时 1 课时课标要求1.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学习目标1.法律的作用?2.违法行为的含义?3.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区分?4.身边常见的违法行为?5.如何遵章守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教学难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方法本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探究法。

1.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法不可违以及法律的作用。

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知识与生活的交融。

2.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循循善诱,让学生对于违法行为的分类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通过讨论法让学生明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遵章守法。

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并形成知识的过程。

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与本课相关的书籍学生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把握关键词或理出知识框架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设)媒体运用多媒体播放《二十大法治金句》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PPT:展示情境导入老师引入新课学生思考为什么十九大和二十大都会提到关于法治的内容?你有什么思考?老师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思考问题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以及《二十大法治金句》视频知法律作用独立思考一教师结合视频导入的内容,趁机提问学生:为啥什么法不可违(法律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八上《法不可违》课件

道德与法治八上《法不可违》课件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线、殴打 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 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 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三:
分组思考讨论: 1、以上情景中有哪些违法行为?它们分 别属于什么类型的违法行为? 2、就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而言,情景剧 中哪一行为比较严重?哪些行为属于较 轻微? 3、情景中的违法行为都是手表惹的祸?
5.1法不可违
活动一:播放视频
观看《人民的名义》片段,说说视频告 诉我们哪些道理?或者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1、为什么法不可违?
(1)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 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 有效的准绳。——法律的规范作用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法律的地位
标法、继承法、婚
还财产、恢复原状、较轻微 赔偿损失、赔礼道

姻家庭法等民事法 歉、恢复名誉、消
律规范
除影响等
国务院或各级政府
制定的行政法律法 规,如治安管理处 罚法、道路交通法
①行政处分:警告、
记过、记大过、降
级、撤职、开除
②行政处罚:警告、
较轻微
罚款、没收违法所
得、行政拘留
①民事侵权:山水 集团侵吞大风厂股 权 ②违背民事合同: 欠钱不还
①普通老百姓:套牌,闯 红灯,违反计生等 ②行政执法人员:违法征 税、非法居留、非法拆迁
刑事 违法 行为
刑法
管制、拘役、有期 徒刑、无期徒刑, 罚金、没收个人财 产、剥夺政治权利 等
严重
绑架罪、危害公共安全 罪、受贿罪、行贿罪、 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罪、 滥用职权罪、参与黑社 会性质组织罪等
4.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法不可违》教案1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一、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三、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难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学法,知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成熟的标志,因此,我们要做一个自觉认真学法用法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现在我们要将学到的法律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以提高我们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授课:专题一: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引导。

一、学法、知法1、走近法律:(1)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要局部适用的准则。

法律则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下面我们就来复习掌握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

(2)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规范作用,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律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作用,例如,日常生活中,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再如《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我们学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出结论:对民事违法行为的理解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拓展空间:P52
问题: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小王?
播放视频:普法宣传演讲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练习
学生讨论学生探究并回答相关 Nhomakorabea题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事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后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一、违法无小事
法律规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得出结论: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探究与分享:P47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
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含义: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使学生认识其危害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
引导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公民要分清是非,增强收发观念。
课堂小结
带领学生按照板书内容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
法不可违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
2、违法的含义
3、违法的类别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理解
违法行为的种类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小试牛刀
思考:违法与犯罪是什么关系?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探究与分享:P49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分析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得出结论: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理解
十一中秋双节加班案例分析
问题:这家企业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
作为员工,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不可违》研讨课教案
课题
法不可违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遇到违法犯罪时,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合法应对;
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能够判断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了解民法的规范范围以及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能力目标:提高自律能力,敬畏法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重点
通过对法律的学习,明确各种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难点
通过对法律的学习,明确各种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十月,一批新规实施》
学生观看
通过时政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运用你的经验:P46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问题: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理解
3、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