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十四、白居易与《长恨歌》

合集下载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是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白居易《长恨歌》_PPT课件

白居易《长恨歌》_PPT课件

名句赏析
“汉皇重色思倾国”
汉皇是汉武帝,实指唐 玄宗,是 以汉代唐 的写法。 值得注意的是它又不仅仅是 一种“习惯”使然,而是有 深刻用意的:唐玄宗宠杨贵 妃与汉武帝宠李夫人实有明 显的映照关系.
此诗用的汉代唐”的写法,后面写“安史之乱” 爆发与“渔阳”、回到长安后的“太液”(池)、 “未央”(宫)、“长生殿”;方士寻觅贵妃的情 节都呼应了“汉”。汉代国力强盛,威震遐迩,所 以外国人多称中国为汉,久之,汉人也以此自称。 唐开元之盛,类于汉时,所以唐人也多以汉人自称。 这是一种自豪感。这样的情况也反映到诗里。杜甫 《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犹未 已”,以武皇代汉武帝。高适《燕歌行》序云: “开元二十六年……”,但诗的开头却用:“汉家烟 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所以,在唐诗中 “以汉代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避讳无关。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贵妃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白居易对杨氏之 美有相当出色的描写。她不仅天生丽质,且有迷人的 风韵。此两句写贵妃的第一次亮相,先从正面作神态 细节的刻画,再用其他宫女作侧面衬托。于正面描写, 作者抓住最能传神的“眸”字及动感十足的“回”字 来落笔,把杨玉环含情脉脉,似羞还顾,笑靥如花, 千娇百媚的神韵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六宫 粉黛无颜色”则以唐玄宗为视角,既以“六宫粉黛无 颜色”衬托出杨玉环倾城倾国之貌,亦写出了玄宗素 愿得偿的惊喜与满足,十分传神。
唐玄宗与汉武帝均是一代英主,不但在事业上有可比 性,在私生活上也有相似之处: ⑴汉武帝因听宫廷歌手李延年唱“北方有佳人……”, 而当真,打听起歌中的“佳人”是谁,后来果真把歌手的 妹妹诏进宫,封为夫人。与唐玄宗派人四出选美有相似之 处。杨玉环是唐玄宗的儿媳妇,李夫人李妍则是妓女出身, 入宫时都不是未婚少女。⑵《传》曰:杨玉环与李夫人比 较:鬓发腻理,纤穠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 汉武帝宠李夫人,唐玄宗宠杨贵妃。⑶李延年、李广利兄 弟因李夫人而封侯拜相(前者由宫廷艺人封協律都尉,佩 二千年石印,与上卧起如夫妇;除贰师将军,为汉血马种 遠征大宛。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武帝认为是贬低他的妻 舅),杨氏也“姊妹弟兄皆列土”。⑷李夫人死后汉武帝 极思念李夫人;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的思念也见于史书。 白居易另有《李夫人》一诗,可参读。

大学语文---长恨歌

大学语文---长恨歌

白居易眼中的杨贵妃 诗人笔下的杨贵妃是 “回眸一笑百媚生” 的倾国倾城的美人。
并且有诗为证,诗曰: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佳人曲》
诗人笔下的杨贵妃是重 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 敬可佩的女子。 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 “闻道汉家天子使”, 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惊喜(梦魂惊)、急切 (花冠不整下堂来)、 悲楚(玉容寂寞泪阑 干)、委屈(梨花一枝 春带雨)。托物寄情、 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 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 女子形象。
与《长恨歌》相关的诗歌
龙池 李商隐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沈醉寿王醒。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茘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2、爱情说
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 李、杨荒淫无度、荒废国事 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 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 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 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 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 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 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 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 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 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 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 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 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归长 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长恨歌》

《长恨歌》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大学语文 · 长恨歌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大学语文 · 长恨歌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大学语文 · 长恨歌
(二)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大学语文 · 长恨歌
(二)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世时,时年75岁。唐宣宗写诗悼念。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 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 的启示。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 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 代诗歌的颠峰人物。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大学语文 · 长恨歌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 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被 贬为江州司马。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大学语文 · 长恨歌
两段人生之“独善其身”时期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 道思想滋长。 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大学语文《长恨歌》

大学语文《长恨歌》

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品味语言,鉴赏诗歌艺‎术手法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白居易生平‎: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能辨声‎韵,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二十九岁中‎进士,四十四岁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官终刑部尚‎书。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在文学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的高潮。

•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用古乐‎府名称•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政的‎作用•诗人:白居易、元稹等•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李杨之恋: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璬入长安,嫁与玄宗第‎十四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法号“太真”,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长恨歌》白居易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下面是对此篇诗词的赏析,欢迎参考!白居易《长恨歌》赏析: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婉转曲折,催人泪下。

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周至)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等一同观览仙游寺时,谈起这个故事。

照王质夫的建议,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转》。

据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中载:“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

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

”白居易自己在《集拙诗成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足见《长恨歌》这首诗既被诗人视为压轴杰作,又深受时人所欣赏,熟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流传很广。

从开头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人主要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了讽刺、揭露。

对玄宗,首句就“重色思倾国”,“重色”则轻国,也就必然导致“倾国”。

重色的君王遇到天生丽质的杨家女,二人朝夕相处,芙蓉帐里度良宵,春日出游赏春光,玉楼宴饮,玄宗皇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都耗费在贵妃杨氏身上,也就必然疏远臣下,荒误政事,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正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

杨玉环本是薛王李瑁的妃子,也即玄宗的儿媳,“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句是对本朝皇帝避讳的说法。

作为一国之主的玄宗,为了求得绝色美女而置父子伦理于不顾,已足令人反感,加之又因此荒废朝政,置国家百姓于不顾,玄宗之无道自不待言,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始终都是处于被奴役、任人支配的地位,杨玉环面对这个重色的国家最高君主,无论如何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入宫本是被动、不由自主的。

大学语文《长恨歌》 白居易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长恨歌》 白居易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长恨歌》白居易复习资料1. 作品简介《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乃是一篇叙述唐明皇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性诗歌。

该诗共有约800多字,读起来节奏感强,旋律感丰富,富有浓郁的丝路文化特色。

该篇诗歌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古文诗歌作品,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后来梁启超在其书中更将《长恨歌》称之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

2. 诗歌分析2.1 诗歌内容《长恨歌》是一篇具有浪漫色彩的诗篇,其中主要描写唐明皇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诗中,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唐明皇遇到杨玉环后的感受以及二人之间的缘分渐成。

他将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十分细腻,如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第一次相遇、唐明皇对杨玉环的爱恋等,从而加深了读者对二人的感情认知。

但是,诗歌在描写唐明皇为了杨玉环烈火皇帝的形象时,也同样出色,在表现唐明皇的政治理想和功过得失方面,白居易也表现出了他深邃的思考。

2.2 诗歌形式在《长恨歌》的形式上,白居易运用了平仄格律的技巧,使整篇诗歌的语言鲜活有力、旋律流畅优美。

整篇诗歌分为九十段,每一段都有其独特的韵律,读起来顺口自然。

此外,白居易在诗歌语言的描写中,使用了优美的形容词和优美的比喻,让诗歌更富有诗意。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用“辞树”来形容唐宫群芳的美丽,再用“小山重叠金明灭”来形容唐朝的盛景,这些描写情景的手法,让诗歌更加生动。

3. 复习重点3.1 诗歌的背景在复习《长恨歌》时,应该了解到这首诗歌的背景。

唐朝是大唐王朝的时期,唐明皇是唐朝的一位皇帝,杨玉环则是唐景阳宫的一位宫女。

在这个时期,露骨媚俗的宫闱词是流行的文化现象。

然而,白居易却用《长恨歌》描绘了这宫闱爱情的美好。

《长恨歌》的背景是唐朝,在了解到这个背景之后,读者可以更好的了解《长恨歌》的内涵,更深入的学习研究这个诗歌经典。

3.2 诗歌的语言结构《长恨歌》在语言结构上非常有特点。

首先,在平仄格律上,白居易使用了“平仄交错”的写作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 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 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 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 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 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 再迎归宫中。
17岁为寿王妃 22岁入度道籍 27岁册封贵妃
李隆基(685年9月8日— 762年5月3日),即唐玄 宗,先天元年(712年)至 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 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 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代 极盛时期的皇帝。一生前期 励精图治,英明有为,开创 开元盛世;后期纵欲荒政, 昏庸误国。历代帝王中颇有 争议的人物。
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 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 ,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 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 的遗憾。
“长恨”的原因
恨之内因 荒淫误国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恨之直因 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诗结构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 、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 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 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 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 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寄托心情 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 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 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 正式结婚。《长恨歌》并不 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 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 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 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写 作意图是什么?
开元盛世
杜甫《忆昔》其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二)创作缘起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 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长恨歌》作于周至尉 时,当时诗人与王质夫、陈 鸿游马嵬附近游仙寺,说到 了当地流传的明皇与杨妃爱 情故事,在王质夫鼓励下, 写成了缠绵悱恻的《长恨 歌》,陈鸿也写了《长恨歌 传》,诗人曾自诩“一篇长 恨有风情”。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4 杂律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 赋得古原草送别》、
三、《长恨歌》
2 .感伤诗 此类诗是感于一
时一事而作,《长 恨歌》和《琵琶行》 是白居易感伤诗的 代表作品,是唐代 长篇叙事诗的杰作。
3 闲适诗 或是抒写恬静闲适的生
活情趣,或是写景抒情, 或是赠答唱和之作。其思 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逊于前 两类,但其中也有些写景 抒情的名篇,《暮江吟》、 《钱塘湖春行》等,艺术 价值较高。
1.任用姚崇、宋璟做宰相。千秋忠义之士高力士(中立而不 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儿不犯)。君明臣贤。 2制定了彪炳史册的典章制度。中国最古老的行政法典,中国 最完备的礼仪规章。 3.确立崇高的国际地位。长安是世界的中心。有朝贡关系的 国家70国。“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 4.国富民强。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 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5.人才辈出。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岑参 、张九龄生活在唐玄宗时代。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积极从政,屡次上书 请革弊政,甚至当面指 责宪宗李纯。克尽职守, 为民请命的政治态度也 支配了他的创作思想, 《秦中吟》、《新乐府》 就写于此时。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 罪于文章”。
被贬江州
815年,宰相武 元衡遇刺身亡,白 居易上表主张严缉 凶手,被认为是越 职言事。 贬为江 州司马。
琵琶行
修筑白堤
晚年信佛
2.远祸全身。诗人生活在唐王 朝日趋衰落、天下多故的时期, 宦官擅权、方镇割据,党争激 烈,一个正直之士,随时可大 难临头 。
白氏后期奉信佛道 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二 、白居易的诗歌分类
编为四类(1300): 一讽谕诗,包括题为“新乐府”者. 二闲适诗,“知足保和,吟形于叹咏者” 四杂律,“五言七言,长短绝句,自一百韵至 两韵者。”
1. 白居易的讽喻诗 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的《秦中吟》及《新乐府》五十首。
总体上说,都是作者关怀现实,关怀社会问题,企 图对不良的社会现象加以纠正的产物。 《杜陵叟》写朝廷虽颁布免税命令,但人民没有受到 实惠,毫不留情的斥责了那些下层具体执行行政命令 的贪官污吏。 《卖炭瓮》写”宫市”对市区商民以及近郊农民所造 成的痛苦。
作者认为是感伤诗。其实 ,第一部分讽喻唐玄宗朝 的政治现实,后三部分是 感伤凄美爱情。
白居易将爱情悲剧和政治 悲剧水乳交融在一起,爱情悲 剧缠绵悱恻、动人心肠;政治 悲剧寥寥数语却讽喻深广。白 居易既讽喻了唐玄宗的重色倾 国不思重贤思治国,也赞扬了 唐玄宗和杨贵妃对爱情的坚贞 。这种对政治的讽喻和对爱情 的歌咏将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十 月赴任杭州刺史。曾 修筑杭州西湖蓄水灌 田。人们为了怀念他, 把这个湖堤命名为 “白堤”。
元白诗派
贞元十六年 (800),29岁的白 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 第,结识元稹,遂成 莫逆之交,他们被后 人并称为“元白”。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白居易根据史实, 再杂糅民间传说, 从中蜕化出一个回 环曲折、婉转动人 的故事。
讽喻主题说 爱情主题说 双重主题说 隐事说 祸水说 感伤说 自伤说 多重主题说
三、《长恨歌》的主题
讽谕说 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 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 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 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 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 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 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 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 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 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 果自尝。
悲剧的制造者与悲剧的受害者
这是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 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 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 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 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 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 受者。
(四)解题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不能长爱,所以长恨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居大不易"。
长安米贵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 送别》
11岁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 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 —徐州符离。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 邻居女子湘灵相识相恋。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 考上了进士,回符离,恳切向母 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母亲拒 绝了。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 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 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 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母亲 ,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 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 的错误,并多次写怀念湘灵的诗 。直到37岁,经人介绍与同僚杨 汝士的妹妹结了婚。
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 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 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 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 《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 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 “补察时政”,“泄导人 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 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
新乐府运动
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1.寻求精神寄托。他于元和 年间,迭遭贬抑,心境苦闷,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读谢灵运诗》),于是 崇信佛道,寻求安慰。
爱情说 李杨爱情贯穿全诗,作
者同情与赞美大于批评。 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 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 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 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 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 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 意义。
双重主题 折衷讽谕说与爱情说两说分歧。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 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 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 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 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 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 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 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 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 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1. 忽略了哪些历史细节? 2. 怎样描写杨贵妃的美貌的? 3. 怎样看待李杨之间的关系? 4. 纵情贪欢的后果是什么?
第一层到“一朝选在君王侧” 写入宫。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爱情无果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 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 应凭栏杆独自愁。
三登科第
二十九岁举进士,三十 二岁又以“拔萃”登科, 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 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 科”,以第四等入选,由 校书郎为周厔县尉。不久 又为翰林学士,左拾遗, 这就是他自负的“十年之 间,三登科第”。
第七章 一篇长恨有风情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教学目标 ⒈白居易生平和诗歌创作 ⒉《长恨歌》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⒊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历史原因
一、白居易生平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
香山居士,卒谥“文”,后人又 称为“白文公”。一生经历代、 德、顺、宪、穆宗五朝.
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 (公元772年2月28日), 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